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
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
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3)机械运动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
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3)引入新课
复习: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
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
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
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
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
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
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3)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3)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
提出问题:
(3)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
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
“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
1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3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
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
速度的计算
2.难点: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3)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
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
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
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
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
提问:
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
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
m/s或者是km/h
例题:
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
20m/s=54km/h=
例题:
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
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3)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
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
生答。
师:
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
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
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
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
生答。
总结:
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
哪位同学知道呢?
生答。
总结:
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
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
生答。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
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
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
不能,有什么办法吗?
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
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第二章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
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
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
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
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试验:
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
(1)、频率:
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
声音的强弱
试验:
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
(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
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章内容
五、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2—3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
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
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
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3—1温度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
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
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教师:
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
课本70页试验:
图4.4-1示
结论:
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
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2、温度计:
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
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
37℃读作37摄氏度-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结构、量程、分度值
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
怎样使用?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3—2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
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
单位是什么?
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
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
1、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
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如:
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3—3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