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押题地理 专题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x
《届高考押题地理 专题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押题地理 专题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押题地理专题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典例1.(2017高考卷3)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
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
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答案】D
典例2.(2017高考卷1)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
【答案】A
1.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解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用减弱,并非“民众观念西化”,故排除ABD项。
【答案】C
2..
时间
银的钱价
农产品零售价
手工业品零售价
1835年
100
100
100
1843年
117
82
100
1844年
121
84
99
1845年
142
83
102
1850年
157
94
120
上表是1835--1850年银的钱价和农产品、手工业品零售价指数变化表。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大量鸦片输入
B.巨额战争赔款
C.工业文明冲击
D.西方商品倾销
【解析】表格数据表明1835--1850年中国银的钱价逐年上涨,农产品价格逐年下降,手工业品零售价总体上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方商品输出的结果,其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错误;大量鸦片输入、巨额战争赔款均不是材料数据的原因,故AB错误。
【答案】C
3.下表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
担)。
据此推知
年份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生丝
8778
9258
9272
11683
12795
15535
16772
A.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
B.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
C.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
D.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
【解析】材料体现生丝从广州出口,而非手工缫丝业的中心转移,故A项错误;生丝大量从广州出口,说明大量生丝聚集广州,为近代缫丝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广东的近代缫丝业,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实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4.下表为1868—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总量统计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原料市场已被西方列强控制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D.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
【解析】表格显示从1868—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总量大幅度上升,说明中国的农产品受到外国经济影响逐渐商品化,由此可知依靠粮食生产的小农经济模式逐渐走向解体,故A项正确;中国农产品受到外国经济影响,并不是被西方控制,故B项错误;表格没有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中国商品是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没有竞争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5.湖北机器织布局“开办以来,未能如法,累经亏折,每岁赔累至数万金”,但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
上述变化是
A.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的反映
B.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的产物
C.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的结果
D.洋务企业得到显著发展的体现
【解析】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就宣告结束,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在甲午战争之前出现亏损现象,甲午战争之后却得到了发展,体现出洋务企业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大机器生产具有优越性,主要是管理的问题,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是1898年,故C项错误。
【答案】D
6.“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材料表明
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官僚资本主义赶超世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救运动是指洋务运动,材料强调洋务运动的成效明显,C项正确。
材料强调洋务运动的成效明显,与自然经济解体加快不符,A项错误。
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且与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成效明显的信息不符,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资本主义与世界其它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比较,故无法推断出官僚资本主义赶超世界,D项错误。
【答案】C
7.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
据此可知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解析】根据“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C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排除D。
【答案】C
8.《郭嵩焘奏稿》有说粤商伍怡和、吴健章及宁波杨坊等,“号称巨富,皆有轮船,经营贸易遍及西洋诸国。
惟深自隐讳,以与洋商比附(即,归附)为利。
国家制法防范愈密,则商人之比附愈深。
利之所趋,虚文有所不能制也。
”说明他
A.鄙视商民唯利是从
B.谴责买办依附外族
C.深痛国家法令不行
D.呼请便宜民营发展
【解析】材料“惟深自隐讳,以与洋商比附(即,归附)为利”“利之所趋,虚文有所不能制也”说明郭嵩焘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认为国家无法防范,倒不如及早开禁,放手让民间造船制器,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发展民营工商业的状况,没有体现出商民的本质和法令的弊端,故AC项排除。
【答案】D
9.上海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阅读上海进口货物表(1850-1870年):
时间
鸦片
棉布
棉纱
进口货物(总额)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据表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家庭手工业优势已丧失
C.中国外贸入超增长迅猛
D.自然经济形态加速解体
【解析】根据材料中进口棉布比例由34%到50%,说明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标志自然经济形态加速解体,故选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排除A;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走向衰落并非优势已丧失,排除B;材料中外贸有所增加,受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并非迅猛,排除C。
【答案】D
10.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商战解决财政危机B.放宽限制鼓励民族工商业
C.缓解洋务企业资金困难D.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解析】清政府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说明白银短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大量外流,故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战,故A项错误;商民投资开采银矿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1844年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没有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故D错误。
【答案】D
11.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材料“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前夕……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表明,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D项正确,A项错误;自然经
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故B项错误;C项是不符合“人民出版社(必修II)”,排除。
【答案】D
12.19世纪末维新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
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落后
B.自然经济解体、工业发展缓慢
C.洋务运动没有实现“求富”目标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
【解析】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表明,通商口岸开放后,国内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者较多,究其原因在于外国商品远远不断的涌入导致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且中国工业发展缓慢,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工厂工作,B符合题意;A与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不符;C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材料所述无关;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不会导致大量的失业现象的出现,D不正确。
【答案】B
1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
……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
……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
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答案】
(1)趋势:
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
(2)消极影响:
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
积极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
(3)得:
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
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失:
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中前三栏信息从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不难概括出答案,从表格中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的特点说明南方经济发展,从表格最后一栏数字比重下降特点可以直接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改进等方面分析作答。
(2)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等信息可以归结出对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从政治和经济视角进行评述,政治方面从工农联盟和基层民主选举的角度归结答案;经济方面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史实从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角度去整合“得与失”的答案。
14.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3%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当时中国各种经济形态的变化的角度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再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的角度回答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
(2)本题据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私有制、公有制地位的比例的角度回答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再从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回答其意义。
(3)本题据材料三“1978年、2002年所有制结构变化比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再从企业活力、市场经济等方面回答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表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或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2)变化:
由私有制为主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
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主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变化: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作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圣人之言行身之则----《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
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泰伯》第一章:
子曰: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第二章: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第三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
启予手!
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泰伯》第四章: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泰伯》第五章:
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泰伯》第六章:
曾子曰: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泰伯》第七章: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第八章: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第九章:
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第十章:
子曰:
“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泰伯》第十一章: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泰伯》第十二章:
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第十三章:
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第十四章: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第十五章:
子曰:
“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泰伯》第十六章:
子曰: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第十七章: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泰伯》第十八章:
子曰:
“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泰伯》第十九章: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泰伯》第二十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
“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泰伯》第二十一章:
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泰伯:
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