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966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 第二单元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卷必修四第二单元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

A组

1.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  )

A.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科学家的发现决定了宇宙间物质的具体形态

解析 A、B、D三项说法都错误。

答案 C

2.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这说明(  )

A.物质具有客观性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

解析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改变或创造物质,故D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强调人的能动性,A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 D

3.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说明(  )

A.人脑是思维运动的物质主体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事物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了规律的客观性

解析 大脑越用越灵,强调运动对物质的重要性,B项正确表达了这一重要性。

A项强调物质对运动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

C项谈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D项错误。

答案 B

4.(2012·江苏卷,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 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

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5.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

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

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④

解析 ②③不符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题意要求。

答案 A

6.(2016·浙江东阳二中考试)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

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于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材料反映人们对“人体干细胞”有了新的认识,①符合题意;②错在改变规律上,规律是客观的;③应选,关于人体干细胞的新认识,“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④错误,成功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为B项。

答案 B

7.古代周朝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

周文王曾告诫臣民: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解析 哲学启示侧重于考查如何做,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D

8.漫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们(  )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推动事物发展

C.人应该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规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从漫画可以看出,原来美丽的湿地变成了今天的戈壁荒漠,告诫人们的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A。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故B、D两项表述有误;C项表述不科学。

答案 A

B组

9.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长和鼻指数。

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

这说明(  )

①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①本身正确但不为材料所体现;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破规律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②④正确切题。

故选D。

答案 D

10.4G网络通讯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

4G传输速率比目前的家用宽带ADSL(4兆)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从哲学角度看,4G通讯的出现(  )

A.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B.是来自对客观物质条件的利用

C.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表明创造性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解析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通讯),是人们根据对客观物质条件的利用进行的创新,不是改造规律,是实践的产物。

所以本题选B;A、C、D三项都不对。

答案 B

11.“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

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

这表明(  )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解析 “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选D项。

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12.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

“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

上述材料说明(  )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易错选④,错在没有正确理解“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背景材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就要遭受规律的惩罚,本题答案选A项。

答案 A

13.(简析题)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答案 ①白居易的古诗:

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

②陈与义的古诗:

说明“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4.(探究题)材料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览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

“污染环境的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

”“保护环境的是谁?

”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面对我们赖以生存却因破坏而千疮百孔的大自然,有识之士提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2)有人认为: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无能为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材料中的三个问题都讲到了“环境”“自己”,中心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自然(环境)与人类(自己)的相互关系问题。

(1)问要注意从自然界和人类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第

(2)问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 

(1)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人类难逃遭遇自然界报复的命运。

(2)此观点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虽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