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499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docx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2018·4月浙江选考)某中学背山面河。

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

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

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

完成1~2题。

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A.岩浆侵入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①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颗粒较细,属于页岩,②岩石为致密的块状构造,应该为石灰岩,③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属于砂砾岩,④岩石应该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选D。

第2题,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棱角较为明显,应该对应①和③,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③属于页岩和砂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是由于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而来,故选D。

答案 1.D 2.D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完成3~4题。

3.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

4.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所在地形区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故为地垒。

正确答案为A。

第4题,按图例所示,乙处岩石为片麻岩,其按成因分类为变质岩。

正确答案为D。

答案 3.A 4.D

5.(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

故B正确。

答案 B

6.(2017·4月浙江选考)右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

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读图可知,板块A较小,板块B较大;图中A板块俯冲B板块,然后交界处有一系列的隆起,故A为大洋板块,B为大陆板块;所以A为印度洋板块,B为欧亚板块。

答案 A

(2018·11月浙江选考)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

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

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

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

完成7~8题。

7.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

8.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7题,根据地层的分布看,黄土在最上部,是形成最晚的,故D正确。

第8题,黄土层是风力沉积的结果,故A错误;晋陕间黄河峡谷水流速度快,沉积物颗粒大,故形成的岩层应为砂砾岩层,故B正确;砂页岩是粉砂和细小的粘土颗粒组成,故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故D错误。

答案 7.D 8.B

易错点1 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 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判读技巧]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2018·浙江三钉教育4月选考模拟3)在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内,一堆堆硕大的圆形石头,鬼斧神工般排列在一起,蔚为壮观。

其实这里的圆形大石头不是大理岩,而是典型的花岗岩。

据此完成1~2题。

1.“魔鬼大理岩”属于(  )

A.侵入岩B.沉积岩

C.变质岩D.喷出岩

2.图片中形态各异的大石头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C.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岩浆侵入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变质作用

解析 第1题,读材料可知,这里的圆形大石头不是大理岩,而是典型的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

第2题,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然后地壳抬升,表土被侵蚀,石块裸露,石块在外力作用下风化剥蚀,形成图片中形状各异的大石头。

故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

答案 1.A 2.B

3.(2018·浙江省温州高三选考模拟)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关于图中甲、乙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变质为甲B.甲变质为乙

C.乙侵入甲D.甲侵入乙

解析 甲为花岗岩,属侵入岩,读图可知甲岩层侵入乙岩层体内。

甲为岩浆岩而非变质岩。

乙岩层形成于甲岩层之前。

答案 D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各箭头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方向,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理岩属于甲类岩石

B.乙、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C.断层的形成与①有关

D.②③④均属于内力作用

5.下列能够反映甲→乙转化过程的是(  )

A.长石→花岗岩B.页岩→板岩

C.化石→石灰岩D.大理岩→石灰岩

解析 第4题,沉积物经①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甲——沉积岩;岩浆侵入地壳中经②冷却凝固形成丙——侵入岩;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经④变质作用形成乙——变质岩;变质岩经③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对照各选项可以发现,花岗岩、石灰岩不属于变质岩。

答案 4.D 5.B

易错点2 背斜与向斜的判断

(1)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如下图中①为背斜,②为向斜。

(2)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

例如,下面四幅图中A、C为背斜,B、D为向斜。

(2018·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二期末)读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处地质构造为(  )

A.断层B.褶皱C.向斜D.背斜

2.甲处形成谷地的原因是(  )

A.两条断层之间岩块下降

B.断层处岩石破碎地表下陷

C.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

D.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通过岩层的弯曲方向或者新老关系可以判断背斜和向斜。

第1题,甲处岩层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变老,所以说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

第2题,甲处岩层连续没有断层,AB错;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向斜,C错;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地表中间比两侧低形成谷地。

答案 1.C 2.D

3.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五百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进行探测,该小组得到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该区域可能属于(  )

地点

A

B

C

海拔(米)

450

520

450

某沉积岩埋藏深度(米)

170

140

160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解析 利用表中三个地点的海拔减去某沉积岩埋藏深度,可计算出该岩层在三个地点的海拔如下:

A,280米、B,380米、C,290米,即中部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部地势较高,则可判断该区域为背斜山。

答案 D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

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

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在甲、乙两地中,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该选择____处,找油气应选择____处。

解析 第

(1)题,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

(2)题,甲处背斜成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

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弯曲状况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类型。

第(4)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利于修建地下隧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答案 

(1)谷地 山地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

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向下弯曲。

(4)甲 甲

易错点3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通和常见。

[方法技巧] 应用地貌判断风向和河流流向的方法

(1)判断风向

(2)判断河流流向

[特别提示]

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1.(2018·浙江台州市高三3月选考模拟)台湾北部海岸有一种外形奇特的烛台石,该石柱酷似烛台,顶端保留较为坚硬的“烛焰”。

烛台石奇特外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风化作用、侵蚀作用B.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解析 烛台石位于平台和山丘交接处的海岸边,终年受海浪作用的影响,尤其在秋冬季节吹起东北季风时,随之惊起巨浪,不断地将烛台石的表面洗得光滑圆润,如此漂洗千万年后,水流沿着坚硬的结核外围不断的冲刷、风化、侵蚀,渐渐雕出圆锥状的石形,中央高点露出的坚硬结核如同烛火,便完成了一座座惟妙惟肖的烛台石。

由此看来,烛台石奇特外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答案 A

(2018·浙江省名校联盟高三二模)越南下龙湾约有3000个岩石岛屿和土岛,伸出海面的锯齿状石灰岩柱为典型景观,因酷似中国的桂林山水,被称为“海上桂林”。

完成2~3题。

2.关于该处景观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

B.挤压褶皱——岩层沉积——地壳抬升和海水侵蚀

C.岩层沉积——海水侵蚀——流水溶蚀和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岩层沉积——流水溶蚀和海水入侵

3.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与下龙湾相似的是(  )

A.东非大裂谷B.挪成峡湾

C.路南石林D.山东泰山

解析 石灰岩是浅海沉积形成的沉积岩,而锯齿状地貌则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下龙湾的地貌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与桂林山水成因相似。

答案 2.A 3.C

4.【加试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地貌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较广。

(2)图中C为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图中的D层在E处产生的断裂是C岩层的侵入造成的,那么B、C、D代表的三种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_,可能含有化石的有________。

(3)若图中F处为流动沙丘,请在F处短线上画出风向;下面沙丘剖面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4)该图示反映了哪些地质作用?

解析 A处地貌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广。

岩层B覆盖在岩层D上,故岩层B比岩层D年龄新,C的侵入导致岩层断裂,故C比B岩层年龄新。

含有化石的岩层是具有层理结构的沉积岩,即图中的岩层B和D。

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

图中反映的地质作用既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又有风力侵蚀、风力沉积、风化等外力作用。

答案 

(1)风力侵蚀 西北

(2)D、B、C B和D

(3)箭头略(从图的右侧指向左侧) ②

(4)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风化作用等。

1.地壳的物质组成(a)

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

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b)

(1)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2)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如大理岩是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

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

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b)

特点

举例

形成原因

 

侵入岩结构致密,岩性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花岗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喷出岩

喷出岩则多气孔和流纹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

一是具有层理构造;

二是许多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据物质组成分为;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由化学沉积形成)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成为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

具有典型的片理构造

板岩(页岩)、大理岩(石灰岩)、片麻岩(花岗岩)、石英岩(砂岩)

由于温度、压力等的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4.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c)

(1)岩浆岩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

(2)沉积岩由岩浆岩、变质岩等各类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3)变质岩由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等)经变质作用而形成。

(4)岩浆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回到地幔深处时,经过重熔再生作用而形成。

(5)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岩浆到岩石再到岩浆的转化过程。

(6)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5.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使地表高低不平

使地表趋于平坦

关系

地球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

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

一般,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读“六大板块的分布图”,图示说明:

(1)板块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和造山带等是消亡边界。

全球有两个消亡边界:

一是环太平洋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

(2)板块彼此分离形成海洋、裂谷等是生长边界。

大西洋生长边界呈“S”型;印度洋生长边界呈“入”字型。

7.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地貌特征

举例

具体成因

板块

碰撞

洋、陆碰撞:

岛弧、海岸山脉、海沟;陆、陆碰撞: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陆、陆板块碰撞而成

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海沟

洋、陆板块碰撞而成

板块

张裂

裂谷、海洋、海岭(大洋中脊)

北大西洋中脊(海岭)、红海

板块张裂而成

东非大裂谷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而成

注:

表中的洋、陆分别指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8.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基本

形态

构造形

态特点

岩层新

老关系

正常

地形

倒置地

形成因

示意图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山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物质容易被侵蚀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或

盆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断层

构造形态特点

常见地形

示意图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岩块上升,两边岩块下降,中间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岩块下降,两边岩块上升,中间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狭长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9.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1)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堆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外力因素

堆积原因

堆积地貌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

洪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

三角洲

风力

风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

沙漠

(沙丘)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10.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填海造陆能解决土地紧张局面,但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