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484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docx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LT

(4)选择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

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学校考核与实习医院考核结合。

2、以国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职业能力”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医学检验技术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按检验的工作过程、项目和任务设计了《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

本课程与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最大区别是坚固以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型体系的同时,着重培养微生物检验、实验基本技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

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微生物检验技术,并作出方法学评价。

能运用血液、粪便、尿标本等进行常规传染病及临床常见疾病的检验;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2.知识目标: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会常规染色、培养基配制、试剂配制、各种生化试验。

常见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结果解释。

常见肠道杆菌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常见非发酵细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3.素质目标: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懂得一定的临床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毕业一年后及时取得《医学检验技术》或《微生物检验技术》初级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参考:

(以实训项目或任务为模块,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建议:

主要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必备理论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模块/章节

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目的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绪论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

理论讲授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了解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的定义、任务、进展。

 

2

细菌学的总论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生理、噬菌体、细菌的遗传变异、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理论讲授

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熟悉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熟悉热力灭菌、紫外线杀菌、滤过除菌各自的应用范围及注意点;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

熟悉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熟悉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掌握温和噬菌体的特性、与宿主的关系;了解噬菌体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熟悉细菌变异现象;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熟悉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

 

10

病毒学总论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理论讲授

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及遗传变异;熟悉病毒的大小、形态;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病毒的培养与增殖;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4

真菌学总论

真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的培养特性、真菌的致病性

理论讲授

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熟悉真菌感染的临床类型;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和致病性。

 

2

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

细菌形态检验技术、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细菌的生物化学鉴定技术、细菌的其他鉴定技术、细菌检验的自动化

 

理论讲授、实验实践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油镜的使用;熟悉细菌不染色标本的检验技术;了解其他显微镜检查技术。

掌握细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掌握细菌工人培养方法,掌握细菌在液体、半固态、斜面、平板培养基的生长现象;熟悉细菌培养基的分类;了解培养箱的种类和接种工具。

掌握细菌生化鉴定技术的原理和各类鉴定技术的结果判断;熟悉细菌生化鉴定技术的操作流程。

掌握血清学鉴定技术;掌握细菌的药敏鉴定方法;掌握细菌的毒力鉴定技术;掌握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了解毒力鉴定的原理。

了解降钙素原检验的意义和方法。

了解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动物接种的鉴别诊断、动物采血方法。

熟悉微生物的培养、鉴定、药敏试验的自动化和微型化原理和流程。

了解以上体系基本结构和配套试剂。

了解以上体系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6

 

24

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真菌的基本特性、临床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程序

理论讲授、实验实践

掌握真菌的基本特性,临床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程序,真菌检验要点。

 

1

 

2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理论讲授

了解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掌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程序。

熟悉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形态学检查、病毒抗原检测、早期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

 

1

细菌耐药性检测

抗菌药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机制、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耐药性检测

理论讲授、实验实践

掌握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扩散法和肉汤试管稀释法)的意义、方法类型、技术要点、原理和结果判断,MRS、VRE、ESBL的含义;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机制,厌氧菌及分支杆菌体外药敏试验。

 

4

 

4

医院内感染

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常见微生物、监测与控制

理论讲授

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

熟悉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常见微生物。

了解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1

质量保证

检验前质量保证、检验中质量保证、检验后质量保证

理论讲授

了解检验前、中、后的质量保证。

1

实验室安全防护及菌种保存技术

概念、微生物危害的评估,生物安全实验室与设备要求,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菌种保存技术及管理

理论讲授

熟悉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熟悉一、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了解微生物危害的评估及生物安全实验室与设备要求。

掌握菌种保存的常用方法;了解菌种的类别及保存管理制度。

 

2

临床细菌学检验

病原性球菌检验,肠杆菌科,弧菌属检验、气单胞菌属检验,弯曲菌属检验、螺杆菌属检验,非发酵菌检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检验,需氧革兰阳性杆菌检验,分枝杆菌属检验,放线菌检验,厌氧性细菌检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的检验

理论讲授、实验实践

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布兰汉菌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耶尔森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沙雷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弯曲菌属、螺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嗜血杆菌属、鲍特菌属、布鲁菌属、巴斯德菌属、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红斑丹毒丝菌、阴道加德纳菌、结核分枝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其他厌氧性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30

 

24

临床真菌学检验

真菌学概论、常见感染性真菌检验

理论讲授、实验实践

掌握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标本采集和真菌实验的注意事项。

熟悉真菌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学鉴定技术。

了解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临床常见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微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检验方法。

熟悉浅部感染真菌标本取材、微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检验方法。

熟悉条件致病性真菌的微生物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了解真菌体外药敏试验和监测真菌耐药的发展。

 

3

 

4

临床病毒性检验

呼吸道病毒检验、肠道病毒、肝炎病毒、反转录病毒、疱疹病毒、其他病毒

理论讲授

掌握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反转录病毒、疱疹病毒、其他病毒的微生物特性和微生物检验。

 

16

 

临床标本的细菌性检验

血液、尿液、穿刺液、粪便、痰液、脑脊液、生殖道分泌物、和眼、耳、口腔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理论讲授、实验实践

掌握血液、尿液、穿刺液、粪便、痰液、脑脊液、生殖道分泌物、和眼、耳、口腔分泌物标本的检测流程及临床意义。

 

4

 

14

合计

87

72

总学时:

159学时

(二)实验(训)项目学时安排表

实训项目编号

实验(训)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及要求

项目实验(训)

设计

学时

安排

1

显微镜油镜使用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

介绍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细菌基本形态观察;细菌特殊结构观察

演示性实验

2

2

细菌革兰染色法

正确配制革兰染液;练习接种环的制作和使用;学会细菌染色标本的制作;练习细菌革兰染色法并正确判断染色结果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2

3

常用玻璃器皿的准备

了解常用玻璃器皿的种类与用途;进行玻璃器皿清洁;进行常用玻璃器皿灭菌前的准备

演示性实验

2

4

培养基制备

进行肉高汤和普通琼脂等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学会培养基pH矫正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4

5

细菌接种技术与细菌培养

细菌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接种及其无菌操作;细菌常规培养;观察并记录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的生长现象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4

6

细菌生化反应试验

进行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靛基质试验、肠道选择平板细菌接种;详细记录各项生化反应的步骤。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2

7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观察

正确判断上述生化反应试验结果。

观察并记录上述细菌生化反应试验结果;分析上述细菌生化反应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2

8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型化

参观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细菌室;了解临床细菌检验的自动化鉴定系统

演示性实验

2

9

细菌药敏试验

练习纸片法药敏试验;记录并判断药敏试验结果;分析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4

10

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检验

辨认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形态、染色特征;进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接种、菌落特征的观察;进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鉴定并记录试验结果

综合性实验

 

6

11

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的检验

进行大肠埃希菌生化反应操作;判断并记录生化反应试验结果。

进行沙门菌的生化反应操作判断并记录生化反应试验结果;进行沙门菌的血清学试验操作判断并记录试验结果。

综合性实验

4

12

志贺菌和变形杆菌的检验

进行志贺菌生化反应操作;判断并记录生化反应试验结果。

进行变形杆菌的培养并观察在普通平板上的生长现象;进行变形杆菌的生化反应操作判断并记录生化反应试验结果。

综合性实验

4

13

非发酵菌检验的检验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涂片染色镜检;铜绿假单胞菌鞭毛染色结果观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生化反应实验。

综合性实验

4

14

分枝杆菌检验

观察结核杆菌抗酸染色特性;练习痰标本直接厚涂片法;进行痰标本抗酸染色;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2

15

螺旋体、支原体检验

镜下观察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形态;进行支原体培养和鉴定

综合性实验

4

16

浅部真菌检验

真菌皮屑标本镜检;浅部真菌菌落特征观察

验证性实验

2

17

白色念珠菌检验

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形态染色特征

综合性实验

4

18

临床标本检验

(1)

根据标本制定临床标本检验计划;进行血标本、

设计性实验

6

19

临床标本检验

(2)

脓标本、粪便标本、尿标本、痰标本的细菌和检验并作出正确报告。

设计性实验

4

20

临床标本检验(3)

临床标本实验操作考试

设计性实验

4

总学时

72

四、课程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实训项目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典型的实训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操作技能,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核结构等要点。

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项目课程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与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养成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的四步(阶段)教学法、分项技能单独完成与检验项目分组实训结合的项目教学法、理论教学的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过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综合评价、突出能力评价优先地位、重点过程评价等原则,采取多元化、全程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课程评价。

结合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工作结束后,授课教师应当综合课堂教学日志、期中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和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本课程标准在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中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与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

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笔记、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活动的参与程度及表现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评定学生成绩。

二是考核学生获取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交论文或口试、笔试等方式进行。

三是考核学生团队合作、社会交往、自律、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情况、情感态度及学生在实践中遵纪守法的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参考。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立以来,为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要,本着资源的共享的原则,优化校内教学资源,积极建设完善医学检验技术实训基地。

已建成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室,除了有高压消毒锅、光学显微镜、培养箱等微生物检验常规仪器设备外,还有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倒置显微镜、酶标仪等一大批高值实训仪器。

此外,我们还建设了无菌室、微生物准备室、物品洗刷室、仪器室,同时可满足70人实训需求。

课程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可满足《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等课程教学专业实训的需求。

在教学资源方面上,首先是对课程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微生物实训室、教学器具、实验设施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行开发构建;其次是课程教学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包括教材、教参、专业网站等。

涵盖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和电子教案、思考题库、习题库、试卷等)和教学资源库(包括授课教材和相关的参考文献、学习资料等)。

(二)师资条件

学院重视对任课教师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培养,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我们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及自身师资的特点,优化了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方面,课程组教师由具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

在教学安排上,各章节内容由相关背景专业教师授课,每个教师讲授若干章节。

同时考虑教师的专长及特点,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解微生物学检验技术部分的内容和相关内容的实验教学。

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应用型人才质量的根本。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并善于将实践经验转化到课堂教学中。

面对我院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组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的特点,。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一是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有计划的安排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寒暑假)驻扎医院检验科,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二是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开展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教师深入医院,了解和掌握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知识,发现实践问题,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检验实践。

(三)教材编写

基础医学微生物的相关内容选用李凡、徐志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作为教材,而核心内容选用刘运德、楼永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作为教材。

该教材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配套教材,是培养医院等企业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课程。

主要介绍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因此本教材的编写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响应学院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号召,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本课程组认真制作了课程全套多媒体课件,全课程教学都以多媒体形式手段,配合传统教学器具对课程教学形式进行整合开发。

同时开发课程的网站,做到课件和电子教案、重要示教图片库、习题库上网,利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七、其他说明

本标准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