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193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 川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川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张骞通西域》教案川教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

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

(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

这个呢?

……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

都吃过!

   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

吃过!

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

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

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

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

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

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

(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

新疆!

维吾尔族!

   师:

对!

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

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

(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

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

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

)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

(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

)古人有诗云“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

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

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

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

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

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

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

很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

(展示新疆舞蹈图片。

)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西汉前期,在西域这片神秘的地区一共分布着3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都被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所控制,这个民族是—— 

   生:

匈奴。

   师:

对!

匈奴贵族控制并奴役、压迫着西域人民,这引起了西域人民强烈的愤慨!

请大家看看课本68页第2段小字。

(学生看书。

   师:

不仅如此,匈奴骑兵还不断骚扰着西汉北部边疆,严重威胁着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全,因此,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

为了联合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人才出使西域。

张骞勇敢报名,奉命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师:

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

(一)时间: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的艰辛和困难。

(二)经过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的音像资料。

(播放音像资料。

师:

看了这段资料后,再根据我们对西域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张骞他在出使西域的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展示问题:

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

(略)

   师:

同学们真聪明!

想象力非常丰富!

你们的设想都非常有道理。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张骞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英雄气概。

那么,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呢?

(展示问题:

张骞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

(略)

   师:

很好!

他的坚韧、忠诚、勇敢,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质。

那么,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69页最后一自然段的课文。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想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看书思考)

   师:

这个问题一定很难吧?

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

主要的相同点可以从出使目的和作用两方面思考;主要的不同点可以从出使时匈奴的力量、想要联合的力量、到达地区的范围等方面思考。

相邻的同学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

哪些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生:

(略)

   师:

很好!

   (课件展示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具体内容)

主要的相同点:

    1、目的:

为了联合西域少数民族攻打匈奴。

   2、作用:

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要的不同点:

    1、出使时匈奴的力量:

第一次出使时,匈奴十分强大;第二次出使时,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获得了重大胜利。

    2、想要联合的力量:

第一次想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想联合乌孙。

   3、到达地区的范围:

第二次到达过西域各国,远比第一次广泛。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历史作用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师:

在汉代以前,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往来非常少,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呢?

(①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等物品传入了内地,而内地精美的丝绸、铁器也传到了西域。

(展示西域与内地经济交流示意图。

)直到这个时候,内地的人民才吃上了葡萄、核桃等东西。

如果以后有人再问你秦始皇是否吃过这些东西,我想你应该不会答错了吧!

   汉代以前,由内地到西域的道路是非常难走的。

张骞出使西域后,这种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些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西汉前期,西域地区的国家很多,有的地方人民生活很艰苦,而且经常有强盗出没。

在张骞出使西域后,随着两地交流的增多,他们感受到了汉朝的强大,他们仰慕汉朝的先进文化,他们渴望得到汉朝的保护。

于是,西汉中央政府设立了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了管理,这就为西域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打下了基础。

(③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

那么,西汉中央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对西域进行管理呢?

(展示板书: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请同学们看看课本70页末段的课文,并尝试着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时间 职能 意义)

   生:

公元前60年;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师:

很好。

在这里,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西域都护的设置还标志着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新的王朝“新”。

也就在他的统治时期,西域与中原中断了联系。

因此,东汉明帝时,为了恢复与西域的关系,他派出班超出使西域。

那么,班超出使西域的结果又如何呢?

他有没有完成汉明帝交给他的任务呢?

大家在课后去读一读课本71页的“史海拾贝”也就知道答案了。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壮举,他历经艰难险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打通了西域要道,他身上那种忠于祖国、百折不挠的优良品德,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也正是在他出使西域以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大为加强,这对于西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然是十分有利的。

尤其是在西域都护设置以后,西汉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来开发西域地区,这更是大大促进了其迅速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也制定了特别的发展战略,你们听说过吗?

   生:

西部大开发!

   师:

对!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知识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深入学习的

【练习巩固】:

1、 课后习题:

教材课后的“学习与探究”。

2、随堂训练:

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并分析评价张骞。

(意义:

具有开创性,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往来,为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的危险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他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

张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板书设计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战国争雄》教案川教版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

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合纵与连横。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政治改革。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我国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

到什么时期逐渐瓦解?

这其间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②春秋时期有许多诸侯国,谁能在这幅空白地图上把齐、楚、秦、燕、晋这几个主要的诸侯国标出来?

(挂上事先画好的春秋时期空白图)

2.导入新课

我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经过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我们知道,我国封建社会时间极长,从战国开始,经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直到鸦片战争前(1840年)为止,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

而战国时期是这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现在学习《战国七雄》。

3.讲授新课

一、七雄并立(板书)

1.战国七雄(板书)

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

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

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板书)。

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

韩赵魏是怎样形成的呢?

(挂战国时期地图,与已经挂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图对照)。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与此同时,齐国大夫田氏夺了原来姜氏(姜太公的后代)的大权,历史上叫做“田氏代齐”。

不过田氏代齐以后,齐国仍叫齐国,所以在地图上表示不出这个变化来。

历史上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

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

(看图讲)(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的都城:

齐(临淄);楚(郢);秦(咸阳);燕(蓟);韩(郑);赵(邯郸);魏(大梁)。

2.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板书)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共经历了250多年。

在这一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战国便因此而得名。

战国时期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兵种。

课本图画《身着甲衣的战国骑兵》,表现了当时骑兵的形象,身上穿着牛皮做的盔甲,手里拿着铁铸的匕首,骑着战马。

图画《战国兵器》画的是戈(用来横击敌人或把敌人钩住)、矛(用来刺杀敌人)、戟(戈和矛的组合)。

战国时期为什么又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呢?

这就得从当时多国的变法运动谈起。

因为战国时期正是通过多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形成了封建社会。

各国都开展了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成效显著,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二、商鞅变法(板书)

1.变法背景(板书)

(1)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兴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了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

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

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

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

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

(2)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对商鞅变法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的地主阶级在基本相同的背景下先后都开展了变法运动。

影响比较大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它们对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有明显的影响。

商鞅是李悝的弟子,商鞅是带着李悝的《法经》入秦的。

商鞅变法的很多措施跟李悝、吴起是基本相同的。

李悝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按功劳的大小授予爵禄;推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地主田租收入;制订《法经》,保护地主阶级私有财产及其统治地位。

楚国吴起变法规定:

“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对世袭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加强士兵训练,增强了兵力……可以说商鞅变法跟李悝、吴起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商鞅变法,是在秦国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坚决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成功的。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地处西方,较之东方各国落后,被东方各国瞧不起,连会盟也不让它参加。

年轻有为的秦孝公即位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他发愤图强,下令求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我要升他高官,分他土地)。

”被秦孝公选中的是谁?

商鞅。

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叫卫鞅。

古代称诸侯之孙为公孙,所以又叫公孙鞅。

他入秦后,因功封给他商于15个城,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他为商鞅。

当秦孝公的求贤令在各地张贴出去以后,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商鞅得悉后,马上动身,来到秦国,求见秦孝公。

他向秦孝公端出了全部变法图强的设想:

怎样可以富国,怎样可以强兵,又怎样必须把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一项一项连根拔掉。

秦孝公越听越来劲,不知不觉地把他的膝盖往前挪。

两个促膝而谈,“语数日不厌”。

秦孝公决定要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

但是变法是触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

大臣都能支持吗?

秦孝公召集大臣,共商变法大计。

奴隶主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贽竭力反对变法,认为“利不百,不变法。

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据理反驳,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课本图画《商鞅舌战图》是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辩论。

他手里拿着竹筒,引经据典,响亮地喊出了“便国不法古”的口号(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一定效法古代),坐在他对面的是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

——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的结果是秦孝公最后拍板,说:

商鞅说得对。

决定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变法令公布之前,商鞅“立木赏金”,表明了新法令一公布,就要坚决实行的态度,借立木赏金以取信于民。

2.变法内容(板书)

在秦孝公支持下,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商鞅大规模地推行两次变法。

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板书)图画《农民正在掘开田地上的纵横疆界》反映的是秦国的农民正在按照商鞅的法令掘开田地上的疆界。

过去田地上的疆界不作数了,商鞅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制度。

过去旧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控制,不许私有,不许买卖。

因此新法令剥夺了奴隶主贵族控制土地的特权,保护了地主的土地私有权。

②奖励耕战(板书),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

耕是指耕地和织布或织帛,指的是生产。

新法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图画《奖励耕织》画的是一个农夫在耕地,一个农妇在织布,地上有老母鸡在寻食,房前屋后种上了瓜和果,这不正是封建经济男耕女织的典型写照吗?

新法奖励耕织,必然鼓励男耕女织,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战是作战。

新法规定,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授予田地房产。

这就必然鼓励战士勇敢杀敌,促进秦国战斗力的加强。

在旧制度下,爵位是奴隶主贵族专有的特权,而新法却进一步规定,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奖励耕战又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发展了封建势力。

③建立县制。

(板书)商鞅把全国的城邑和村子合并起来,新设置了31个县。

在全国普遍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这样,封建国君的权力更加集中。

商鞅变法是一场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条条内容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主贵族进行了拼死的反对。

变法令刚一公布,他们就起来抵制。

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唆使太子犯法。

商鞅毫不手软,采取严厉措施严加惩处:

公子虔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刺了字,新法才顺利进行下去。

新法推行了18年,公元前338年,全力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了,被旧势力包围的太子继位,即位后第一件大事便是把商鞅车裂致死。

但是,新法顺应了封建制度一定要发展的趋势,早已深入人心,商鞅虽死,秦法不变,商鞅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

3.变法意义(板书)

商鞅变法对秦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在“富强”两个字上着眼,变法以后,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这是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加强,这是强。

总起来说,秦国很快成为国富兵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

第二,要抓住“封建”这个性质。

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发展的是封建经济,确立的是封建制度,变法以后的秦国形成为一个富强的封建国家。

秦国通过变法形成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全国都先后进行变法,也都先后不同程度地确立了封建制度,成为封建国家。

因此,我们说,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事情。

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不是最早的。

最早起来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魏国也最早强盛起来。

在战国初期的将近100年时间里,无论是西边的秦,东边的齐,还是南边的楚,没有不被魏国打败的。

魏国夺取了邻国一片土地,一时称雄中原,风头十足。

不过魏国的强盛到了战国中期,经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两次大战的失败,元气大丧,又衰落下去。

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都是魏国跟齐国之间的交战。

齐的军师是孙膑,魏的主将是庞涓。

(关于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可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将军庞涓率领军队进攻赵国(边讲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抵挡不住,第二年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来救赵国。

按常情考虑问题,邯郸被围,齐国为救赵国,当把军队开到赵国,去解邯郸之围。

而军师孙膑,却把军队开到了魏国,他要乘魏国精兵北上攻赵,内部必然空虚的当口,来一个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

庞涓虽然被迫从邯郸撤军,回师自救。

军队经过长途行军,疲惫不堪,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里以逸待劳的齐军,被齐军打得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由于战场在桂陵,齐魏之战又称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十几年过去,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

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

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

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

但孙膑却避开了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

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

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

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c期最著名的军事家。

四、合纵(公孙衍、苏秦)与连横(张仪)(板书)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衰落下去,齐国强大起来。

这时候,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功,正在迅速崛起。

因此,魏国衰落以后,又出现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

齐秦为了争取盟国,击败对方,在不断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什么是合纵?

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

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

首先起来推行合纵政策的是魏国人公孙衍。

不过,他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后来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洛阳人)。

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什么是连横?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

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

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

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

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

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

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战越强。

4.巩固小结

最后,把战国形势发展的脉络梳理一下,作为小结:

纵观战国250多年历史的发展,如果把它比作一次长跑比赛,那么,起跑最快的是魏国。

李悝变法后,魏国一马当先,称雄中原。

战国中期马陵之战以后,齐国赶上去,超到魏国的前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也超过去。

齐秦两强你追我赶,难分先后地跑了一段,终于秦国越跑越快,在七个参赛者中遥遥领先。

比赛最后的结局大家是清楚的,一统天下的金牌是被秦国夺走的。

但是,临近终点的最后一圈,秦国是怎样奋力冲刺、怎样夺去奖牌的?

这最精彩最紧张的一幕要以后再学了。

 

 

 

达标训练: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战国时期是指      (   )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