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丧葬礼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4640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丧葬礼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佛教丧葬礼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佛教丧葬礼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佛教丧葬礼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佛教丧葬礼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丧葬礼仪.docx

《佛教丧葬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丧葬礼仪.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丧葬礼仪.docx

佛教丧葬礼仪

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

例如:

民间延续着一种令人费解习惯,人死后出葬的时候,在沿途上,边走边洒一些用黄纸剪成形状像古币一样直径在10公分左右的“纸钱”,而且,在出殡的车辆所经过的桥头上,还要压上一张黄纸,叫做“买路钱”,据年纪大的人讲是为了打发“小鬼儿”,让逝去的人在通往黄泉的路上顺顺当当,不再有什么磨难,至于这种习惯是怎么来的,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类似这样的丧葬习俗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

为更好地为广大信士服务,特别订定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佛教认为: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

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

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

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

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幺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一)认识死亡

1、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

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

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

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

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

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

经上说:

“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

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

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

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

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

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

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2、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

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

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

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

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3、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

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肉体的负担:

《法句经》上说:

“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

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

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

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人天的神通:

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

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

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4、死往何处去

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幺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

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

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

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

我们为什幺不会想:

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

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

例如:

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

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

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

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

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

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

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

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幺也没有了,谈不上什幺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

既然人死了什幺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

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

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

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

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是随重受生:

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

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

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

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是随意受生:

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

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

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

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二)坦然面对死亡

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

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

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

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

“可别太伤心难过!

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

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

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

“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

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

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

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

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

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死如再生:

“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死如毕业:

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

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

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

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

《楞严经》云:

“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

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

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

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

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幺都是一场空了。

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

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

经典中有一段说:

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

有生就会老。

病了就容颜枯槁。

死后神识就会离体。

死后就要永别亲人。

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

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三)病危须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

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

原本在家里养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现象,通常会有“托孤”及立遗嘱的行为,此时应通知亲属及家人返家筹备后事。

情况允许的话,应替病人沐浴净身,若已皈依三宝者,可为其着海青,并在身旁小声引导病人跟随念佛。

若是意外死亡者,尽量在安顿好遗体后,不可以任意移动。

此外,并应注意下列数事:

1、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

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

2、病人所讨厌的人,避免于临终时出现,以免引起困扰。

3、病人病危,可鼓励他:

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怀有无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质。

能心怀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显现。

4、保持宁静,不可于病人前商讨事情,或发生争执。

5、病者若已药石罔效,可放弃插管、强心剂、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处理,因为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医疗浪费。

若此时主治医师不肯放弃,应会同其它医师及眷属做决定。

6、人一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甚至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为此时亡者神识未离,会令其留恋不舍,增加痛苦。

医生宣布病人死亡后,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殡仪馆,或作其它处理。

判断是否死亡:

可请医生或有经验者诊断检视(瞳孔放大、无脉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礼请法师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亡者往生极乐净土。

可请病人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安慰开导病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请病人预立遗嘱,并为其布施行善。

准备后事,如:

决定土葬或火葬?

由何人具名印发讣文?

是否成立治丧委员会?

整理病人随身衣物、备购棺木等,一切准备就绪,免得往生后手忙脚乱。

临终是“升、沉”的最重要关头,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此当切戒。

(四)助念须知

“临终助念”,是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世间上的一切名利、荣华富贵,在无常到来时,任谁也带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恶业缘随身。

所以一般民间佛道混合铺张丧仪对亡者毫无意义,唯有为亡者超度累积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尤其,临命终时,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助亡者一臂之力,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有的人于临命终时,或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属悲哀哭泣干扰,或为恋念世俗舍不得,于是临终最后一念,竟随烦恼而去。

所以此时需要有人为其助念,增加善缘。

有的人念佛只为求佛保佑、延寿,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临终害怕死亡,病人心烦痛苦,可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临终之人听闻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注意事项

1、供奉佛像,使病人观见圣像,发菩提心。

2、助念的佛号声需高低适宜,快慢适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鱼为宜,能令亡者闻之心地清净。

3、助念人数多时,可轮班助念;人数少时,可用念佛机辅助。

主要是令佛声不断,眷属亦应加入助念。

4、病人如出现各种不善的状态,或口出不善的语言,应随时善巧导正,勿使发生烦恼。

6、眷属切不可对病人说眷恋话,或临床挥泪,以免扰乱病人的正念。

7、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闭,家人应以手轻轻帮亡者闭上。

动手前先以问话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帮你完成,请放心。

一般有往生后必须助念八小时才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实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

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载,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

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

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

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罣碍,不得解脱。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

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二、撰写遗嘱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面对“死亡”时,很多人都会事先作好安排。

其处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欢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给医学界作解剖研究之用。

在印度,还有一种习俗,是将往生后的身体放在荒郊野外,与鸟兽结缘。

为达成这项与自己切身的最后一件事,又无奈的不能亲自完成,只好借着遗嘱来阐述心愿。

报载美国前总统布什夫妇立下遗嘱,愿于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

贵为一国领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愿,可见大家对遗嘱的重视。

“遗嘱”,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遗留的心愿言辞,或为使自己的最后意思,在死亡后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为之无相对人之单独行为。

现今社会上有许多遗产纷争问题,皆源于未在生前预立遗嘱,不懂得预立遗嘱的重要性。

以下就民法有关规定,列出几点注意事项:

(一)遗嘱通则

无行为能力者及未满十六岁者不得为遗嘱。

遗嘱人于不违反关于特留分规定之范围内,得遗嘱自由处分遗产。

(二)遗嘱的种类

自书遗嘱:

应自书遗嘱全文,记明年、月、日,并亲自签名,如有增减涂改,应注明增减涂改之处所及字数,另行签名。

公证遗嘱:

应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在公证人前口述遗嘱意旨,由公证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由公证人、见证人及遗嘱人同行签名。

遗嘱人不能签名者,由公证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

前项所定公证人之职务,在无公证人之地,得由法院书记官行之,侨民在中华民国领事驻在地为遗嘱时,得由领事行之。

密封遗嘱:

应于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于封缝处签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向公证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如非本人自写并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证人于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之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与遗嘱人及见证人同行签名。

代笔遗嘱:

由遗嘱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见证人,由遗嘱人口述遗嘱意旨,使见证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由见证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应按指印代之。

口授遗嘱:

遗嘱人因生命危急或其它特殊情形,不能依其它方式为遗嘱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为口授遗嘱:

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授遗嘱意旨,由见证人中之一人,将该遗嘱意旨,据实作成笔记,并记明年、月、日,与其它见证人同行签名。

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述遗嘱意旨、遗嘱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口述遗嘱之为真正及见证人姓名,全部予以录音,将录音带当场密封,并记明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在封缝处同行签名。

下列之人不得为遗嘱见证人:

1、未成年人。

2、禁治产人。

3、继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4、受遗赠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5、为公证人或代行公证职务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雇人。

(三)遗嘱的效力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

遗赠无效或抛弃时,其遗赠之财产仍属于遗产。

(四)遗嘱的执行

遗嘱人得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或委托他人指定。

未成年人及禁治产人不得为执行人。

遗嘱未指定遗嘱执行人,并未委托他人指定者,得由亲属会议选定之,不能由亲属会议选定时,得由利害关系人声请法院指定之。

有封缄之遗嘱,非在亲属会议当场或法院公证处不得开视。

前项遗嘱开视时,应制作纪录,记明遗嘱之封缄有无毁损情形,或其它特别情事,并由在场之人同行签名。

人生本无常,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鸟出壳,进入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

所以切莫过度哀伤,应该体悟人生无常,知及时修行,布施造福。

三、殡葬奠礼

“人死为大”,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一般民间对葬礼都极为讲究,认为葬礼办得风光体面,才能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与孝顺。

其实,丧礼应以简单隆重、庄严肃穆为宜,若有需要,得成立治丧委员会,依佛教仪式举行入殓、火葬,而后奉安寺院纳骨塔。

往生佛事则可至寺院参加随堂超荐,亦可自己在家搭建灵堂、诵经念佛,实乃最值得提倡的丧葬典范。

以下就佛教的丧葬礼仪,分往生佛事、告别奠礼、安葬仪式、安位洒净等,概略述之。

(一)往生佛事

病人往生后,入殓前,安放亡者之处应用布幔围起来,以区隔内外,以示对亡者的尊重。

此外,应于门口张贴布告:

男众严制。

女众慈制。

佛教徒可用黄布条写“南无阿弥陀佛“,并张贴布告:

“吾家信佛,严(慈)往生,承蒙诸位亲友莅临吊祭,但请上香念佛,可以不必问话,不烧纸箔,不用乐队,不用花车,不游街。

人往生后,若欲停灵于家中,或者迁移他处,家属应安详念佛,等待入殓。

入殓后,择期举行告别奠礼,发引安葬。

在此期间,应该处理的事项,依序列举于后:

入殓佛事→事前准备→为亡者整装→送往殡仪馆火化→准备纳骨宝函及内部陪葬用品→将亡者灵骨移入纳骨宝函内→封口检查。

程序:

(列举三种,可依情况选择其一。

如一时不方便邀请法师,亦可由家人自己念佛入殓。

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阿弥陀经→往生咒→变食真言→赞佛偈→念佛(入殓)→三皈依→回向→赞佛偈→念佛(入殓)→三皈依→回向→莲池赞→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三皈依→回向

注意事项

入殓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书。

曾皈依三宝,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入殓时可穿海青,披缦衣,亦可将缦衣折迭,与戒牒、皈依证、念珠放入棺木,陀罗尼经被应覆盖于亡者身上。

入殓时,不必看时辰,以眷属方便为要,不必忌讳犯冲,但不宜选在他人认为不方便的时间入殓。

往生后,在适当的时间可为亡者沐浴、化装、更衣,以方便亲友瞻仰遗容。

更衣时,若身体僵硬,可用热水敷关节处。

入殓前可于灵前供鲜花、佳果。

入殓须通知亲友参加,尤其应礼请长辈主持入殓,以免事后纷争。

亡者在银行存款,须要在开死亡证明书之前领出,否则会产生意外事故,土地财产则要缴遗产税。

亡者需要诸佛菩萨的接引,不必将厅堂供奉之佛像及祖先牌位遮掩。

牌位的写法: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往生莲位

阳上:

○○叩荐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

显妣○母○○太夫人往生莲位

故妻夫人

先夫君

称谓类别:

佛力超荐

父:

显考(先考)弟:

亡弟、故弟

母:

显妣(先妣)姐:

先姐

祖父:

显祖考妹:

亡妹、故妹

祖母:

显祖妣丈夫:

先夫

外祖父:

外祖考妻子:

亡妻、故妻、先室

外祖母:

外祖妣朋友:

故友

兄:

先兄子女:

亡子、亡女

阳上的称谓写法:

亡者为长辈时:

阳上○○叩荐

亡者为平辈时:

阳上○○敬荐

亡者为晚辈时:

阳上○○荐

灵堂布置

事前准备:

佛像或画像、灵桌、牌位、鲜花、烛、果、供菜(饭)、香炉、接引幡、遗相、印发讣文。

讣文称谓

年过六十岁者:

女众:

寿终内寝。

男众:

寿终正寝。

六十岁以下用“享年、享寿”。

三十岁以下用"得年、存年"。

“恸于”,用于长辈。

“悼于”,用于平辈。

车祸、意外身亡须用:

死于非命、终于非命、卒于非命。

未亡人:

丈夫往生,妻子尚存。

杖期夫:

妻子往生,丈夫尚存。

七期追念法

七旬算法与种类:

七七:

人往生当天算起第七天,七周为四十九天。

百日:

往生后整整一百天为百日忌。

周年:

往生一年为周年忌。

(如有闰月,闰月不算)十月二十日,明年就是九月二十日。

合炉:

即将往生莲位焚化,并将其名字写在祖先牌位上,将炉灰取一小份至祖先香炉中,称为“合炉”。

程序:

将新亡者的莲位及祖先牌位请下。

将亡者的名字抄录至祖先牌位中。

七七佛事

根据经典记载,人往生后四十九天之内,如果阳上眷属能为亡者诵经做佛事,仗此功德,能令亡者罪障消除,得生善道;如果亡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