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570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docx

人教部编版湖南省武冈市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word解析版

2018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量: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A.30万—20万年B.70万—20万年

C.170万—100万年D.130万—70万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故选B。

2.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使用骨耜等农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圆形房屋,故C符合题意。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故排除A项。

他们懂得饲养猪、狗等家畜,故排除B项。

他们使用骨耜等农具进行生产,故排除D项。

故选C。

3.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是

①炎帝

②黄帝

③尧

④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

故选A。

4.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河北被成为“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而“燕”、“齐”、“鲁”、“晋”、“楚”正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称。

这些名称历史相沿,就有了今天的地方称谓,比如山东是古代的齐国鲁国,所以现在一般称山东一带“齐鲁”大地等。

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5.有一种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载了商朝的史事,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载了商朝的史事,这种文字是甲骨文;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6.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答案】D

【解析】

抓住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数量增多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抓住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这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7.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战国七雄指的是:

齐、楚、秦、燕、赵、魏、韩,属于实际内容。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8.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所著《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这是因为当时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春秋战国、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是解题的关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变动,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9.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实行分封制

⑤焚书坑儒

⑥修建灵渠

A.②③⑤⑥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实行分封制是的西周的天子,不是秦始皇,应该排除④;⑤焚书坑儒是一个错误的政策,是用极端的手段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的控制,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不属于秦始皇的功绩,应该是他的过错,排除⑤;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属于他的功绩”的信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10.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发动了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农民起义,故A正确。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故排除B项。

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故排除C项。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清朝,故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需要注意关键词语。

本题的关键词语是第一次。

根据这一限定词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1.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减轻人们的负担

C.发展生产D.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巩固统治,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故D正确。

A项是采取轻徭薄赋的原因,故排除A项。

BC是措施,故排除BC项。

故选D。

12.对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说法错误的是

A.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B.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C.这次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D.历时10多年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1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述了我国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B.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C.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光武帝时期的历史

D.上起战国下至三国的历史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因此选A。

14.早在东汉时,华佗曾经编制了一套健身的医学体操,这套体操是

A.五禽戏B.麻沸散C.望闻问切D.针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华佗根据动物的动物,创立了一套“五禽戏”,用来健身,故A正确。

B是一种麻醉药,故排除B项。

C项是扁鹊发明的,故排除C项。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故排除D项。

故选A。

1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D符合题意;ABC三国位置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16.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A.秦朝末年B.西晋末年

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故选B。

17.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是继续发展的,并没有陷入停滞倒退。

当时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如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8.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这一举动

A.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这一举动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故选B。

【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题目时,要尊重材料。

根据材料“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可知这一举动有利于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由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

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没有萌芽,因此C错误。

洋务运动开启了我国近代化的历程。

19.假如你想要了解北朝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可以阅读(  )

A.《农政全书》B.《齐民要术》C.《大明历》D.《水经注》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齐民要术》记载了北朝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ACD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B。

20.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种,随佛教传入我国,位于河南洛阳的石窟艺术宝库是

A.云冈石窟B.龙门石窟C.秦始皇陵兵马俑D.敦煌莫高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其中著名的石窟。

它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集雕塑和绘画特点于一身,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小题16分,22小题18分,23小题10分,24小题16分,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

材料三: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

(1)孔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他创立了哪一学派?

(2)说说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贡献。

(3)请各写一句孔子在教育和学习方面的名言。

(4)读了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

(1)春秋晚期,鲁国,儒家学派(6分)

(2)思想上:

核心为“仁”,主张人民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文化上:

整理《诗经》,编写《春秋》,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6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4)应向孔子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等等。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生活时代,出生地及其创立的事哪一学派。

根据课本所学,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思想。

故本题答案:

春秋晚期,鲁国,儒家学派

(2)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

文化上:

孔子曾经整理《诗经》,编写《春秋》,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

故本题答案:

思想上:

核心为“仁”,主张人民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文化上:

整理《诗经》,编写《春秋》,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

(3)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在教育或学习方面的名言。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名言:

比如学习态度要老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习经常复习的:

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谦虚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故本题答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4)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的经历产生的感想。

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出身贫寒,但成就很大,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目标。

而且从孔子核心思想“仁”可见其热爱人民。

故本题答案:

应向孔子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等等。

考点:

冀人版七年级上册·国家

产生和社会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22.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的时候,西汉国力强盛。

然而,身居高位的汉武帝却无法摆脱烦恼。

而他也正是在不断地消除烦恼的过程中,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大汉帝国。

请你根据下列史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

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找出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回答,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

(3)结合所学和材料二,指出汉武帝为什么“心神不宁”?

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让自己心神安宁?

(4)汉武帝的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1)汉高祖时分封子弟,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利于中央集权。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大一统帝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国家空前强盛。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

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可知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汉高祖时分封子弟,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诸子百家

各派人物很活跃,经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于是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削减了诸侯的权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控制。

这样为大一统帝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国家空前强盛。

2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之为国盛矣。

……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这一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什么地区的经济开发状况?

(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地区经济得以开发

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江南地区

(2)表现:

表现:

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人民丰衣足食。

(3)因素: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

”可知这一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南朝的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状况。

(2)根据材料“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是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人民丰衣足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交通干线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和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今天,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洲际铁路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1)结合材料一、二,说一说“这条交通干线”是何时开通的?

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这条交通线作出贡献的人是谁?

(2)简述“这条交通干线”的大致路线。

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当代的“新丝绸之路”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

(1)西汉时期、张骞

(2)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作用;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丝绸之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丝绸之路。

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