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练+测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355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35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品练+测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全品练+测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全品练+测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全品练+测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全品练+测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品练+测答案.docx

《全品练+测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品练+测答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品练+测答案.docx

全品练+测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化学实验安全 过滤和蒸发

1.A [解析]B项试管内液体过多,C项胶头滴管不可伸入试管中,D项会导致失火。

2.D [解析]NaCl是食盐的主要成分,不是爆炸品。

3.C [解析]正在加热中的蒸发皿不能直接用手拿,以免烫伤。

4.C [解析]蒸发时,当出现大量晶体,即停止加热,利用预热将其蒸干,选项C符合题意。

5.C [解析]检验SO

时,需要首先加入稀盐酸以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然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即可。

A项中不能排除CO

和Ag+的干扰,B项中不能排除Ag+的干扰,D项中引入了SO

6.B [解析]实验室制氧气后的剩余物中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其中氯化钾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可利用溶解性的不同,采用过滤法将其分开并回收。

在实际操作中,应先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使氯化钾完全溶于水后过滤,二氧化锰留在滤纸上,再通过洗涤除去其表面的氯化钾溶液,最后通过加热蒸去水分即回收得到二氧化锰。

7.B [解析]加入盐酸,排除CO

的干扰,因为BaCO3也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8.

(1)铁架台 漏斗 烧杯 

(2)1 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3)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上缘)

9.

(1)A 

(2)D (3)B (4)C

10.

(1)蒸发皿 

(2)蒸发 (3)滤纸上沿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上沿

(4)称取时出错,蒸发时有液体溅出等(合理答案均可)

11.C [解析]检验某溶液时,要取出少量溶液来检验,不能将检测试剂一次加入全部溶液中,C错误。

12.D [解析]过量的CaCO3粉末不溶于水,过滤可得到CaCl2溶液。

13.C [解析]NaOH固体因吸收了空气中的CO2而含有杂质Na2CO3,除去杂质Na2CO3但又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故选加适量Ca(OH)2溶液,然后过滤,C项正确。

14.C [解析]A中白色沉淀可能为Ag2SO4、Ag2CO3等;B中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C中产生的蓝色沉淀只能是Cu(OH)2,故原溶液中含有Cu2+;D中白色沉淀也可能为AgCl。

15.

(1)过滤 

(2)使溶解更充分 引流 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 除去操作②中引入的Na2CO3杂质 局部过热,造成固体(或溶液)飞溅 停止加热(或熄灭酒精灯) (3)猜想Ⅰ:

有气泡放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Ⅱ:

稀硝酸(或稀盐酸) 猜想Ⅱ不成立 猜想Ⅲ:

滴入BaCl2[或Ba(OH)2或Ba(NO3)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稀HNO3

[解析]

(1)泥沙或沉淀都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操作是过滤。

(2)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产生CO2气体,所以判断适量的方法是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同时可知加入盐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前面引入的Na2CO3;加热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造成固体(或溶液)飞溅;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的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或熄灭酒精灯)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3)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生成CO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实验现象是有气泡放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果固体A中含有碳酸钡,则由于碳酸钡能溶于酸中生成可溶性钡盐,因此加入硫酸钠能产生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而现象为根据无白色沉淀,则说明猜想Ⅱ不成立;如果NaCl中含有硫酸钠,则可以通过检验SO

的存在来证明,即滴入BaCl2[或Ba(OH)2或Ba(NO3)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生成且不溶于稀HNO3,说明猜想Ⅲ成立。

16.

(1)过滤 蒸发 

(2)B (3)② ④ (4)①气泡 CO

 ②白色沉淀 SO

③白色沉淀 Cl-

第2课时 蒸馏和萃取

1.A 2.D 

3.D

4.D [解析]萃取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A正确;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分液时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下口流出,B正确,D错误;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呈紫红色,C正确。

5.D [解析]分液漏斗内萃取后的上层液体只能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而不能打开活塞从下口放出。

6.B [解析]过滤时,应将待过滤的液体沿玻璃棒缓慢地倒入漏斗的滤纸中,且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7.D [解析]在洗气装置中被吸收的气体可能与洗涤剂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8.A

9.

(1)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支管口附近 冷凝管进水的方向应是下口进,上口出 

(2)蒸馏烧瓶 冷凝管 (3)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暴沸

10.A [解析]二者都溶于水,但二者的沸点差别很大,可用蒸馏法分离。

11.B [解析]Ⅰ中溶液分层,上层呈紫红色;Ⅱ中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Ⅲ、Ⅳ中溶液均不分层,溶液呈棕黄色。

12.A [解析]CO2气体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不能选用NaOH溶液除去HCl气体,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HCl气体,B错误;稀释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进行,C错误;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为萃取碘的萃取剂,D错误。

13.

(1)F 

(2)C (3)D (4)E (5)A

14.

(1)①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出少量的CCl4和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单质碘,振荡,呈紫红色的液体是CCl4,呈棕黄色的液体是蒸馏水(其他合理的方法均可)

②用试管取出少量的其中一种液体,再加入另外一种液体,下层液体是CCl4,上层液体是蒸馏水

(2)沉淀反应后,用试管取出上层清液,再加入C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可确认Na2CO3已过量(其他合理的试剂均可)

15.

(1)苯、四氯化碳 否

(2)四氯化碳 上 下

(3)不能。

因为四氯化碳与酒精互溶

[解析]

(1)苯与四氯化碳均不溶于水,酒精、氯化钠易溶于水,故苯与四氯化碳均可萃取碘水中的碘,但分液后得到的是碘的有机溶液,而不是纯净物。

(2)苯比水的密度小,四氯化碳比水的密度大,因此能把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在分液时使溴从分液漏斗下端流出的是四氯化碳;萃取时,上层液体是水,接近无色,下层液体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橙色。

(3)CCl4不能把碘酒中的碘萃取出来,因为酒精与四氯化碳互溶。

16.

(1)过滤 萃取 

(2)无 密度大 紫红(或紫) KCl (3)分液、蒸馏 (4)B、C、E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1课时 物质的量

1.D [解析]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其单位,A、B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C错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近似值是6.02×1023,精确值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D正确。

2.B [解析]每个氢气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电子,故0.5molH2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和6.02×1023个电子。

3.A [解析]32g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2mol氧原子,即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2NA。

4.A [解析]Cl2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含分子数一定相等;Cl2是双原子分子,CO2是三原子分子,所含原子数不相等;一个Cl2分子中含有34个质子,一个CO2分子中含有22个质子,质子数不相等;Cl2和CO2的摩尔质量不同,故质量不相等。

5.C [解析]1molN2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分子,1molN2的质量是28g,即28gN2含有的分子数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6.B [解析]很容易看出0.3molO2和0.2molO3的原子数相等,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故其质量也相等。

7.D [解析]1molH2SO4的质量约为1个硫酸分子的质量的6.02×1023倍,A错误;水的摩尔质量是18g/mol,B错误;粒子不仅仅只包含分子,还包含原子、质子、电子等,应指明具体粒子,例如1molH2含氢分子6.02×1023个,含氢原子1.204×1024个,C错误;24gO2分子与24gO3分子所含的氧原子数相等,均为1.5NA,D正确。

8.

(1)2 4 2NA 

(2)2 1 4 7 (3)1 2 3 (4)3 (5)0.5mol 1.5NA

9.1.505×1024 3.01×1024 427.5 1mol

[解析]1molBa(OH)2含有1molBa2+和2molOH-,1mol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用Ba2+和OH-的物质的量分别乘以6.02×1023即可得出答案。

Ba(OH)2的摩尔质量是171g/mol,所以其质量为2.5mol×171g/mol=427.5g。

1.204×1024个OH-的物质的量为

=2mol,则Ba(OH)2的物质的量为1mol。

10.B

11.C [解析]设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可依题意列式如下

×5=0.1,解得x=14。

12.B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m(E)=20g+14g-8.8g-3.6g=21.6g,M(E)=

=108g/mol。

13.D [解析]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含有的CO和CO2的分子数也相等,①正确。

又因CO和CO2分子中的氧原子数分别为1和2,则物质的量相等的CO和C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2,②正确。

物质的量相等的CO和CO2分子中的原子总数之比为2∶3,③正确。

物质的量相等的CO和CO2,C原子数目之比是1∶1,④正确。

CO和CO2分子中的电子总数分别为14和22,即物质的量相等的CO和CO2所含的电子总数之比为14∶22=7∶11,⑤正确。

14.

(1)17g/mol 

(2)

g/mol (3)bNAg/mol

15.25.13% 74.87% 59.3g

[解析]由于n(K+)∶n(Ca2+)=1∶2,所以n(KCl)∶n(CaCl2)=1∶2,则m(KCl)∶m(CaCl2)=74.5∶(111×2),w(KCl)=

×100%=25.13%,w(CaCl2)=1-25.13%=74.87%。

当混合物中含有1molCl-时,其中KCl的物质的量为0.2mol,质量为14.9g;CaCl2的物质的量为0.4mol,质量为44.4g,混合物的总质量为14.9g+44.4g=59.3g。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1.A

2.C [解析]0.4molO2中含有0.8mol原子;标准状况下5.6LCO2中所含原子数为

×3=0.75mol;4℃时5.4mLH2O中所含原子数为

×3=0.9mol;10gNe中所含原子数为

=0.5mol。

3.D [解析]A、B、C、D所列举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mol硫酸、1molN2、2molHCl和3molH2。

在标准状况下,硫酸为液体,其余3种气体中氢气的物质的量最大,体积最大。

4.D [解析]M=

=71g·mol-1。

5.B [解析]只有双原子分子的气体单质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时才含有2NA个原子,A错误;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原子组成的,22g氧气和26g臭氧含有的氧原子总数为

×NA=3NA,B正确;C项中不是标准状况,错误;标准状况下,0.3mol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应为0.6NA,D错误。

6.A

7.D [解析]同温、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所含分子数越多,压强越大,D正确;同温、同压、同体积时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其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C错误。

8.

(1)28 

(2)氮气 一氧化碳

9.A [解析]同温、同压下,气体质量之差和摩尔质量差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因此可以不计算容器的质量,直接由气体质量差和摩尔质量差的正比关系求得。

,M(某)=28g·mol-1。

10.B [解析]A中压强不一定相等,D中温度不一定相等,分子数都不一定相等;C中体积相同、密度不相等,则质量不相等,而CO和C2H4的摩尔质量相等,故物质的量和分子数也不相等;B中质量相等且摩尔质量相等,则分子数和物质的量相等,与密度无关。

11.

(1)17∶32 32∶17 

(2)16 6.02×1022

[解析]

(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即17∶32;相等质量的氨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的倒数,即32∶17。

(2)应用第

(1)问的规律,知2∶Mr(A)=0.2g∶1.6g=1∶8,则Mr(A)=16,1.6gA的物质的量为0.1mol,即分子数是6.02×1022。

12.

(1)0.025mol 64g/mol 32 

(2)64g/mol

[解析]

(1)n(RO2)=0.56L÷22.4L·mol-1=0.025mol,

M(RO2)=1.6g÷0.025mol=64g/mol,M(R)=64-2×16=32。

(2)由质量守恒定律得W=7.6g+9.6g-4.4g=12.8g,

根据已知的质量比,讨论知8gB和3.8gA反应时,B物质过量,所以3.8gA反应生成6.4gC物质。

M(C)=6.4g÷0.1mol=64g/mol。

13.

(1)m/M 

(2)2mNA/M (3)22.4m/M (4)M/22.4

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D [解析]根据公式c=

,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选项A,n(NaOH)=1mol,但V(水)=1L,V(溶液)≠1L,错误;选项B,22.4L并不一定是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体积,错误;选项C,n(HCl)=10mol,但溶液的体积不是10L,错误;选项D,n(NaOH)=0.25mol,V(溶液)=0.25L,正确。

2.D [解析]钠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也等于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

含有0.5molNa+的溶液中含有0.5molNaCl,而溶液的体积为0.5L,故浓度为

=1mol·L-1,且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3.A [解析]在混合溶液中与Mg2+结合的c(SO

)=0.3mol/L-0.1mol/L×

=0.15mol/L,故c(Mg2+)=0.15mol/L。

4.A [解析]50mL1mol·L-1的AlCl3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5L×1mol·L-1×3=0.15mol,A、B、C、D选项所给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15mol、0.3mol、0.45mol、0.3mol。

5.A [解析]使用前需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方法是在容量瓶中装入少量水,塞好塞子,用右手食指顶住塞子,左手持瓶底,倒转,观察其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将塞子旋转180°,再倒转看是否漏水,A正确;容量瓶在配制溶液时需要加水定容,故使用前不需要干燥,B错误;容量瓶只能用来配制溶液,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溶液混合等操作,C错误;摇匀的方法是用右手食指顶住塞子,左手持瓶底倒转,反复数次即可,不可左右振荡,D错误。

6.D

7.C [解析]实验室中没有规格为950mL的容量瓶,故需要配制1000mL的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也应按配制1000mL2mol·L-1的溶液来计算,为117g。

8.

(1)ABDCE 

(2)量筒 胶头滴管 500mL容量瓶 (3)ad

9.A [解析]为保证溶质完全转入容量瓶中,烧杯和玻璃棒应洗涤2~3次,且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中,A正确;选择量筒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因此量取5.5mL稀盐酸应选取10mL量筒,B错误;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C错误;配制溶液时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D错误。

10.B [解析]根据稀释定律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列式,5mol·L-1×10mL=c(稀溶液)×200mL,解得c(稀溶液)=5mol·L-1×

=0.25mol·L-1,从中取出5mL,溶液的浓度不变。

11.A [解析]由题意加热蒸发掉100g水后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2倍,则原来溶液的质量为200g,则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0.5mol,而蒸发过程中溶质的量不变,故该20%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6.25mol·L-1。

12.D [解析]量取液体药品一般用量筒,不用托盘天平称量,A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B错误;量筒内倒出的溶液的量即为所需药品的量,若将量筒洗涤后的液体也加入,会引起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C错误。

13.

(1)6.1mol/L 

(2)20% (3)6.1mol/L 2.44g

[解析]

(1)24.4gNaOH的物质的量为0.61mol,c(NaOH)=0.61mol÷0.1L=6.1mol/L。

(2)100mLNaOH溶液的质量为100mL×1.219g/mL=121.9g;NaOH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3)由于整个溶液的各处都是均匀的,所以这10mL溶液与原100mL溶液相比,NaOH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密度均相同,但NaOH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均为原来的

14.

(1)11.9 

(2)BD (3)16.8 (4)①25 ②C

[解析]

(1)c(HCl)=

=11.9mol/L;

(2)溶液的浓度和密度不随所取量的多少而变化;

(3)根据c(浓)×V(浓)=c(稀)×V(稀),则所取浓盐酸的体积V(浓)=

=16.8mL。

(4)①根据反应NaOH+HCl===NaCl+H2O知,

n(HCl)=n(NaOH)=

=0.01mol,

则V(HCl)=

=0.025L。

②比①所求盐酸体积偏小,说明所配盐酸浓度比0.400mol/L大,故选C。

15.

(1)不正确 一个500mL 配制的次数越多,积累误差就越大 

(2)50mL 27.2(小数点后必须有一位小数) (3)量筒不干燥造成结果偏小,而容量瓶不干燥对结果无影响 错 (4)不对,配制好的溶液应保存于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注明配制日期、浓度及硫酸等字样 (5)没有冷却就转移到容量瓶中 偏大

元测评

(一)A

1.D [解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用玻璃棒引流;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待测液;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

2.B 

3.D [解析]容量瓶只能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4.C [解析]定容时,视线应与刻度线相平。

5.A [解析]H2和O2在标准状况下不反应,且气体的体积决定于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

6.D

7.C [解析]1mol氧气含有6.02×1023个O2,氧原子数为12.04×1023,1mo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A正确;1mol臭氧(O3)与1.5mol氧气(O2)均含有3mol氧原子,B正确;磷酸和盐酸中还含有溶剂水中的氢元素,C错误;设有1mol干冰(CO2)、1mol葡萄糖(C6H12O6),根据分子式可得:

二者所含的碳原子数之比为1∶(1×6)=1∶6,氧原子数之比为(1×2)∶(1×6)=1∶3,D正确。

8.A [解析]容量瓶瓶颈上标有一条刻度线,在容量瓶上标有其容积和使用温度。

9.C

10.B

11.D [解析]设取该溶液的体积为1L,由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结合题中数据可知c=

,利用该式可得w=

;利用w=

;利用c=

12.B [解析]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它们的物质的量必相等,A错误;因不知CO与O2所处的状态,无法比较,C错误;D项中没有指明气体所处的温度,无法比较,D错误。

13.

(1)500 

(2)C (3)14.3 (4)①偏小 ②无影响 (5)重新配制

[解析]

(1)容量瓶只能配制一定体积的溶液,结合容量瓶的规格可知配制480mL溶液需选用500mL的容量瓶来配制500mL溶液。

(3)需称取m(Na2CO3·10H2O)=0.5L×0.1mol·L-1×286g·mol-1=14.3g。

(4)①转移完溶液后未洗涤玻璃棒和烧杯,即没有将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中,则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②转移后还需要加水定容,故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无影响。

14.

(1)过滤 

(2)B (3)Fe H2SO4

15.

(1)CaCl2+Na2CO3===CaCO3↓+2NaCl

CaCO3+2HNO3===Ca(NO3)2+CO2↑+H2O

(2)①碳酸钠溶液 ②往过滤器中加水至刚好浸没沉淀,使水自然滤出,反复数次 向洗涤沉淀的最后一次滤出液中滴加AgNO3溶液,若无浑浊出现,则说明沉淀已洗涤干净

③稀硝酸 ④蒸发 结晶

16.解:

(1)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n=

=1mol;

设36.5gH2与Cl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xmolCl2,则含有H2的物质的量为(1-x)mol,由题意得71x+(1-x)×2=36.5,解得x=0.5。

(2)由

(1)计算可知,混合气体充分反应后恰好得到1molHCl,溶于80gH2O中所得盐酸的质量为116.5g,故V(HCl)=116.5g÷1.16g·cm-3=100cm-3=0.1L,故所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Cl)=

=10mol·L-1。

(3)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Na2CO3===2NaCl+H2O+CO2↑

2mol22.4L

10mol·L-1×0.05LV(CO2)

V(CO2)=10mol·L-1×0.05L×22.4L÷2mol=5.6L。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A 2.C 3.D 4.A

5.C [解析]爆鸣气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Na2CO3俗称纯碱,属于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是混合物,烧碱是NaOH;胆矾是CuSO4·5H2O,是纯净物。

6.B

7.C [解析]Fe2O3+3CO

2Fe+3CO2不是置换反应,其他三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8.D [解析]NaCl、Na2SO4不能与HNO3反应;NaOH是碱,不属于钠盐;NaCl中不含氧,不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这五种物质都是可溶于水的钠的化合物,因此D正确。

9.C [解析]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MgO+2HCl===MgCl2+H2O(复分解反应)

Mg(OH)2+2HCl===MgCl2+2H2O(复分解反应)

MgCO3+2HCl===MgCl2+CO2↑+H2O(复分解反应)

MgSO4+BaCl2===BaSO4↓+MgCl2(复分解反应)

10.A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Cl4+4Na

C+4NaCl,金刚石是由碳元素形成的非金属单质,A错误。

11.

(1)A C D E 

(2)5 CaCO3

[解析]根据四大基本反应的特点可以判断A是化合反应,C是分解反应,D是置换反应,E是复分解反应,B不属于这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在这5个反应中,盐有Na2CO3、KClO3、KCl、CaCO3、CaCl2,共5种,其中CaCO3难溶于水。

12.D  13.B 

14.①Na2CO3+2HCl===2NaCl+CO2↑+H2O

②NaOH+HCl===NaCl+H2O

③S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