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docx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题库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
一、名词解释
1奏鸣曲式:
所谓“曲式”,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
而“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
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
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
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2竖琴:
是一种大型弹拨乐器。
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
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
3木管乐器组:
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四种,还有这四种乐器演变而来的变种乐器,如短笛、英国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等。
木管乐器原来都是用木料制成的管状吹奏乐器,其中也有用金属制成的,发声原理都是通过借吹气,而管身振动,或者簧片振动从而发声。
4序曲:
歌剧、清唱剧、戏剧配乐等的开场音乐。
亦常单独用于音乐会演奏。
另有一种交响乐曲,系独立乐曲,不作开场音乐之用。
5音乐会序曲:
作曲家专门为音乐会写作单乐章的序曲
6 戏剧序曲:
序曲是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发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7 组曲:
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
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对比性舞曲的组合。
8 古典组曲:
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间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布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乐曲,有时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标题小曲。
各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都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 1次。
9 现代组曲:
是近百年逐渐兴起的,泛指一般套曲形式的器乐曲。
特点是:
除保留一首舞曲外,其余不限于舞曲。
乐章数目自由,最少两段,调性比较自由。
如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李焕志的《春节》、吴祖强和杜鸣心合作的《鱼美人组曲》、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等。
现代组曲发展到十九世纪以后,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各种不同性质的组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几首富于特性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二类是由几首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三类是由从歌剧、舞剧、配剧音乐和电影音乐中精选出来的乐曲组成的组曲;第四类是标题音乐性质的组曲。
10 交响曲:
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
11 海顿: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
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
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12小步舞曲:
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
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
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13谐谑曲:
又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
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
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谐谑”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
14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 欧洲犹太人。
马勒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根植于德奥交响乐传统,以受到民族风格影响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为表达形式。
15固定乐思:
原意上:
固定意念或者固定构思,或者指格言主题,即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基本主题和变形,并带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可以用文字加以标示或者说明。
16协奏曲:
管弦乐队与独奏乐器相互竞奏的乐曲。
17华彩乐段:
音乐术语。
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
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
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
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
如莫扎特、贝多芬为自己的协奏曲写了一些华彩乐段,自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写华彩乐段,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18拉赫马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1943年临终前入美国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其钢琴作品更是以难度见称,纳入于不少钢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
19双呈示部:
在古典主义暑期的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通常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主要主题和副主题始终都保持在主调上,第二个呈示部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部主题转入属调
20四季: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声誉创意的尝试》共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
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
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
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
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
21门德尔松: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德文: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通称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富裕家庭,逝于莱比锡。
门德尔松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描绘神话仙境提供了先例。
他独创了“无言歌”的钢琴曲体裁,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
他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天才都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
22交响诗: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
23李斯特:
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
李斯特的作品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
24德彪西: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二、简答题
1 交响乐队包括哪些乐器组?
各乐器组又分别包括哪些乐器?
弦乐器组:
正规交响乐队(当代)含四种弦乐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乐器组:
包括长笛、单簧管(黑管)、双簧管、大管(巴松),有时还有英国管。
铜管乐器组:
包括小号、长号、圆号、大号。
打击乐器组:
乐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钹等,另外还有木鱼、响板,甚至有铁板等非乐器。
2 说说交响乐队的简单发展轨迹。
从巴洛克后期;到古典时期(十八世纪中后期)海顿确定体裁形式;再到浪漫时期;现代文艺复兴以前,西方音乐以声乐为主,器乐为辅的发展状态,器乐大多是作为声乐的伴奏运用。
3 《威廉退尔序曲》有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标题?
一共有四个乐章,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通常是第四乐章。
选自一部歌剧《威廉退尔》。
乐曲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他是一个音乐天才,在两周内就能写l出一部歌剧的全部音乐。
第一段是描绘静溢的的大自然;第二段是疯狂的暴风雨;第三段又是甜美的大自然;第四段就是英勇的瑞士人民反侵略的斗争。
第一段《黎明》。
第二段“暴风雨”。
第三段“幽静”。
第四段“终曲”。
4 简单介绍柴科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
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1812序曲》[1](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
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Classical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后一段的场景。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
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
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
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
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
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
“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
5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原来是为哪位剧作家的同名剧作所作的配乐?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
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
“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
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
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一)晨曲---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
主人公远涉重洋,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这段乐曲描绘出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
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
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
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
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
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
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
1.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后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
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2.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
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三)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
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
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
“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
6 说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中是如何表现国王和舍赫拉查德的形象的?
《舍赫拉查德》――据《天方夜谭》写成的交响组曲这部交响组曲完全是东方色彩,作者从舍赫拉查德王后对苏丹王讲的那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个来,当作这部组曲四个乐章的标题。
而四个乐章都有所谓“舍赫拉查德主题”,即由独奏小提琴来代表舍赫拉查德叙述故事,国王山鲁尔的主题即显得低沉、粗暴,在后来的乐章中责之间被软化,成为温和的主题。
7为什么人们称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为“惊愕”?
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
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
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
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8谈谈对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抒情性的理解。
第二乐章同样是没有引子的奏鸣曲式,与第一乐章的巨大戏剧张力相比,抒情性多些,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
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
第二主题开始于第37小节(02:
18),简单的四度下行构成,这个音型在发展部里反复出现。
第二乐章的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
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
莫扎特的音乐也是和他纯洁的内心分不开的,我们如果能永远保持一点点童心,学会不时地用单纯的目光看一看这个世界,相信是可以更加体会到莫扎特的心境的。
他并不是如同不懂事的孩子般一无所知,他了解人间的疾苦,他明白生活的艰辛,他只是不肯放弃希望,希望在于他,即使是最最痛苦的时刻,也会如一缕朝阳,穿过暗室的天窗,照亮一切。
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抛开一切的苦难,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歌唱。
9 什么是标题交响曲?
“标题交响曲”的创始人柏辽兹。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创了“标题交响曲”这一新的体裁。
10 马勒的交响曲确实能表现一种哲思吗?
为什么?
对一种情绪的反复渲染与表现是马勒作品的突出特征,而各种情绪的交汇与变化往往又令人捉摸不定,不易把握。
他的乐曲感情炙热而深厚,同时也充满了哲思。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D大调,标题为《泰坦》,据德国浪漫派诗人保罗的同名诗而命名。
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称为《巨人》。
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以“交响诗”名义首演。
都说音乐是人类抒发感情的重要途径,感人至深的音乐无不凝聚着艺术家真挚的情感,能听到音乐家充满激情的演绎,无疑是所有乐迷梦寐以求的事情。
马勒是众多作曲家中感情和现代人最贴近的,他的音乐直观而富于激情。
你能想象弦乐好象在天堂与地狱间飞旋,铜管声声催人的情形吗?
那是马勒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开头的真实写照。
第一乐章一开始“宛如万籁” 就把我们带入已经久违的森林,虫声鸣鸣,小溪潺潺。
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根据马勒自己的作品“年轻的旅人之歌”改编的。
马勒在这里提示提示:
徐缓地,拖曳地,宛如万籁,开始非常徐缓。
接下来第二乐章陆续出现了杜鹃啼鸣,高山的恬静。
你可以感觉到自己徜徉在一片湖光山色中,自在地手足舞蹈的情景。
第三乐章,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童谣“两只老虎”,马勒将它变形后成为带有讽刺味的送葬进行曲。
其实这是古老的波西米亚民谣。
这个乐章还有中世纪童谣“少年的魔号”。
第四乐章,在积蓄了足以爆炸的能量之后,是令人晕眩的高潮,然后,向抒情过渡,最后把观众带入了另外一个欢乐时代。
11 简单对比交响曲和协奏曲在结构上的区别。
交响曲就是那些大型乐队经常演奏的乐章较多的乐曲。
协奏曲,顾名思义,就是有大型交响乐队辅助一个主要乐器进行的乐曲,乐队主要起烘托和过渡的作。
重奏就是由多个单独乐器进行演奏的乐曲,三重奏,就由三把乐器构成,依此类推
12 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是什么结构?
试描述这个乐章的音乐表现。
共3个乐章:
1.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
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乐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题有不安的情调,终止于属和弦后,由木管转成明亮的旋律,转回主调。
钢琴似演奏新主题,边奏细致的快速音群,边进行第一主题再现,转F大调后第二主题登场。
主奏钢琴转由木管承接,进入发展部。
发展部发展主奏钢琴亮相的主题与第一主题开头动机,以各种转调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与乐队构成紧张的关系。
再现部第二主题转回D小调,按原型再现,衔接华彩乐段与尾声。
2.浪漫曲,降B大调,三段体。
先由主奏钢琴呈示主题,乐队承接,二者轮流表现。
然后主奏钢琴以降B大调导出另一旋律,弦乐以和弦伴奏,移入主题再现。
第一段终止后,中段转G小调,主奏钢琴奏上升音型,木管部回应钢琴,第二段为第一段再现。
3.很快的快板,B小调,缺少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亦采用极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钢琴呈示后,乐队予以反复扩大。
主奏钢琴再奏D小调旋律形成经过部,终止于F大调,接着转为F小调,第二主题登场,采用了三度小调。
转回主调后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转换处主奏钢琴有即兴的小引子,乐队插入以快速上升动机为基础的动机表现,然后按原型再现,华彩乐段后转回主调而为尾奏。
13 谈谈独奏乐器大提琴的表现性能。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
它也是非常为人们所喜爱的独奏乐器。
14 你从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感受到些什么?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首让人一听便难忘的乐曲,那种幸福的感觉夹带着忧伤的表情让人留恋百听不厌。
也许作曲家门德尔松所特有的浪漫、忧郁的气质表现在了这首乐曲中,让人沉醉又让人爱怜。
我们透过音乐家的作品能感受到这幸福的背面也有压抑、有哀叹、甚至有悲伤,那就是他进步的思想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
第一乐章 热情的快板
作曲家在这首著名的协奏曲的写作上没有沿袭传统奏鸣曲式,加上序引或前奏的惯例。
当这支抒情旋律在协奏曲大门刚一打开,就翩然而至,并作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直截了当地进入人们的心田。
即或在小提琴华丽的音流奔腾中,人们也不难辨出她那娟秀的倩影。
管弦乐队充满激情的复奏,使这旋律更加深刻地植根于所描写的那春天般的绿野上,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在向副部主题过渡中,作曲家引入一段短小的乐汇。
那清纯的气质,与主部主题简直就是同祖同宗。
它从小提琴和双簧管声部流淌到独奏小提琴上,很快就化为潺潺溪水,时静时动地流向远方。
在这个精致的桥梁连接下,副部主题由长笛、单簧管以四重奏形式陈述而出。
独奏小提琴用一个长音陪伴,并很快接奏这个旋律。
它恬静、温存,把主部主题热切的情感,纳入到富于诗意的冥思之中。
素淡的色调,澄莹的汹涌中似乎透露出一缕惆怅。
这不是作曲家对暮年的不祥预兆,而是心灵深处对流年逝水的依恋„„ 主部与副部主题,象是一对俊俏的姐妹,她们容貌各异,但性情相同。
在作曲家给予她们的那一块展开部园地里,交替变幻身姿,呈现出青春诱人的美。
转为大调的主部主题,使展开部更加灿然生辉。
这时,独奏小提琴再也按捺不住激荡的心潮,它以多彩的技巧进行了协奏曲中惯有的华彩乐段的演奏。
按惯例,华彩乐段应由独奏者即兴演奏,而门德尔松却亲自写出了华彩乐段的全部音乐。
在写作中,他同首演这部协奏曲的小提琴家费德南·载维德详细设计了小提琴演奏技巧,使小提琴丰富的技巧在此华彩乐段中得以充分发挥。
结尾部分,大管的一个悠长的音符,曲径通幽,直接引出优美、抒情的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 行板
门德尔松写作这部协奏曲时,他的足迹已遍及欧洲各地。
无论是美丽的苏格兰海岸,还是巴黎繁华地都市;无论是威民斯奇妙的水城,还是瑞士斑斓的湖光,作曲家以如画的旋律写下了一篇篇音乐游记。
在这部没有标题的协奏曲里,听到门德尔松迷醉于大自然的心声以及一幅幅抒情的风景音画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独奏小提琴缓缓流注出如画如歌的旋律时,不安的定音鼓响起,打断了它在风景画上专注的描绘。
弦乐组忧烦地震颤着,与一支短调融在一起,弥漫起一层伤感的色彩。
是美妙的大自然笼罩上一片阴霾?
还是作曲家心中升起无名的惆怅?
不安的音乐扰乱了船歌的画境。
被称作“天之骄子”的作曲家第一次锁起了眉头。
随着音乐的进行,作曲家悄悄释去了自己的烦扰,再次吟出船歌式的第一主题。
尽管弦乐之波更加动荡,但船歌的动听旋律依然飘荡,缓缓消逝在杳远的寂静之中。
第二乐章简直就是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音画。
景与情的交融,使音乐更加神妙动人。
第三乐章 不太快的小块板
终曲乐章“忽如一夜春风来”,在管弦之林吹开一片灿烂的花海。
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清雅的音调,犹如春花在风中飘摇。
定音鼓剧烈的震击,犹如一声声春雷,管乐的呼唤,弥乐的流动,构成欢乐的春之交响!
独奏小提琴旋风般的音型中,推动这整个管弦乐队,掀起了一次次的高潮。
管弦乐队有力地全奏出一支被人们称为“结婚进行曲”的新的主题,它在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上交替演奏,充满了高贵的气质。
在展开部中,舞蹈性的第一主题与“结婚进行曲”交织出一派开朗气氛,焕发出浓郁的春意。
重现的音乐主题变得更加紧凑,象是作曲家意识到告别人生的时日,急切地要把人世间美好的春意归容到自己热情的怀抱中。
在独奏小提琴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