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924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家长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家长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家长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家长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教材.docx

《家长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教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教材.docx

家长教材

家长教材

习惯养成教育家长会教材

教学目标:

通过各个事例和孩子们周边的事情,讲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孩子亲身感受自己行为习惯的偏差,激励自己及时改正不良习惯。

教学难点:

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么一次思想教育及时改变过来,为养成更好的习惯努力。

教学过程:

猜猜看:

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

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

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人。

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

我到底是谁?

--我平凡得让你惊奇。

(习惯)

从小到大,你有什么“好习惯”曾让你倍受赞赏、取得小胜利或取得一些事情上的成功?

现在你们看看你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呢?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

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你对以下行为有何看法?

1、在思考问题时一边旋笔一边思考

2、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题后,习惯先放一边,以后又忘了解决。

3、考试考差了后,开始下定决心认真学习,但几天后又松懈了。

4、自习课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5、自制力差,时间安排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6、吃完的食品袋随手扔在地上

7、课间大声说笑甚至追逐打闹

8、写作业不及时磨蹭,边看电视边写作业,先玩再写作业

9、给同学起绰号、骂人那同学的缺点或者是…开玩笑在同学中传播、见到老师扭头就走。

现在,你们自己静下心来想想,你们的行为习惯是否良好了呢?

自己说说班级的不良行为习惯。

这里有孩子指出卫生状况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形成一定的卫生良好意识。

孩子们你们自己讲讲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大家提一些建议呢?

孩子们纷纷发言,而后家长总结:

首先,确立目标,循序渐进。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会是轻而易举的,要想完成他,就得确立长远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起来。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所以,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心急,但一定要说到做到。

如果良好的习惯养成之后放松要求,忘乎所以,那么没过多久丢掉的坏习惯又会重新回归。

认识到听课做笔记的重要性后,就得一天不落的记下去;认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了,就不能再找借口深陷其中;认识到自习课讲话会影响他人,那就踏踏实实的兀自学习。

久而久之,坏习惯会离你越来越远,自然,成功会离你愈发的接近。

总结:

观念改变习惯,习惯积淀素养。

生活处处是细节,细节点点积素养,素养默默铸文明。

一、尊重他人从说话做起

  虽然孩子上学以后会经常在学校,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短了,但是在孩子心里,我们始终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孩子虽然不会明确地表达自己要向父母学习,但是家长的说话方式以及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甚至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危机。

身为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对配偶的说话方式,如果经常发牢骚、指责甚至辱骂对方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原来自己的父母是这样的人!

反之,如果能随时看到对方的优点并且赞美对方,孩子也会成为心中充满爱的人。

二、明确分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女主内男主外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式婚姻,但是在孩子看来,这样的分工有点太专制了,他们会纳闷:

为什么爸爸从来不做家务?

为什么所有的家务都是妈妈一个人做?

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这个家是妈妈一直在孤军奋战。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起照顾家的责任,如果妈妈洗碗的话,爸爸就应该倒垃圾去,或者辅导孩子的功课,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有自我价值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概念。

三、如何吵架和道歉

 婚姻家庭中吵架是很正常的一件小事,面对孩子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吵架也要讲究艺术,尤其是说话的方式,比如一方不同意另一方的观点时,可以这样表述:

“我知道你这样做可能感觉不错,我也在尽力理解你,但我也得有机会说说我的不同意见。

”承诺在婚姻家庭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如自己没能做到或忘记答应伴侣做的事时,一定要真诚地道歉。

道歉可以弥补伤口,修复感情的过程也可以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课,让孩子知道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四、父母亲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很多家长认为有孩子了,就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亲密,怕孩子“学坏”。

爱人之间的亲密拥抱和接吻可以很早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他们一个人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盲目强势霸道的坏习惯,也可以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做孩子的榜样,当孩子的伙伴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该是孩子的搀扶者,而只是一个引导者,孩子在受挫跌倒后,引导他们自己勇敢站起来继续前行。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主能力,以及挫折忍受力。

根据研究发现,这与孩子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不让他学习到不好的行为,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私塾的旁边,才定居下来,孟子也因为从小跟着私塾的老师学习,耳濡目染之下,成为中国伟大思想家之一。

挫折忍受力的训练也是一样,它不是加法、减法,上一堂课就可以学会,当然也不是一种知识,查字典,翻百科全书,背下起来就好。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积极地应该要怎么面对、解决、处理,才知道挫折不过是一个转弯,每一次的危机都是转机,当孩子学会独自面对挫折后,回头再想一想,孩子将会发现自己比原来更加坚强与茁壮。

  每个孩子即将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当他寻求解决方法时,将从他的生活周围搜寻相关经验,就像玩积木一般,孩子看着别人玩,自己就会走过去,拿起积木,你不需要教他,他就会从脑海中寻找范例并且尝试,所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典范,是很重要的元素。

而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教养原则。

学龄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因此,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受挫情绪,你可以跟孩子说:

“这次比赛的结果,不像你所预期的,你觉得有点难过吗?

”透过亲子间的对话,让孩子知道,所有人在面对类似的挫折情境时,都会有同样感受。

爸妈还可以跟他分享小时候受到挫折的例子,让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待孩子的情绪缓和之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思考解决之道。

  不管孩子先前的能力如何,这个阶段的家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因为学龄期是孩子开始进入知识领域的吸取,因此,有很多习惯,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建立完善。

这时,爸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举例来说,下课之后的时间,要事先规划,什么时候写功课,什么时候玩游戏,什么时候休息。

孩子不会自己规划,家长必须要引导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再依照每个家庭不一样的状况修正。

毕竟,在良好的规范之下,孩子才有办法慢慢养成好习惯。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特殊情况会发生,没有办法每天都按照计划进行,假如因为特殊原因,必须打破规矩,也要想好后果以及因应措施。

这里提供一个模拟情境让父母参考。

  今天是阿兴爷爷的生日,全家在放学之后,要回祖父母家帮爷爷庆生。

可是阿兴的功课好多,如果回家再写,可能会写到很晚,或者到第二天早上早一点起床完成呢?

他不知道要在哪个时间点写功课会比较好。

  前面的模拟情境是阿兴遇到无法在平常设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而衍生出来的疑问。

这时父母可以主动带着孩子一起思考可行的因应方案,锻炼他们分析事情的方法与技巧,下次孩子再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会促使他思考更多、更完善的方法。

比如可以把功课分成两部分,晚上回家写一部分,第二天早上早起再完成剩余的部分。

经过父母的引导,不仅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孩子学会勇敢面对挑战,使其提升挫折忍受力。

书香童年书香人生

拥有阅读的童年是纯真的,拥有阅读的童年是温暖的,拥有阅读的童年是幸福的。

朱永新在其《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说: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针对孩子课外阅读指导,家长们可以开展“一路书香伴我行”活动,目的是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净化孩子的心灵。

一、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书香班级,教室环境巧布置。

家里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空间都是不会浪费,我让家里的书橱充溢着浓烈的书香。

将经典诗文、分类成语进行了梳理,每天精选优秀篇目供孩子诵读、积累。

2.言传身教,家长带头读书。

家长要用自己的爱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因此,我每天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孩子从《日有所诵》中精选朗诵一段名篇佳作,家长和孩子一起赏析、读悟。

孩子读书时,家长也和孩子们一起读优秀的儿童文学,这样在孩子的榜样作用下,孩子就会慢慢爱上阅读。

二、认真指导,让孩子学会阅读

1.指导孩子制订阅读计划。

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

制订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

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摘录与积累。

许多孩子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语言积累收效甚微。

因此,我们在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时,要求孩子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圈圈点点。

3.背诵与感悟。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

“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把摘录下来的词句及片段背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我还要求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读书心得或随感等,养成乐于交流、分享快乐的良好读书习惯。

4.精读与略读。

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孩子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

孩子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5.交流与讨论。

阅读后,孩子和家长之间可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交流心得,也可举行课外知识竞赛。

这样,孩子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打开书卷,感受书香,让阅读为生命的成长奠基,让阅读为成长的旅途护航。

希望家长与孩子同行,大手与小手相牵,齐与好书相伴。

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已日益受到多方面的重视,但据相关资料的显示,作为挫折教育真正受益者的孩子对此却抱有排斥态度及对立情绪。

挫折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缺少必要的心理理论作指导,出现了很多的教育误区。

(一)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

众所周知,当代青少年由于其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而受到过分的溺爱,使其挫折承受力较差,因此不少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只要让他们多吃点苦就行了。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身体极限,使他们在挫折教育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一定要以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为基础,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心理规律,设计科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面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知识和技能。

(二)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失败教育。

挫折教育提倡使青少年在挫折中磨炼意志,获得面对挫折的经验,但不是一定要面对失败,不断的失败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会使其产生抑郁和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更会因不正当的归因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抑郁、攻击、厌世等不良后果,因此挫折教育绝不是失败教育,相反地,在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战胜挫折的情感体验,体验战胜挫折后的愉悦及对自己战胜挫折的能力的肯定。

与孩子共同成长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

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一家三口人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

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六一”儿童节、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类的有趣的或者有益的书籍。

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

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

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

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

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实,就是我感觉自己内心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整体价值体系来教育孩子,这一段时间在断断续续对传统启蒙经典的接触过程中,一边反省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一边省思孩子成长的种种表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线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

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

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

比如我儿子看电视的时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地走到了电视机前,我就纠正他,他马上就指斥说:

“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眼睛也要看坏的。

”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

“你看妈妈改正了,只上一会儿网了,你也应该改正吧!

”这时,孩子会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在课余时间,给他报名参加了书法班。

到现在学了几年了,他很有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就给他提供材料,给他尽可能多的帮助。

有时候,看他煞有介事地做成一个虽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给我们看,神情中充满了自豪。

看到孩子敢于动手去做并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从“修身”走向“齐家”,才可能向着教育的目标迈进。

我今年为此专门购置了MP3和一套音响功放,把网上的经典讲解和诵读下载到MP3中,然后通过功放播放,让家中每一个人都接触到这些信息,同步学习。

同时对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孩子教育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的成长。

同时,借助MP3随身听的功能,也会加速我对古文的学习进程。

我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时间一长,我和孩子的文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

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

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

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

我把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他的目标。

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带给他的是一份惊喜,同时也让他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心。

文字和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好几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容易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

而文字则克服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毁掉,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觉都在重温一遍,印象自然比较深刻。

这与暴风骤雨式的训骂与呵斥相比,不仅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坚持下去说不定可以逼着你同孩子一起进步。

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纸条的内容将不再是单一的表扬啊、批评之类,逐渐会扩展到推荐一本书啊,介绍一篇好文章啊,留下一个需要动动脑筋才能回答的小问题啊,甚至包括对某个观点的探讨等等,内容开始五花八门,这对于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帮助。

如此来来往往,家庭教育同样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说不好,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东西又要应孩子的个性、特点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

“加油”!

“别灰心,再试一次”“你做的这件事真棒!

我为你感到高兴!

”……我们经常会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我们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

孩子需要鼓励,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回来后听他讲一讲参加活动时发生的事情,还进一步问他一些问题:

今天搞的什么活动?

跟谁在一起?

有没有兴趣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

参加这项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为什么?

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解决。

所以说我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他进步的催化剂。

在学习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都给了孩子很多的鼓励和赞赏,所以,孩子是自信的,让他有这样的积极的思想我认为是很可贵的。

虽然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

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时候他考试的分数少了,他会觉得不开心,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去严厉的批评他,有时候帮他找找原因,有时候提醒他应该怎样去做。

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分数少不敢告诉家长。

教育专家徐国静老师说,如果家庭教育仅限于如何培养儿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质,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

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

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

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肯定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边学边教,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优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