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778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docx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论文精选范文4篇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4篇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

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

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从国际角度看,全球总需求不振,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困扰而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不断加剧。

从国内角度看,我国目前正受到原材料、劳动力、土地、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供应趋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阻力;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我国大量的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正经历着结构调整和生存发展的困难时期;我国外贸企业目前的研发创新和资源整合等核心竞争力仍然较弱,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亟待提高。

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外贸发展将持续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真正形成的状态下,我国的外贸竞争力正经历着关键的转换时期。

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经历了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超过五分之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制造业净出口以及制造业总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但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加之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步进入“新常态”,我国更需要向贸易强国的方向迈进。

目前,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严峻。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制造业的分工格局正在改变。

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广泛渗透并推动了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由此引发出制造业在技术体系、制作模式、发展理念和价值链上的重大革新。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美国提出的旨在建立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结合的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提出的意在倡导智能制作和智能工厂的“工业4.0”战略;印度推出的意图打造新的世界制造工厂的“印度制造”战略计划等,使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包括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前后夹击”。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看,“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对制造业的需求层次需要不断提升,同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外部约束也在不断强化,另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逐渐上升,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俨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凸显,我国制造业存在着生产速率降低、科技创新能力欠缺、核心技术缺失以及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

因此,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贸易竞争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的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升级,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关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大部分学者是以要素贡献度的方法将制造业分成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大类。

王炜,孙蚌珠(2014)通关研究2002-2010年间的数据发现我国制造业结构明显表现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

邓良,王亚新(2010)从经济学思想和经济模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互协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得出二者并非相互排斥、可以共同协调发展的结论。

并建议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加强产业转移的力度,通过提高教育和技术水平以及加大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关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许多学者研究得出科技进步直接影响了一国的产业结构。

KurtE.Yeager(1995)指出了技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产业结构,Nelson,RichardR(1995)还研究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共同演进的关系。

史学贵,施洁(2015)考察了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驱动力问题,其建立的包含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的三部门增长模型反事实试验表明,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技术进步不是外贸需求。

关于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王炜,孙蚌珠(2014)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内部相关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产能过剩、自身转型和外部需求下降等因素成为制造业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赵虎林(2015)利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中国制造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改善体制环境、优化教育机构、规范人力中介和因地制宜等建议。

关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方向,黄群慧,贺俊(2015)总结出中国制造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可能方向,一是通过架构创新和标准创新加强一体化架构产品转化为模块化架构的能力,缩短或者破坏产品生命周期演进的一般路径;二是针对国外技术与中国本土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机会,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和制造优势,不断提升复杂装备的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

张晓静(2014)则主要分析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

在努力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同时,要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组相结合,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

第二章支撑贸易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的界定

在经济研究中,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产业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三次产业分类法、要素密集度分类法、技术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其中,要素密集度分类法是按照各产业主要投入要素的相对密集度来进行划分的。

根据劳动力和资本在各个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可以把产业分成两类:

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但是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

一般情况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占比较大,行业的资本-劳动比(K/L)低。

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即行业的资本-劳动比(K/L)高。

为了便于讨论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所以笔者采用要素密集度分类方法对产业进行分类,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界定为本文所讨论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凸显。

制造业无论是在国内经济中还是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选取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

但是由于产业划分标准和贸易品的划分标准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进行具体研究之前要统一统计口径。

根据李荣林,姜茜(2010)对我国制造业28个部门进行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划分,笔者将工业制成品所对应的24个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有12个部门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12个部门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体分类见表2.1。

.......................

第二节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重工业发展的阶段。

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处在劳动密集与资本技术密集的过渡期。

要素禀赋结构的演进可以为产业结构的升降奠定基础,并逐渐形成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客观来说,虽然我国的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尤其是工业部门“大”而不“强”,其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主要表现在:

一是技术创新能力差,产业研发投入不足;二是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与一般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同时并存。

一、我国制造业总规模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以1993年作为数据观察研究的起点,有两个原因:

其一,我国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1993年开始确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作为起点便于观测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其二,在1993年之前中国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冗员现象,直到93年才加大了减员增效、增强市场机制对劳动资源配置作用的力度,所以93年之前若按要素密集度区分产业则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按行业计算的工业产值指标只统计到2011年,所以本部分观察研究的数据范围仅限于1993年至2011年间。

按本文界定的制造业部门分类方法所计算得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值、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产值和制造业产品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如图2.1所示。

总体来说,1993年至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产品总产值由30922.6亿元人民币上升到647356.71亿元人民币,累计增长近21倍,我国制造业总规模也持续扩大。

同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值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产值保持着相同趋势的增长,分别从1993年的11470.29亿元人民币和19452.31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11年的174804.96亿元人民币和472551.75亿元人民币。

......................

第三章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16

第一节产品分类及外贸结构的界定……………………………16

第二节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7

第四章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24

第一节产业结构与外贸商品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24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外贸商品结构优化的联动性分析…………………24

第五章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32

第一节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不对称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32

第二节结构性问题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约束分析…………………………35

第五章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不对称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通过贸易结构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的。

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该国某产品的出口比重占同类产品国际出口比重的关系表现出来,具体体现在本文在第三章计算的RCA指数。

因为在理论上,一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应该是趋于一致的,所以其通过贸易结构反映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与其产业结构的水平应该也基本一致。

通过上章的结构对比分析发现1993年-2011年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水平和出口结构水平是非对称的,整体表现出贸易商品结构的发展要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本部分将着重研究两种结构之间偏离的程度对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无论从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考虑,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贡献在质量上要高于劳动力要素的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利用R判断产业结合和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判断方向正好相反。

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若R<1,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一国产业结构中的占比相对于其在出口结构中的占比要大,由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一结构中的占比越大代表该结构层次水平越高,则这意味着R<1时该国国内支柱产业层次高于主导的出口商品层次,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R=1时则意味着两个结构的发展趋于一致,即对称发展;R>1时,说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一国产业结构中的占比相对于其在出口结构中的占比要小,则意味着该国主导的出口商品层次高于国内的支柱产业层次,即产业结构的发展要落后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判断方向正好相反。

R<1时代表产业结构落后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R=1时同样意味着两个结构的发展趋于一致;R>1时代表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总结整理后具体的判断标准见表5.1:

.......................

第六章相关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制造业结构升级对外贸竞争力影响的相关结论

针对本篇论文开篇所提的五个研究问题,笔者按顺序分别做了具体分析。

通过对支撑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近些年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变为了现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

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由劳动力、资本、技术、产业政策、对外贸易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

但是我国现存的劳动力素质低下、资本结构失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选择性产业政策、过度依赖外资以及技术“溢出效应”较弱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除此之外,论文还主要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进行了分析,近些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主导变为了现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主导。

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RCA指数明显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RCA指数小幅下降,整体的贸易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出口商品价格偏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以及过度依赖外资等问题,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提升。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论文进一步通过理论和实证分别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外贸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产业结构升级与外贸商品结构优化是存在联动性和对称性的。

但我国制造业的实际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外贸商品结构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联动升级,但是二者之间却表现出了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的非对称现象。

这种非对称现象的出现,除了有贸易发展战略转换时期的必然性因素,还有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贸易方式改变以及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不相协调的偶然性因素。

接下来,论文着重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通过构建可以表示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间偏离程度的指标R,并将其与RCA指数结合利用散点关系图进行分析并得出了最终结论:

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结构发展整体来看要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这种结构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是趋向于一致发展的,同时未来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将会得到快速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升级,直到与产业结构相对称。

但在此过程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将呈下降趋势。

所以在未来我国传统比较优势的逐渐削弱的时期内,要尽快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的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帮助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快速顺利地度过关键的转换时期。

总而言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是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关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匹配国际需求结构为前提,只有这样我国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一般贸易出口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出口比重才能增加,外贸商品结构才得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间水平的差距才可以越来越小,以达到两个结构协调一致发展,使外贸竞争力快速提升。

所以为了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持续快速提升,必须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根本,以外贸商品结构同产业结构的联动升级和协调发展作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建立起我国外贸竞争的新优势、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

荷兰、日本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研究

1.导论

1.1研究背景

(1)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相继成为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

其中有两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一个是土地资源并不丰裕、劳动力绝对数量较少的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农产品净出口国,另一个是我们的邻国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2)荷兰、日本概况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国土面积为4.巧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1586万(2000年),陆地的人口密度为468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1999年,荷兰农用地面积为196.7万公顷,其中耕地91.4万公顷,牧场101.8万公顷,按人均计,分别只有0.058公顷和0.065公顷(分别合0.87亩和0.98亩)①,低于我国的水平,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荷兰经济高度发达,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就其经济总量而一言,荷兰高居世界第12位,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26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940美元,为世界第11位。

日本地处东亚,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6.45万平方公里,人口1.265亿(1999),陆地人口密度为347人/平方公里。

农用地面积为527.1万公顷,其中耕地4503万公顷,牧场40.5万公顷,人均分别占有0.036公顷和0.003公顷①,低于荷兰的人均拥有量,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3)荷兰、日本的农产品贸易

以上数据表明,两国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都不理想。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出口国。

尽管其粮食的自给率很低,但是农产品的综合自给率却非常高,很多农产品的出口额都居世界前列,是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榜样。

日本尽管经济非常发达,但是农业却完全失去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可能是由于农业失去了比较利益的缘故,但是其农业自身的许多缺陷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它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大国的主要原因。

荷兰出口的农产品,主要由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单位价值高的畜产品、园艺产品以及加工产品组成,这正是荷兰的优势所在。

荷兰基本的资源享赋特征是劳动力相对充裕,而耕地极为短缺,所以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荷兰的资本变得相对充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样劳动与资本和技术不断重新组合,使农业生产具有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征。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荷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了竞争力,最终得以大量出口,成为主要的出口农产品。

而日本由于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所以农产品出口量非常少,而且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出口优势。

在进口方面,荷兰许多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自给率非常低,谷物综合自给率目前只有23%,在粮食中,小麦的自给率是最高的,但是也仅有50%,并且主要用作饲料。

这表明荷兰并没有因为耕地少而强调粮食高度的自给率,而是根据经济利益的需要,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由市场调节谷物的生产和供给,突出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贸易理念。

虽然目前谷物在进口农产品中占的比重不是最高的,但是如果将谷物、油籽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以及饲料的进口额加起来,它们的进口额是最大的,占的比重最高,其次是其他诸如水果和蔬菜等产品。

这表明荷兰善于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谷物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依靠进口的供给模式并没有影响荷兰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供给,相反,它通过进口土地密集型初级产品间接利用了他国的土地资源,促进了本国其他产品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综合自给率。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l)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研究

国际贸易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比较优势理论、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不胜枚举,近年来,产业内贸易以及战略贸易政策又受到了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学者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出口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米切理(Michaely,1977)用等级相关方法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前人不同的是,在他的计量模型中,他把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增长率作为“出口”变量,他认为,因为出口是国民产品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之间肯定存在正相关关系。

他从等级相关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高经济增长率必然伴随着高出口增长率。

卡沃斯(Kavoussi,1984)和巴拉萨(Balassa,1978)用等级相关和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后来,生产函数逐渐受到了国际经济学家的重视,许多研究者采用了这种方法(卡沃斯(1984);毛斯考斯(MosehoS,1989))。

他们都使用了“标准的”增长计算模型,而在他们的模型中,出口作为附加解释变量包括在内。

所有这些研究都用出口增长率和其他解释变量对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进行了回归,绝大多数得出的结论是,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他们将这种作用归因于生产能力更充分的利用、规模经济、以及国外竞争所引起的技术进步。

关于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很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但是对于进口的作用,往往会产生一些怀疑和争论。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献主要研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几乎没有人涉及进口在一国发展中的作用。

而且目前的文献大多研究一般商品出口的作用,对于农产品来说,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等问题,对于农产品进口,主要研究它对国内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至于积极作用,则隐含于贸易自由化之中。

与出口相比,对进口积极作用的研究寥寥无几,而前面对贸易理论、贸易和出口作用的文献回顾会起到一种反衬的作用。

近两年,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对进口作用的研究,如张小济和胡江云(1999)、陈家勤(1999)、朱一立南(1999)、林媛媛(2000)等。

张小济(1999)主要从进口与国民经济增长、进口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资源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