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784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整合 自动保存的.docx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整合自动保存的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战争与和平

一、单元教材分析

从内容上说,选文兼顾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如在《新闻两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在《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可以看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亲爱的爸爸妈妈》可以看到法西斯大屠杀的暴行。

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战争:

让学生一方面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正义战争中突显出的真善美;另一方面也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非正义战争中的强盗野兽行径。

从而认识到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从文体上说,选文以叙事性作品为主。

课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广阔画面,有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

情景惊心动魄。

这些描写无疑能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教学本单元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全面(结合人物描写、环境及矛盾冲突)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记叙文的六要素知识,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相关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消息与通讯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2)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如圈点法、注解法、抓题眼、抓中心句),在反复练习中,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3.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紧扣记叙文六要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2.深入文本,充分运用朗读、增删和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2.认识到非正义战争必败的规律,坚信只有和平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五单元教学方法

1.适当介绍历史背景。

2.紧扣记叙文六要素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3.深入文本,充分运用朗读、增删和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动态生成,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六.单元课时分配(共12课时)

单元提示课1课时

教读引路课4课时

导读自读课3课时

创意表达课(含作文)2课时

小结反馈课2课时

七、单元学习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准确认读词语;收集作者资料,了解文意。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学资源准备

1、关于新闻的基本知识。

2、有关解放战争时的历史资料。

3、孙犁及《荷花淀》。

4、西蒙诺夫的相关资料。

5、有关于圆明园、罗马大角斗场、巴黎圣母院等图片及资料介绍。

6、收集与战争题材相关图片、战略、诗词、小说等。

八、单元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单元提示课

单元学习内容介绍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从内容上兼顾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如在《新闻两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在《芦花荡》中,可以看到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可以看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亲爱的爸爸妈妈》可以看到法西斯大屠杀的暴行。

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战争:

让学生一方面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正义战争中突显出的真善美;另一方面也看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非正义战争中的强盗野兽行径。

从而认识到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综合性学习,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并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再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

学会运用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提高阅读效率。

学习难点

学生用心体会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学习过程与方法

本单元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动态生成,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

通读全单元、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会读认该单元每课课后字词的音、形、义

2、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积累作家资源。

3、通读五篇文章,了解文意。

把疑难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4、思考:

本单元写了哪些战争?

这些战争哪些是正义的?

哪些是非正义的?

第二课时教读引路课

教学内容新闻两则

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毛泽东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设情景导入。

二、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泄气()

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

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b、整体感知:

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三、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

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

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

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

“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

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

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

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七、学生对照地图进一步熟读课文,并进行质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八、小结课文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口头完成。

2.熟记新闻的基本知识,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三课时教读引路课

教学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课前熟悉

1、词语积累

负隅顽抗古宛县星宿阻遏阌乡

撰写皖绥靖

潢川鄂豫濂聿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

2、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二、整体感知:

1、请找出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背景。

2、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3、梳理写作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对照地图默读课文)

三、语言分析:

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

(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

1948年11月5日电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

一年多时间内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四、合作探究:

(参考答案见课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五、练习巩固:

师生合作完成课后练习三

(具体参考答案见课件)

六、教师总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作业练习:

1、请仔细观察你阔别了一个暑假的校园,在新的学年开始,一定有许多新的现象,请选取你最为感兴趣的一件,以新闻的形式告诉给同学和老师们。

2、预习《芦花荡》。

第四课时教读引路课

教学内容《芦花荡》

教学要点

在把握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先欣赏几张芦花荡的图片,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可曾听到过就在这美丽的芦花荡中发生的许多英雄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孙犁的作品具有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

语言风格:

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三、课前检测:

1.文体知识回顾。

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环境:

2、读准下列的字词:

寒噤蹿仄歪飒飒泅着提防疟子吆喝闷热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四、感知故事情节。

1、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梗概。

方法提示:

1)、根据阅读理解和记忆,复述故事情节;

2)、根据记叙的六个要素,概括故事情节。

2、用两句话分别概括小说的两个重要的情节。

提示补充:

一次惊心动魄的

一场酣畅淋漓的

五、感知故事人物。

各用一句话描述文中的人物,分别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老头。

一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姐妹。

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的鬼子兵。

六、回顾小结。

环境险恶。

(诗情画意)

人物(老头子)外貌特征:

干瘦却特别有精神,眼光尖利明亮。

性格特征:

过于自信和自尊。

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

七、课后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与环境的艺术性

第五课时教读引路课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赏读小说中人物的传奇色彩及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梳理了故事的基本结构情节,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析与探究。

1人物性格的探究。

1)、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2)、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2、人物描写的艺术探究:

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明确:

1)、年近六十,老当益壮,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部队的供给和战斗力。

形成强烈的反差来渲染。

2)、手无寸铁,只一人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落花流水。

重点写英雄的行为(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3、环境描写的艺术探究:

1)、为什么写芦苇长得高?

2)、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

明确: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加强抒情的韵味。

3)、请用一句话描绘你心目中的芦苇丛。

补充完整下列句子:

这是一片的芦花荡啊!

三、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

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

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从而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

2、预习《蜡烛》

第六课时导读讨论课

教学内容《蜡烛》

教学要点: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4.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

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二、课前检测。

1、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2、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3、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肃穆:

永垂不朽:

瓦砾:

5、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二、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2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并进行品味。

(参考部分)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

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三、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生概括,教师归纳)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

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重点语句解析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问题探究。

文中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学生讨论后参考)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六、小结全篇内容。

七、练习作业。

课堂完成课后练习二,书面完成练习三。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

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第七课时导读讨论课

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要点: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课前准备:

三、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资料积累。

1、作者简介:

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是: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3、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三园。

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瓷古玩。

西方誉之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多媒体播放图片)

(三)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1、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2、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

希腊有,埃

及有,罗马有,巴黎有,而东方有.

4、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

为什么?

7、两个“强盗”指谁?

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8、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9、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10、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四)合作探究。

1、有两种性质的战争:

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

在英法联军和作者眼中,这次远征中国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2、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句子。

3、“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对待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

用了怎样的语言?

有什麽作用?

5、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五)学生质疑

(六)师生作结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七)布置作业:

1、注音,解词,巩固

2、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第八课时导读讨论课

一、教学内容《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难点:

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