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286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8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陕西省高新一中届高三大练习一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计14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显示的长江大桥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最大主跨(1088米)、最深桥基、最高桥塔和最长拉索。

建造该桥经历的挑战是气象条件差(面临台风等的威胁)、水文条件复杂(江面宽,水深,浪高)、基岩埋藏深(达300米)、航运密度高等。

据此完成1-2题。

1.该桥位于

A.湖北B.浙江C.安徽D.江苏

2.该桥主跨度大是为了

A.保证通航顺畅B.降低施工成本

C.减轻台风影响D.缓和海潮冲击

图2为某地区一月、七月等温线示意图,m表示大陆海岸线,回答3—4题。

3.有关图示区域的判断,不可能的是

A.甲位于大洋西岸

B.甲位于大洋东岸

C.图示区域为南半球

D.图示区域为北半球

4.若甲、乙两地的一月和七月温差分别为16℃和

6℃,b、d两线数值分别为24℃、25℃,则a、c两线数值依次为

A.8℃18℃B.9℃19℃C.18℃8℃D.19℃9℃

如图3所示,图中圆圈表示某条纬线,A点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

据此回答5~6题。

5.若A点的地理坐标为(70°N,30°E),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B点位于80°N纬线上,则B点太阳高度的最小值和

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A.30°70°B.20°20°C.10°20°D.10°70°

6.若A点为中山站(69°22′S,76°23′E,),

地方时为12时,则下列描述与题设条件最符合的是

A.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B.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下图为“我国目前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其中甲图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出地分布示意图”,乙图为“人口主要迁入地分布示意图”,图5为“一则广东省某地招工漫画”。

阅读以上材料,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我国人口主要迁入区及其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新疆,西部大开发       ②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③广东,人口出生率低       ④江苏,经济发展速度快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有关当前我国“用工荒”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急需大量高技术人才

②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急需大量高技术工人

③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民工在当地就业

④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民工的迁入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

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读图回答9—11题:

9.湿润系数可能指

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10.材料中提及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1.在我国,与湿润系数空间分布规律最接近的是

A.人口密度B.植被密度C.交通线密度D.湖泊密度

12.小王储蓄10000元人民币,定期1年,年利率3%。

当时用10000元人民币可以购买100件甲商品。

假定一年后,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25%。

其它条件不变,小王用本息能购买到甲商品的数量是

A.128.75件B.86.5件C.82.4件D.137.3件

13.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

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

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

这说明

①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②公有资本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③我国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④非公有制经济为国民经济注入活力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14.下图是某公司的股票价格K线图,股票价格从A点到B点的运动说明

A.股息收入与股票投资风险成反比关系

B.股价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股票带有风险性

C.股民要有健康的投资心理

D.政府需要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

15.漫画《四马难追》给政府的启示是

①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长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总供给

③上调银行利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④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

的比重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②③④

16.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逐步改为征收增值税。

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①意味着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营额征税②有利于促进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③有效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实现社会公平④直接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7.杭州市政府“让民意领跑政府”的“开放式决策”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政府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列席政府常务会议、与市民在线交流等形式,共同讨论重大决策。

这一做法有利于

①保证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公民民主监督的渠道

②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③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方便市民直接参与城市管理

④推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市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18.今年秋季,《民族团结教育读本》走进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课堂。

之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是因为它

①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②抓住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③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④有利于落实宗教政策,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9.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法国总统萨科奇时指出,中国希望有关国家财政金融改革取得成功,中方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也希望欧洲采取措施确保中方对欧洲投资安全。

这表明

A.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承担国际人道主义责任

20.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A.“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物是观念的集合”

2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

农业部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

材料体现了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④人能够调整杂交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22.有人认为大学自主招生应该录取“杰出而偏科的学生”,大学也应该尽可能保持多样化,自主招生要更大程度地向“偏才”、“怪才”开放,不能只盯着“全才”。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

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要抓住矛盾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23.下列俗语、诗句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事物是发展的

②“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③“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矛盾的对立统一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4.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00多年

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寒食节也由以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

下列对寒食节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体现古代的社会伦理准则 ②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④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5.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

人是

A.孔子B.荀子C.庄子D.墨子

26.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或法制

2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

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

A.1127年的靖康之耻 B.1644年的甲申之难 

C.1856年的天京变乱   D.1935年的华北事变

28.甲: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乙:

“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丙:

“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丁:

“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丙乙甲丁B.甲丙乙丁C.丙甲乙丁D.乙丁丙甲

29.“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

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B.重视宗教的作用

C.重视军事实力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30.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31.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指的是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32.《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

“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33.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

……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

……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34.列宁说: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这段话说明列宁主张

A.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发动革命以推翻沙皇政权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实现工业化以赶超西方国家

35.郭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必做题135分,选做题25分,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二、非选择题:

36.(26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2002年公布的全国遥感普查资料,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约3.08万km2,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桐柏山区、大别山区等地区。

材料二据调查测定,淮河流域流失的土壤大部分粒径小于0.5mm,一场暴雨过后,土壤中粒径1.2mm的沙砾增加1.0%—3.6%,土壤有机质损失19.5%—36.4%。

20世纪80年代山丘区农耕地每公顷施用的化肥仅十几公斤,现在为了维持产量每公顷施用化肥五百公斤左右。

材料三下图为淮河流域水系图。

(1)据图说明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分析M地形成降水峰值中心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淮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土壤和水文的影响。

(12分)

(3)根据材料三从河流上、下游和南、北两岸角度比较淮河水系的特点。

(6分)

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海巴夭人是沙巴东海岸原住民,他们生活在沙巴东海岸的、远离陆地的海上棚屋中,与世隔绝。

海巴夭人接雨水而饮,捕鱼、贝为食,世世代代生活在海上。

材料二:

上图8为海巴夭人分布区及其部分气象统计资料。

(1)说明图示海区海底地形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分析海巴夭人在其分布区搭建海上棚屋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12分)

(3)2010年10月25日晚,印尼明打威群岛附近海域(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底)发生7.7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

这次海啸对图示区域影响不大,

试分析该地区过去以来很少受海啸侵袭的原因。

(4分)

38.(24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经济发展与重金属污染”问题展开探究调查,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如下:

【聚焦发展之污染】

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污染类型

污染后果

粮食污染

年均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

土壤污染

至少2000万公顷,约1/6的耕地

食品污染

36%的膳食铅摄入量超安全限量

儿童中毒

23.57%的儿童血铅水平超标

注: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生产、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感受污染之危害】从频频发生的“血铅事件”到震惊全国的“镉米风波”,我国重金属污染警钟频频敲响。

我国重金属污染正由大气、水体向土壤污染转移,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进入一个“集中多发期”,对居民身体健康和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4分)并结合材料就其产生危害的原因进行探讨。

(4分)

【体味政府之行动】2011年4月初,我国首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防治规划力求控制5种重金属,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比2007年削减15%。

(2)结合《政治生活》有关知识,面对日益严重的现状,请你为政府如何解决该问题献计献策。

(16分)

39.(28分)材料一:

乔布斯的一生都与“创新”一词紧密相连,苹果的产品被视作时尚的象征。

他领导的苹果公司最早在个人PC上使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的iPhone系列产品,利用多点触控技术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它独特的物理外形和嵌入软件中的思想都使该设备成为了手机技术中的一项突破;开发的ipad产品,四个按键就能实现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

美国总统奥巴马评价说:

“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家之一。

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

材料二:

2011年8月初,苹果公司市值约3371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上市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大IT公司。

苹果公司不仅是卖产品,而且也是卖文化,卖生活方式。

乔布斯专门创意了“ThinkDifferent”(另类思考)的广告语,一方面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新动力。

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就专注于顾客的想法和需求,乔布斯一贯强调,苹果应该开发出酷毙了、顾客看一眼就会喜欢上的产品。

(1)结合材料一,分析“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家之一”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12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请你谈谈苹果公司的成功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哪些启示(16分)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

        ——梁治平《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材料二:

从宏观历史来看当人们津津乐道两个世纪以来的无数发明创造时,当人们享受着计算机、Internet、移动电话、飞机、汽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世纪也是血与火的世纪,而且我们同时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水、阳光(紫外线增强)。

前者固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后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孪生儿。

展望21世纪,核战争的阴云是否真的已经消散,资源枯竭的危险是否真的已经被技术克服,环境污染能否靠拍卖污染权来治理,都还是未知数。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能自动带来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十分危险的。

——韩德强:

《市场是什么》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唐、宋时期市场格局有何显著不同?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明清时期在市场发展方面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9分)

(2)“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分)

(3)以世界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不能“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

为补市场之不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6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市场经济。

(4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2.【旅游地理】(10分)

材料一古“丝绸之路”是横跨欧亚大陆、举世闻名的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2000多年来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图11为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1)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沿古“丝绸之路”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

(4分)

(2)指出古“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开发的主要不利条件。

(6分)

43.【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材料:

图12为2010年4月3日西南

地区气象干旱监测分布图:

分析图示地区近年来常形成旱灾的

原因.(10分)

44.【环境保护】(10分)

图13是我国东部某城市部分地理要素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b图中A、B、C为a图中甲、乙、丙三个监测站的分布位置,c图为该地区风频,则合理的匹配是(2分)

A.甲乙丙

B.丙甲乙

C.甲丙乙

D.乙丙甲

(2)简述a图中显示混浊天气日数的季节特征及成因。

(8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

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

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集中于湖南,由“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报》的核心人物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16人为董事,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

参加和捐助者十分踊跃,不缠足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

(6分)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

为什么?

(9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

“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材料二:

1901年12月26日,即李鸿章死后50天,梁启超便写出《李鸿章传》。

书中把李鸿章放在近代“国民国家”的政治理念下进行评判,指出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

请回答:

(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维特的观点。

(9分)

(2)梁启超如此评价李鸿章的出发点是什么?

(6分)

47.(15分)近代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