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454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专题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专题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19世纪中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背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内容: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剑桥中国晚清史》载: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关税收入的大幅增加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2.“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

上述材料可能与洋务运动中的哪一措施相关?

答案 建立轮船招商局。

3.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

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

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

4.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答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5.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

“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国民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的兴起

1.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内容:

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3)影响:

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1)背景: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内容:

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

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背景: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内容: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20世纪

2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1)原因:

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欧洲列强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1)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

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0世纪4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1)原因:

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制

(2)概况:

抗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商品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

归纳总结 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1.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知识角度

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其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②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

③近代企业:

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

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③从近代化史观看,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2.洋务企业的性质

(1)洋务企业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属于近代企业。

(2)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

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

(3)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佣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1)先天不足(发展艰难):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

①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②侧重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就近代工业而言,外国资本主义占优势地位。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力量薄弱。

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中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受时代潮流的冲击,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政者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5.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2)从政治上看:

它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问题

诊断

结合文字信息时间“1932年”和图片上的信息可进行判断。

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且图案上也没有体现出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方向

研判

图文结合题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既然是图文结合,解答时既要看“文”,也要看“图”,最接近图文信息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

答案 D

1.(立意: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有学者指出:

“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办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答案 D

解析 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当时中国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2.(立意:

从表格数据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下表显示了1865~19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部分),该表反映了(  )

年代

进口(万两)

出口(万两)

平衡(万两)

1865年

5571

5410

-161

1875年

9780

9890

+110

1895年

17169

14329

-2840

1905年

44710

22788

-21922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

B.列强不断增加工业品倾销并减少原料输入

C.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深刻影响中外贸易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表,1865年~1905年中国进出口都在不断增大,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这期间中国出口额也在增加,故B项错误;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说法错误与1875年左右出口大于进口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3.(立意:

从经济数据看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状况)1941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田赋征收一律由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改成实物,田赋税额法币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或小麦1斗5升。

1942年又将折征标准提高到每元税款折征稻谷4市斗或小麦2斗8升。

此变化表明(  )

A.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决心

B.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加剧

C.人民群众负担变相加重

D.正面战场抗战日益困窘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仅论述了国民政府田赋征收的变化,并未体现抗战决心,故A项错误;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但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前后折谷数额大增,与通货膨胀事实相背,只能反映百姓负担加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国民政府田赋征收的原因,而且根据所学,1942年敌后战场变为抗日主战场,与史实也不符,故D项错误。

4.(立意:

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与全国卷41题形式的结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康有为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更明白说道:

“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

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

”从利娅·格林菲尔德对民族主义兴起之感情动力的论断来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可以说已经略具刍形,呼之欲出。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求:

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各阶级、阶层逐渐联合起来反侵略,求民主。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学习苏俄”的思想变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之路。

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政治上结合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史实分析,经济上结合实业救国思潮分析,思想上结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分析。

考点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主线

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史料实证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

1.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以上现象反映了政治变革与社会习俗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2.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

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这一评论反映出什么问题?

答案 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辛亥革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深度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

(2)变迁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变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4)运用史观整合:

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与中国衣、食、往、行、通讯、习俗等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

例题 (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问题

诊断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

方向

研判

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近年来成为高考重点命题区域,这与党的政策引领,强调民生密切相关。

这部分试题难度在不断加大,不单纯考查社会生活变化本身,而是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紧密结合。

答案 D

1.(立意:

从女鞋看女子地位的变化)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男女平等问题,而非生活水平的问题,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与材料“1930年代以后”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其他方面男女尚未真正平等,故D项错误。

2.(立意:

婚姻习俗的变化)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

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从“婚前梳辫,婚后梳髻”到“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与社会习俗的近代化(中国社会习俗近代化具有个性化、仿西性、爱国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不符,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是指思想对社会习俗的影响,与主要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社会习俗变化,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故D项错误。

3.(立意:

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

”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答案 B

解析 民国三十六年为1948年,此为解放战争后期,白话文运动是在1917~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婚姻是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C项错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未被推翻,故D项错误。

4.(立意:

从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看中国的近代化)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材料二 

清代长袍马褂    中山装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 

(1)主张:

易服、剪辫。

理由:

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任答两点)

(2)变化趋势:

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若答维新变法或辛亥革命也可)。

(3)新变化:

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

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直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阅读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归纳。

(2)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回答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第(3)问,据关键信息: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回答新变化其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李淘在《明清史》中说: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 A

解析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曲折发展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

2.下表是中英直接贸易中运销英国丝茶数量估计(单位:

磅/年)。

1845~1849

1820000

52000000

1850~1854

2860000

67000000

1855~1859

4410000

74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