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440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 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docx

1819第4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4

单元综合测评(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当年只有十二岁的小斯当东在国会发言:

“我们进行鸦片贸易,是否违反了国际法呢?

没有。

当两广总督用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同样的事感到惊讶。

尽管令人遗憾,但我还是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实质

B.鸦片战争对中英来说是正义战争

C.旨在维护中英正常贸易

D.国际社会公认鸦片贸易是合法的

A [材料认为鸦片贸易是合法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其实他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实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是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B项本身说法错误;鸦片走私并不是正常贸易,而且国际社会认为鸦片是毒品,并没有公认其合法,故C、D两项错误。

]

2.马克思曾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影响评论道:

“实际上从这次海盗式的英中战争中取得实利的唯一强国是俄国,英国根据条约所得到的商业利益是很微小的。

”马克思得出这一认识的原因是,俄国(  )

【导学号:

77342085】

A.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B.获得大量战争赔款

C.开始在中国开办工厂D.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A [中英《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这一时期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马关条约》的规定;D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获得的。

]

3.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

“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246倍。

”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  )

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

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

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D [英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市场的“人均消费额”非常低这一现实,这与他们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可知D项正确。

人均消费额低不能说明购买力低,故A项错误;B、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4.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

B [“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割让香港岛使中国丧失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巡查贸易权使中国丧失了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故C项错误;关税协商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

]

5.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这段话的最确切最完整含义是(  )

【导学号:

77342086】

A.落后造成了挨打的悲剧

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C.中国代表正义无可指责

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D [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是英国的侵略造成中国挨打,而不是中国方面造成的,且材料所说的“悲剧”不是指中国落后挨打,而是指正义的一方要挨打,故A项错误;材料“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而B项却说成“为了维护商业特权”,获得与维护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C项没有概括完整这段材料,故C项错误;“陈腐”“道义”“现代”“特权”离奇地组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B [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应抓住其工业革命的完成需开拓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分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必然产物,因此费正清这一观点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实质]。

7.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材料实质上是在(  )

【导学号:

77342087】

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B [由“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知作者强调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

8.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主张

B.《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私有制的主张

C.《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在改造社会方案上的落后性

D.《资政新篇》改变了《天朝田亩制度》所倡导的社会模式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

《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保护和发展私有制;而《天朝田亩制度》则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对平均主义的追求。

]

9.《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国民革命运动

A [太平天国在全盛时期建立农民阶级政权,仍然保留封建特权和等级,没有实现运动初期的平等口号,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B项没有出现特权阶级,故排除;C项没有平等许诺,排除;国民革命运动也没有形成特权森严与平等许诺的反比,故D项错误。

]

10.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

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A [从材料信息来看,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是上帝(即西方的上帝)的天下,满洲人原为野蛮之人,祸乱中国(中夏),“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故选A项。

]

11.“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从材料可知“社会革命”是经济领域的变革,与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社会革命体现不出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产品归圣库,削弱了经济竞争,降低了家庭生产的差距,故C项正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资政新篇》,故D项错误。

]

12.李鸿章在奏折中言:

“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

”他的这一判断(  )

【导学号:

77342088】

A.正确评估了中日双方舰队的实力

B.高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C.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与战斗发展情况不符

D [材料反映了李鸿章避战自保的企图,事实上日本军队主动出击,给北洋舰队以重创。

所以,李鸿章的判断与此后的事态发展不符,故C项错误,D项正确。

从其言论看,他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故A、B两项错误。

]

13.19世纪末,某日本人想到重庆开办一家纺织厂,他依据的是(  )

A.《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的规定

B.《马关条约》 允许外国设厂

C.《北京条约》 设厂权的规定

D.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B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B项正确;《北京条约》无设厂权的规定,故排除C项;A、D两项与设厂没有关系,排除。

]

14.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B [《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均与反抗日本侵略中国有关,《义和团》与反帝反侵略有关,资料都围绕反帝反侵略的主题,故B项符合题意。

]

15.“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

”材料评述的是(  )

A.鸦片战争B.《马关条约》

C.义和团运动D.《辛丑条约》

D [4亿5千万人每人交1两白银的罚金就是4.5亿两白银,这应该是《辛丑条约》的规定,故选D项。

]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称:

“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摆脱传统的六道轮回(佛教用语)。

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这场斗争”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A [由“失败的结局”“借助宗教”“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可知,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故选A项。

B项没有提出反封建;C、D两项没有借助宗教。

]

17.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2019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A [“中国人的脑袋……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的消失,“而是为思考……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18.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A [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孙中山等承认其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

19.孙中山曾指出: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此言论的背景是(  )

【导学号:

77342089】

A.清帝退位,民国成立B.中华民国建立

C.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D.实现了三民主义

B [根据“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等信息可知,当时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故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清帝尚未退位,排除A项;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

20.某学者指出:

“为什么(清帝)逊位诏书重要?

现代中华民国是革命发动起来的一个现代国家,假如革命一路走到底……那么就是汉人政府,甚至是一个南方政权,历来帝国的解体都是崩溃,就是几块统治的地方,四分五裂。

”该学者对清帝逊位持肯定态度的理由是(  )

A.避免国家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

B.促使中国成为现代国家

C.打破了革命者的狭隘民族观

D.清帝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风尚

A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肯定的是清帝逊位避免了国家的分裂,故选A项;由“中华民国是革命发动起来的一个现代国家”可知“现代国家”是革命发动起来的,而不是清帝逊位促成的,故排除B项;由“革命一路走到底……南方政权”可知其强调了革命者一路革命到底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并非狭隘的民族观,故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

]

21.民国初年《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

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

A.国民获得的民主自由权利有限

B.国民评价辛亥革命缺乏共识

C.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逐步扩大

D.“辛亥革命”一词未被广泛接受

D [“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说明“辛亥革命”一词并未被广泛接受,故D项正确。

]

22.学者秦晖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

其所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  )

【导学号:

77342090】

A.要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

B.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主要目标

C.着重培养国民素养和国民意识

D.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A [“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的权利”体现的是民主意识,“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体现的是民族独立意识,故A项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排除B项;C、D两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

]

23.五四运动期间,天津市宣传抵制日货的一首歌谣为:

“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

一方提倡国货,一面仇物制抵。

本所专售国货,敢不牺牲利益。

国货日渐完美,价目格外克己。

……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

请君快买国货,勿蹈五分之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里的“某国”指的是德国

B.“抵制”具有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双重意义

C.国货的质量要好于外国商品

D.“实业救国”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B [由“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可知,使用国货不仅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抵御外侮,具有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双重意义,故选B项。

这里的“某国”指的是日本,故A项错误;C、D两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

]

24.“五四,五四!

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

雄鸡一唱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

为民众争正义,军拚刀枪都不惧,精神冠古今!

扫荡千古群魔毒。

”这首歌主要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和牺牲精神

B.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C.民主和科学精神

D.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

A [“为民众争正义,军拚刀枪都不惧,精神冠古今!

扫荡千古群魔毒”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故选A项。

]

25.“这是五四学生运动很值得反思的地方,一些学生打着‘爱国’的旗帜公然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就这样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学生开始打砸抢,并且火烧了赵家楼。

打砸抢的对象则指向汽车与房屋等私有财产……”与文中的“反思”相符合的是(  )

A.性质正义的行动可以不择手段

B.国民的正义行动可以超越个人自由

C.必须反对打着爱国旗号的行动

D.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捍卫国家权益

D [根据“一些学生打着‘爱国’的旗帜公然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故可排除A项;根据“打砸抢的对象则指向汽车与房屋等私有财产……”,故排除B项;打着爱国旗号的行动,有合法和非法之别,故排除C项;“就这样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学生开始打砸抢,并且火烧了赵家楼”,表达的是对“群众狂欢的方式”“打砸抢”的否定,即捍卫国家权益的一切行动均必须遵守法律,故D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

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一直是处于家天下的格局中……每个王朝的合法性都建立在“天意”之上,国家的基础建立在民众对于最高统治者的威权崇拜……在这种逻辑下,民众没有一种国家的认同归属感。

——金渡江《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观念形成》

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一直以汉族为中心,华夏蛮夷间基本处于对峙状态。

即便暂时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也是希望“驱除鞑虏”。

辛亥革命以后,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被“五族共和”所取代……或者说,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金渡江《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观念形成》

材料三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普通民众面对英国侵略的态度(不得摘抄原句)及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五族共和”方面的政治实践。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其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斗争成果。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平静地观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概括态度;根据“民众没有一种国家的认同归属感”概括原因。

(2)问,举例要符合题目要求,围绕“五族共和”展开,能够体现辛亥革命后民族观念的变化。

第(3)问,根据材料中“凡尔赛的调停人”“在北京的学生”等信息判断该运动为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外交方面的斗争成果。

[答案] 

(1)态度:

旁观者(或看客、民族意识极为淡薄)。

主要原因:

民众缺乏国家的认同归属感。

(2)政治实践: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名称:

五四运动。

外交成果: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经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认为,对待中国有三种办法:

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

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

材料二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

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赫德所说的办法在英国的侵华过程中是如何实施的。

对中英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8分)

(2)材料二中的“另一个轨道”指的是什么?

这次“扳道岔”有何进步作用?

(5分)

[解析] 第

(1)问,需将赫德的办法与近代英国侵华的史实相对应,然后得出结论,并分析影响。

(2)问,实质上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实施了两种办法,即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香港等地;通过协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丑条约》扶植清政府,将清政府塑造为自己侵华的工具。

影响:

英国在华攫取大量主权和领土,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开始走向近代化。

(2)“另一个轨道”指的是通过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

进步作用: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8.(13分)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8年,孙中山说:

“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

”同时又说:

“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

——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

材料二 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

(5分)

(2)美国学者包瑞德说:

“中国历史学者收集和分析义和团资料的工作绝不能使盲目排外主义延续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应当为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进行辩护。

”包瑞德认为对义和团的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一短文,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8分)

[解析] 第

(1)问,材料一中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第二句话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

(2)问,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其所提的“扶清灭洋”口号作评价,最后根据所述观点形成结论,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正反两面的总结。

[答案] 

(1)观点:

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

联系:

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

(2)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义和团运动是朴素的爱国主义运动,具有反侵略的性质,但其愚昧迷信,斗争手段落后,不了解世界情况,盲目排外,敌视工业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其“扶清”的口号说明对清政府的统治缺乏明确认识。

形成结论:

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由于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言之有理即可)

29.(12分)辛亥革命是一次城市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凤凰网

材料二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

……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

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

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

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

为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

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4分)

[解析] 第

(1)问,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进行归纳。

(2)问,根据材料概括出地域不平衡的特点,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

第(3)问,从思想传播、人才培养、革命方式等方面概括理解。

[答案] 

(1)广州:

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

武汉: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