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208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docx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

  教育成本越涨越高

(1):

教育成本攀升的社会图景  张乔亚是一个有20多年教龄的老师,他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岁月里,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伴随着新中国那段风云变幻的政治岁月,他下过乡,当过农民,幸运的是,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他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上学一般不会给家庭带来什么负担,相反,在当时,考大学也许是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惟一机会了。

”在张的回忆中,那时的小学到高中基本上是义务教育,每学期的学费是2-4元不等。

虽然当时人们收入很低,城市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二十来块,农村一个工分只有几角钱,但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孩子读书的负担并不大。

一旦上了大学,基本上就不用家里花钱了,因为国家全包了,对于家庭差的学生来说,每月还可以享受到17-23元不等的助学金。

一般来说,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不会给家庭增加任何负担。

并且一旦毕业,就意味着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

但是,当时能跳过高考这道“龙门”的幸运儿实在是少之又少,张的一位同学连考了7年大学都没能考上,只好进入一家纺织厂当了工人。

  “当年是想上大学却考不上,现在却是上了大学却供不起了。

”张苦笑着对记者说,今年,他的女儿考上了南方一所有名的艺术院校,学费每年要1万元,加上生活费,4年下来估计将近10万元,为此,张老师决定放弃买房的计划,一心一意供女儿读大学。

  教育成本:

从免费午餐到昂贵大餐

  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教育收费已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演进为如今的大步前行。

  追溯最初的源头,对高校从免费到收费的改革始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

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

  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

1993年,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

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制度变化。

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

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

  事实上,不单单是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在突飞猛进,在小学、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领域里,收费也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水涨船高。

在许多城市里,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赞助费,都显现出这个社会的多元化取向。

  警惕中小学教育腐败“黑手”伸向巨额择校费

  谈到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择校费,大多数百姓第一个感觉是教育不公,一到新学期开始,报上名的家长万分“感恩”,有钱交不上的家长为之垂泪。

然而数百上千万元的择校费究竟流向何处,家长们并不清楚。

[全文阅读]

  “到天津读三年高中都要花10万元,这种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可取吗?

”这是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发出的质疑。

事实是,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城市近年来实行的异地招收高中生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响,支持者谓之是“合理的平衡地区间教育资源差别”,而反对者则抨击为“教育不公平的畸形现象”。

  南开大学教育学博士刘清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上的高收费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个社会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象”,教育指向的是公平,但就目前来看,绝对的公平很难实现,现在这种差异化的教育现状实质是社会贫富分化之后的一种市场选择。

  教育高消费的社会之痛

  对于如此高的教育收费,曾有一个22155人参加的网上调查,认为价格合理的占13%,勉强接受的占24%,难以接受的占63%。

  11月18日,石家庄市统计局城调队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做过一份调查,今年1-9月份,石家庄的城市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是740.71元,比去年上涨了16.9%,相对于7465.49元的人均收入来看,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大约占到了10%。

  “无论是上涨的幅度还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石家庄市民的教育支出在全国来看都并不算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本地人的人均收入还相对较低。

  据记者了解,在许多城市,教育支出在家庭中占比的上涨幅度正越来越高,有的城市甚至超过40%。

有关专家分析,导致家庭教育支出增速不断加快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

经济增长带动家庭收入增长和支出增加是大环境。

在家庭因素上,一方面,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不忍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教育方面给予了最大的重视和支持,不少周边县市的孩子进入中心市区就读;另一方面,随着民办学校增多,高等教育普及,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将以每年约20%的比例上涨。

目前城市中日益兴起的“名校热”,也助长了家长教育方面支出的大幅度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支出有很大部分是一些额外费用,如参加各种培训班、课外辅导甚至出国留学等等。

这部分支出可说是家长“自投罗网”,心甘情愿地在自己本已沉重的包袱上加上不轻的担子。

不少家长从孩子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盲目为孩子“进补”各种课外辅导,几乎超出家庭可承受的水平,这也导致教育费用高居不下。

  大学学费10年翻了20倍教育成本到底转嫁给了谁

  不争的事实是,过于昂贵的教育支出,已让无数家庭气喘如牛。

尽管国人有为教育投资不惜血本的传统,事实上,他们普遍也接受了高等教育收费的现实。

但作为靠纳税人支撑的公立高等院校,再次从受教育者那里收费,是否应该有个合理的尺度?

  数据:

49万元是这么算出来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主持了一个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

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

该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

这还未包括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万至6万元的收入。

按照该研究的统计,孩子的零花钱和压岁钱两项人均年进账达2300元,最高达4万元。

此外,这49万元尚不包括孕产期的支出以及从孩子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孩子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

  徐安琪认为,由于不是从0岁开始对孩子进行30年的追踪调查,因此,49万元的孩子成本并非是目前30岁孩子的家长已经支出的费用,而是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0-30岁孩子的父母在一年中平均花费的相加之和。

  钩沉:

上世纪30年代的教育消费

  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收费情况大致分为3种:

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甚至不收学费;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圆。

30年代我国民众各阶层的收入情况又是如何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

所以,一般劳动人民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北师大等等,或免费的师范院校。

  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

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三分之一。

  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

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200银圆之间。

大学教授平均月薪为350银圆;一级教授最高月薪可达500—600银圆。

  溯源:

免费——收费——高费用,高校价码一路攀升的现实路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

”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

  ◎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象征性的收200元,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

  ◎199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

  ◎1996年,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

  ◎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

  ◎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

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5000元之间。

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

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

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

(2):

“进补”大坑深?

样本1:

省会小学生棒棒的学习费用

  家庭情况:

棒棒,省会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母亲为一家公司职员,月收入2500元;父亲为一家公司推销经理,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

◎棒棒上学的必要支出:

按照省内规定,每学年交纳“一费制”费用:

200元。

  包括学费、书本费、网络学习费、冬季取暖费等杂费校服费:

100元(冬夏两季,共计两套)班费:

20元(用于班级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社会提供的、适合棒棒选择的可选择性教育支出:

书、报费:

60-120元英语、数奥周末学习班:

600元电子琴等乐器学习:

500元钢琴学习:

2500元画画学习:

700元游泳:

300元跆拳道、乒乓球、棋类等体育项目学习费用:

700元

  样本2:

省会中学生毛毛的学习费用:

  家庭情况:

毛毛,省会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母亲为一家大型国企行政人员,月收入1500元;父亲为一家自办公司老总,月收入6000元以上。

◎毛毛上学的必要支出:

“一费制”费用300元校服费:

150元军训费:

260元班级活动费:

50元◎社会提供的可选择性支出:

择校费:

2000元-4000元数奥、英语学习班每学期600元钢琴家教每年4000元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家教每节课40-60元学校提供的补课,每节课0.80元-1.00元寒暑假补课,每天5元钱初三可能要上的夜自习,每晚5元钱教辅书每年200-400元不等。

  惊人的中国孩子教育成本16岁前成本共25万元

  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0~16岁孩子的直接经济总成本达到25万元左右(即0~16岁子女2003年的人均支出相加之和),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

 

  一费制降低了“九年”教育成本

  自2004年秋季以来,我省中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贯彻施行国家“一费制”交费办法,即中小学生入学时,只需要交纳一次性费用,学费、书本费、取暖费、上机费等杂费都包括其中,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费用,减轻了家长负担,而保证了教育部门必要的教育投入。

那么“一费制”的教育收费体制中,家有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呢?

记者通过实际调查得知,目前单就中小学生上学本身来讲,花费并不多,如果按照政策施行的“就近入学”原则就读的话,一般来讲一个小学生的上学费用不超过500元,而一个中学生的上学费用则不超过1000元。

  大把钞票砸进校处“进补”大坑

  但是很多家长,担心这样让孩子接受按部就班的教育,有可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同时在教育资源不能平均分配的实际教育环境下,不能让孩子到当地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也对不起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因此在“一费制”之外,至少80%以上的家庭,对孩子的实际教育投资都远远超过了应有的花费。

很多家长抱着“为孩子教育投资花多少也值”的想法,把大把的金钱砸到为孩子校外“进补”的大坑里。

为了能更明晰地说明,目前中小学生的必要教育支出和选择性教育支出,记者选择了两名学生作为个例来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校外教育投资:

记者发现,在记者有限的采访范围内,100%的小学生家长都为孩子选择1-2项校外学习项目,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

尽管我省教育部门一再强调禁止学校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更不允许进行有偿的补课,但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100%的学校都存在此类现象。

而几乎100%的家长都会为孩子选择社会提供的校外学习班对孩子进行额外的辅导。

2005年11月17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消息称,从明年起,将在国家贫困地区、乡村实行中小学免费就学制度,即彻底实行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

对于家有中小学学龄孩子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沉重的支出账单:

不仅与学费相关,高消费,成了大学生的流行症

  本报记者:

赵志国学费5000元,住宿费1200元,书本费278元,体检费100元,军训服装费150元,老乡会入会费100元……今年刚刚考上北京一所知名大学的林晓军,还没有摆脱刚入大学的新鲜感,就对着自己两个月来的账单犯起了愁。

一份调查表明,在省会范围内,大学生消费个体间差异很大:

每月消费最高的为2000多元,而月消费最低的仅160元,平均下来,目前省会高校的大学生月消费额集中在500元以内,而其开支的主要方面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主要集中在参加集体活动、同学聚餐等方面。

“别人请你吃了饭,你总得回请吧,有时候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请同学吃一次饭,然后自己再节衣缩食一阵子。

”林晓军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曾听到这样一个例子,表明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高消费其实并不是个别现象,一位入学不久的新生“大款”,每月花费1000元,全是父母给。

500多吃饭,200元买DVD,手机话费100元左右,另外200元是每个月交际支出。

在他买的体育用品中,有近50%的用品都是名牌,一般都是父母送的。

有专家表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能支配一定的金钱,逐渐自立,消费力强;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购物却不免冲动;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

一份针对大学生消费现象的报告显示,年轻人在消费方面的情况为,18岁-24岁的中国年轻人每月用于化妆品的平均消费是82元。

受访的大学生中,36%经常花钱购买非必需品。

除了交学费,60%的调查者每月消费支出超过500元人民币,30%超过700元人民币,10%以上的年轻人每月支出1000元以上人民币用于非学费消费。

  教育支出占到家庭收入的1/3,一个高中生家庭的支出样本

  本报记者:

赵志国张先生是省会一名公务员,妻子在一家医院上班,他们的儿子张铮在省会一家重点中学上高二。

近日,张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一家在教育上的支出。

目前,张先生和妻子的月收入加起来大约有4000元,年收入5万元左右,在省会属于中等收入家庭。

张铮每学年的学费和其他书本费、杂费加起来大约在3000元,这是一笔固定的支出,由于儿子学习成绩在班里算中等水平,所以参加各种补习班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这方面的支出加起来一年能有1500元,另外张先生还打算为孩子请一个英语方面的家教,这方面的支出每月也要400-600元,另外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也在100-200元之间,粗略算下来的话,张铮一年下来的花费要在7000元以上。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考虑到孩子再过一年多就要考大学了,所以张先生已经开始提前为孩子的大学生活打算了,从两年前开始,他每月在儿子的教育储蓄账户里存入800元,他预计这样的话到孩子上大学时就能有4万多的教育储蓄,4年的大学生活应该能够有所保障了。

“如果全部算上的话,我们一家为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每个月1300元以上,这已经占到我们近1/3的收入了,确实有点高。

”据记者了解,目前高中阶段,除去必要的学杂费等支出外,另外一项大的支出就是高昂的择校费,动辄两三万元的择校费对许多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此外还有一些变相收费如“英语班费”“实验班费”“矿泉水费”“资料费”等支出项目。

在采访中,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有些学校现在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对择校生很是欢迎,这就导致平价生的分数线越来越高,更多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不得不硬着头皮交上这笔择校费。

据记者了解,日前教育部官员表态称,择校费的收取是不合理的,未来肯定要全部取消,但具体取消的时间表却并未明确。

月收入:

4000元年收入:

5万元教育支出:

学费和其他书本费、杂费加起来大约3000元各种补习班支出1500元英语家教每月400-600元每月零花钱100-200元教育储蓄:

每月存800元结论:

教育金准备与现实支出占张家收入的1/3强。

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3):

农村教育成本调查

  徐水县白莲裕村的李新江曾经几次找到徐水县义联庄乡中学,“家里条件实在不行,能给孩子减免些学杂费就好了”。

李新江的儿子今年刚刚升入义联庄乡中学上初一。

11月17日,记者和该中学的校长张子合一起到李新江家走访。

  一个负债家庭

  徐水位于保定市北部,在保定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算中上等。

徐水是一个半山区县,共有7乡7镇,有平原,有山区,有半山区,可以说徐水比较能够代表河北农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徐水的中部和东部的10个平原乡经济收入还不错,而位于西部的义联庄、大王店、釜山、瀑河几个山区、半山区乡镇比较落后,义联庄位于徐水的西部,和满城交界,经济最为落后,全乡年人均收入仅为780元。

白莲裕村位于义联庄的西南方向,车行驶到村边就只好停下了,因为进村的路根本没法走,张校长说,当地人都称这个村为歪门“斜”道,就是本乡人进了村也会迷路。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一个胡同尽头李新江的家,推开虚掩的大门,应入眼帘的是一处破落的院落,一头牛拴在院子的右侧,而院子的左边是三间土坯房屋,看上去年代已经很久了,外边抹的墙皮已经有许多脱落。

“有人吗?

”张校长喊了一声,屋里出来一个穿棉袄的男人,看上去有五十来岁的样子,这就是李新江,说明来意后,他赶快把我们让到屋里。

进了屋觉得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墙壁不知什么时候粉刷的,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屋里连电视机也没有,只有屋顶的电扇还算一样家电。

炕上正躺着一个妇女,炕边一个医生正在给她输液。

“这是我老伴,浑身是病。

这不,天一冷,气管炎又犯了。

”李新江指着炕上的妇女说。

记者注意到,在屋门上方的墙壁上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几句话,上边的看不清了,最后边两行是“世上只有爸爸累,李某人写”。

李新江说这是他的孩子写的,孩子可能觉得爸爸忙里忙外的很辛苦,“孩子是个好孩子,就是学习有些吃力”,李新江说。

说到为什么几次去学校找老师,李新江说,“我听说学校现在对学生的学费有‘两免一补’政策,我想我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看看符合不符合减免条件”。

李新江一家就三口人,但是他的老伴基本干不了什么重活,只能放几只羊,家里的四亩半分地,都靠他一个人种,农闲的时候他就到北京等地打工。

“一年到头,毛收入加一块也不足3000元,我身体其实也不是特别好,老伴和我的医药费一年就要一千来元,地头上化肥什么的,一年也要花上大几百元,孩子的学费、生活等又是大几百元,实在是有些困难啊。

”白莲峪村的地势比较高,庄稼基本是靠天吃饭,下点雨就收点,要是租用机井浇地的话,一小时要17.8元,根本不够本。

不仅如此,他们吃水都要到几公里外的蓄水池去拉,回来后储存在院子里的一个大池子里,“自己驾着牛车去拉一桶水是0.25元,让三轮给送一桶是5元,所以家里一直养着头牛,隔几天就要去拉一次水”。

  “舍一取一”:

农村教育的辛酸泪

  有的家庭已经贫困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在望都县十五里铺村,一名村民对记者说,郝俊山年后家里只剩一块钱,买了酱油后再也掏不出一分钱,已经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全文阅读]

  上学,才有出路

  说到孩子的上学问题,李新江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上,说什么也要让他上,他能上到什么学我都供他,哪怕借钱贷款也要让他上”。

李新江家的房子是1976年盖的,屋顶已经漏得不像样子,屋里时常有老鼠乱窜。

同行的义联庄乡中学张校长说,这样的房子要是教室的话,早已被列为“严重危房”了,同时,他家还有几千元的外债,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决心让孩子上学呢?

“不上学没有出路啊!

像我们一样,土里刨食,出去打工也是卖苦力,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李新江狠狠吸了一口烟说。

李新江家,收入在这个村子里算是中等偏下的,还有的人家比他家更困难。

像这样一个家庭,即使目前实行“一费制”的义务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也占到了家庭收入的1/4-1/3,如果让他们供养一个高中生、一个大学生,恐怕就更加无能为力了。

同行的义联庄乡中学张校长表示:

“目前‘两免一补’的资金有限,只能优先考虑那些单亲、孤儿以及家长有残疾等情况的学生,如今看来,李新江的情况确实也够困难的,应该达到了资助标准,可这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张校长表示,义联庄乡中目前共有在校学生627人,今年春季共为103名学生减免了杂费,为309名学生减免了书本费,占全部学生的一半多,在全县享受名额是最多的。

可就是这样,还会有一些学生因贫困辍学,“减免范围要是再扩大一些就好了”,张校长说。

记者了解到,义联庄乡是一个省级贫困乡,大部分农民都是靠种地为生,再就是有点柿子林,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附近村子里有粉碎石子的厂子,也有人在那里打工,但那种高危险的作业时常有危险发生,似乎每年总有死人的消息传出,这也造成了单亲家庭的增多。

  农民三年才能挣够大学一年的费用

  据张校长介绍,乡中每年能有30%的学生升入高中就读,其中公助生有五六个,公助生每年学杂费加上住宿和生活费为一千余元,而自费生则要花到2000元左右。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上完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到了高中,孩子的支出就要占到家里收入的1/3-1/2了,如果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就除非家庭有些额外收入,否则就必须借债了。

“去年我们乡考上本三以上的有十来个呢,别说一年一万元的本三学费出不起,就是本二、本一的学生入学时,家里一般都得借点钱才能凑起费用。

”张校长介绍,他的女儿今年刚升入大二,他把去年一年给女儿的钱都做了记录,一共是一万两千元,“我有这样一个工作,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我的所有收入也就是够供养一个大学生的。

对于那些单纯靠种地那点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普通农民,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几乎相当于他们两三年的收入。

”据知情人介绍,在这个乡,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最后忍痛放弃的。

  多子女家庭不能顾及所有孩子的教育

  离开了义联庄乡,我们选择了徐水另一个相对富裕的乡镇———东史端。

这个乡是个平原乡,而且临近高速公路。

除了种地,许多农民种植大棚菜,还有许多加工汽车轴承的。

据当地人讲,富裕的家庭能有上百万元的积蓄,人均收入也在一千元以上。

西史端小学一共有303名学生,8个班,有48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到达这个学校的时候,恰好有一个学生家长到学校和老师谈孩子的学习情况。

“孩子前几天回家说,‘真是怪事,学校又退给我一百多元钱’。

我今天过来问了问,才知道我们孩子是享受了学费减免。

”这个学生家长叫李秀敏,今年45岁,穿戴干净整齐,脸上有些劳苦之色,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大一些。

西史端小学校长林景旺表示,为了确保“两免一补”的顺利和公平性,他们都是先把所有学生的学杂费都收上来,再把钱退给符合条件的学生,李秀敏的孩子拿到的正是这笔钱。

李秀敏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孩,初中毕业已经出去打工了,小的是个男孩,在这个学校上五年级。

“我丈夫三年前得癌症去世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挣钱,种着两亩来地,放着几只小羊,一年到头,也就剩个大几百元钱。

”李秀敏说,女儿的学习其实也一直是中上等,但是家里两个孩子上学实在困难,如果都供着上学的话,将来上了高中、考上大学,连吃饭都是问题。

“闺女挺懂事,自己说不上了,现在打工一个月能挣二三百元钱,家里情况才好些了。

  父亲心中永远的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