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4918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 类.docx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内容措施类

内容、措施类设问

【题型特点】

此类题型主要根据史料,对基本史实进行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和迁移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辨别的能力。

常见的设问方式: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

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

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解题思路】

I.从考查内容看

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课本所没有的古代文献资料、近代社会政治事件的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当今社会热点的背景资料等。

考查的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层面:

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赋予新的情境,在新情境下重新认识、评价;对当代社会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多角度地提供信息.如提供当事人的回忆录、实物照片等。

有针对性地考查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对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的认识。

II.从解题思路看

1.回答人物活动类设问可以从不同时期或阶段,或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角度归纳。

2.回答人物观点类设问要注意观点概括的准确性,不宜全部摘抄材料信息,但是应该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对其进行再加工;对于可以联系主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的人物观点类设问,可以联系教材进行归纳整合。

3.政策、措施一般是国家或政党或组织为完成某一目标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回答此类设问要注意联系政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或者从工业、农业、商业、社会等方面概括。

4.回答历史事件类设问要注意涵盖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

5.回答历史制度类设问要抓住制度的特征或本质,同时对其历史范畴进行限定,把历史制度限定在一个明确的历史时间段。

【真题训练】

1、(2020全国1卷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

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

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

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答案】

(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

【详解】

(1)根据“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可知广泛组织商会;根据“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可知制定商律;根据“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可知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根据“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可知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

2、(2020全国2卷41)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

康照三十七年(1698年),直隶巡抚主持冶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

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下旨:

“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

”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2000名河兵常年修守。

改名永定河后的40年内,下游漫溢、决口达20次。

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

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永定河续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答案】

(1)措施:

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

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详解】

(1)措施:

根据“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得出设立专门机构;根据“熙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可知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根据“直隶巡抚主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得出该修河道,筑堤束水;根据“永定河修建17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得出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

效果:

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可知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3、(2020全国2卷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

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

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

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

——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1)根据材料,概述反战和平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的主要表现。

【答案】

(1)扩展到全球,成立众多反战组织;与反帝、支持民族独立结合;转向反法西斯;采取直接反战行动。

【详解】

(1)根据“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可知扩展到全球;根据“反帝大联盟成立”、“由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可知成立了众多反战组织;根据“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与国际反法西斯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可知与反帝、支持民族独立相结合,转向反法西斯。

根据“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可知采取直接反战行动。

4、(2020江苏2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

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

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

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

“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答案】

(2)原因:

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

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详解】

(2)原因:

根据“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

”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

根据“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5、(2020江苏25)25.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

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

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

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

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

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

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

“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

”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

——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

【答案】

(1)举措:

直接考察高级官员;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表彰(奖励)廉吏。

吏治思想:

强调官员表率作用;清廉为重;察吏为安民(治天下)。

【详解】

(1)举措:

根据“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得出直接考察高级官员;根据““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得出重点考察官员的德才;根据“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得出表彰廉吏。

吏治思想:

根据“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得出强调官员表率作用;根据“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得出清廉为重;根据“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

”得出察吏为安民(治天下)。

6、(2020天津16)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

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

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

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

治理措施。

【答案】

(1)唐朝:

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

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

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

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

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详解】

(1)唐朝:

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搅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

宋代:

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

元朝:

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

7、(2020浙江26)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答案】

(1)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详解】

(1)内容:

根据“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2019全国卷I·45节选)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

【答案】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解析】

(2)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2.(2019北京卷·40节选).(16分)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

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

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

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1)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

【答案】内容:

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解析】内容,由材料“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得出设立济贫公共基金;由材料“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得出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由材料“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得出实施资格审查。

3.(2019海南卷·2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

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

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

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

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8分)

【答案】

(1)弊端:

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8分)

【解析】

(1)据材料“‘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可知选用

门生、故吏;由材料“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得出官员间相互关照;从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得出外戚、宦官任人唯亲;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说明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4.(2019海南卷·2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情况下,谈自由民主是奢侈的。

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平,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编自《新路》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

答案:

(2)观点:

经济民主优于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赞同生产资料公有制。

解析:

(2)观点,从材料“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情况下,谈自由民主是奢侈的”得出经济民主优于政治民主;由材料“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平”得出经济平等;据材料“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可知赞同生产资料公有制。

5.(2019海南卷·25节选)

材料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

“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

”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

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

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

(10分)

【答案】

(1)措施:

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

(10分)

【解析】

(1)由材料“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得出参军参战,军事动员;从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可知开展生产运动;据所学,1947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得出土地改革;材料“中共中

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可知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依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得出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根据材料“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可知正确的战略战术。

6.(2019海南卷·26节选)

材料爱德华·柯克(1552~1634),英国著名大法官和法学家。

1608年的一天,英王詹姆斯一世意欲亲临法院坐堂问案,时为首席法官的柯克犯颜谏阻:

“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

”柯克强调:

“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并表示:

“如果今后再遇见类似情形,仍将做一个法官所应当做的事。

”1628年,议会通过了柯克起草的宪法性文件《权利请愿书》,为《权利法案》的制订提供了借鉴。

柯克逝世6年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终身任职。

——摘编自(英)霍兹沃斯《英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概括柯克的法律思想。

(6分)

【答案】

(1)思想:

法律高于王权,司法审判不受干预;法官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6分)

【解析】

(1)材料“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说明法律高于王权,司法审判不受干预;据材料“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得出法官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7.(2018全国II卷·45节选)

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答案】

(2)内容: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解析】

(2)内容,由材料“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材料“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材料“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材料“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由材料“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得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8.(2018全国III卷·46节选)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分)

【答案】

(1)措施:

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解析】

(1)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据材料“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据材料“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9.(2018江苏卷22节选)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

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

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分)

【答案】

(2)举措:

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解析】

(2)举措,据材料二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据材料二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