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023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docx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含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从而不显电性。

【详解】

从结构示意图可看出,①②④都不显电性,且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①和②原子核外只有2个电子层,处在第二周期,③④处在第三周期,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①和②,故选A。

2.近日,我国企业成功研发圆珠笔笔头用新型不锈钢材料,标志着笔头用材料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笔头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碳、铁、钨等元素。

如图是其元素的部分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元素只能形成二种单质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一个钨原子的质量为183.84g

D.碳、铁、钨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据题中的图示,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A、根据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故A错误。

B、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为:

氧硅铝铁钙,在金属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铝,故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是“1”,能常不写。

故错误。

D、由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铁、钨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碳、铁、钨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依次增加。

故正确。

故选D

点睛: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元素

B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C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数目减少了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分子,选项错误;B、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构成,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选项正确;C、不同的液体混合后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不同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相互穿插形成的,与分子的数目无关,选项错误;D、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选项错误,故选B。

4.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碘分子质量变大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答案】B

【解析】

物质由固态→液体→气态,分子间隔在变大,但分子的大小不变。

本题中由于受热,因此内能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剧

5.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为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

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钠是“钅”旁,为金属元素,错误;

B、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单位符号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示意图中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一个,此示意图是钠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不是原子结构示意图,错误。

故选B。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酒精挥发—分子消失了

B.气体膨胀—分子间隔变大

C.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的运动,不是分子消失了,错误;

B、气体膨胀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正确;

C、桂花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

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A。

7.联合国宣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

代表六种不同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D同族

B.原子序数E

C.A、B同周期

D.C、F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B

【解析】

【详解】

A、A、D在同一列中,属于同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序数E大于C,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A、B核外电子层数相等,属于同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C、F处在同一列,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

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

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A选项正确;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B选项错误;C.铼的元素符号是Re,C选项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D选项正确。

故选B。

9.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所示,由该图示不能得出的的结论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氟气比氧气更活泼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D.丙不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根据反应条件和图中信息知,A、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氟气能把氧气置换出来,说明氟气比氧气更活泼;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4个分子,反应后5个分子,反应前后应分子数目已改变;D、丙是氟化氢,不是氧化物。

故选C。

点睛∶对于金属来说,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对于非金属单质来说,同样是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

10.为纪念DmitriMendeleev(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N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在化合物中,钠元素常显-1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

A、Na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C、N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合物中,钠元素常显+1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11.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结构见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分子的运动性,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不可能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的体积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答案】D

【解析】

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知,水是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属于物理变化.然后根据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及水的三态变化解答。

解:

“热冰”现象,即水由液态变为固态:

A、固态的水:

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震动。

所以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故该选项错误;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属于物理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的原子的个数不会发生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C、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即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但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故本选项错误;

D、在生活中,人们可能利用水的三态变化的特性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时,利用了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12.如图1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

D.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

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或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4.硫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含硫矿物在工业上常用于制造硫酸、肥料、纸张、橡胶制品等

根据如图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

D.硫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六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汉语名称“硫”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为6,都可判定它为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中的硫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说法正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中的硫元素,可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硫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A.分子B.元素C.原子D.单质

【答案】B

【解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1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与●代表A、B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反应生成物1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A2+3B2=2AB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原子,其中每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一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

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都有A、B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的分子发生了改变,因此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的一个分子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D、反应物的分子分别是由A原子和B原子构成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个数比是1:

3:

2,方程式表示为:

A2+3B2=2AB3,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

A。

17.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图中表示一种化合物,属于纯净物,错误;B、图中表示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错误;C、图中表示的是一种单质,属于纯净物,错误;D、图中表示的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正确。

故选D。

点睛: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8.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归纳错误的是()

A.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原子不能再分

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故选C.

考点:

基本概念和原理

19.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碳B.水C.高锰酸钾D.液态空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是离子化合物,不含有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液态空气是混合物,其中包含液氧,而液氧是由氧分子构成,故符合题意。

20.如图是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和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C.甲和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D.乙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X是12号元素,是镁元素,故是金属元素,故正确;

B、X、Y两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误;

C、X是镁元素,Y是氯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2,正确;

D、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大于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正确。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