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008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docx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

【精选】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出句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A

2.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A.“儒雅谦恭”错。

从诗歌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来看,这是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的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

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全诗七言八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曾经的好友也已经死去,知音难觅,表现了诗人孤单凄苦的处境。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然后回想了战场上的情形,但现实却是“身老桑村麦野中”,生活在乡野村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此处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郁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诗人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其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迟暮之悲。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写到自己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体现了诗人苦无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李端:

作者友人。

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故关:

故乡。

风尘:

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B.“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

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

C.“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直率而又有回味。

D.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请简要分析诗中的情感。

【答案】

1.B

2.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和悲伤。

②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③社会动乱,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说法错误,应是诗人感叹自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离别自堪悲”,好友相别实在令人悲伤。

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

尾联“掩泪空相向”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别情。

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

“少孤为客早”,抒发了对坎坷不幸人生的感伤。

诗人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可是知己马上要离别。

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

此外,“多难”“风尘”,描写了社会环境,现世纷争、风尘扰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诗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哀。

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3.

(1)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

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

(2)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误,“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这句话的解释为“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这里“烛光相射”是环境描写,而“飞纵横”是描写在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之下作者走笔纵横、酣畅淋漓的样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1)“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句意为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2)“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句意为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题主要先找出意象,再描绘画面,然后再说其作用。

①由文章可知中间四句写到的意象有酒、旗鼓、银河、墨、烛光。

由句意可知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

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

②结合主题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

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作用是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

②晋昌:

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还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C.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D.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2.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答案】

1.B

2.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分析错误。

诗歌首联写作者在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营造了一幅悲凉的意境,使得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

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

“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

“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案】

(1)B

(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

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颈联写风吹古木树叶,月照平沙,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让人感觉到夜晚的清冷。

B.尾联以问答的形式,邀请友人到江楼茅舍消暑,口吻亲切、诙谐,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诗歌题目中的“江楼”“夕”点明诗人所处地点、时间,“招客”一词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召唤。

D.诗歌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所见景色,画面清新优美。

“望”字统领全篇,景致紧扣“夕”字。

2.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色?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A

2.①首联上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了海上夜色。

下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

②颔联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

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

③诗人把江城夏夜的景色描写得分外美丽。

不仅有海天一色、山川阔大的自然之美,还有万家灯火、水中渔火的人间安宁、繁华的气象。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虽是晴天,但一会儿就下起雨来”理解错误,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营造了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的氛围。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的首联写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

颔联描写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

颔联表现的江城万家灯火的繁荣景象同首联所写的余杭气象壮阔的景象相互辉映,都是诗人登上江楼所见的“夕望”之景。

本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江城夏夜的美丽景色。

首联主要展现了江城气象壮阔的自然之美,颔联则突出了江城万家灯火的繁华气象,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

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

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

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以前一直听任西邻妇人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说插篱笆的举动会让本就有戒心的妇人觉得主人真是要阻止她打枣,劝告意味十分委婉。

D.本诗由生活琐事触发思考,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

2.尾联似乎和嘱咐吴郎没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

征求不休,战乱不止。

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

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的。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的含义是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征求”“戎马”交代出了妇人贫穷的原因,也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

征求不休,战乱不止。

尾联交代了妇人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征求不断、战乱不止,是因为国家的原因导致的,这样就会引导吴郎想得更远,就会不再计较几颗枣子,而更富有同情心,从而达到作者嘱托的目的,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

9.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

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②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曾被卷人新旧党的斗争后被贬谪到四川,51岁时,奉召回到湖北,在荆州沙市候命。

这年冬天,作者在沙市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以这首诗最为有名。

王充道,作者的友人,当时在荆州做官。

②真成:

真个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漫步的仙子,化静为动,化物为人,凌空取神,把水仙的姿态写得非常动人。

B.颔联由洛神转到花,点出洛神是用以比花,进一步把花人格化,表现作者对花有深情,表现出它有一种“楚楚可怜”之态,像美人心中带有“断肠魂”一样,使人为之“愁绝”。

C.颈联上句仍从水仙说,用“倾城”美人比喻花的清香洁白的芳韵;下句则拿山矾、梅花来比较,说水仙在梅花之下而居山矾之上。

D.尾联上句“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因看到水仙花很美而触发美好事物转瞬即逝而“被花恼”,总结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

2.结合写作背景,从表达感情和顿悟真理的角度,赏析尾联末句“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妙处。

【答案】

1.D

2.①作者欣赏了水仙花之后走出大门,只见浩浩江水横在眼前,不禁心旷神怡,发出会心的一笑。

②这句诗颇具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也有着海阔天空的豪情逸兴,表明自己看淡无常、一切顺心而为的精神状态。

③在经历了一段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后,作者不惧命运的坎坷与不幸,“出门一笑大江横”,何其潇洒自适!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D.“坐对真成被花恼”是说作者面对着这美丽的花,可真被它撩乱了情怀。

黄庭坚是恼独坐对花,欣赏太久,感到寂寞难受。

“全诗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的感伤和烦恼之情”分析有误,从诗歌标题中“欣然会心”和整首诗的描写、抒情可看出并非感叹韶华易逝、美景难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前三联是在描写水仙花,写出水仙花出尘脱俗的仙姿、洁白素雅的花色、淡雅的清香、俊逸高雅的神韵,作者面对着这美丽的花,可真被它撩乱了情怀。

而最后一句写作者欣赏完水仙花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这“笑”应是心旷神怡的会心一笑。

这里所描写的“大江”的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花的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这种海阔天空其实也是作者心境的一种反映,作者仕途不顺,所以作者在看到横在眼前的大江之后,有了那种看淡无常、一切顺心而为的精神状态,这句诗颇具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

本诗写到作者被水仙花的清新洁白的芳韵所折服、倾倒因为久坐欣赏而感到寂寞难耐,结合作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作者赏花的寂寞其实也是作者仕途不得志的惆怅,所以作者走出山门,当看到“横”在眼前的大江时,一个“笑”字其实也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坎坷和不公的释然,所以这句诗是作者,不惧命运的坎坷与不幸的潇洒自适。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

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

②放妻:

指妻子。

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③天真:

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

②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呜声啼叫相比较,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果。

③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本诗并没有“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意思是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同时,还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悲急的音乐声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啼叫声对比,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