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293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

公元1161年,在我们济南历城的遥墙镇,一个21岁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但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北宋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他就是被称为豪放派宗师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设计意图:

在与旧知识链接中走入新课,既做到“温故知新”也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2、预习展示:

1.对辛弃疾词作创作特色的分享:

就词而论,辛词与苏词都是豪放一派。

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以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则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2.对“词”的基本知识及“壮词”的理解:

(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词。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及对词作的初步理解。

三、诵读感知:

初读---诵“壮”语

1.学生个人诵读展示与评价:

明确对壮词的把握。

2.学生听教师范读:

感受诗歌的主要意蕴,进一步明确节奏与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停顿、节奏,注意语调、语速。

4.全班齐读:

做到语气与重读的揣摩到位。

(设计意图:

在仔细品读中领会词的意蕴,熟读成诵。

四、质疑探究:

赏读---感“壮”情

慢读诗文,细品词句,添加适当联想和细节描写,说一说“壮词”的具体体现?

读到“”,我仿佛看到/听到,

我感受到了。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使用上述句式进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1)补充诗词意象:

“酒”与“醉”

在诗词中,酒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密切相关。

借酒怡情、借酒忘忧、送友践行、书写人生并感叹现实……在629首辛词中,涉酒词共有353首,其中酒字共有200余处,醉字150余处,“酒”与“醉”对辛弃疾的人生有重要影响。

以酒浇愁,酒助词性,以词壮怀,抒写悲愤。

饮酒达到一种醉的状态,更是对文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挣脱心灵的束缚、追求精神之自由、放飞真挚的情感有巨大的作用。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1)用典:

八百里:

牛。

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

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

"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

"驳"骏马之称。

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2)用典:

五十弦:

瑟,泛指乐器(典故:

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3)补充提问: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补充提问: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明确:

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1)用典:

的卢:

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

弓弦的响声。

《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

“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

备急曰:

‘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

’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1)“了却”一词后经常跟心愿,那么作者的心愿是什么?

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5、知人论世:

延读---知“壮”士

辛弃疾为何会有如此雄心壮志?

有如此强烈的抗敌之心呢?

爱国志士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历城也已被金人占领13年。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奋起抗金,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31年,21岁的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痛击金兵。

6、疑读:

品“壮”心

作者因何而“怜”?

1.驳斥“因老而怜”的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

“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

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

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2.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失意英雄辛弃疾:

绍兴32年,辛弃疾奉表归南宋,后历任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甚至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直下望山河?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作者为什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陈亮简介:

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一同生活在国家的危亡时期。

当时面对金人的入侵,南宋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大阵营,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

两人同怀报国之志,同为失路之人。

(2)垂泪泣血的几十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壮;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惆怅;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悲愤;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是有志之士的自励,更是爱国之士的共勉!

4.诵读、背诵词作,向英雄致敬。

七、课堂小结:

提示:

可以从结构、意象、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1)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2)代表展示,总结所学

(3)教师总结,整理归纳

1、结构上:

构思奇特,打破一般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

2、意象上:

醉、剑、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白发等意象的使用,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而又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形象。

3、语言上: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是“稼轩体”的典范。

4、手法上:

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情感上:

梦境将词人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八、作业布置

1.A层:

运用联想、想象与细节描写,对“沙场秋点兵”进行画面描绘。

(200字)

B层:

摘抄、积累爱国报国的诗句(15句)

2.推荐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军营生活可怜

壮战斗场面白发悲

雄心壮志

梦现实(虚实对比)

爱国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积淀了一些文言诗文学习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与鉴赏能力。

已具备一定的诵读素养,稍加示范与点拨,反复诵读,能够较为顺畅地进入阅读的情境,为接下来词句的赏读与作者情感的感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在诗词字句的赏读上已具备较为规范的方法的练习与积累,所以在课堂内容理解的中心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积极引导,鼓励独立见解。

但他们没有经历过苦难于挫折,可能会在本词作者悲壮情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方面应通过材料的补充较为感性的予以引领启发。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们,生理迅速的成熟,导致主动发言的学生少了,对教学的推进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的生动性上也应做到灵活多样的环节设置。

效果分析

诵读是最有效的记忆、领悟和审美的途径。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训练指导。

这节课我采用了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赏读等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反复的朗读中不断提升对语调、语速、节奏及词作情感的把握水平,为接下来词句的赏析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并借助反复诵读和文本分析最终实现当堂背诵,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效良好。

此外,学生们因受自身经历体验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文本理解过程中,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认知稍显欠缺,还需要通过日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与引导不断加强。

教材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府赋壯词以寄之》是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中的篇目。

本课以宋词为主,反应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可以通过词句的品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破阵子.为陈同府赋状词以寄之》为其中的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可以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念。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这首《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壮词”中抗敌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未酬的悲壮的情感溢于言表。

评测练习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破阵子》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

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3.请展开联想并添加细节描写,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的画面。

(100字左右)

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实施这种学习方式。

基于此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我选择使用诵读法——反复诵读文本,逐步加深对文本内容及作者情感的感知;引导讲授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交际与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乐学。

首先,质疑式预学导案的设计既确保了教师能真实全面的了解学情又为整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方向提供了有效有力的材料支撑。

立足学情的内容设计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之积极主动的投身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其次,多种方式学生反复诵读及教师示范读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们诗文诵读能力的提升与作者情感的感知做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初中阶段对学生诗歌鉴赏的要求不高,加之诗歌文体不够通俗易懂的特点,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比较淡薄,因此放手让学生想像,给他们想像的示范和想像的时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读到‘,’我仿佛看到/听到,我感受到了。

”的赏析句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规范的诗歌赏读的范本,从学生的表现上看,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以学知识独立思考,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外,文学典故、生平事迹等辅助材料的适时补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更全面的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情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课教学效果基本完成“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意蕴、理解诗歌内容;联系诗人身世处境,体会词人抗敌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未酬的悲壮的情感。

”的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

学生正确掌握了本词的思想内容,对词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及时了解并熟悉课文,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原有知识。

  总结一下,本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全新引入,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能调动积极性。

(2)充分了解学情,问题引导式课堂进程,颇有实效。

(3)反复诵读,指导方法明确到位,学生课堂主动性较好。

(4)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的过程较为顺利,富有实效。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适当积累背诵。

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宋词的特点与辛词表达英雄的悲愤与豪情的创作特色,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词的知识、词人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壮”品味词句,感悟词人抗敌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未酬的悲壮的情感。

其中,第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