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672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文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写下了《小石潭记》。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2.背景透视: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表达作者的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分为碑记、游记等。

4.相关资料:

柳宗元“永州八记”部分遗址

柳宗元“永州八记”部分遗址西山:

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娘子岭一带。

钴潭:

在永州市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

古代称熨斗为钴,钴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像古代熨斗,故名之。

钴潭西小丘:

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医院后的公路下侧,愚溪旁。

早已成为居民住宅。

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

小石潭:

愚溪旁,下游兴建水电站后,水位提高,虽是清莹澄澈,但旧址已被淹没,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

2002年,永州市为保护文化遗产,炸掉水坝,还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原貌。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

1.

(1)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注释:

篁竹:

成林的竹子。

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

清凉。

冽(liè),寒冷。

(3)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2.

(1)原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注释:

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chí),水中高地。

屿(yǔ),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译文:

(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

(1)原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注释:

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表示估计数目。

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澈,穿过,透。

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

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

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

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4.

(1)原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注释: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3)译文: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5.

(1)原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注释: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邃(suì),深。

清:

凄清,冷清。

(3)译文:

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6.

(1)原文: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2)注释: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隶,随从。

(3)译文:

一同去游览的人:

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精读品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答案】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答案】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答案】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重点品析第4段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案】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

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阅读方法解密:

结合背景分析情感法。

阅读古文,理解作者情感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而后解文。

本文写于作者改革失败被贬之时,心境孤凄悲凉。

8.重难点小结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六、研读探究

1.【难点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案】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难点探究】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答案】

(1)点面结合。

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

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曲折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法描绘景物。

作者在第一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在移动中带领人们领略不同景物,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写法描写潭中游鱼的美景,表现水的清澈。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凄清的环境激起了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作者由“乐”到“忧”,透露出被贬谪的凄苦心情。

八、拓展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

1.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译文】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译文】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有智慧的人好动,有仁德的人好静。

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