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65307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72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PPT.pptx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窒息【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重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预防措施】意识不清者禁漱口,用血管钳夹紧棉球,每次只用1个棉球,防止棉球遗漏在病人口腔内。

棉球湿度适当,以不滴水为标准。

有活动性假牙者应先取下。

【处理程序】呼救报告医生。

取出异物(用手,血管钳,吸引器等)。

给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拍背。

开放气道,给氧,必要时人工呼吸。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二、黏膜损伤【临床表现】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溃疡,严重出血、脱皮、坏死组织脱落。

【预防措施】夹棉球方法正确,不能用钳子直接接触黏膜.正确使用开口器。

擦洗动作轻柔。

选择温度适宜的漱口水,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口腔粘膜的观察。

【处理程序】损伤黏膜处出血者立即止血。

保护受损黏膜(用西瓜霜等)。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三、恶心、呕吐【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皮肤苍白、流涎、出汗、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呕吐物为胃及部分肠内容物。

预防擦洗时动作要轻柔,擦舌部和软腭时不要触及咽喉部,以免引起恶心。

处理1、休息片刻,待症状好转后再进行2、止吐时药物应用,如吗丁啉,胃复安口服每次5mg每日三次;针剂10mg/次,肌肉注射。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四、口腔及牙龈出血【临床表现】牙龈持续出血,出血时间由数小时至数天,出血量20-500ml【预防措施】动作要轻柔细致,特别对凝血机制差,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擦洗过程中,以免造成损伤,引起出血.2、正确使用开口器,应从病人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强行使其张口,以免造成损伤,引起出血.【处理程序】1、若口腔及牙龈出血者,止血方法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胶海绵,牙周袋内碘酚烧灼或加明胶海绵填塞.2、必要时进行全身治疗,如肌注安络血,止血敏,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五、吸入性肺炎【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

【预防措施】头偏向一侧2、神志不清者避免漱口3、昏迷患者口腔分泌物较多时,可先行抽吸再清洁口腔4、棉球不宜过湿,以不能挤出液体为宜【处理程序】1、立即停止操作2、观察病人缺氧情况3、必要时吸出液体4、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药物。

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六、口腔感染【临床表现】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炎症、溃疡,严重者出血、脱皮、坏死组织脱落、病人感口腔疼痛。

【预防措施】去除引起口腔粘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的原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有关预防交叉感染的规定认真,仔细擦洗,不使污物或残渣留于齿缝内,各部位清洗次数及棉球所需数量,以病人口腔清洁为准3注意观察口唇,口腔粘膜,舌,牙龈等处有无充血,水肿,出血,糜烂。

必要时用棉签或棉球蘸漱口液擦洗口腔内容易积存污物处。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鼓励病人多进食。

【处理程序】溃疡表浅时可予西瓜霜喷剂或涂口腔。

溃疡较深较广者除加强护理外,局部可用惠尔血或特尔津等液加少量生理盐水,涂擦,以加快溃疡面的修复。

必要时可应用广谱抗生素氧氟沙星含片治疗口腔感染。

各种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出血1发生原因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太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拔针后针眼处有少量血液渗出,迟发型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表现为注射部位肿胀、疼痛。

3预防及处理

(1)执行操作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凝血机制障碍,注射完毕后准确按压注射部位,时间要充分,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各种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

(二)硬结形成1发生原因

(1)注射药物中所含不溶性微粒在注射部位蓄积,刺激机体的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2)同一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或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局部组织受物理、化学刺激,产生炎症反应;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表现为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掌握注射深度;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2ml,注射速度要缓慢。

(2)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3)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4)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物,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5)已形成的硬结,可选用以下方法处理:

用伤湿止痛膏贴硬结处;用50%硫酸镁湿敷;将云南白药用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取新鲜马铃薯切片用654-2注射液浸泡后外敷硬结处。

各种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三)神经损伤1发生原因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浓度高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临床表现注射当时即可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运动范围缩小。

后期根据受累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神经损伤分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

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

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2级。

轻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3级。

3预防及处理

(1)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慎重选择注射药物,注射给药应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注射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立即拔针,停止注射。

(4)发生神经损伤后视损伤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

对于中度以下的损伤,给予理疗、热敷,以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药物的吸收,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度以上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治疗。

各种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四)针头堵塞1发生原因抽吸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注射药物过于粘稠、药物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2临床表现注射推药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物注入体内。

3预防及处理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头的几率。

(2)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粘稠药液、悬浊液应选择稍粗的针头。

(3)注射过程中如发现针头堵塞,应拔针更换针头和注射部位后另行注射。

各种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1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注射时体位不当,局部肌张力高;操作者用力不当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2临床表现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3预防及处理

(1)选择质量合适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注射时取合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3)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查明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如发生针体折断,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同时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肢体收缩动作,防止断在体内的针体移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如针体已完全没入皮肤,则需在X线下通过手术将针体取出。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静脉穿刺失败1发生原因

(1)操作者原因:

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表现为:

进针角度不准确-将血管壁刺破;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过浅,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穿刺后固定不当-针头从血管内脱出。

(2)患者本身原因:

患者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血管条件差,常见有血管细、弹性差、血管充盈度欠佳等。

2临床表现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

3预防及处理

(1)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形直、清晰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输液速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有计划的保护血管,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3)血管一旦被刺破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切勿反复回针,同时按压之止血。

(4)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先对症处理,改善血管条件后再行穿刺,避免盲目进针,减少失败几率。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二)药液外渗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患者躁动、针头从血管脱出;患者原发病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2)药物的酸碱度、渗透性、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以及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药液外渗。

(3)局部感染及处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

(4)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输液量、输液速度、液体温度以及液体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影响药液外渗的因素。

2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

化疗药、高渗以及强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均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慎重选择穿刺部位,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穿刺针头。

(2)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尽早发现药液外渗情况,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3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4根据渗出药液理化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理疗、局部封闭,给予药物拮抗剂等。

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应手术将坏死组织清除,以免增加干扰机会。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三)静脉炎1发生原因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

2临床表现局部表现为沿静脉走形的条索状红线,伴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有畏寒、发热、乏力等。

3预防及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长期输液者制定保护血管的计划,合理更换注射部位,延长血管使用时间。

一旦发生静脉炎,即应停止在此处静脉给药,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对症治疗。

伴有全身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四)发热1发生原因

(1)液体和药物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在输液前已污染,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等致热物质进入体内引起发热反应。

液体或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所含致热源累加到一定量后输入体内即会引起发热反应。

(2)输液器具灭菌不彻底、超出有效期或包装破损、原材料不合格等原因都会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

2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出现与原发病不相关的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用药前仔细核对药品的有效期以及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是否变质;输液器具是否在安全使用条件内。

(2)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液体要现用现配。

(3)对于轻度发热反应,可减慢输液速度,同时注意保暖。

重者立即停止输液。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及激素治疗。

(4)发生发热反应后,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必要检查。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五)急性肺水肿1发生原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

2临床表现患者突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者可由口鼻涌出大量泡沫样血性液体,肺部遍布湿罗音,脉搏细速、心律快而节律不整。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老人、儿童、心脏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输液速度的变化。

(2)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液,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湿化瓶中加入50%75%的酒精,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3)根据病情给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必要时四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