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926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docx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之第四篇时间密码木然千山

解读《穆天子传》十三篇

(作者:

木然千山)

第一篇时间密码

解读《穆天子传》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要断定穆天子出行的期间,这个期间不仅包括穆天子出行总共花的时间,也包括每个小事件花的时间,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间隔。

有了这样一个时间尺度,我们就可丈量穆天子西行的起居作息,对推定《穆天子传》的路线、地点、季节等信息有很重要的意义。

【1】干支记日

在《穆天子传》中,以干支记录的日期贯穿通篇,几乎每个事件都有日期的记载,如戊寅日去了哪里,庚辰日发生了什么,癸未日天气怎么样,都记述的非常明确。

如《卷一》开篇:

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

(卷一)

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钘山之下。

(卷一)

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

于是得绝钘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

(卷一)

我们知道,“戊寅、庚辰、癸未”等都是记录日期的干支,干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排列组合生成,从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计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六十日一循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穆天子传》中的这些“戊寅、庚辰、癸未”等表示日期的干支,告诉了我们穆天子活动的期间,如戊寅这天开始北征,癸未这天在钘山西狩猎,从戊寅到癸未,共经历了5天的期间。

但由于这些日期干支是周而复始的,没有特定的月份或季节指向,所以你也可以说是戊寅这天开始北征,在下一个癸未这天在钘山西狩猎,从戊寅到下一个癸未,共经历了65天的期间。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意,推断穆天子经历了5天的期间,从而排除65天的期间。

但是,有很多段落无法通过上下文意来确定期间,比如:

吉日甲子。

天子宾于西王母。

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於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中心翱翔。

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

眉曰西王母之山。

丁未,天子饮于温山□考鸟。

巳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

乃发宪命,诏六师之人□其羽。

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硕鸟解羽。

六师之人毕至于旷原。

曰:

天子三月舍于旷原,天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勤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乃奏广乐。

□。

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得获无疆,鸟兽绝群。

六师之人大畋九日,乃驻于羽陵之□,收皮效物,债债车受载。

天子于是载羽百车。

巳亥,天子东归,六师□起。

庚子,至于□之山,而休以待六师之人。

以上,可简要描述为:

甲子这天,穆天子“宾于西王母“;乙丑这天,穆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丁未这天,穆天子“饮于温山□考鸟”;巳酉这天,穆天子“饮于溽水”;巳亥这天,穆天子“东归”;庚子这天,穆天子“至于□之山”。

甲子、乙丑这两天事件的时间很连贯,好分析,应是两天的期间。

但乙丑到丁未,事件的连贯性中断了,是间隔了42天,还是102天,或是更久?

同样,巳酉到巳亥,是间隔了50天,还是100天,还是更久?

尤其是在巳酉与巳亥之间,又有“天子三月舍于旷原”、“六师之人大畋九日”两句话,这两句话中的“三月”和“九日”的记录怎么解释?

这样的例子在《穆天子传》中有很多,往往上一个日期干支与下一个日期干支要么不成逻辑,要么关联不上。

推其原因:

一是《穆天子传》本来就是有残缺的,《晋书•束皙传》中记载:

“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

”是说盗墓者在盗墓时,为了照亮,就烧了竹简,致使该书残破不全。

二是古人在撰写竹简或抄录古书的时候,误写字,或者错看字。

应该会有这种情况的存在,但一遇到不合乎逻辑的情况就怪罪于古人,似乎也不合乎逻辑。

况且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古人诚不我欺。

【2】穆天子西行时间周期表

《穆天子传》卷一到卷四共有86处日期干支,在这些日期干支中,如果有几次错误也不打紧,只要能够确定多数正确的日期干支,就能够修正这样的错误。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戊寅、庚辰、癸未”等日期干支,缺少特定的月份或季节指向,让人不明其理,要确定多数的正确的日期干支就变得艰难。

不过,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把《穆天子传》卷一到卷四的这86处日期干支罗列出来,我们发现有6处日期干支不同,这6处分别是卷二中的“季夏丁卯”、“孟秋丁酉”,卷四中“孟秋癸巳”、“秋癸亥”、“孟冬壬戌”、“仲冬壬辰”。

这6处日期干支,分别冠以了时令,这样就有了特定的指向。

可以说,这6处日期干支,就是《穆天子传》的时间密码。

先看卷二中的“季夏丁卯”和“孟秋丁酉”。

从上下文意来看,从“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到“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上下文意是连贯的。

“季夏”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孟秋”是秋天的第一个月,从“季夏丁卯”到“孟秋丁酉”共计30日,刚好是一个月的时间。

再看卷四中“孟秋癸巳”和“秋癸亥”。

原文是这样的:

“孟秋癸巳,天子命重□氏共食天子之属。

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

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

器服物佩好无疆,曰:

天子一月休。

秋癸亥,天子觞重□之人□□,乃赐之黄金之婴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硃七百裹,□箭桂姜百□,丝□雕官。

□□乃膜拜而受。

很显然,上下文意是连贯的。

“孟秋”是秋天的第一个月,“秋癸亥”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个“秋”应该是“仲秋”,有“天子一月休”可以作证,“仲秋”是秋天的第二个月,从“孟秋癸巳”到“秋癸亥”共计30日,也是刚好一个月的时间。

最后看卷四中“孟冬壬戌”和“仲冬壬辰”。

从上下文意来看,从“孟冬壬戌,天子至于雷首”到“仲冬壬辰,至□山之上”,上下文意也是连贯的。

“孟冬”是冬天的第一个月,“仲冬”是冬天的第二个月,从“孟冬壬戌”到“仲冬壬辰”共计30日,还是刚好一个月的时间。

这样,通过以上六处日期节点,就能理顺《穆天子传》中的其他日期干支了,卷二可以向以前的日期(即卷一)和以后的日期(即卷三)铺展,卷四可以向以前的日期(即卷三)铺展,同时,卷二和卷四交相印证。

更重要的是,这样就可以将《穆天子传》中的各个日期干支的特定属性标识出来,不仅标识出了期间长度,也标识出了季节属性。

同时,也可以修正一些日期干支的误字、错字。

根据“季夏丁卯”、“孟秋丁酉”、“孟秋癸巳”、“秋癸亥”、“孟冬壬戌”、“仲冬壬辰”这6处日期干支的时间密码。

我们可整理出“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

备注:

上表中橙色日期干支是《穆天子传》中提到的86处日期干支,绿色日期干支是笔者推算的季节指向。

需要尤为注意的是,周代记录日期,采用的历法是周历。

周历和夏历、殷历并称为“三正”。

“三正”最主要的区别,是岁首不同,也就是说正月的起始月份不同。

夏朝使用的历法,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其正月相当于现在的正月;商代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其正月相当于现在的十二月;周代以建子之月为正月,其正月相当于现在的十一月。

这点可以通过先秦古籍得到验证,如《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多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夏历和周历并用。

因此,夏商周三代的四季是不同的,我们也不能以现在的四季解读周代的四季。

根据周历,在《穆天子传》中,所谓的“季夏”,并不是六月,而是四月;“孟秋”,并不是七月,而是五月;“孟冬”,并不是十月,而是八月。

【3】对周期表的反证(八个时令暗示)

其实,在《穆天子传》中,仔细分析的话,还可以发现很多时令的暗示。

下面,我们把这些关于时令的暗示找出来,验证一下上面的“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

第一个暗示,在《穆天子传》卷一中,有两个日期的季节属性特别显眼,就是“雪”:

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

(卷一)

庚寅,北风雨雪。

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

(卷一)

从记述来看,“癸未”和“庚寅”这两日下了很大的雪,尤其是“庚寅”日,风雪交加,很可能是一连几天风雪不断,以至于穆天子都让军队休息了。

从卷二的“季夏丁卯”往卷一推算,可知“癸未”和“庚寅”这两日处于周历的“仲春”月份,相当于现在农历的十二月份,这个月份在中国的北方,发生这么大的风雪,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穆天子传》中还有很多隐性的时令暗示。

再看第二个暗示,“绝”:

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

(卷一)

这个“绝”字用的非常绝,之所以称绝,是因为这个“绝”字极有可能是用脚踩踏着走过的意思。

也就是说,漳水结冰了。

从“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中,我们可以看出“戊寅”日也是处于周历的“仲春”月份,相当于现在农历的十二月份,河水封冻,自然不过。

为了说明这样推断的依据,除了上句,我们把卷一到卷四所有带“绝”字的语句摘录下来,共有六处:

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

于是得绝钘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

(卷一)

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隥。

(卷一)

巳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得获无疆,鸟兽绝群。

(卷三)

已亥,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

阏氏胡氏之所保。

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

(卷三)

乙亥,天子南征阳纡之东尾。

乃遂绝□□之谷。

(卷四)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

(卷四)

以上六个例子,“鸟兽绝群”句不在同一个对比维度,排除掉。

仔细分析剩余五处的带有“绝”字的语句,我们发现,“绝”通常用于过山谷关道,并且,用于山谷关道的“绝”,全部具有“脚踏实地、用脚走过”的意思,并且具有向上沿着一定坡度攀爬的用意。

在《穆天子传》中,“绝”字很少用于渡水,其实从卷一到卷四中,“绝”用于渡水,只有“乃绝漳水”这么一次。

河水最能反映季节。

我们再来看看,在《穆天子传》卷一到卷四中,除了漳水,穆天子之于其他的河、水、池、泽都用了什么字:

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

于是得绝钘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

(卷一)

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犬戎胡觞天子于当水之阳,天子乃乐,□赐七萃之士战。

(卷一)

癸酉,天子舍于漆泽,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

(卷一)

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

(卷一)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天子属六师之人于崩阝邦之南,渗泽之上。

(卷一)

癸丑,天子大朝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

(卷一)

乙丑,天子西济于河。

□爰有温谷乐都,河宗氏所游居。

(卷一)

丙寅,天子属官效器。

乃命正公郊父受敕宪,用伸八骏之乘,以饮于枝洔之中,积石之南河。

(卷一)

戊午,□□之人居虑,献酒百□于天子。

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

(卷二)

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泽,以钓于水。

(卷二)

庚辰,济于洋水。

(卷二)

辛巳,入于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卷二)

甲申,至于黑水,西膜之所谓鸿鹭,于是降雨七日,天子留胥六师之属。

(卷二)

辛卯,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

(卷二)

庚戌,天子西征,至于玄池。

(卷二)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卷三)

巳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

(卷三)

已丑,至于献水,乃遂东征,饮而行。

乃逐东南。

(卷三)

庚辰,至于滔水。

浊繇氏之所食。

(卷四)

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

(卷四)

乙亥,天子南征阳纡之东尾。

乃遂绝□□之谷。

已至于□□河之水北阿。

(卷四)

癸丑,天子东征。

柏夭送天子至于崩阝人。

崩阝伯綮觞天子于澡泽之上,[A152]多之汭,河水之所南还。

曰:

天子五日休于澡泽之上。

以待六师之人。

(卷四)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

(卷四)

乙酉,天子□六师之人于洛水之上。

(卷四)

丁亥,天子北济于河,□羝之队以西北。

升于盟门九河之隥,乃遂西南。

(卷四)

以上例子,我们发现,穆天子一行之于河、水、池、泽,主要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至于”6次、“济于”4次、“觞谁于“4次、“舍于”4次(含“宿于”1次、“休于”1次)、“饮于”3次、“循”2次、“钓于”2次、“属谁于”2次、“猎于”1次、“大朝于”1次。

对比最能发现问题。

从上面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看,对于渡过漳水,似乎用“济于”更好,但《穆天子传》偏偏用了“绝”字,结合“绝”字在其他语句的用意,已经很能说明漳水当时处于结冰状态了。

在以上这些关键词中,有时令暗示的还有两个词:

“济于”和“钓于”。

这两个词说明“济于”或“钓于”的河或水没有冰冻,没有冰冻不能一定说明处于冬季,因为即便是在冬季,有的河水也可能不结冰,但有了冰冻就一定能够说明处于冬季。

第三个时令暗示,祭河,“沉牛马豕羊”:

《穆天子传》中有一段祭河的描述,摘录如下:

“吉日戊午。

天子大服:

冕祎、帗带,搢曶、夹佩、奉壁,南面立于寒下。

曾祝佐之,官人陈牲全五□具。

天子授河宗壁。

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再拜稽首。

祝沉牛马豕羊,河宗□命于皇天子。

河伯号之帝曰:

穆满,女当永致用时事。

南向再拜。

河宗又号之帝曰:

穆满,示女舂山之珤,诏女昆仑□舍四,平泉七十,乃至於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珤,赐女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

”(卷一)

从“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中,我们可以看出“戊午”日处于周历的“季春”中下旬,相当于现在农历的正月二十前后。

我们知道,这个时节正是黄河凌汛的季节,黄河南北纬度相差较大,地形和地貌也相差悬殊,导致河水封冻、解冻周期以及径流量在黄河兰州河段、宁夏河段、内蒙古河段出现不同的态势,极易发生灾害。

对于黄河的这种灾害,古人付诸于河神,或叫做河伯,河神或河伯特指黄河的河神或河伯,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河流神。

商代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建立了河神庙,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对地方性的河流神的崇拜依然十分活跃,西门豹治邺就很能说明问题。

在黄河凌汛即将到来或正在到来的时候祭河,符合祭河时令和习俗,因此,在《穆天子传》中的这段祭河事件,是能够印证“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中“戊午”日处于周历的“季春”中下旬的。

同时,我们也可发现一个细节,就是“沉璧于河”、“沉牛马豕羊”,不管是河水解冻也好,还是凌汛来了也好,抑或是把冰凿开也好,“沉”字也是符合时令和习俗的。

第四个时令暗示,封丰隆之葬:

在《穆天子传》卷一到卷四中,总计有五次祭祀活动,除了上面的祭河之外,另外四次分别是祭黄帝(卷二)、“登铁山祀于郊门”(卷二)、“祭文山”(卷四)和“祭于宗周之庙”(卷四)。

而行“丰隆之葬”的,只有祭黄帝这次。

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卷二)

癸亥,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昆仑之丘。

(卷二)

甲子,天子北征……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天子又与之黄牛二六以三十□人于昆仑丘。

(卷二)

“辛酉”这段话说的是,穆天子一行在昆仑丘观仰了黄帝宫,并做了“丰隆之葬”。

“封”的意思是增高其上土,以彰得更加显著。

“丰隆”的意思是丰盛隆厚、高大崇隆。

很显然,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扫墓仪式,并且这个仪式是要“以诏后世”的。

在接下来的三日内,穆天子又“禋□昆仑之丘”,又命珠泽之人“守黄帝之宫”,可见穆天子对这次祭祀的重视。

从“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中,我们可以看出“辛酉”、“癸亥”、“甲子”这几日处于周历的“仲夏”下旬,相当于现在农历的三月底。

和现在的清明祭祖扫墓时节不谋而合。

这又是一处时令的印证。

第五个时令暗示,树竹、树槐:

庚戌,天子西征,至于玄池。

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

天子乃树之竹,是曰竹林。

(卷二)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

眉曰西王母之山。

(卷三)

这两段记事,一个是栽竹子,一个是载槐树,做这样的事,在秋冬季的可能性不大。

从“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中,我们可以看出“庚戌”、“乙丑”这两日处于周历的“孟秋”的中下旬,相当于现在农历的五月中下旬,在这个时节栽树是符合气候规律的。

第六个时令暗示,硕鸟解羽、鸟兽绝群:

丁未,天子饮于温山□考鸟。

巳酉,天子饮于溽水之上。

乃发宪命,诏六师之人□其羽。

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硕鸟解羽。

六师之人毕至于旷原。

曰:

天子三月舍于旷原,天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勤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乃奏广乐。

□。

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得获无疆,鸟兽绝群。

六师之人大畋九日,乃驻于羽陵之□,收皮效物,债债车受载。

天子于是载羽百车。

(卷三)

这段的大意是,在旷原这个地方,穆天子一行“载羽百车”。

从文意可以看出,旷原这个地方非常大,“爰有□薮水泽,爰有陵衍平陆”;鸟群也非常大,乃至于有以“羽琌”、“羽陵”之类带“羽”字的地点;穆天子的阵势也非常大,“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而且收获也非常大,“载羽百车”。

这里面有两组词值得注意,一组是“硕鸟解羽”,一组是“鸟兽绝群”。

“硕鸟”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鸟,《诗经》里面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篇章,但“硕鸟”具体指的是那种鸟,有待进一步考证;“解羽”有羽毛脱落的意思,就是说换季了,鸟们也该换衣服了,但“解羽”也有鸟死去的意思,《山海经》里曾记载“大泽方千里,羣鸟之所生及所解。

”如果是换季的意思,“解羽”当是秋冬之交,也可能是在春季;如果是鸟死的意思,“解羽”是秋冬之交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屈原也曾对此发表过疑问,他在《楚辞·天问》中说: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另从“鸟兽绝群”呼应着来看,当在秋冬之际。

这组词需要注意的是,是“鸟兽绝群”,而不是“鸟兽绝迹”。

从“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中,我们可以看出“丁未”、“巳酉”这两日处于周历的“仲冬”的中旬,相当于现在农历的九月中旬,这个时节在北方是符合“硕鸟解羽”的时令的。

第七个时令暗示:

降雨七日

甲申,至于黑水,西膜之所谓鸿鹭,于是降雨七日,天子留胥六师之属。

(卷二)

从“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中,我们可以看出“甲申”这日处于周历的“季夏”的中旬,相当于现在农历的四月中旬,这个时节“降雨七日”,符合四月的时令。

第八个时令暗示:

秋麦千车

甲戌,巨蒐之人□奴觞天子于焚留之山。

乃献马三百,牛羊五千,秋麦千车,膜稷三十车。

(卷四)

这句中有个“秋麦千车”,与之前的一段话中的日期相对照:

“秋癸亥,天子觞重□之人□□,乃赐之黄金之婴二九,银乌一只,贝带五十,硃七百裹,□箭桂姜百□,丝□雕官。

□□乃膜拜而受。

”当然,这里的“秋麦”是在周历当中的叫法,换算到现在,应该是夏小麦。

以上的“八个时令暗示”,用它们来反证穆天子一行的时间日期,是有些牵强的。

但在六个日期干支(“季夏丁卯”、“孟秋丁酉”、“孟秋癸巳”、“秋癸亥”、“孟冬壬戌”、“仲冬壬辰”)的基础上,结合周历的月季规则,所整理出的“穆天子传日期行程表(卷一至卷四)”,则可以用上述的“八个时令暗示”来验证。

【4】先秦古籍纪年、记日的反推

按学术界公认说法,中国历史上明确的纪年是公元前841年,我们结合几本先秦古籍(或后期掌故的先秦古籍)来结合分析。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

《史记•周本纪》记载的“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史记•周本纪》又记“穆王立五十五年”,厉王三十七年“出奔”。

而《今本竹书纪年》记“穆王五十五年,共王十二年,懿王二十五年,孝王九年,夷王十六年”。

这样,自穆王即位至厉王出奔,历时共计154年。

即厉王出奔之年是在公元前841年,而这一年正是共和元年,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