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294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docx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

陕西养老金并轨方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6陕西省公务考试时政新闻:

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2016陕西省公务考试时政新闻:

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原标题:

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一再错过时机之后,中国的养老金“并轨”改革,进入了不得不改却又极为艰难的复杂时刻。

尽管这项改革在官方文件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要触动利益永远是做比说更难。

  2016年1月1日开始,全国7400万企业退休人员迎来了一个福音——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他们的养老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依然大有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里的养老金“并轨”问题,尽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呼唤到现在,也一直未能让社会满意。

  “并轨”一词来源于养老金的“双轨”制。

在中国,长期以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执行的是全然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后者是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运转,前者主要是由国家财政负担。

  “双轨”制下,企业和职工需要承担养老保险缴费义务,退休人员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只是其退休前月工资的五六成。

并且,他们还须面对养老保险资金出现缺口的风险。

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则不需缴费,养老金直接由国库负担,退休收入也相对优厚,可达其收入的八成乃至更高。

  这两个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落差状况,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的阶层矛盾,也正在成为新一届政府的挑战。

  十年:

19个字到16个字

  “应当从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为人民网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社会保险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

  在这份决定里,写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6个字。

在十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写的是“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个字。

  十年过去,“积极探索”变成了“推进”。

  关于这件事情的最新进展,可以参见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2016年12月中旬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从上届政府提出这个题目,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多部门组成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而且给了明确命题“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这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改委、全

  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总工会等部门。

同时还组织了七家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平行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几份分报告,七家平行研究机构各自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我们正在进行全面的汇总和归纳„„形成总体方案后,会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几个月前另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追问了“并轨”的“时间表”,胡晓义说,“没有办法回答”。

  对于社会的焦虑,胡晓义给出的最新解释是,这牵动各类群体数以亿计人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全面综合平衡。

  “减少职工矛盾”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说,如果最初改革时就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彻底改革,有这个离决策层更近的群体的推动,或许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能改得更好一些。

  可惜,不论是1950年代,还是1980年代,中国都错过了时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国效仿苏联建立了一套劳动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从诞生起,就不适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退休金由国库开支。

  1950年代中期,国务院曾发文把这个人群的退休金约定为工资的50%-80%,“特殊贡献”者可更高。

这总体略高于企业职工的待遇水平,一度“在群众中造成影响”。

  1957年,周恩来就在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提出过,全国总工会建议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同企业实行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以“减少职工中的矛盾”,但“这个建议”只是“交由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后决定”。

  而次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时,只是统一了两者的退休待遇标准,退休金都调整为工资的40%-70%。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待遇趋同,两个群体依然分属两套资金来源体系。

  时任劳动部长马文曾在《人民日报》上说明,“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根据新的情况和经验,将《条例》作适当的修改后,扩大实施范围,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同样实行。

  在中国随后的“大跃进”、反“右倾”以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等风波中,此事再无下文,中国就此错失了第一次养老金“并轨”的机会。

  不过,30年后原劳动部干部恽务生撰文披露了一个细节:

在“文革”之前,劳动部曾把“并轨”方案纳入一份准备上报国务院的《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但遭到“有的部门”强烈反对而作罢。

  “文革”结束后,为了解决“文革”混乱造成的260万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应退未退”等问题,国家出台多个文件,对两个群体的退休待遇作了重新安排。

  从当时的政策看,在这个中国亟待凝聚人心的节骨眼上,两个群体的退休金发放标准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按照工作年限,退休金为工资的60%-90%。

但这种表面趋同的政策,并未

  触及养老的资金运作体系——机关事业单位依然是财政开销,职工则仍是企业发放。

  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体系,复旦大学教授封进认为,当时企业盈亏也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不管是哪种运行方式,并无本质差异。

  “时机不成熟”

  等到1980年代,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也“倒逼”着进入改革节奏。

1986年,国务院下发多个文件,改革劳动制度,其中即包括建立和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目的是解决下岗企业职工的保障问题。

  这个捆绑了企业改革的养老制度,自然也就和机关、事业单位无关。

时任劳动人事部部长的赵东宛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1986年改革之前,理论界、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提出,为什么只在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不在干部中也实行呢?

但他称当时“时机不成熟”。

  在那个阶段,企业改革,而不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

  但这个问题并未被官方忘记。

1992年,时任人事部副部长的程连昌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要尽快建立和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养老保险费用从财政预算中分离出来,他还提出了要和企业养老水平大致相当等指导思想。

  在那之后,上海、海南和辽宁等个别地方,开始试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但并未被扩大至更高、更广的层面。

  这个时候,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属人事部管,而企业的养老制度归口劳动部。

其实,对于改革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90年代中国曾有过一轮轰轰烈烈的政界、学界大讨论。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在那个时期形成,但在这个议题上,代表政府的参与者,基本都是劳动部。

而当时由人事部管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很少出现在讨论范畴内。

  终于写进了文件

  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停滞和失语,2000年以后,“并轨”问题越来越被官方提及,开始一次次出现在重要文件里。

  2000年初,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障的文件里,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还比较保守:

“公务员和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维持原来的养老制度”,以及原有试点地区要巩固成果、“不要退保”。

  在这一年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写进政策方案,但未被采纳。

  直到xx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终于出现了19个字——“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这之后出现的进展,依然是个别地区的试点。

  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曾在书里透露过这种试点的实质:

“这些试点里,只有个别地区是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其他都是在另外一个盘子里,参照企业改

  革模式,但缴费率和计发办法完全不同,这个体系的运转差额,由财政拨款。

  好消息是,至少在xx年之后,十七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十二五规划等多份统领全局的重要官方文件,甚至是公务员法,都把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写了进去。

这也与近十年来,社会对“并轨”的强烈呼唤有关,每年“两会”,这都是必然出现的热门话题。

  不过,实质性动作和操作性文件依然少有。

直到xx年,国务院也只是通过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在广东、上海等五个地方试点,但以上海为例,其实1993年就已开始了试点。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试点并不算顺利,有的地方甚至引发摩擦。

  而且,这种对事业单位的试点,往往还招来了就职于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们的反问:

为什么不在机关试点?

  在政府体系内部,反对声音也很大。

一位参与过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的官员坦言,自己曾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反对“并轨”。

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1998年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住房和医疗改革已经展开,如若很快连养老也改革,冲击太大。

  “如果缺乏深思熟虑而仓促上阵,就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

”胡晓义2016年年中在《人民日报》的部长访谈中也说:

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六十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

  也许是基于这种平稳过渡的考虑,最近新华社旗下《财经国家周刊》披露的接近人保部人士的这个说法,也引起了舆论哗然:

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文章来源:

陕西人事考试网陕西公务员面试热点:

养老金并轨

  最全汇总>>>陕西公务员历年真题

  陕西公务员面试热点:

养老金并轨

  通过最新陕西公务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考试动态和信息,《陕西中公教育》整理了陕西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面试技巧。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热点背景】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于2016年1月14日公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纳20%,个人缴纳8%,这一比例与企业职工一致。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舆论风波,请问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中公点评】

  我国退休金实行双轨制,社会企业单位实行“缴费型”制度,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免缴费型”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退休之后,国家按照其工龄和退休之前的工资,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计发养老金。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凸显,按照现行的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可以拿到退休前工资的90%的退休金,而企业职工每月拿到的退休金大概是在职每月工资的60%,从金额来看,差距大概是三到五倍,由此可见双轨制对作出同等贡献的企业职工严重不公。

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丰厚的养老退休金严重影响着人才的合理流动,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公职人员一旦中途离职就会失去一大笔养老金,导致公职队伍能进不能出,此外,随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日益增长,双轨制也给我国财政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关于取消双轨制的呼声越来越多,但是一直未能形成有效方案,因为这项改革的推动者就是双轨制的受益者,养老保险双轨制能否顺利改革,取决于改革者的决心有多大。

从此次并轨方案来看,改革者愿意牺牲个人利益,足见其打造社会公平的勇气。

  最全汇总>>>陕西公务员历年真题

  这次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提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纳20%,个人缴纳8%,这一比例与企业职工一致。

根据决定,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此项规定的灵活性,避免一刀切,能够有效安抚人员。

  那么此次新的调整方案,一定能够破除之前双轨制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吗?

据统计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超过80%,甚至有的可以达到100%。

但是,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却在50%以下。

随着改革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会越来越小,但是短期之内,由于二者差别立即趋同恐怕不大可能。

要想实现二者并轨,统一标准,统一待遇,除了降低公务员养老金,还要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目前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每年涨幅差不多在10%左右,在当下物价飞涨的时代,这样的涨幅相对较低。

适度提高企业职工退休金,同时控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才能尽快缩小二者的差距。

  新的改革决定要求单位为员工缴纳20%的养老保险,这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这笔钱从哪来,怎么花,政府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

从目前来看,能做的就是先从精简公职队伍入手,减少冗员,节省行政开支。

当然,除了精简接待、会议等行政工作之外,还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和对财政资金的科学管理。

2016陕西省公务考试时政新闻:

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2016陕西省公务考试时政新闻:

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原标题:

养老金“并轨”还要等多久

  一再错过时机之后,中国的养老金“并轨”改革,进入了不得不改却又极为艰难的复杂时刻。

尽管这项改革在官方文件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要触动利益永远是做比说更难。

  2016年1月1日开始,全国7400万企业退休人员迎来了一个福音——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他们的养老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相比依然大有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里的养老金“并轨”问题,尽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呼唤到现在,也一直未能让社会满意。

  “并轨”一词来源于养老金的“双轨”制。

在中国,长期以来,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执行的是全然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后者是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运转,前者主要是由国家财政负担。

  “双轨”制下,企业和职工需要承担养老保险缴费义务,退休人员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只是其退休前月工资的五六成。

并且,他们还须面对养老保险资金出现缺口的风险。

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则不需缴费,养老金直接由国库负担,退休收入也相对优厚,可达其收入的八成乃至更高。

  这两个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落差状况,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的阶层矛盾,也正在成为新一届政府的挑战。

  十年:

19个字到16个字

  “应当从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在为人民网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强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社会保险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

  在这份决定里,写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6个字。

在十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写的是“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个字。

  十年过去,“积极探索”变成了“推进”。

  关于这件事情的最新进展,可以参见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2016年12月中旬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从上届政府提出这个题目,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多部门组成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而且给了明确命题“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这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改委、全

  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总工会等部门。

同时还组织了七家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平行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几份分报告,七家平行研究机构各自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我们正在进行全面的汇总和归纳„„形成总体方案后,会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几个月前另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追问了“并轨”的“时间表”,胡晓义说,“没有办法回答”。

  对于社会的焦虑,胡晓义给出的最新解释是,这牵动各类群体数以亿计人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全面综合平衡。

  “减少职工矛盾”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说,如果最初改革时就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彻底改革,有这个离决策层更近的群体的推动,或许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能改得更好一些。

  可惜,不论是1950年代,还是1980年代,中国都错过了时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国效仿苏联建立了一套劳动保险制度。

这个制度从诞生起,就不适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退休金由国库开支。

  1950年代中期,国务院曾发文把这个人群的退休金约定为工资的50%-80%,“特殊贡献”者可更高。

这总体略高于企业职工的待遇水平,一度“在群众中造成影响”。

  1957年,周恩来就在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提出过,全国总工会建议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同企业实行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以“减少职工中的矛盾”,但“这个建议”只是“交由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后决定”。

  而次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时,只是统一了两者的退休待遇标准,退休金都调整为工资的40%-70%。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待遇趋同,两个群体依然分属两套资金来源体系。

  时任劳动部长马文曾在《人民日报》上说明,“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根据新的情况和经验,将《条例》作适当的修改后,扩大实施范围,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同样实行。

  在中国随后的“大跃进”、反“右倾”以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等风波中,此事再无下文,中国就此错失了第一次养老金“并轨”的机会。

  不过,30年后原劳动部干部恽务生撰文披露了一个细节:

在“文革”之前,劳动部曾把“并轨”方案纳入一份准备上报国务院的《劳动保险条例》修正草案,但遭到“有的部门”强烈反对而作罢。

  “文革”结束后,为了解决“文革”混乱造成的260万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应退未退”等问题,国家出台多个文件,对两个群体的退休待遇作了重新安排。

  从当时的政策看,在这个中国亟待凝聚人心的节骨眼上,两个群体的退休金发放标准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按照工作年限,退休金为工资的60%-90%。

但这种表面趋同的政策,并未

  触及养老的资金运作体系——机关事业单位依然是财政开销,职工则仍是企业发放。

  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体系,复旦大学教授封进认为,当时企业盈亏也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不管是哪种运行方式,并无本质差异。

  “时机不成熟”

  等到1980年代,伴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也“倒逼”着进入改革节奏。

1986年,国务院下发多个文件,改革劳动制度,其中即包括建立和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目的是解决下岗企业职工的保障问题。

  这个捆绑了企业改革的养老制度,自然也就和机关、事业单位无关。

时任劳动人事部部长的赵东宛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1986年改革之前,理论界、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提出,为什么只在工人中实行劳动合同制,不在干部中也实行呢?

但他称当时“时机不成熟”。

  在那个阶段,企业改革,而不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

  但这个问题并未被官方忘记。

1992年,时任人事部副部长的程连昌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要尽快建立和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把养老保险费用从财政预算中分离出来,他还提出了要和企业养老水平大致相当等指导思想。

  在那之后,上海、海南和辽宁等个别地方,开始试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但并未被扩大至更高、更广的层面。

  这个时候,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属人事部管,而企业的养老制度归口劳动部。

其实,对于改革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90年代中国曾有过一轮轰轰烈烈的政界、学界大讨论。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在那个时期形成,但在这个议题上,代表政府的参与者,基本都是劳动部。

而当时由人事部管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很少出现在讨论范畴内。

  终于写进了文件

  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停滞和失语,2000年以后,“并轨”问题越来越被官方提及,开始一次次出现在重要文件里。

  2000年初,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障的文件里,对这个问题的提法还比较保守:

“公务员和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维持原来的养老制度”,以及原有试点地区要巩固成果、“不要退保”。

  在这一年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写进政策方案,但未被采纳。

  直到xx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终于出现了19个字——“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这之后出现的进展,依然是个别地区的试点。

  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曾在书里透露过这种试点的实质:

“这些试点里,只有个别地区是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其他都是在另外一个盘子里,参照企业改

  革模式,但缴费率和计发办法完全不同,这个体系的运转差额,由财政拨款。

  好消息是,至少在xx年之后,十七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十二五规划等多份统领全局的重要官方文件,甚至是公务员法,都把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写了进去。

这也与近十年来,社会对“并轨”的强烈呼唤有关,每年“两会”,这都是必然出现的热门话题。

  不过,实质性动作和操作性文件依然少有。

直到xx年,国务院也只是通过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继续在广东、上海等五个地方试点,但以上海为例,其实1993年就已开始了试点。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试点并不算顺利,有的地方甚至引发摩擦。

  而且,这种对事业单位的试点,往往还招来了就职于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们的反问:

为什么不在机关试点?

  在政府体系内部,反对声音也很大。

一位参与过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的官员坦言,自己曾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反对“并轨”。

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1998年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住房和医疗改革已经展开,如若很快连养老也改革,冲击太大。

  “如果缺乏深思熟虑而仓促上阵,就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

”胡晓义2016年年中在《人民日报》的部长访谈中也说:

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养老制度已实行六十多年,从以往的经验看,对这类“老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才能实现制度的平稳过渡,减少社会震荡。

  也许是基于这种平稳过渡的考虑,最近新华社旗下《财经国家周刊》披露的接近人保部人士的这个说法,也引起了舆论哗然:

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可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

  文章来源:

陕西人事考试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