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367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法隐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法隐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法隐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法隐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法隐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法隐喻.docx

《语法隐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法隐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法隐喻.docx

语法隐喻

第九章语法隐喻

9.1韩礼徳1985/1994模式

在韩礼徳《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主要提到概念隐喻(ideationalmetaphor)和入际隐喻(interpersonalmetaphor)两种形式。

9.1.1概念隐喻

在概念隐喻中韩礼徳显示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参加第4章)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例如,

(1)a.Onthefifthdaytheyarrivedatthesummit.

b.Thefifthdaysawthematthesummit.

例1a的语义是一个物质过程,而例1b的语义是一个心理过程,每句中的功能成分科分别见图9—1和图9—2.

They

arrived

atthesummit

Onthefifthday

参与者:

动作者

过程:

物质

环境:

地点

环境:

时间

图9—1

Thefifthday

saw

them

atthesummit

参与者:

感觉者

过程:

思维:

感觉

现象

环境:

地点

图9—2

9.1.2人际隐喻

在人际隐喻中,韩礼徳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9.1.2.1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如例2。

(2)a.Probablythatpuddingneverwillbecooked.

b.Idon’tbelievethatpuddingeverwillbecooked.

图9—3表示例2a和例2b中涉及隐喻化的语义成分。

probably

thatpudding

never

will

becooked.

情态:

概率

主语

情态:

概率

限定词

谓语词

Idon’tbelieve

thatpudding

ever

will

becooked.

αβ

主语

限定语

谓语词

主语

情态:

概率

限定词

谓语词

图9—3

我们从图9—3中可以看到:

(1)英语中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情态语义可由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例2b中的Idon’tbelieve小句体现;

(2)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never中的否定语义成为例2b中的α小句,虽然这个小句的主语、限定词和谓语动词齐全,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同样,例3a中的介词短语和例3b中的小句所表示的情态语义是一样的,只是后者融合了限定词中的否定成分。

(3)a.InmyopinionMarydoesn’tknow.

b.Idon’tthinkMaryknows.

Inmyopinion

Mary

doesn’t

know

情态

主语

限定词/情态/归一度

谓语词

语气

剩余成分

Idon’tthink

Mary

knows

αβ

主语

限定词

谓语词

主语

限定词(—s)

谓语词

语气

剩余称分

语气

剩余成分

图9—4

9.1.2.2语气隐喻

韩礼徳有关语气隐喻的讨论主要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如:

(4)a.Youshouldn’tsaysuchathing.

b.Howcouldyousaysuchathing?

you

shouldn’t

say

suchathing

主语

限定词

谓语词

补语

语气

剩余成分

how

could

you

say

suchathing

WH:

附加语

限定语

主语

谓语词

补语

语气

剩余成分

图9—5

我们在例4中的两句话和图9—5中的分析可以看到:

例4a是陈述句,例4b是惊叹句,但他们所表达的语义是一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例4b是例4a的隐喻式。

由于语气隐喻,归一度可以根据需要转移,如例5至例8所示:

(5)a.It’slikelyMarydoesn’tknow.

b.Itisn’tlikelyMaryknows.

(6)a.John’ssupposednottogo.

b.John’snotsupposedtogo.

(7)a.It’scertainMarydoesn’tknow.

b.Itisn’tpossibleMaryknows.

(8)a.Fredalwaysdoesn’tstay.

b.Freddoesn’tsometimesstay.

9.1.3元功能和层次

从上述介绍,我们可以把韩礼徳1985/1994模式图示如下:

过程的转换

概念隐喻功能成分的转换

语法隐喻词汇语法的转换

人际隐喻—词汇语法的转换

图9—6韩礼徳有关语法隐喻的1985/1994模式

9.1.4韩礼徳1996模式

如果我们看见韩礼徳在1996年的论著,虽然他也提到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也提到词汇语法的转换,但在框架上呈现不同,即他认为语法隐喻包含“元功能”和“层次”两方面(下称1996模式),如图9—7所示。

概念隐喻

元功能人际隐喻

语法隐喻语义层

层次词汇语法层

音系层

图9—7韩礼徳有关语法隐喻的1996模式

韩礼徳对这一框架的重新整理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语法隐喻的韩礼徳模式实际上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模式,它突出的功能的思想,即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的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转换,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但在1985/1994模式中,一到人际隐喻这个阐述不那么理直气壮了,人们看见的只有词汇语法层的转换,那是结构主义者早就做过的工作。

第二,韩礼徳和马丁(Martin)对科技英语语篇研究后,层多次报道所谓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这在原模式中并没有被突出。

但在1996模式中,所谓的名词化主要与词汇语法层有关,这样词汇语法层的隐喻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取得并起并坐的地位。

第三,层次的概念既然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面。

这就摆脱了给人以鱼乔姆斯基的“转换”概念雷同的印象。

正如他的“转换”是语法和语义的之间的“交叉叠合”(crosscoupling),不同于乔姆斯基语法的单纯的、形式的句法运作。

最后,引入层次的概念可以使语法隐喻的研究和人类语言过度必经之路。

应该说,1996模式比1985/1994模式是个突破,不仅在框架上更完整、更成熟,在理论上能自圆其说,对语言的系统发展、个体发展和语篇发展的阐述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贡献。

9.2语篇隐喻

9.2.1马丁对语篇隐喻的研究

韩礼徳的元功能是三分的,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

既然韩礼徳确认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中存在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们不禁要问:

在语篇功能中为什么不出现语篇隐喻(textualmetaphor)?

语篇隐喻与语篇功能能否挂上钩?

我们知道,在分析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时,韩礼徳曾确认在复合主位中,本来属语篇功能的不同主位又可按三个元功能进一步区分主位机构中的概念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Halliday,1994:

52—6)。

马丁(JamesMartin)对这个疑问作了肯定回答。

他最早提出语言中的时间关系可以经语法隐喻构建不同形式(Martin,1992:

168),如例9中的斜体部分。

(9)a.Wewalktheringwithourdogs.Afterwardswejustwait.

b.Wewalktheringwiththedogsandthenwejustwait.

c.Afterwewalktheringwithourdogswejustwait.

d.Subsequenttowalkingtheringwithourdogswejustwait.

在例9的各例中,每例中的两个小句分别使用副词,并列连词加副词,从属连词,介词短语表示事件的先后。

马丁(1992:

483)还提出语篇可以通过元建议(meta-proposals)和元命题(meta-propositions)加以阻止,者也可以解释为语篇隐喻的一种。

比较全面的论述则见之于他和韩礼徳的合著(Halliday&Martin,1993),马丁在他负责撰写的第11章中除了表明“时间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手段作隐喻的体现”外,专门提出“语法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工具”。

为此,他采用了隐喻性主位(metaphoricalthemes)和隐喻性新信息(metaphoricalnews)两种语篇隐喻的论点(Martin1993:

241—243)。

隐喻性主位可见例10,其中黑体表示非标记主位,“黑体+斜体”表示标记主位,斜体表示新信息。

(10)(f)ThesecondworldwarfurtherencouragedtherestructuringoftheAustralianeconomytowardsamanufacturingbasis.

(g)Between1937and1945thevalueofindustrialproductionalmostdoubled.

(h)Theincreasewasfasterthanotherwisewouldhaveoccurred.

(i)Themomentumwasmaintainedinthepost-waryears.

(j)Andby1954—1955thevalueofthemanufacturingoutputwasthreetimesthatof1944—1945.

(k)TheenlargementofAustralia’ssteelmakingcapacityandofchemicals,rubber,metalgoodsandmotorvehiclesallowedsomethinginthedemandsofwar.

(l)Thewarhadactedassomethingofahot-housefortechnologicalprogressandeconomicchange.

从例10中可以看到,语法隐喻与主位关系密切。

在g,h,j小句中的新信息经过名词化分别转换成为下句中的主位,如h句中的increase,l句中的momentum,k句中的enlargement。

例11则说明语法隐喻和新信息的关系。

当隐喻作为新信息时,它不是原文照搬前句中的述位,而是将多种语义压缩成新信息。

(11)(m)ThewarhadalsorevealedinadequaciesinAustralia’sscientificandresearchcapabilities.

(n)Afterthewarstrenuouseffortsweremadetoimprovethese〔NewofM〕.

(o)The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wasestablishedwithanemphasisonresearch.

(p)Thegovernmentgaveitssupporttotheadvancementofscienceinmanyareas,includingagriculturalproduction.

(q)Thoughitisdifficulttodisentangletheeffectsofwarfromotherinfluences,

(r)Itisclearthatfuturegenerationsnotonlyenjoyedthesecurityandpeacewonbytheirforefathersbutalsothebenefitsofwartimeeconomicexpansion.

(Sammelliaig&Spenceley1984:

121)

在上例中,m句中的新信息inadequaciesinAustralia’sscientificandresearchcapabilities的一致式原先为一个投射小句,有它自己的新信息和知己信息的结构,如例12中的β句。

(12)αThewarhadalsorevealed

ΒthatAustralia’sscientificandresearchcapabilitieswereinadequate.

9.2.2韩礼徳对语篇隐喻的模糊态度

马丁通过例12说明作为语篇隐喻之一的隐喻性新信息的生成过程。

按常理说,韩礼徳与马丁的合著表明,两人有关语篇隐喻的理论应该是互相通气、互相接受的。

令人惊奇的是在《功能语法入门》1994年修订版中,韩礼徳居然保留1985年的模式,仍未提到语篇隐喻。

这使人不得不推论,韩礼徳当时并没有对马丁这个亮点眨眼。

他只是在1993年合著的第60页谈到著名科学家牛顿行文时将一个复杂现象压缩成小句结构中的一个成分,起到重要作用的语篇效应和修辞功能。

直到1995年,韩礼徳在对例13作分析时,才谈到Movementofthesolventacrossthemembrane这个表达是对前面所述的归纳,作为下一句的出发点,即主位。

这就是马丁的隐喻主位,但韩礼徳避而不用语篇隐喻这个术语。

(13)Whenasolutionofanysubstanceisseparatedfromasolute-freesolventbyamembranethatisfreelypermeabletosolventmolecules,butnottomoleculesofthesolute,thesolventtendstothedrawnthroughthemembraneintothesolution,thusdilutingit.Movementofthesolventacrossthemembranecanbepreventedbyapplyingacertainhydrostaticpressuretothesolution.

韩礼徳1999年的文章基本上保留了这个立场,承认这种将前文浓缩的语法转换是为了体现主位成分,并使用了“语篇上的浓缩”(textualcondensation)这个说法,但仍没有正式使用语篇隐喻,因此可以认为韩礼徳对语篇隐喻一直持某种程度的保留。

9.3一致性

9.3.1对一致性的各种描写

一致性(congruence)是韩礼徳语法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支柱。

一个隐喻形式必然要与一个非隐喻形式对照,这个非隐喻形式,在韩礼徳理论中就是“一致性”,其表现形式为“一致式”(thecongruentform)。

于是人们必然追问:

一致性是什么?

一致式是什么?

我们从韩礼徳和马丁的论著中可以咋好到一下回答:

(1)以年龄为标准

这是韩礼徳最早提出的标准。

他说:

“通常见到的没有隐喻的语篇的唯一例子是年幼儿童的语言”(Halliday1985:

321)。

之后,他又在和马丁的合著中说过“儿童在八九岁后才操作语法隐喻,”“青春期前的儿童的口语可作为讨论隐喻语篇的出发点”(HallidayandMartin,1993)。

他在1999年的文章中又说儿童上小学时开始学习书面语法,进中学时开始学习语法隐喻。

这些回答的最大问题是标准不好掌握,前后相差五六年。

儿童上小学时的年龄应该是五六岁,而进中学的年龄为十一二岁。

至于“青春期前”和“八九岁”不是同义词,不是等值的。

(2)以难易度为标准

韩礼徳在1994年说,措辞中隐喻用得最少的情况意味着措辞达到最大限度的简单化,这种“平白的,简单的英语”意味着那就是通常所谓的一致式的哪种语言。

何谓“最大限度简单化”?

韩礼徳给我们引入了“词汇密度”(lexicaldensity)的概念可供参考。

词汇密度按韩礼徳的定义指一个语篇中的实词项与小句之比。

隐喻式往往在一个小句中装入大量压缩词项,密度比一致性大。

这就是说,密度越大,难度越大;密度越小,难度越小。

后者是一致式。

但这里密度成了一个相对的观念,由于基数的不确定,者又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标准。

(3)以合乎自然为标准

韩礼徳和马丁(1993:

218)认为在“平白体”英语中,语义和形式、语义学和语法之间存在“自然”的关系,如动作体现为动词,描述体现为形容词,逻辑关系体现为连词等,韩礼徳在1995年又说,动词意味着事情的发生,名词意味着实体—事物,两者典型的与感知世界有关。

这种表示意义的方式是语法的一致式。

由于传统语法对这种对应关系早已肯定,这方面争论不大。

(4)以历时为标准

韩礼徳和马丁(1993:

18)在比较aerogelssubsequentlydeveloped和thesubsequentdevelopmentofaerogels两种表达方式是,认为前者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后者,因此提出如儿童从母亲处学习语言那样,人类的语言最先出现的形式是小句,以后才有名词化形式。

这样小句式是一致式。

这个观点韩礼徳以不同方式多次重复:

“构建的一致式是人类语言最初形成的形式;因而它决定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集体范畴化”(Halliday,1999)。

这个标准的难点是人类语言的书面形式已延续数千年,口语形式当出现更早。

鉴于文化的沉淀,人们对某些形式已难以确认孰早孰晚。

这又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标准。

(5)以方式为标准

1999年韩礼徳还提到“我们的常识世界是用户口语构建的,正是在这里奠定了一致式,建立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对应。

这种对应一旦出现,便会被挑战和解构。

口语总是优先的,意义由此创立,范畴和经验关系得以定义。

书面语通过脱离这种一致性,经由我所提到的语法隐喻而创建新义”(Halliday,1999)。

人类语言使自口语,何时没有疑问的。

但与上面的其他标准有矛盾。

譬如说,按韩礼徳的年龄标准,孩子在二岁学母语,五、六岁入小学学书面语,那么儿童在进小学学习书面语时应已掌握了口语的一致式了。

那么,界于口语和语法隐喻之间的书面语该如何定位有待进一步讨论。

以上情况说明,韩礼徳这几年来一直试图给一致性以更明确的阐述,但解决得还不是很理想。

马丁也承认,就语法隐喻而言,由于对解释的基线,即一致性不熟悉,基线似乎是一个不甚清楚的问题(Halliday&Martin,1993:

237)。

9.3.2概念隐喻化和语言隐喻化

语言中的隐喻首先要在概念中形成隐喻(参见Lakoff和Johnson,1980)。

之所以说人们在概念中也有一个隐喻过程,因为任何概念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这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示:

概念(隐喻化I)

世界人类

语言(隐喻化II)

图9—8概念隐喻化和语言隐喻化

应该说,这个图示暂时回避了一致式的问题,企图把语言中的各种形式彼此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隐喻化,从而把一致式的问题放到认知领域去解决。

我们从韩礼徳和马丁的合著(1993:

18)中发现,他们也发表过类似这个图示的看法,他们说,“如果我们从发现概况看,我们所能说的每一种形式对另一种形式来说都是隐喻的。

”不过,韩礼徳在1996年对自己的研究作了限定,认为他所说的隐喻式经典意义的隐喻,即一旦概念成为语言符号后,符合内部的隐喻转换仍有一个先后关系。

他在1999年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上解释道,由于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淀作用,今天有时难以恢复其原来面目。

9.4雅式和土式

韩礼徳最早在1993年分析科技语篇时,从一本电视杂志借用了雅式(Attic,阿蒂卡式)和土式(Doric,多利安式)的概念(Halliday&Martin,1993:

:

166)。

自1995年起,他基本上以“雅式”和“土式”的区别替代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Halliday,1999)。

要而言之,雅式指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而同样的语义在土式中可分解为较多的简明的小句,如下例所示。

(14)雅式:

Prolongedexposurewillresultinrapiddeteriorationoftheitem.

土式:

Iftheitemisexposedforlongitwillrapidlydeteriorate.

雅式比土式更具分量,它不仅陈述一个事实,而且是一件严肃的已经证明了的事实,具有权威性和智慧,科学性更强。

如上例中的动词deteriorate隐喻化为名词deterioration,副词rapidly隐喻化为形容词rapid。

这样,雅式就是隐喻式,土式就是一致式。

采用雅式和土式的优点是可以回避一致式定义的不确定性。

 

9.4.2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

韩礼徳认为雅式和土式的区别在于语法。

这便要先分明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

词汇隐喻(自下而上)语法隐喻(自上而下)

本义隐喻义

“大地的产物”“动作的结果”fruit

 

fruit实体过程

为便于理解图9-9,我们可对比以下各例:

(15)a.Thecountryexportstropicalfruit.

b.Weenjoythefruitofourlabours.

(16)a.Thispuddinghastwopoundsoffreshfruitinit.

B.Theseappletreeshavealwaysfruitedwell.

例15b是词汇隐喻的举例,而例16b是语法隐喻的举例。

韩礼徳曾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

首先,传统的隐喻概念指发生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过程,而语法隐喻则发生于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

词汇隐喻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变化,在意义上有变化;语法隐喻的词语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语法性状,如动词或形容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

其次,所谓隐喻式在两个语言变体之间建立关系,如果按习惯“从下往上”看问题,着眼于形式,一个词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本义的,一个是隐喻的,因此英语词fruit既可以是本义的“大地的产物”,也可以是隐喻的“动作的结果”,如果“从上往下”看,变体体现的不是词义而是范畴意义。

韩礼徳又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加以解释,词汇隐喻是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如图9-9左图,fruit一词除表示“果实外”,也表示“结果”);而语法隐喻处理的是不同的能指,同样的所指(如图9-9右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