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124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备课:

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比例的意义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任意写三个比并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

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

240∶6

师:

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

(学生口述,师板书:

80∶2=40,240∶6=40)

师:

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

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

(学生互说)

得出:

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

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

(老师板书:

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

“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

比例的意义。

”(老师板书课题)

师:

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

(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师:

请同学自学课本32页的例1。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

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

师:

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

能否组成比例?

(学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

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

分数的形式。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

(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

(至少写2个)

完成:

“做一做”。

教后总结及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备课:

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比例

2:

3=3:

44.5:

3=9:

645:

15=0.3:

0.1

3、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

0.2和30:

20

4.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三)教师小结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这样的式子才叫比例。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80:

2=200:

5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

80×5=400

  内项积是:

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6.思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教师板书:

交叉相乘积相等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二)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3.0.5∶0.2和7.5∶1

(三)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教后总结及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备课:

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解比例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

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

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

3

=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请学生自学课本35页的例2及格式)

3.练习:

解下面的比例.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的比等于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教后总结及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章节

第三章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

这两种量相关联吗?

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

一定吗?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

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

x×y=k(一定)

第二课时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后总结及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章节

第三章

课题

 比例尺的认识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例尺

同学们,你最想到哪个地方去看看?

为什么?

2008,北京奥运,这真是举世瞩目。

我和大家一样心切,这不,元旦的时候我从郑州坐火车到北京用了6小时,而一只蚂蚁从郑州爬到北京只用了3秒钟,这是怎么回事?

(课件出示)蚂蚁爬的是郑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1厘米,老师走的却是郑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300千米。

教师边说边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厘米300千米

师:

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

你们喜欢画画吗?

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

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②铅笔长18厘米③米尺长1米

2、大家都画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这个1米长的线段的?

生:

我是把1米长的线段缩小,用1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的。

师:

你真是个有办法的孩子。

都谁想到了用缩小的方法来画的?

师:

你是用图上几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1厘米1米

10厘米1米2厘米1米

 

师:

像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它“图上距离”,而1米就是实际距离。

师:

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

谁来说说图上1厘米与实际1米的比是多少?

这个比表示什么?

图上10厘米:

1米呢?

这个比表示什么?

师:

这几个比表示的都是谁与谁的比?

我们就把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

(板书课题)

3、师:

现在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吗?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得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

三、讨论研究,理解比例尺

1、师: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带给大家的地图,看看上面有没有比例尺?

师:

谁找到的比例尺和我们刚才认识的不一样?

(我们可以互相看一看,找一找)(找到后展台展示)

师:

大家看,有什么不一样?

师:

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给它俩分别起个名字吗?

(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你们真有眼力,数字比例尺呢还可以叫数值比例尺。

(板书)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的,我们就叫它线段比例尺。

(板书)都谁的地图上是线段比例尺的同学请站起来。

师:

我们认识了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那有没有既不放大也不缩小的比例尺呢?

(有)能说说那是什么样的比例尺吗?

(1:

1)有没有这样的比例尺呢?

我们来看,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说明了什么?

师:

同学们,不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缩小比例尺,还是偶尔见到的放大比例尺,还是既不缩小也不放大的1:

1这样的比例尺,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根据需要来确定。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学校北

联华超市

 

小东家体育场

(1)小东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200米,图上距离是()厘米;那么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米,这个示意图的比例尺是()。

(2)小东家到体育场的图上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3)炎黄文化中心在小东家北偏东45°方向,实际距离为800米的地方,请在图中标出炎黄文化中心的位置。

教后总结及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主备人

章节

 第三章

课题

 比例尺的应用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

通过课前的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到外地旅游过。

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这方面的条件。

最近几年,我们家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外游玩,不过,我个习惯,到哪个城市,就想找那个城市的地图看看。

请同学们猜一猜:

王老师主要是想从地图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计学生可能猜出以下几种:

看这个城市有哪几个景点,景点在这个城市的什么位置?

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教师适时追问:

①地图上怎么确定方向?

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能了解到什么?

二、结合实际,探究新知

1、看地图推算实距。

教师出示南京市地图放在展示台上。

(1)指名读出比例尺,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台”和“中山陵”2个景点,让学生辨认中山陵在雨花台的哪个方向?

师:

在地图上,这2个景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还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长,而生活中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很远的,那么怎样知道2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呢?

(3)指名测量图上距离,其它学生记录并列式计算实际距离。

(4)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对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骤要板书并予以强调。

要求学生说清各种算法的算理。

估计会出现多种算法,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

请同学们要注意,刚才计算出来的数是两个景点间的直线距离,二实际生活中,这两点间没有直来直去的路,而要绕弯走,因此实际走的路程要比实际距离来得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师:

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在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2、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例2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

出示例3:

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请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1)知道学生分组讨论。

 

(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

这道题没有比例尺,要画出平面图形,应该先确定比例尺。

(3)很好,这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用什么样的比例出尺比较合适呢?

(4)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的操场的长和宽。

下面大家以1:

1000为比例尺,算一算操场在平面图上的长和宽。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

8000=1:

1000  6:

6000=1:

1000

(5)让学生按正确的数据,做出图形。

(6)下面同学们再试一试,先确定线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决。

(7)引导学生总结根据比例尺做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4、小结并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不管是看地图还是画地图都要用到什么知识?

这说明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与练习

1、请同学们想一想: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

2、我校明年要扩建一个大操场,计划长为120米,宽为80米,请你根据图纸的大小,从下面选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它的平面图。

①1:

500     ②1:

600    ③1:

800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

8000=1:

1000         6:

6000=1:

1000

 

教后总结及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主备人:

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比例的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 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一、揭示课题

1.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图1把物体缩小。

图2、3、4把物体放大。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

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要求:

按2:

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按2:

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

按2:

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③ 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2) 出示图形。

 要求:

按2:

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 学生说一说“按2:

1放大”的意思。

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

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③ 展示学生的作品。

(3) 出示图形。

 要求:

按2:

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接2:

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

1的意思。

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学生尝试画图。

③展示作品。

 ④ 想一想:

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

(4) 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① 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

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2. 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

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 按1:

3缩小是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

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

(2) 学生尝试画一画。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4)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教后总结及反思: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数学

主备人:

章节

 第三单元

课题:

比例的应用(用比例解决问题)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补充或总结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