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444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 练习鲁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单元练习鲁教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能力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

(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解析】

(1)选B,

(2)选D,(3)选A。

(1)题,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拍摄照片时间是2017年3月25日,是春分日过后,此时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故该城市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而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没有常绿硬叶林。

(2)题,由材料可知,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是数年前按同一标准栽种的常绿灌木,“灌木修剪齐整”一侧说明定期管理,“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无人管理,故造成该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道路两侧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应相同;栽种标准一致,并非是居民爱好差异造成的。

第(3)题,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寒冷气候适应能力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故气温(热量)条件影响植被栽种的范围,在降水少的城市通过浇灌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光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生长状况,不影响植物的类型;土壤影响植物的长势,不影响植物的类型。

2.(2019·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

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

【解析】选D。

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位于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其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因此为灌丛荒漠带。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1)

突破1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1.

(2)

突破3

A.看土地利用  B.看绿地功能

C.看景观规划  D.看管理差异

1.(3)

突破2

A.区域定位   B.气候特征

C.生长习性   D.土壤类型

2

突破1

A.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答案:

1.

(1)AB 

(2)ABCD(3)ABC 2.B

突破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干湿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突破2 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湿度、温度的关系

(1)纬度增高,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2)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突破3 陆地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变式图

(1)下图中①热带雨林带②热带季雨林带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亚寒带针叶林带

(2)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图中①热带雨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亚寒带针叶林带⑤热带草原带⑥温带草原带⑦荒漠草原带⑧荒漠带

  如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

A.亚洲B.欧洲C.非洲D.南极洲

2.造成地表植被按①—②—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

C.海拔差异D.坡向差异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由图可知,自然带②—③—荒漠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

第2题,由图可知,①—②—⑤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导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

3.(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解析】选D。

由题意可知,对流越旺盛,积云越容易出现。

热带雨林地带纬度低气温高对流旺盛,且水汽充足,故容易形成积云。

其他三个选项纬度相对较高,气温较低且水汽相对较少,所以出现频率相对较低。

4.(2019·海南高考)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

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森林B.草原C.荒漠D.湿地

【解析】选B。

该河主要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湿地资源不典型),并且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可发育森林,小于200毫米植被景观为荒漠),可推测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草原。

【加固训练】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

回答

(1)、

(2)题。

(1)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

(2)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解析】

(1)选C,

(2)选D。

(1)题,由图可知,植被变化依次为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结合自然带分布的模式图可以判断该自然带沿大陆西岸的经线方向,由高纬向低纬变化;甲地年均温15℃,年太阳辐射较强,年降水量500~600mm,属于亚热带地区,因此甲植被应为常绿硬叶林。

(2)题,由图可知,植被变化依次为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常绿林-荒漠,结合自然带分布的模式图可以判断该自然带沿大陆西岸的经线方向,由高纬向低纬变化,故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热量。

能力2 垂直地域分异与非地带性现象

1.(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

(1)、

(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

(1)选A,

(2)选C。

(1)题,由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000米左右,结合气温高低、生物生产量与土壤中磷含量的关系可知,该地区气温较低,且生物生产量较低,故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

(2)题,该山坡2000~3000米处,与磷高累积区相比气温较高,生物生产量较高,地表径流量较大。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该地区磷含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

2.(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

(1)题,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虽海拔升高,但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是海拔先增加再减少,阳坡在2000~2300米,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大,在2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主要是阴坡气温低、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大造成的,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多于阳坡。

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故温度高;由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阳坡与阴坡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

2300米至2600米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

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1)

突破1

A.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1.

(2)

突破2

A.气温垂直规律B.垂直自然带

C.降水垂直分布D.土壤的类型

2.

(1)

突破2

A.因果推导  B.图像分析

C.论证诠释  D.分析说明

2.

(2)

突破3

A.因果推导  B.图像分析

C.论证诠释  D.分析说明

2.(3)

突破4

A.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2.(4)

突破4

A.地形特征  B.降水差异

C.土壤差异  D.气温分布

答案:

1.

(1)C 

(2)ABC 2.

(1)B 

(2)B (3)D (4)A

突破1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突破2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突破3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具体如下所示:

温度(热量

或纬度)

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即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

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

变迁、人类

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

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

等因素综

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图示

突破4 常见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分析

实际分布的

自然景观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

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草原带

沿岸暖流

增温增湿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2020·福建联考)读某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等温线与当地等高线的契合程度是指两者的平行程度,平行程度越高则契合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相对于闭合等温线L2而言,L1与当地等高线契合程度较低。

对图中L1契合度较低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冬季风B.太阳辐射

C.海陆位置D.地形

2.相对于a、b、c山体的南坡而言,d山体的南坡垂直自然带谱更丰富。

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d山体(  )

A.纬度更低B.距离海洋更近

C.光照更充足D.受夏季风影响更显著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结合图例,相对于闭合等温线L2而言,L1为1月平均气温等值线,1月为冬季,图示西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温剧烈,气温与等高线分布的契合度低。

1月,纬度高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太阳辐射对气温影响大。

1月,受山地阻挡,冬季风在北部滞留,加剧北部寒冷。

海陆位置没有季节变化,不是契合度季节变化的原因。

第2题,读图,根据图示纬度,图中4座山体的纬度差异不大,不是垂直自然带差异的原因。

各山体与海洋距离相似。

光照不是自然带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

d山体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的垂直变化大,所以垂直自然带谱更丰富。

【加固训练】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

(1)~(3)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地形

(3)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  )

A.9月中旬B.10月上旬

C.10月下旬D.11月中旬

【解析】

(1)选C,

(2)选D,(3)选B。

(1)题,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题,天然白桦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的分布,说明其温度较同纬度低,由图示可知地形为主导因素。

第(3)题,喇叭沟门的纬度、海拔比香山高,所以同时期气温比香山要低,因此观赏金黄色树叶美景的时间比香山最佳观赏期应略微提前些。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能力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1.(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选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

(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

(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突破

A.自然地理环境是统一演化过程

B.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C.一个地区的变化影响其他区域

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

(1)

突破

A.等高线的判读 

B.经纬网的判读

C.气候类型判读 

D.洋流性质判读

2.

(2)

突破

A.一因多果  B.一因一果

C.多因多果  D.多因一果

 答案:

1.A 2.

(1)AB 

(2)D

突破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一般分三步分析某区域的环境要素与总体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二者呈正相关。

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强的有(  )

①流水作用②冰川作用③风力作用

④地面蒸发⑤水汽输送⑥地面径流

A.①④B.②⑤

C.③④D.③⑥

2.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气候的海洋性变强B.植被覆盖率增大

C.气温的日、年较差减小D.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增加,可判断风力作用增强,气候变干,地面蒸发量增加;水汽输送量减少,地面径流减少,流水作用减弱。

第2题,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气候变干,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海洋性减弱;植被覆盖率减少;气候的日、年较差增大;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加固训练】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解析】选D。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该岛大量生存这种植物,反映出该岛气候干旱、炎热等特征。

能力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

(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

【解析】

(1)选A,

(2)选D,(3)选C。

(1)题,耕地减少,洼地转变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是由于气温升高造成的。

(2)题,该地区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因此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冻土融化造成的。

降水和积雪在近年来变化不大,不会是洪水暴涨;耕地减少,与湿地变化无关;地面沉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不会造成湿地面积增加。

第(3)题,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洼地原来主要是草地,因此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草地,故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

2.(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