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912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docx

创新教育在中职学校实施的探索

我想我现在应该是少讲创新教育有多么的需要,而是要讲如何实施和发展创新教育,已经其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解决方案。

 

摘要: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思想,从培养目标以及实施创新教育的深刻背景入手,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论述了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辟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等,最后阐明了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应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关键词: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能力  实施

 引言:

“国运兴衰,源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科教兴国”战略使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和重点。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也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创新教育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其内容涵盖了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学科。

它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为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基础。

创新教育的内涵包括: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教育部教职成[2000]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初级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文件还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背景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我党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毛泽东同志说:

“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他认为,如果不创新,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昌盛,都无从谈起。

因此他号召人们“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

邓小平同志认为,创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同志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创新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

现今,科技创新己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一大批富有创造才能的成员努力发挥其创新能力,创造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及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那么,它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决不可能的。

然而,创新是不能凭空产生的,最关键的一条,是要有创新的人才。

邓小平同志说: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江泽民同志说:

“我们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大量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三代领导人的论述高屋建瓴、眼光深邃、寓意深刻,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也是我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

对于我们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项重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任务。

1.是适应国际市场人才竞争的需要

“我们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这样讲。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形成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三个中心”(课堂、教师、教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这种教育体制偏重于知识传授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被动接受,课下则死记硬背,学生很大程度上是一只装盛知识的“空杯子”,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

“有人对中国教育作出了这样评价:

我们有两个优势和两个不足,一个优势是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扎实:

另一个优势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强,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参加国际的各种竞赛,成绩都很好。

两个不足是:

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极大侵蚀力,使学生的学习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与创新教育的不适应性。

因此,摒弃过失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结构由静态的转变为动态的,由封闭的转变为开放的,由近短期的改变为中长期的,启发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之路。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性选择,也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迫切需要。

由此而提出的“创新教育”,表达的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即接受“创新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该是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

2.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化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恰恰在于创新。

知识经济时期的创新将呈现三个特点:

由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由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由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

微软的成功就在于此。

比尔.盖茨说过:

“我们的成功取决于创新”。

微软参加竞争的守则是:

“淘汰自己的产品”:

招聘员工的标准是:

“能够适应软件技术与行业内差不多每月一次的革命,所以“知识经济”强调的是:

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要素,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而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价值的生产方式。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事知识产品研制与开发的少数高层次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从事知识产品生产、管理与推广应用的高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比如:

在“知识创新”活动中,除了大型复杂系统的创新及重大突破性创新以外,还有一类就是耗资小、费时短,创新成果的技术突破性虽然不强,但比原有产品有更多的性能、效益及广泛的市场需求的螺丝螺母型创新活动,这类创新活动所需人才绝大部分应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承担。

因此,他们具备相关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

3.是适应教育思想转变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为基本目标的。

它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够解释过去,而且能够支配未来。

对于知识性质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现代教育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为了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把充满生机的教育带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制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且明确提出制定这个“计划”就是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也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

因此实施创新教育也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适应教育思想转变的迫切需要。

4.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

创新是人类的本性,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需要创新。

罗曼·罗兰说: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活动是创造活动。

”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善于通过生活、活动、实践获取经验与知识发展自己,进行创新。

人作为活动的、实践的存在物,永远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不会停留在某种己经变成的东西上,不会满足于某种己经获得的规定性。

人的这种创新本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觉程度和能力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

在现代社会,随着时代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日益突出,弘扬人的创新本性也转化为现代人个性发展的自觉要求,创新教育也就成为人的个性发展、主体性弘扬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对于21世纪的中等职业人才来说,光有埋头苦千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那些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创造、革新能力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才能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因此,从弘扬人的创新本性出发,我们要关心这些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应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所以说创新素质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三、创新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探索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江泽民同志还指出: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

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确立创新意识和思想,探求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教育的手段和技能,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愉快、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观

1.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自己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决定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相应的教育方法。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五、六岁,他们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不成熟,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身心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能。

近两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生平均入学成绩偏低,其中高分人数少,低分人数多,有60%以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门科目或多门科目的学习困难现象。

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型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21世纪生存和成功的关键条件,但是大多数人对创新能力有着错误的印象,认为只有少数特定的人才具有天赋。

其实创新能力是人类资源中最丰富的潜能,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特质:

创新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它是可以发展培养的。

一个人只要智力在中等以上都可以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跟天才一样是“一分天赋,九分努力”,所有的发明家都是锲而不舍,一试再试以后才成功的。

因此创新能力不是天才的专利,创新的种子埋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实现。

第二、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特征的人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体验全部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创新等能力。

创新教育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不正确的学生观,改变不相信学生能力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

第三,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

应坚决摒弃那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能掌握些标准化的技能,以及“必需”“够用”的知识就不错了,难以培养创新能力的观点。

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用满腔的爱唤醒他们,创造条件让“学困生”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给“学困生”提出适度的期望,并寻找他们可能成功的突破口即一个人的特长、潜能,积极扶持,促其发展,并努力使其获及某一方面的成功。

学生往往会通过一两次的成功增强信心,从而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进而获得新的成功。

2.教师要有教学民主化意识

教学民主化就是在教学领域中体现民主精神,营造平等的条件和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的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教学必须由“独白教学型”向“对话教学型”发展,转变那种把师生关系变成简单的授受关系,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这里的对话不是一种专门的科目,而是一种渗透于一切教学项目中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训练,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的接受转为自主的学习,才能生动活泼的成长,其创造性才能激发出来。

因此,教育只有树立教学民主化思想,鼓励学生个性独特的发展,允许标新立异、质疑和争论,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现代的教学思想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

创新教育的目标任务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

传统的教学思想只注重教师的传授,这显然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地指出:

“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现代的教学思想。

其一,现代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客观上要求人的思维活动更加敏捷,学会思考,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创新是一种超越和突破,因而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智力的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让他们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创造性的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其二,现代教学既注重教师教的方法,又注重学生学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现代教学要求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洽。

创新的过程既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没有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就不可能有创新的动机和结果,没有情感的动力就没有创新活动的展开。

那些具有杰出创新才能的人,他们的创新过程无不渗透自身的优良个性,无不包含着崇高的情感。

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现代物理学家,可是他在小提琴方面演奏的艺术成就几乎与专业演奏家齐名;泰戈尔既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画家又是化学家;精通古诗词的苏步青教授在数学上有那么高深的造诣,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现代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与技能,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既注重智能的培养,又注重高尚情感的培养以及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使学生具有创新的人格品质。

(二)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人类自己在智力、生理、情感、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了多样化。

有人说,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无道理。

因此,必须树立多元人才观,改变过去那种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管理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

培养方案个性化,是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个性是创造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缺乏个性,就缺乏创造性。

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创新。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升学压力不是很重,应当更有可能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特长、才能,往往从兴趣开始,而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能力。

兴趣的稳定性表现在长期保持比较浓厚的兴趣上,它充分地显示了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开辟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手段。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培养较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要求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具有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进行改革,从操作型向智能型、从就业型向创业型、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越来越窄,在课程培养目标上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以培养特定岗位或专业的劳动者为课程目标,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合、场地设施等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学生的视野不宽,只具备单一岗位的工作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新兴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进一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首先,从宽、浅、用、新的角度,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先进性。

宽是体现课程的知识面要宽,特点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浅是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入学起点,降低难度要求以定性分析为主,避免过繁过深的公式定理推导,忽视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用即实用,

课程要理论联系实践,以专业知识的运用为主。

精简教学内容,删去陈旧落后知识:

新则是课程要求新颖,要根据科技发展的动向,及时学习生产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其次,试行大专业、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的改革。

大专业、活模块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模式是设立一个宽口径的、适合市场需求和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的大专业。

把其教学计划分为两大段若干课程模块,在教学实施中,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及方向,选取不同课程模块的组合,即活棋块。

比如,我校把原来的计算机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专业调整合并为信息技术专业进行招生,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把学生三年的学习课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和若干课程模块,其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在前两个学期进行,学习文化课、基本技能训练等内容,为以后的小专业模块选定及确立具体的培养方向打下基础,也便于学校对教学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教学教研活动的实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计划的第二阶段则从第三学期开始到第五学期,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若干个小专业课程模块,如电子技术应用、通信与网络、计算机及其应用等,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个人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学习,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这时学生由于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对专业设置的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技术发展的方向等己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这时进行专业的分流选择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建设、巩固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到第六学期我们还根据人才培养综合性的要求,开设了书法、实用文体写作、办公自动化、普通话等几种课程,让学生学习。

这样尽量处理好理论性与实践性、针对性与适应性、专业性与通用性的关系。

坚持现实性、先进性与前瞻性、时代性相结合,把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渗透,尤其是文理渗透;增加人文学科的教学,以改变目前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缺陷;突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并做好职教与普教的相互沟通,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争取与国际职教接轨,架起连接国内外的职教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仍要以课堂为主渠道。

因为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出创新型人才。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的改革,最主要是应做好四个转变:

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