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461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docx

《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

  1.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解释:

  陈仲举,就是陈蕃,是东汉时有名的人物。

说他有名,因为我们中学时要写命题作文,常常会引用他的一个故事:

据说他年少的时候,他父亲的一个朋友叫薛勤来看他,看到他房子里比较脏,就对陈蕃说:

“小朋友啊,为啥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当即回答: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这回答很豪迈,薛勤感慨之余,劝道: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故事没有下文,陈蕃到底打扫卫生没有。

不过我猜大概没有。

因为后来陈蕃做了很大一个官,叫太傅,太子老师的意思,正一品,虚衔,有时候可以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东汉末太监当权,陈蕃和大将军窦武打算消灭宦官,行事不密,不幸走漏风声,宦官们抢先一步,诡称陈、窦二人要废帝,骗得汉灵帝下诏诛杀他们。

陈蕃有很高的志向,但在小细节上出了纰漏,可能就是不扫一屋的毛病。

不过扫一屋和安定天下有没有必然联系,按照逻辑学的说法“异类不相比”,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不过中国人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往往都是这样。

看了这个故事,不由让人想到汉初的陈平,有一次家族祭祀,推举陈平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

陈平分得很均匀。

大家赞扬说;“分得真好,太称职了!

”陈平感慨道:

“假使我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

”所以,我对屠户和清洁工保持着少有的敬意,自己在干体力活的时候,也常常这样自勉。

  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世人称“南州高士”,孺子本意是小孩子的意思,稚大约是幼稚的意思,说以他名和字是解释的关系。

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叫孺子,大约是希望好养些的意思。

陈蕃、徐稚的故事在《世说》中还有不少,陈蕃见1.1,1.3,8.18.2,8.3,9.1,徐稚见2.2。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种修辞手法叫互文,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就是不以物己喜悲。

这句话让人想起我们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说法。

我曾经纳闷,为什么叫师范学校,不叫教师学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有不少说法,如德高为师、言高为师等,出点大约都是这里。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有两个解释,一是登高望远,树立雄心大志;二是走马上任,决心有一番作为。

这个情景常常被画成一副图像,一些将领骑着高头大马,指点江山。

柳永作了一首《望海潮》,据《鹤林玉露》载,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起了渡江南侵的念头,派人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金国后制成一扇屏风,仍觉不过瘾,又在画中添上自己策马立于吴山的画像,并题词其上,“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为豫章太守,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有两句话: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说的就是陈蕃和徐稚。

陈蕃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

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

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

这个举动表明其他人不配。

  主簿,官名,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

《文献通考》卷六十三:

“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

”隋、唐以前,因为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

魏、晋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府君是对太守的尊称。

“百官所居曰府”,“郡守所居曰府,府者尊高之称”,“汉人称太守为明府”。

廨,官衙。

“大家的意思是希望你先进官署(与大家见面或视察)”。

现在新官上任,一般组织部领导陪同,致辞,然后合乎身份的同僚一起下馆子吃上一顿。

陈蕃一上任就去拜访当地的学者名人,这大概是当时的风气,现在四海已无贤人了,因为领导自己就是本国、本省、本市最大的贤人,不然他怎么会当上领导呢?

  武王式商容之闾,式,通“轼”,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这里大概引申为拜访。

《尚书•武成》中说周武王:

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

商容,据说直谏纣王被免职,《淮南子》说他是老子的老师,那么果然是神人了。

  席不暇暖,屁股还没坐热。

中国人讲话往往比较夸张、曲折,由此可见。

  徐稚是个隐士,他的老师、朋友当上官了,按汉代的官制是实行举荐的,所以常常辟他当各式各样的官,据说其中有个太守的官送给他,他都不要。

而且这些人当官后徐稚就不太和他们往来了。

但徐稚喜欢吊唁,老师、朋友死了,他会不远万里去哭一番。

而且在吊唁的时候,他自己带一块棉布,浸上酒,到了墓前也不和死者家人打招呼,把棉布从酒里取出来,绞干洒在坟头,再大哭。

这样的事他做过好几次。

  陈蕃有很高的声望,被杀后,他的宗亲宾客姻属,也几乎都被杀光了。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

  本篇是《世说新语》的第一章:

德行。

在现代汉语中,如果有人说:

“德行!

”隐含着没有德行的意思,就是骂人了。

这个语言现象很有趣。

  

1.2周子居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解释:

  周子居:

周乘,当过太守,很有些官声,后面陈蕃还会继续夸他,这里是他夸别人,而且是反反复复夸,一心一意要把黄宪夸向全国。

东汉人喜欢品评人物,叫做“月旦”,大约是每月初一大家聚会,开始评论人物,此风以汝南为最,所以也叫“汝南月旦”。

这种做法当然是为了适应汉代的举荐制度,互相吹捧的确是成名的要诀,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人物品评说别人坏话的,就像现在的文学批评。

汉代做官有四个要求,第一就是德行高妙、志行洁白,其他如学问大,懂法令,会决断都是次要的,那些也需要实践检验才行。

刘义庆把德行放在第一,大概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

至今,我们选拔干部,表面上还是品德第一。

不过好像黑格尔说过:

“道德,不过是小人物对大人物的妒忌罢了”,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专制社会中由于机制问题,就像狼群,越往上越凶残。

  时月:

隔一段时间。

  黄叔度:

黄宪,汝南人。

宪,大约是法律的意思,度也是法规。

伯、仲、叔、季,黄宪排行老三,所以叫叔度。

当时不少人称他是“颜子复生”,一方面说他家穷,父亲是牛医,一方面说他德行高。

据说当时有个叫戴良的,平时自视甚高,见了黄宪自叹不如,怅然若失。

戴良母亲见他不太开心,就问他:

“你又不高兴了,是不是又见到那牛医的儿子了?

”戴良说: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黄宪就是我的老师啊。

”戴良就直接把黄宪当作孔子,自己是颜回。

可是“颜回”见到“孔子”还不高兴,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

黄宪也不当官,当时有人称他为“征君”,就是被官府征召过但不接受官职的人。

黄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著述,但他是当时隐逸派的领袖。

  鄙吝:

小家子气,庸俗气。

  这个故事《后汉书》中说是陈蕃和周举说的,古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主人公换来换去,要么是年代久远记错了,要么是人物故事就像现在写讲话稿,抄来抄去的。

余嘉锡说应该是周乘和黄宪,因为他们同时举孝廉,《世说》后面也提到周乘和黄宪交好。

周乘表扬人很有修辞手法,这叫反衬,用自己来烘托黄宪,更加突出黄宪的高洁,同时也说明自己有时候也挺高洁的。

大约宋代黄庭坚也说过类似的话,说自己三天不看竹子,就鄙俗起来。

鲁迅嘲笑那些写“我的朋友胡适之”的人,这种借名人自重的做法,现在还有。

再“鄙吝”一点,自己单位里面,不少厅长的办公室里挂着自己和中央领导、书记、省长等握手等合影,我看了很有趣,没有人挂自己和雷锋、张海迪一起的合影,恐怕张海迪家里倒有与各位领导的合影,时代就这样变化,没有办法的。

  1.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间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解释:

  郭林宗:

郭泰,为什么字林宗,我不知道,也许是泰山就是大树林的意思。

东汉有个大名人叫李膺的(后面马上提到),曾经说过:

“我见的士人多了去了,但没有比得上郭泰的”,于是郭泰出名了。

蔡邕经常给人写墓志铭,人称“谀墓”赚钱,他曾经说:

“我写墓碑,基本上自己也很羞愧,但只有写郭泰的墓碑,写那些表扬的话我问心无愧。

”有本书叫《寰宇记》,说南北朝时候的周武帝要铲除天下的墓碑,特意下诏说要保留郭泰的墓碑。

(不过我实在弄不懂雄才大略的宇文邕怎么会跟墓碑过意不去。

看不惯马屁文章?

)郭泰没当过什么官,是教育家,有些学生还是走卒农夫、刑释解教人员等,但在他的引导下,都成为名士。

《后汉书》中说,有一天郭泰走在路上,遇到雨,就折头巾的一角挡雨,后来这种头巾的款式就叫郭巾,我猜那就像电视里不少店小二的头巾式样吧。

这个故事可以想见郭泰的潇洒风采。

  造、诣:

都是拜访的意思。

  袁奉高:

袁阆,阆就是高大的意思,在汝南慎阳也算是为名士。

后面还有他的故事。

在当时大概已经做了汝南郡功曹(管组织人事等)。

  车不停轨,鸾不辍轭:

都是没有停车的意思,这里也许应该理解为没有下车或者停留时间很短。

鸾是凤凰的一种。

这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隐喻和借代。

鸾是鸟,鸟是很好的使者,使者要坐车子,车子上有个小铃铛就叫鸾铃,鸾铃就代表车子了。

轨、轭都是车的一部分。

车不停轨、鸾不辍轭就是车不停车,这种修辞手法就说明汉语的繁复,为了追求对仗之美,后人有所诟病,但始终改不过来,因为好看、好听,还体现语言的智慧。

在《世说》的注中,郭泰解释了没有停车的理由,理由是袁阆的才德(譬诸氿滥,虽清易挹)像小山泉,虽清,却容易舀光,大概是说袁阆器局没有深度、广度。

  弥日信宿:

弥,长、满;弥日就是整天的意思。

信宿,见《诗经•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据说是过了两夜的意思。

这里是说郭泰整日和黄宪待在一起,过了好几天。

  陂:

蓄水池叫陂,万顷之陂就是100平方公里的湖泊。

  这一条是说黄宪气度宽广,深不可测,大概是像刘备,喜怒哀乐不露于形色,但似乎与“德行”没有什么关系,而应该把这条放到“赏誉”中。

但前三条的主人公都是拒绝做官的,也许在刘义庆眼里,拒绝当官是最高的德行。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人比喻成水,言下之意就是智者,有大智慧的人可能对水特别有感悟。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等等。

这样理解,黄宪的德行像大水,行的是不言之教,所以放在德行中也解释得通。

本篇使用对比手法,用袁阆的单纯来衬托黄宪的深厚,用停车的长短来反映人格魅力的持久吸引力,谁叫袁阆和黄宪住一个地方的,袁阆就当了牺牲品。

 

1.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解释:

  李元礼:

李膺,字元礼,河南人。

好像汝南也在河南,当时中原人才辈出,不像现在河南人名声不太理想,还有本书反映这个问题,我想现在人太多,气候变迁,童山濯濯,比较穷,生存空间小,官瘾太大,风气就不太好。

古代叫元礼的人很多,唐代武则天时有个叫索元礼的,专审谋反案,手段很残忍,杀人无算,给人影响更深,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李膺也管刑法,当过司隶校尉(曹操很喜欢当这个官,当了丞相后还兼着,由此可见曹操的法家气质),类似于监察部、公安部、司法部领导,他曾经把张让(有名的太监头子)的弟弟当场格杀,汉桓帝责问李膺为什么不走程序,李膺说:

“过去孔夫子做司寇,上任七日就诛少正卯(《论衡》说,孔子和少正卯一起办学,孔子的教室“三盈而三虚”,三千学生全跑到少正卯那个教室里去了,因为孔子有点口吃,又喜欢讲大道理。

后来孔子当了司法部门领导,立即打击报复,找了一堆莫名其妙的理由把少正卯杀了。

据说这个故事是编的,主要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流行起来,完全是作为儒家行法家之事时的借口。

因为古时候判案,也讲案件引证,用六经大义和孔孟的行为作为审理案件的立足点)。

今天我到任十天了,才杀张朔,我还以为会因为我除害不速而有过呢!

请求皇上让我再活五日,除掉张让,然后再烹杀我,我也心甘情愿。

”据说后来平时趾高气扬的宦官假日里也不敢出宫门玩耍,桓帝感到奇怪,宦官说:

“畏李校尉。

”还有个说法,李膺当青州刺史的时候,刚下任职命令,整个州70多县官全自动离职,因为屁股不干净怕被李膺干掉。

好像英国还是美国有个法官,也很严厉,待审判的嫌疑人知道是他主审,就先自杀了,法官说:

“因为我遍使正义,罪犯畏罪自杀。

”(可惜我忘了记在哪本笔记本上了,找到后落实。

)这种故事当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看。

李膺军事指挥能力很好,不怕死,和少数民族打过几个胜仗,可称文武全才。

李膺是东汉“党锢之祸”的主要人物之一,表现很突出,后面还有他的故事。

李膺名和字的关系我看不懂。

  风格秀整:

风采出众,品性端正。

  高自标持:

自视甚高,把自己当标尺。

  名教:

以儒家主张的正名定分为准则的礼教,要求各阶层按照合乎自己等级身份的方式生活,大意就是三纲五常。

东汉末期道德崩溃,不能各安其位,李膺“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就是说自己担负着建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使社会秩序按照儒家的“理想国”思想运行的责任。

按北宋张载的说法就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魏晋时期虽然十分混乱,但直接打杀在名教大棒子之下的人比任何时代都多一些,这现象很矛盾,但想想现在,也好理解。

现在的中国,是历史上处分贪污官员最广泛、最严厉的时期之一,同时又是最不知道德为何物的时期。

  升其堂:

登上他的厅堂,这里大概要理解成有机会接受李膺的教诲。

《论语•先进》子曰:

“由(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升堂本来是学业有所成的意思,入室就是学到家了,学问很深。

  龙门:

在现在的山西河津县。

黄河在此有较大的收口,水势很汹涌,《三秦记》中说:

龟鱼有能游上去的,就会变成龙。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乌龟也能变成龙?

估计是偏义复词,只能落实到鱼上。

汉代把经常人比喻成龙,并不犯忌,如果是满人统治之下,这些李膺的学生都得砍头了,想想都怕。

我没去过龙门,估计龙门不过尔尔,因为我多次看钱塘江涨潮,就觉得古诗词实在夸饰了,要么地理发生了变化,要么古人对大自然特别敬畏,一点鸡毛蒜皮般的自然现象还以为天塌下来了。

  李膺被太学生誉为“天下楷模”。

“党锢之祸”的时候,有人劝其走之,他像谭嗣同一样拒绝了,然后自投牢狱,被杀。

李膺的了不起,只要比比李大钊就可以了,李大钊道德据说也算高洁,不过还要躲在苏联使馆避风头,没料到张作霖土匪出身,不守游戏规则,俄国人又一向滑头,结果命丧他手。

当时有个学子叫荀爽(荀彧的叔父,据说是荀氏家族最杰出的人,少年时就是英才),有一天他得意洋洋地说:

“哈哈,今个儿老百姓,真呀真高兴,我居然能给李膺赶马车,太荣幸了。

”袁宏在《后汉纪》中说:

“李膺话出口,没有人能反对的。

如果有人非议李膺,则舆论会一边倒地谴责。

李膺如果与人坐同一驾马车,那人立刻名闻天下。

”爱因斯坦在对居里夫人的悼词中说:

“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和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在东汉末期,李膺当得起爱因斯坦的评价。

  

1.5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解释:

  李元礼:

李膺。

  荀淑:

字季和,颖川人,曾任朗陵侯相,所以又叫他荀朗陵,古人称呼人,虽然一般称字,但有时候也用官制、谥号、当官的地点、出生地、家族兴盛地等,有时甚至是他的作品和讲过的某句话来称呼,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宋代有本《事林广记》,说刘某很喜欢读书,他很纳闷:

“班固《汉书》中文章很好啊,为什么他的作品没有进《文选》呢?

”旁边有人告诉他“《两都赋》、《燕然山铭》就是班固的作品啊,怎么说没有?

”刘某不懂:

“那明明写的是班孟坚,怎么是班固啊!

”古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现在了。

在中国,怎么称呼人常包含有微妙的信息,据说温家宝在国务院内部,所有工作人员一般称呼他家宝同志,算是很少见的。

我们平时一般称呼领导用职务,基本平级的领导之间不叫姓,只叫名加同志,如果称职务,说明生疏或彼此之间希望保持距离;有时领导太多聚在一起,我们也用全称的某某同志的称呼,等等,这些还依稀有古人的影子。

不过我孩子叫我,一般直呼姓名,有时甚至是小名,弄得小学的老师直看我。

我看回忆录,好窥人隐私,可书上往往一说到坏事,就是王某、李某,我就要开动脑子去对号入座。

前些天看到罗瑞卿女儿回忆录的片段,说陈将军某长期霸占他的侄女,搞得我八卦心大起,在网上一片狂搜。

闲话不提,在东汉,颖川和汝南是士人荟萃之地,估计是他们拉帮结派,形成了风气。

当时就有人评论颖川和汝南哪个地方士人更优秀一些,一般认为汝南人骨头更硬一点。

其实颖川和汝南都在河南一带,只是汝南被称为“天中”,是古豫州的中部。

荀淑据说是荀子的后代,他当了朗陵侯相后,处事非常明晰,被誉为“神君”,为荀氏家族博得了很好的名声,当然,他生了八个好儿子,人称“八龙”,连他们所居住的地方这八个杰出的儿子而被颖阴令改名为高阳里,因为传说中的帝王高阳氏也有八个好儿子。

荀淑有个孙子叫荀彧,《三国演义》中曹家帮的最佳男配角之一,祖、父为荀彧打了很好的舆论基础,荀彧也替祖、父露了脸,算是很难得的。

因为李膺比荀淑、钟皓要小二十多岁,称他们的字也不合适,所以用了“君”这个称呼。

荀淑去世后,李膺向朝廷上表,说自己的老师去世了。

在《世说》的刘孝标的注中,说“(荀淑)所拔韦褐刍牧之中,执案刀笔之吏,皆为英彦”,这句话很费解,拔是提拔、选拔,韦褐刍牧借代布衣农夫,贫贱之辈,但我不清楚这其中的主语和宾语。

据《后汉书》中说,有一天,年长的荀淑遇到14岁的黄宪,交谈很久,荀淑高兴地说:

“黄宪真是我的老师啊。

”不过按照我卑鄙地揣摩,这可能是在演孔子和项橐那场戏。

为了让这场街头话剧传播出去,续集是荀淑告别黄宪,又去找袁阆,见面就问:

“你这里出了个颜回,你知道吗?

”袁阆知情识趣,就反问:

“您是不是见到黄宪了?

”后来当然由袁阆负责广泛传播这段佳话。

这是一群多么优秀的演员啊!

只是袁阆在我才开始的文章中,已经当了两次龙套。

  钟皓:

字季明,也是颖川人,书法家钟繇的祖父,小人钟会的曾祖父。

钟皓与李膺有一点亲属关系,他当过县令,据说当得很不错,后来看到形势太险恶,就辞职了,他对侄子说:

“春秋时齐国大夫国武子喜欢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以致使人怨恨他。

做坏事到一定程度就会败露,当没有败露前你说人家,他们就会恨你。

所以你要保全姓名和家族,还是不要出头的好。

”不要出头,但要有名,钟皓退休后就开馆授课。

《世说》的注中说,钟皓官位小,但德行却绰绰有余(人位不足,天爵有余,语出《孟子》)。

  清识难尚:

见识透彻很难比得上。

这可能是说荀淑善于识人,也可能是说形势判断准确,拿得起、放得下。

据说荀淑生意做得很好,挣了不少产业。

  至德可师:

汉、魏、晋时代的至德应该是指出奇的孝,汉武帝后当官是“举孝廉”(孝廉也是偏意复词,还没当官不存在廉的问题)。

据说张角起义,侍中向栩担心兴兵扰民,便建议朝廷:

“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当自灭。

”二十四孝中,十之八九的变态故事发生在那个时期。

据说钟皓家族一向以孝著名,有深厚的传统。

古时候的孝做起来有点难度,譬如长辈去世,守孝三年,不能和妻妾同房,而汉代房中术很盛,俨然矛盾,结果是“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李膺有三个老师,上面是其中两位,还有一位是陈稚叔,也是至德之人,自然孝貌也很昂然,不过古代的孝是现代的笑柄。

 

 1.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

长文尚小,载著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时太史奏:

“真人东行。

  解释:

  陈太丘:

名寔(实?

是?

),字仲弓,也是颍川人,当过太丘的县令,他的名和字的关系我不懂。

陈寔明辨是非,他当乡绅的时候,乡里有争讼都请他来评判,大家常说:

“甘为刑罚所加,莫为陈君所短。

”“梁上君子”典故的主人公也是他,这些都说明他善启他人的羞耻之心。

他的孙子叫陈群,就是《三国》中刘备早期在徐州经常向他征求意见的人,《世说》后面还会提到。

陈寔有个老师叫樊英,一直拒绝做官,面对汉顺帝也毫无畏惧,说:

“我虽然是平民,住在陋室,却能怡然自得,无异于帝王的尊贵。

陛下怎么能使我显贵,又怎么能使我低贱!

”他对妻子也很讲礼貌,有平等思想。

这些品性都在陈寔这里有所反映。

  荀朗陵:

荀淑,大家都认识他了。

  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

大儿子陈纪和三儿子陈谌。

他们的名字告诉我们,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时候没联系,不过是陈寔在希望孩子有条理、守信用的同时,又寄望他们为人方正。

将车,拉车,既然家里穷,估计只能拉了,老子坐上面。

持杖,不知是挑担还是柱着手杖跟在后面,但如果是挑担,古文当中大概应该写成“杖荷”,柱着手杖走说明陈谌年纪比较小。

路还比较远。

陈纪在《世说》中会屡屡露脸,的确很方正,陈谌出场机会很少,因为早夭。

陈寔、陈纪、陈谌在当时人称之为“三个君子”,他们往往同时接受朝廷表彰和任职,大臣们赠送的小羊和大雁成堆(“每宰府辟召,羔雁成群”。

《礼记曲礼》:

“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

  长文:

陈群,陈纪的儿子。

这是一个很识时势的人,曹魏的三朝老臣,永远站在胜利者的一方,建立“九品中正制”是他的主要成绩,但舆论当然认为他德行不及祖、父辈。

譬如曹丕立国后,大肆赐爵,问陈群:

“我应天受禅,大伙儿个个喜悦,露于形色,惟独华歆和你没笑,这是为了甚么呢?

”陈群便离席长跪道:

“臣与华歆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替陛下感到非常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

”曹丕听后大悦。

陈群是组织部门领导,自然喜欢臧否人物,曾与崔林共论冀州人士,崔林说冀州当以崔琰(因顶撞曹操被处死)为首。

陈群却以“智不存身”加以讽刺,崔林立即反驳:

“大丈夫为人但有邂逅而已(命运是有偶然性的),即使如卿等几人,何足为贵!

  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荀靖在门口等待接送客人,荀爽倒酒,其余六个儿子给客人上菜。

东汉时期龙比较多,李膺的学生都是龙,荀淑的儿子也都是龙,后来还有细分什么某某龙头、某某龙躯、某某龙尾的“佳话”。

余嘉锡说:

“八龙之中,慈明名最著,叔慈次之,余六龙碌碌无所短长,足见纯盗虚声,原非实录。

”慈明名最著,那是因为荀爽官最大,叔慈次之,因为荀靖拒绝做官,一心隐居,其他几个做不大不小的官,不说也罢。

上面说过,陈寔家穷,荀淑家富,名声在外,荀淑一定要安排大餐海吃胡喝。

  文若:

荀彧。

彧就是文的意思。

荀彧被曹操喻为张良,言下之意自己像刘邦。

曹操出兵征伐,常留下荀彧处理朝廷事物。

可是这个张良最后不识趣,居然反对曹操当高祖。

“妈的,老子十几年前一见面就夸你是张良,表明自己的雄心大志,这些年你也算支持,想不到到关键时刻摆我一刀,自己只能当周文王了!

”荀彧受到曹操的猜忌和作弄,据说最后曹操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空无一物,因此服毒自尽(不由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徐达吃蒸鹅的故事,君子闻弦歌而知恶意)。

荀彧的妻子是太监唐衡的女儿,因为荀彧的确有才华,才免于时讥。

程炎震说:

“荀淑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

荀彧以建安十七年卒,年五十,则当生于延熹六年。

距荀淑之卒已十四年矣。

”所以这个故事是假的,年纪对不上。

  真人:

正人,品行端正的人。

真人还有不少意思,如仙人、帝王。

《世说》注中说:

“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

‘五百里贤人聚。

’”德星,黄色的星体,据说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后来汉灵帝就在颍川敕建“德星亭”。

这种星座学中西方都有,名人就是明星。

按文章意思理解,这里的真人、德星应该是指陈寔,与荀淑无关,是啊,富人上天堂比骆驼过针眼还难。

因为我是边写边发的,有些话没想透彻,如上条应在加一句:

文章最后一句是修辞学的点睛之笔,现代人看来荒诞不经,可在那个时候,一次寻常的聚会,就顿时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