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866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docx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2011-2015年)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根据国家、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和市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立足我市基础和优势,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

强化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迅速扩张,培育节能环保、海洋产业快速成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我市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奋斗,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成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建立产业链完整、集聚度高、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000亿元和500亿元以上,比2010年增长2倍以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8%,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15家以上在相应产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新增2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和培育1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100名行业领军人才,建设6个以上省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新材料。

集中发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锆系列制品、特种玻璃、化学试剂、合成云母、印刷包装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

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

——新能源。

加快推进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建材以及可再生能源建设。

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5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汕头软件园和龙湖万吉工业区、潮南、濠江产业转移园区为基地,突破高端关键技术、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及配件、大力推进物联网应用服务、民用卫星应用服务和软件设计开发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提升传统产业。

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达250亿元。

——生物医药。

以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微藻产品为突破口,致力高技术生物新型药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规划建设医药产业园区,引导骨干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家血液制品产业基地、微藻产业基地和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研发基地。

到2015年,生物医药销售收入达70亿元以上。

——节能环保。

抓住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机遇,壮大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和洁净技术产品生产,重点发展废旧电子电器、粉煤灰等废旧资源的综合利用产品,水污染治理设备、净水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环保产品,胶粘剂、环保涂料、淀粉降解片材等洁净技术产品,使环保产业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30亿元。

——海洋产业。

发挥我市海域面积广、海岸线长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壮大我市海洋药物及活性物质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和保健品、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等行业。

促进海洋生物产业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把我市打造成为区域性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和海洋生物技术中心。

到2015年,海洋生物产业产值达50亿元。

——其他新兴产业产值50亿元。

新兴产业产值见下表:

三、重点发展产业

(一)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1、新材料

——建设“中国锆城”。

推动东方锆业与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合作,大力发展以核级海绵锆为主的高端锆产品,构筑以锆原料深加工、锆材料生产、锆产品应用为主的锆产业结构。

到2015年,全市锆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其中核级锆产值达300亿元。

在澄海盐鸿镇、东里镇和莲华镇规划约100平方公里,按照产业新城建设标准,推进以锆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研发为核心的锆业总部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科技创新、金融商贸、会展物流和城市生活配套等城市业态功能建设,成为具有汕头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产业示范新城。

——拓展特种玻璃产业。

在金平叠金工业区,依托金刚玻璃扩建,扩大高强度单片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等特种玻璃新材料产业规模。

积极争取国家在特殊空间强制使用防火防爆特种玻璃。

建立公共检测平台,开展特种玻璃标准化工作。

深化产学研联合,积极研究开发特种玻璃新材料,拓宽应用范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打造特种玻璃产业集群。

到2015年,特种玻璃产值达10亿元。

——建设合成云母产业基地。

以保税区三宝光晶云母科技为龙头,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东五华初加工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扩大产业规模,尽快形成规模效益的高端合成云母及不同梯次系列产品,在保税区规划合成云母研发及深加工产业化园区,建设合成云母产业化基地。

到2015年,合成云母年产值达50亿元。

——推进化学试剂替代工程。

依托西陇化工、光华化学等骨干企业,加快实施“电子化学品超净高纯醇类试剂技术改造”、“精细化工节能型低成本污水处理共性技术改造”和“电子级硫酸镍的开发及产业推广”项目建设,全面取代国内集成电路、晶圆片、印刷电路板、精密元器件生产过程使用的进口化学试剂。

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值达30亿元。

——打造南方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依托“中国包装印刷和装备生产开发基地”和行业群体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优势,在金平区规划建设南方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扶持中科银发展,扩大银盐CTP版材生产规模、引进CTP制版和冲印设备;加强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中科纳,争取中科纳绿色纳米印刷材料南方基地项目落户汕头。

加快推进万顺股份环保包装纸扩建、金润环保包装年产10万吨合成纸、永成油墨印刷材料项目建设,形成从功能材料、版基、制版、印刷机械到油墨完整的高端产业链。

到2015年,印刷包装材料产值达100亿元。

——新型建筑材料。

依托宜华木业、欣源木塑等骨干企业,推动“中国木塑城”建设,推进保源建材“隔热防渗混凝土空心砖项目”建设和明盛发建材“新型环保建筑装饰陶瓷技术改造”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扶持扩大我市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

到2015年,新型建筑材料产值达10亿元。

2、新能源

   ——推进南山湾LED产业园区建设。

抓住台湾等地区LED芯片业向外转移和我省强力打造“LED强省”的契机,在南山湾科技园规划1-2平方公里面积建设LED产业园区,引进LED先进制造企业,形成LED产业集群和基地。

依托广东科信、骏码凯撒的研发能力和技术优势,品冠工艺、利侨电子规模优势,推动大功率LED光源的封装技术及产业化。

构建LED产业研发平台,突破LED产业化急需的外延、芯片制备的关键技术,延伸LED产业链,抢占产业高端市场,做大高端产业规模。

到2015年,LED产值达130亿元。

——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依托现有技术,寻求战略合作,发展电动汽车;在岭海工业区规划3平方公里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千方百计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

依托兆成电动车、猛狮电源等骨干企业,开发制造清洁能源所需的储能电池和动力型电池,提升汽车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相关技术,加快推进国新能源“稀土铷铁锂电池、稀土铷铁硼永磁电动机、电控与电池管理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

完善新能源汽车检测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家级认证单位;发挥汕头全国唯一“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的技术资源优势和经验,完善配套设施,争取列入省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城市。

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初步建成,产值达100亿元。

——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依托金刚玻璃,以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为突破口,推进光伏设备制造、原材料生产。

推进LED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相互渗透,促进共同发展。

推广光伏产品在公共建筑设施上的应用。

科学合理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

重点推进华能南澳东岛风电、华润潮南风电、南澳海上风电场等风电项目和南澳县、潮南区潮汐能、波浪能等其他新能源资源的普查和开发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产值达20亿元。

3、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以龙湖万吉工业区、潮南产业转移园以及中国(濠江)电子电路工业园为载体,积极承接珠三角及台湾地区电子信息、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转移,形成集研发、生产、办公为一体的国家级高端新型电子元器件示范基地。

依托超声电子、超声研究所、华汕电子、锐科电子、澄海电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大多层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研究开发,提高高端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

加快广东移动粤东区域生产项目建设。

依托奥星光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华南通信集团公司、光电通信电缆、三网融合的多媒体交互信息平台、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

——物联网技术及软件设计。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建设为契机,开发适应3G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技术,打造新一代通信产业链。

推进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

推动基础通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三网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发挥汕头软件园功能,提高软件开发水平生产规模。

依托奥飞动漫等骨干企业,加快动漫产业发展。

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建立数字化文化内容展示平台和利用动漫创作技术建立来源于潮汕历史文化的游戏创意平台。

依托华南通信、广东天盈、德骏网络等重点企业,推动数字汕头、粤东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空间信息产业发展。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

以高新区航宇电子为依托,加快建设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民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主要承担北斗导航、高分卫星为主的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与服务、航天器和民用三维可视化与仿真产品开发与应用、卫星通信网络端站集成服务。

带动先进制造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形成新兴民用航天高新技术应用产业集群。

力争到2015年,把汕头打造成中国民用航天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南方中心,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4、生物医药

在三联工业区规划约1平方公里面积建设医药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推进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等发展,形成产业规模。

——生物制品。

依托太安堂制药、卫伦生物等骨干企业,强化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南京大学、汕头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推动血液制品的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国家血液制品产业基地、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研发基地。

——基因工程药物。

依托卫伦生物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用于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的疫苗、治疗性基因工程药品、新型基因工程药品,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某些遗传缺陷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二)培育潜力产业

1、节能环保

——建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以贵屿镇废旧电子电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形成产业规模。

借鉴升达混凝土公司粉煤灰利用的成功经验,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推进广东树业环保废塑料资源综合利用扩建项目建设,扩大产业规模。

——环保产品和洁净技术产品。

依托科立环保、福利净水剂厂、粤钿化工和高科达科技实业等骨干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净水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新一代环保产品脱硫催化剂和基于一步法合成环保CZ多功能热稳定剂等环保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进一步提升我市环保产品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

以益德环保、昌丰化工、杜力顿涂料、大中三联制漆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胶粘剂、环保涂料、淀粉降解片材等洁净技术产品,推动洁净技术产品延长产品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2、海洋产业

——微藻产品、海洋藻类药物及活性物质。

重点发展海洋藻类药物筛选模型的构建、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海洋藻类大量培养以及海洋藻类产品的分离、纯化等海洋生物技术,拓展海洋藻类药物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的药源;开发从海洋藻类等海洋生物体中提取抗癌、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免疫促进等多种特殊药物。

依托汕头雅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水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技术,提取甲壳素、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系列产品等天然活性物质。

依托润科生物等骨干企业,强化中科院、香港大学技术支持,重点推动“微藻DHA油剂”、“微藻DHA粉剂”和“AA(花生四烯酸)油剂”、“AA(花生四烯酸)粉剂”产业化,形成规模生产。

——海洋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

以澄海海藻加工厂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引进以海藻为原料的食用、工业用胶生产技术,发展琼脂提取等以海洋生物为基础的海藻胶工业;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提高海洋水产品的高值加工、保鲜、保活水平,开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海洋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

——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

依托南澳县云澳、潮阳海门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在南澳、潮阳海门镇建立高新技术的密集型育苗中心,研究和培养改良海洋生物优良新品种,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种苗,确保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促进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发展要求

(一)研究制订推进各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部门职能和工作分工,确定各负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的专项工作牵头部门。

由各专项工作牵头部门负责制订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产业发展路径,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各专项工作牵头单位见附件1。

(二)以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按照“四规融合”的理念,整合全市产业园区资源,理顺各个园区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腾出空间规划新兴产业园区。

制订各新兴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准入条件和投资优惠政策,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集聚”。

适当调整工业经济带各功能区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见附件3。

(三)加大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招引和投资建设

围绕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立重点培育产业项目的筛选与储备,完善重大项目库。

优化招商引资方式,集中力量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抓好龙头项目;重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

建立健全重大招商引资责任制度,落实项目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

打造潮商总部基地,吸引潮人回乡投资兴业。

加快立项和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生产力。

(四)培育骨干企业

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集中政府资源,做强一批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新兴产业企业。

利用骨干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吸引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促进全市产业的无缝对接,构筑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五)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关键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占领产业技术制高点。

(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提升企业创新基础能力。

依托汕头检验检疫局和质监局的技术力量,构建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平台。

引进和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推进成果产业化。

五、促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加的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各专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制订具体扶持政策措施。

各专项工作牵头部门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政策扶持措施和工作推进、跟踪落实。

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各主要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协会推进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政策引导

进一步整合全市产业园区资源,设立园区准入审查机制,腾出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加强财政引导。

市财政设立“汕头市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扶持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重大成果产业化、公共平台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

对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项目(附件2),项目单位可以先行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专项计划,对获得国家、省扶持的项目给予配套资助。

(三)加大资金投入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进银企合作,搭建融资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信贷支持。

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或出让股权等资本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和智力资源,加速做大做强企业。

引进和培育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创业投资风险基金。

鼓励本市上市公司利用超募资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扶持指导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四)发挥人才作用

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项目引进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论证。

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将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相结合,通过人才引进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来汕落户。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利用汕头大学和国内外的高等教育资源,支持骨干企业实施高端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新兴产业发展人才。

(五)建立考核制度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

分解新兴产业倍增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和领导。

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市年度综合考核评价范围,领导干部的考核情况直接作为本人年终政绩考核。

附件1:

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分工表

附件2: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项目表

附件3: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规划图

附件1:

战略性新兴产业责任分工表

序号

项目

选址

牵头责任单位

一、新材料

1

中国锆城

澄海盐鸿镇、东里镇和莲华镇

市发改局、澄海区政府

2

特种玻璃产业

金平叠金工业区

金平区政府

3

合成云母产业基地

保税区

保税区管委会

4

化学试剂替代工程(精细化工产业)

金平莲塘工业区

金平区政府

5

南方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金平区民营科技园

金平区政府

6

新型建筑材料

龙湖区

龙湖区政府

二、新能源

7

南山湾LED产业园区

南山湾科技园

市科技局、濠江区政府、工业经济带办

8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岭海工业区

市发改局、澄海区政府

9

可再生能源

金平叠金工业区、南澳县

金平区、南澳县政府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10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龙湖万吉工业区、

濠江电子电路产业园

潮南产业转移园

市经信局、龙湖区、濠江区、潮南区政府

11

物联网技术及软件设计

汕头软件园

市科技局、金平区政府

12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

汕头高新区

高新区管委会

四、生物医药

13

生物制品

三联工业区

市经信局、濠江区政府

14

基因工程药物

三联工业区

市经信局、濠江区政府

五、节能环保

15

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潮阳区贵屿镇

市环保局、潮阳区政府

16

环保产品和洁净技术产品

龙湖区

龙湖区政府

六、海洋产业

17

微藻产品、海洋藻类药物及活性物质

高新区

高新区管委会

18

海洋生物制品和功能食品

澄海区

澄海区政府

19

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

南澳县、潮阳海门镇

南澳县政府、潮阳区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