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及练习题答案.docx
《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及练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及练习题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鲁文化概论课后复习及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引论
一、名词解释:
1、齐鲁文化:
P2至6
2、东夷文化:
P3至4
3、齐文化圈:
P12
4、鲁文化圈:
P12
5、《太平经》:
P27
二、问答题:
1、齐鲁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P2至3
2、略述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
P3至8
3、略述齐国、鲁国在建国方略上有何不同?
P9至11
4、为什么说“周礼尽在鲁”?
P12至13
5、简要说明齐鲁文化与秦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P16至20
6、简述稷下之学的主要内容。
P20至21
6、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P23至24
第二章齐鲁思想家
一、名词解释:
1、仁:
P38至39
2、兼爱:
P42至43
3、王道:
P51至52
4、“五德终始说”:
P55
二、问答题:
1、略述论语中礼的内涵。
P37至39
2、略述墨子非攻的内涵.P43
3、如何评价孟子人性善的观点P53
4、你怎样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的民本思想?
P52
5、为什么说大九州说体现了邹衍的空间概念?
P58
第三章齐鲁军事家
一、名词解释:
1、牧野之战P64
2、柏举之战P73至74
3、围魏救赵P77至79
4、隆中对P80至81
5、唱筹量沙P86
二、问答题:
1、《六韬》中的军事思想有何特色?
P66至67
2、略述司马穰苴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P70至71
3、试述《孙子兵法》一书的主要思想内容。
P75至76
4、略述《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
P79
5、陈规的城防思想有何特点?
P88至89
6、略述戚继光主要的抗倭事迹。
P90至91
第四章齐鲁科学家
一、名词解释:
1、四诊法P101至102
2、割圆术P113至114
3、元嘉历P116至117
4、《农器图谱》P126
5、《历学会通》P130至132
二、问答题:
1、略述鲁班发明创造的主要成果。
P97至99
2、试述《墨经》的主要科学价值。
P103至105
3、试述何承天的无神论思想。
P117至118
4、试述《氾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P108至109
5、简述齐民要术的主要成就。
P120至121
6、举例说明王桢发明创造的主要内容。
P127至128
第五章齐鲁文学家
一、名词解释:
1、左思风力P137至140
2、辛派词人P155
3、后七子P
4、南洪北孔P169
二、问答题:
1、刘勰的思想意识有何特点?
P142至143
2、举例说明左思《咏史》八首的思想内容。
P139至140
3、以《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为例,说明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点。
P148至149
4、以《叶生》为例,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是如何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的。
P171至172
5、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P167至169
三、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方面,简要分析下列作品。
1、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P154
2、王士祯《秋柳四首》其一。
P162至163
3、李攀龙《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之二。
P158
第六章齐鲁书画家
一、名词解释:
1、《兰亭序》P184至185
2、《读碑窠石图》P195
3、散点透视P201
4、《苏轼留带图》P209
二、简答题:
1、试述颜真卿书法的艺术成就。
P189至192
2、简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P198至201
3、简评邢侗书法的得失。
P203至206
第七章齐鲁文化遗存
一、名词解释:
1、黑陶文化P
2、摩崖石刻P233
3、齐国故城排水道口遗迹。
P227至228
二、问答题:
1、略述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征。
P216至217
2、略述鲁国故城的规划建筑特点。
P223至225
3、略述齐长城的历史作用及文化价值。
P232至233
第八章齐鲁人文景观
一、名词解释:
1、人文景观P240
2、金声玉振坊P244
3、武氏祠P258
4、太清宫P273至274
二、问答题:
1、举出齐鲁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不少于六个。
P240
2、分析三孔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
P242至247
3、简要介绍三孟的历史文化意义。
P249至253
4、简述颜庙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P257
5、武氏祠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及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P258至261
6、概述泰山的景观及美学价值。
P265至267
7、简述崂山文化景观的特点。
P273至275
第九章齐鲁民间习俗
一、名词解释:
1、岁时习俗P281
2、生产习俗P301
3、生活习俗P305
4、元宵节P283至284
5、闹洞房P292至293
二、问答题:
1、分析齐鲁民俗产生的根源。
P278
2、简要回答齐鲁民俗的内在精神。
P278至279
24、分析齐鲁岁时民俗的特点。
P281至286
5、简要回答齐鲁婚姻礼仪及婚嫁习俗的文化特点。
P293至294
6、分析齐鲁丧葬习俗的文化特点。
P295至296
7、简述齐鲁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
P297至299
8、简述齐鲁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
P301至304
9、试述齐鲁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的主要特点。
P305至312
第十章齐鲁民间传说
一、名词解释:
P316、传说1P316
、神话2P325326、四大民间传说3P338、八仙4P339、董永5二、问答题:
321至、简介民间传说的来源。
P3181323
至、举例谈谈民间传说的特点。
P3212333
至、谈谈四大民间传说各自的思想意义。
P3263P、四大民间传说有几个发源地是山东?
对此,你有哪些了解?
4P
、关于八仙和八仙过海的故事,你有什么补充?
5341至、董永的传说与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P3396
第十一章齐鲁民间艺术一、名词解释:
P348
1、杨洛书353P351至2、潍坊国际风筝会P3563、泥娃娃P3624、仿古黑陶二、问答题:
348P347至1、杨家埠年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何特点?
351P350至2、潍坊风筝在制作工艺上有什么讲究?
360至、略述高密剪纸的特点。
3P359364至4、举例说明黑陶的类别。
P363P371、试述吕剧的社会价值。
5P375、试述山东快书的艺术特点。
6
齐鲁文化概论辅导资料
一、齐文化的基本特点
概而言之,可用八字总括:
“一实”、“一兼”、“二开”、“三多”。
1、“一实”即务实性
齐人治国,从太公、管晏以至田氏,皆能因时因地制宜,崇尚实利、实绩、实效,不务虚名。
2、“一兼”指兼容并包
齐人除了在治国方面王霸杂用、义利并重、农工商并举外,在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方面,采取来者不拒、广泛吸取的方针,从而使稷下成为当时诸子百家向往的圣地。
3、“二开”,是指开明、开放
开明:
经济方面,“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多业并举,惟财是蓄。
人才选拔方面,尊贤尚功,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开放:
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学术民主。
如齐桓公礼贤下士,齐威王、齐宣王虚心纳谏。
特别是稷下学宫的设立,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提供了舞台。
就学术民主、言论自由、思想活跃而言,当时的齐国,堪称典范。
4、“三多”,指文化的多变、多样和多元
多变即指齐文化的变革性。
齐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变革,一是管仲变革,二是田齐威王、齐宣王的变革。
为了保持齐国的活力与国力,齐国统治者采取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的
政策。
委运乘化,与时俱进。
多样,指齐文化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均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物质生产方面,是农工商多业并举;精神生活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多元,则是指齐文化的来源多元、结构模式多元。
夏、商、周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都是构成齐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
在意识形态领域,虽以管晏学说为主干,但兵家、道家、墨家、黄老、儒家、杂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在齐国也得到自由传播和发展。
二、齐文化圈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学术下移,为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齐文化圈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确立而形成。
齐建国后,姜太公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国策,
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太公死后,齐国却陷入长期的动乱之中。
进入春秋后,齐国势力很、郕(今山东汶上北)等小国,版图进一步扩大。
快发展起来,灭掉了纪(今山东寿光一带),成为春秋首霸。
管晏列传》)(《史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至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由于齐国地位的提升和影响的扩大,齐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向四周辐射,形成了齐文化圈。
春秋初期众多诸侯国中,齐、楚、秦、晋四国势力最为强大。
晋国在献公死后,内乱不止,势力日衰。
秦地处西陲,基本不参与中原各国事务。
楚以夷狄自处,但求自保。
只有齐国经常组织中原各国会盟,从而逐渐在中原诸国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并对中原诸侯各国的事务进行干预。
)春,齐桓公邀集鲁、宋、曹等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651如: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
考)会盟,周襄王派宰孔送给齐桓公许多礼物。
同年秋,齐桓公再次在葵丘会盟诸侯,周)僖公九年》(《左传·天子又派宰孔参加。
其盟曰: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葵丘之盟,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出现,齐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诸侯的号召力
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齐文化的影响逐步向外渗透,齐文化圈慢慢形成。
至春秋末期,晏婴相齐,晏婴的思想与政治实践又丰富了齐文化内容,使齐文化圈进一步扩大。
三、鲁文化圈
春秋时期,鲁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虽不及齐国,但文化的繁荣却超出了齐国和其他诸
侯国。
以及儒、墨显学的出现。
”“周礼尽在鲁鲁文化圈的形成,体现在
,是说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留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周礼尽在鲁”所谓“周文化中心。
对于周文化所蕴涵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制度,齐人和鲁人都称其为“。
”“”,或简称礼礼
由于鲁国是周公封地,地位特殊。
周初分封时,鲁国不仅有封地,还获得大量的礼器的国策,使周文化在鲁国生根发芽并开”和典籍。
鲁国立国后,又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左据因为鲁国是周礼保存较好的国家,以致春秋末期许多诸侯国到鲁国观周礼。
花结果。
,感叹曰:
、《象》和《鲁春秋》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来鲁国聘问,见《易》,并连连称赞,叹为观止。
”。
吴公子季札也曾来鲁观看“周乐”“周礼尽在鲁矣
周礼在鲁国的保存和传承,使周礼贯穿于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儒家学派产生在鲁国,正是周礼孕育的结果。
春秋末期,宗法制度走向崩溃,宗室公族日益腐朽。
出身较低的士,开始在政治、文化舞台上发挥作用。
为了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士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开启私人讲学之风。
在鲁国,则出现了以孔子为宗的儒家学派和以墨子为宗的墨家学派。
随着儒家弟子和墨家弟子活动范围的扩大,鲁文化圈也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四、齐鲁文化圈
战国时期,随着齐国对鲁地的占领,把齐文化带到鲁地;随着儒学在齐地的传播,把
鲁文化带到齐地。
在这种大环境下,齐文化、鲁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齐鲁地区,
。
在这个文化圈里,”“齐鲁文化圈齐文化圈和鲁文化圈已基本浑然一体,逐渐形成了一个齐文化、鲁文化既保存各自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主体。
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齐鲁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形态逐渐消失,并与其它地域文化一起融汇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洪流中,但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却在秦汉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五、齐鲁文化与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的转型
汉武帝时,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一些新的社
会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涌出。
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主张,使汉代的文化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于是董仲舒提出“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齐鲁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齐鲁地区丰厚的儒学底蕴为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1
鲁中诸儒尚讲诵习自汉初以来,齐鲁地区的儒生就积极参与政治。
当刘邦举兵围鲁时,“
)以致刘邦大为感慨,不忍用兵。
鲁地归汉后,刘邦·儒林传》”(《汉书礼,弦歌之音不绝。
在路经曲阜时,鲁地硕儒浮丘伯率弟子前往鲁之南宫拜见刘邦,
弘扬齐鲁儒学。
公,表示愿与刘邦合作。
西汉建立后,浮丘伯则迁居京师长安继续授徒讲学余人西行,主动为西汉王朝服务。
汉高祖刘邦拜叔孙30年,叔孙通征聘鲁地儒生元前202通为太常,位列九卿。
诸弟子儒生也都被任命为郎官,齐鲁儒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汉惠帝时,济南硕儒伏生,以《尚书》教授于齐鲁间,其弟子晁错、张生和欧阳生都在
汉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当时汉代的政治中心在西安,文化中心则在齐鲁。
汉朝建立后,在政治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礼仪问题,往往向齐鲁儒士请教。
,)(前140汉武帝时,朝廷重臣窦婴、田蚡俱好儒术,儒学开始在政治上抬头。
建元元年
赵绾、王臧奏请建立明堂以朝诸侯,并推荐自己的老师鲁地硕儒申培主持其事。
汉武帝采纳了赵绾等人的建议,派使者束帛加璧,驷马安车,以蒲裹轮,去鲁地迎请申培。
齐鲁儒生的代表人物公孙弘,以贤良征为博士,又擢迁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
鲁地硕儒申培的弟子代人赵绾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另一位弟子兰陵人王臧官至郎中令,位列九卿。
申培弟子中也有不少人出任高官,任二千石者就近十人,为大夫、郎者以百计。
自此以后,天下学者纷纷崇儒读经,并通过治经入仕,从而为汉代政治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仲舒对《公羊》学说的发挥,使儒学独尊成为可能2
儒《史记·董仲舒虽非齐鲁籍人士,但他以齐人公羊高、胡毋生为师友,其所学是齐学。
他所著”,其传公羊氏也。
林列传》称: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春秋繁露》十七卷,对公羊春秋学加以归纳推阐,并融合阴阳家、黄老和法家的思想,)董仲舒传》《汉书·(构建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
董仲舒以公羊学说附合时政,深得汉武帝的赏识。
、齐鲁诸儒传经立学,广聚生徒,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发挥了巨大作3用
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司马迁曾云:
“
南伏生。
言《礼》自鲁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自董仲舒。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五经七家的八位大师,齐鲁居六家。
其中的·儒林列传》《史记矣。
”(韩婴和董仲舒虽不是齐鲁人士,但其学所本却是齐鲁之学。
汉武帝在五经七家学说的基础上设立了五经七家博士,后经学博士陆续扩大,至东汉时固定为十四家博士,而齐鲁居八,孟喜、梁五,欧阳和伯、夏侯胜、夏侯建所传之《书》家,即:
申公、辕固所传之《诗》。
,颜安乐所传之《公羊春秋》贺所传之《易》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诸儒授徒传经,有效地配合了汉代政治文化由布衣将相到儒者将相的转变,在儒学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齐鲁文化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李清照的词作,无论内容还是风格,以靖康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辛弃疾的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高尚情操,充溢着爱国思想和
战斗精神。
3、李攀龙的《》四首之二,被人们誉为写华山的“千古绝唱”。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4、孔尚任《桃花扇》分上下两本。
剧本借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王朝
的覆亡历史。
5、《聊斋志异》中的全部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即:
短篇小说、散文特写和杂记寓言。
6、王羲之的行书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书体。
7、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楷书上。
8、李成是宋代山水画的一代宗师。
9、《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河南开封)汴河一带清明时节的市
井风光。
10、在崔子忠的传世之作中,《苏轼留带图》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幅画。
此作表现的是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掉玉带的轶事。
11、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前期的文化典型。
12、春秋中期,齐桓公任用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管仲为相,采用他的治国方略,并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当时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千
乘之国”、“五霸之首”。
13、齐国人根据都城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开挖沟渠,设置排水道口,从而将故城内的人工排水渠道、护城壕与城外环绕的自然水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畅通的排水网。
14、周公旦受封后,因天下初定,四海扰攘,需要留在王室辅佐成王,摄政当国,无法亲领封地,便命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封。
15、位于邹城市境内的尖山、铁山、葛山、岗山、峄山摩崖刻经,因其地理位置相
对集中,规模宏大,中外知名,特别是前四山摩崖刻经,自古就有“古邾四山摩崖”之称。
16、泰山摩崖刻经以《泰山刻召》刻经最为知名,它位于斗母宫东北龙泉峰下峡谷中的自然石坪上。
二、单项选择(下面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可分为(A)
A、五部分B、六部分C、七部分D、三部分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几句词见于辛弃疾的词作(A)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3、“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两句词见于李清照的词作(D)
A、《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B、《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C、《声声慢》“寻寻觅觅”D、《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王子服这个人物形象见于《聊斋志异》中的(B)
《青凤》、D《婴宁》C、《小翠》A、《席方平》B、
)A5、王羲之最著名的草书法帖是(
《想弟帖》、《侍中帖》D、《都下帖》C、A、《十七帖》B
)是颜真卿的(D”6、被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D、《争座位帖》C、《鹿脯帖》A、《祭伯父稿》B、
)、现存的唯一一幅得到认可的李成的真迹,是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C7
《冬景遥山图》D、《寒林平野图》C、《茂林远岫图》A、《读碑窠石图》B、
)、龙山文化的发源地龙山镇城子崖属于今天山东省的(C8
、寿光市、章丘市DB、青州市CA、泰安市
)、鲁国故城的建筑方位略微偏向(A9
、西南、东北DB、西北CA、东南
)C10、龙山文化又被称为(
、彩陶文化D“黑陶文化”A、红陶文化B、灰陶文化C、
分)16三、名词解释(每词8分,共
、辛派词人1
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过于直率,不如辛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陈亮明确说是以词为文)词蕴藉。
、摩崖石刻2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岩画也可归入摩崖———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分)54分,共四、问答题(每小题18
一词为例,说明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特点。
”“寻寻觅觅1、以《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写人”“寻寻觅觅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
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
,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同时,这几对叠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的动作、神态;“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都准确而”、“细雨梧桐“黄花”、“”过雁淡酒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
上阕用“”、“晚风”、“”,下阕用全词语言朴实,沉痛无限。
”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感受细腻,巧用叠字,动人心弦。
、以《叶生》为例,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是如何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的?
2
作者饱含感情地控诉,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在这些篇目里小说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郁闷而死。
却屡试不中,,“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叶生》中的叶生《于去恶》等篇《司文郎》、、《阿宝》等篇都暗示了科举考试的贿赂公行,《神女》《素秋》、,写一个瞎和尚能从烧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其好坏《司文郎》则有力地讽刺了考官的有眼无珠。
进《于去恶》!
”讽刺极为尖锐深刻。
;通过他的口说:
“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门猎取功名,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得志诸公一步揭出了这些考官鼻目双盲的底:
“,溢于言表。
愤激之情,,再司簿书十余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
”;,既开则弃去
自隋唐代以后,中国普遍采取的是科举制。
历代的统治者对此都极为重视,也力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做到公平与公正。
历代场规都极为严格,如进场搜身、禁止夹带、试卷糊名,对泄题、舞弊者动辄处以极刑甚至满门抄斩。
如果我们不是对于科举制度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八股取士制度怀有偏见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制度确实是卓有成效的。
科举考试的范围完全限于文史,能不能说科举制度就真的做到完全公平合理了呢?
当然也不能。
但是,方式只是作文与作诗,套用现代词汇,完全是文科,且是主观试题,虽说已经有预先设定的种种条件,取舍不至于漫无标准,但毕竟不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合理,即便在今日,怕也未必,更何况还有朝廷屡禁不止的科场舞弊,以及许多敷衍塞责乃至有眼无珠的盲目试官。
他们大都出身寒门,或者虽系故大家子,而今已“在蒲松龄的笔下,就有了一大批科场中的悲剧英雄。
在这些人物身上,但几乎无一例外的在科举考试中受到挫折。
是家道势微。
他们虽然文章辞赋官冠绝当时,”寄予着作者对自身才华的肯定。
生动地闪耀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深深寄托了作者的身世感慨,通过他们,,他得以第一名进学。
可游扬于学使”“以《叶生》为例。
叶生的才华受到潍阳令丁乘鹤的赏识,由于丁,终于忧愤而愧负知己,形销骨立”是在乡试中,他却依然铩羽而归。
叶生面对一再的打击,一蹶不振,“死。
叶生死后,魂从因忤上司而免职的丁乘鹤,而不知身已为鬼,并将自己的才华尽数传给丁公之子。
在叶生的教授下,丁公之子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不久又在会试中高中。
在丁公父子的劝说下,叶生的鬼魂应试,终于得中。
当他的魂灵回乡见到妻子,被妻子点破他已经死去多年,便扑地而灭。
但明伦刚读。
这则并不太长的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动人的放声一哭”为之大哭”,冯镇峦读到一半,就“到文章开头,就“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艺术力量,就因为在叶生身上,熔铸着作者自身的经历。
正如冯镇峦所说的“,是叶生的经历,也是蒲松龄的经历;叶生因为丁乘鹤的游扬而取文章憎命,所如不偶””。
“故言之痛心愧负知得秀才第一名,也是蒲松龄早年受知于县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