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187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重点.docx

基础心理学重点

基础心理学

S.识记L.理解Y.应用

一、绪论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感觉和知觉

四、记忆

五、思维、言语及想象

六、意识与注意

七、需要和动机

八、情绪、情感和意志

九、人格

绪论:

定义、方法、原则、成果

生理基础

心理现象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概述S.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分支

动物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S.L.Y.

4、应用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

S.L.Y.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S.L.Y.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大脑是心理发展、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社会基础。

S.L.Y.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

第三单元发展简史

S.L.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学派纷争

心理学派别的基本情况总览

学派名称及期限

主要人物

研究对象

基本论点

构造主义

1879-1900

冯特

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

机能主义

1890-1930

杜威

詹姆斯

意识的功能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学派

1912-1940

韦特海默

克勒、考夫卡

意识的组织结构

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

1900-

弗洛伊德

荣格、阿德勒

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

童年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和心理

障碍的根源

行为主义

1913-

华生、斯金纳

班杜拉

环境对人和动物的外显

行为的影响

只有可观察的外显行为,才可以作为科

学研究的对象

人本主义

1950-

罗杰斯

马斯洛

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

无限潜能

认知心理学

1950-

奈瑟、皮亚杰

司马贺、乔姆斯基

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不了解人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

就不可能对人的行为有真正的了解

生理心理学

行为和心理与其身体及

生理功能的关系

生理及人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

3、生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辩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机构及功能

S.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功能:

接收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

运动神经元(传出)

中间神经元(联络)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外周神经系统:

除去脑、脊髓以外的全部神经

2、脑神经:

12对,从脑出发,主要分布在头、面部

3、脊神经:

31对

4、自主神经系统

S.

三、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端脑、脑干、间脑、小脑

S.

四、大脑皮层的机构与功能

1、皮层感觉区: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视、听、躯体感觉)

2、皮层运动去:

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肢体的各种运动)

3、皮层联合区:

大脑皮层80%属于联合区(知觉、思维、注意)

五、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

结构基本对称,功能不对称

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形象思维占优势

胼胝体——连接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人体有两种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与心理活动联系最直接的几种内分泌腺

1、垂体腺

2、肾上腺

3、甲状腺

4、性腺

S.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1、兴奋——神经活动由静息转为活动的状态

2、抑制——神经活动由活动转为静息的状态

3、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4、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5、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又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

6、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回的反射

7、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8、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事物的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9、第二信号系统——以词语为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2、扩散和集中

3、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

4、动力定型——刺激形成了固定顺序,反应也形成了固定顺序,大脑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S.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二、感觉种类: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S.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S.

二、种类:

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三、韦伯定律——差别阈限随原来的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比例是一个常数。

K=△i/I△i:

差别阈限I:

原来的刺激强度K:

常数(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

费希纳定律——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S=KlgRS:

心理量R:

物理量K:

常数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S.L.Y.

一、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般降低,暗适应例外)

二、感觉后象——感觉形象在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现象

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S.

一、视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纳米(nm)的电磁波,这一段电磁波也叫光波。

2、视觉的感受器官是眼球,它是由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组成。

3、颜色特性:

彩色、非彩色

色彩混合:

色光混合(相加),颜料混合(相减)

色彩异常:

色弱、部分色盲、完全色盲

S.

二、听觉

1、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空气振动,其中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2、听觉器官是由耳廓、外耳道、骨膜、听小骨、内耳组成

3、声音的性质:

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

三、嗅觉和味觉: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于舌面以及上颚的味蕾。

四、皮肤感觉:

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

五、平衡觉:

又叫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六、运动决:

感受器分布于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七、内脏感觉:

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渴、疲劳、性、疼痛。

八、痛觉:

遍布全身所有组织中。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人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受知识和经验的约束

S.L.Y.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根据过去的经验整体知觉事物

2、选择性:

有选择的知觉外界事物

3、恒常性:

知觉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4、理解性:

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种类

S.L.

一、空间知觉

1、大小知觉

2、形状知觉

3、方位知觉

4、距离知觉

二、时间知觉:

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参照性、受过去经验影响)

四、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先有客观事物,后有主观知觉)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S.L.

一、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S.

二、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容易长时记忆)

3、情绪记忆(容易长时记忆)

4、语义记忆

5、动作记忆(容易长时记忆)

S.L.Y.

三、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S.L.遗忘:

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再认。

S.有意遗忘:

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

S.L.Y.遗忘规律:

遗忘进程是现快后慢

艾宾浩斯:

德国心理学家(1850-1909),研究记忆的方法,对整个心理学实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三个记忆系统

一、记忆系统

记忆——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S.

二、三个记忆系统

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阶段,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

第三单元表象

S.L.

一、表象定义:

对事物形象的回忆

S.L.

二、表象特征:

直观形象性和初级的概括性

S.L.

三:

表象作用:

起从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

第五节思维、言语、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S.L.Y.

一、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S.L.

1、分析和综合

分析:

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

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抽象和概括

抽象:

将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的过程

概括:

将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途径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S.L.

一、按思维的形态分类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二、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类

1、辐合思维

2、发散思维

三、按思维的特性分类

1、再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掌握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用词来表示,此时同类事物的一个总名称。

S.

一个概念可以代表同一类具体事物(抽象事物特性)

概念掌握、概念形成

指个体借助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就是把一个名称和一类事物联系起来,即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而把不同……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S.

1、自然概念:

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的方法形成

2、人工概念:

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效率高)

三、问题的解决

S.

问题解决——给被试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2、原型启发的作用

3、定势的作用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尝试)

2、启发式策略(运用已有经验,少量搜索)

第四单元语言和言语

S.

一、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位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三、言语活动形式

形式:

听、说、读、写

分类:

内部言语——支持思维活动言语是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

四、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S.

1、言语运动中枢:

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

2、言语听觉中枢:

威尔尼克区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

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失写症

第五单元想像——给我们带来了心灵自由和无限的时空!

一、想像——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像的种类

无意想像——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像

有意想像——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像。

S.

1、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像

2、再造想象:

依据现成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像

3、幻想:

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像

第六节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一个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包括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知觉。

哲学的解释:

意识指精神,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法律的解释:

指的是注意,有意识的作了某件事情。

医学的解释:

指的觉醒,一个人睡着还是醒着。

二、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

脑电波形态

频率(Hz)

典型的意识状态

Beta(β)

14-30

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的解决问题

Alpha(α)

8-13

深度放松,安静和休息状态

Theta(θ)

4-7

轻度睡眠

Delta(δ)

2–4

深度睡眠

睡眠的四个阶段

1、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

2、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个体很难被叫醒,约持续20分钟。

3、脑电波凭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delta波,约持续40分钟。

4、呈现delta波,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随后进入快眼动阶段,梦境出现,这一阶段约持续5-10分钟。

梦发生在快眼动阶段

梦有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不稳定性

梦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欲望的反映。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离开心理过程就不存在注意现象

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S.L.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

注意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

保持时间长度

三、注意转移:

对象有一个转移到另一个

四、注意分配:

同一时间内,将注意集中于不同对象

第七节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S.L.

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按需要的对象分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S.L.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二单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S.L.Y.

马斯洛(1908–1970美国)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学说,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发展,是因为它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产生各种动机,是因为他存在着不同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的需要

安全需要——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生理需要——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

3、情绪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

4、情绪情感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S.L.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情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区别:

情绪是体验的过程,一般不稳定,带有情景因素;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社会意义的感情。

联系:

情绪代表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

S.

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是有机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

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

3、组织功能:

对其他心理活动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4、信号功能:

传递信息,沟通信息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S.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身体变化引起了某种情绪体验(植物神经系统)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由环境刺激、生理变化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刺激、生理变化、认知)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S.

一、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派生出来的情绪

二、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2、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3、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高级情感)

1、道德感:

由道德评价产生

2、美感:

由审美标准产生

3、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产生

第五单元意志

S.L.Y.

一、意志——自觉地确立目标,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动机冲突)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执行阶段

执行、克制、坚持、审视、修正

三、意志品质

1、自觉性:

认知

2、果断性:

迅速

3、坚韧性:

坚持

4、自制性:

管理

第九节人格

S.L.Y.

第一单元人格概述

一、人格——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它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功能性

5、统一性

三、人格结构

人格倾向:

需要、动机、态度

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S.能力——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智力——指人的认知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S.能力分类

1、能力、才能和天才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S.

二、能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组成的

2、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智力由彼此无关的7种因素组成

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智力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操作方式,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

三、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态分布)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S.L.Y.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的因素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第三单元气质

一、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学说

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体型说(克雷奇米尔)

3、血型说(谷川竹二)

4、激素说(伯曼内分泌:

甲状腺、垂体腺、肾上腺、性腺)

S.L.Y.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二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兴奋型——胆汁质

活泼型——多血质

安静型——粘液质

抑制型——抑郁质

S.

(三)、气质特性

1、感受性和耐受性

2、反应的敏捷性

3、可塑性

4、情绪的兴奋性

5、指向性

S.L.Y.

(四)、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胆汁质

强不平衡

能忍受强刺激,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脾气暴躁,难于克制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

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粘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反应慢,情绪平稳,行为内向,头脑清醒,有条不紊;注意力易集中,

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抑郁质

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内心体验深刻,极内向,不爱交往;认真仔细,动作

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三、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稳定性与可塑性

2、没有好坏之分

3、不决定人的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4、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和环境的适应

5、影响健康

第四单元性格

一、性格——指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S.

二、结构(静态、动态)

静态结构

1、态度特征

2、结构特征

3、意志特征

4、理智特征

动态结构

性格的各种特征会在不同场合下显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

第五单元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遵循道德原则。

二、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内向型——兴趣和关注指向于内

外向型——兴趣和关注指向于外

三、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共同特质

个人特征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进行分析,超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有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了不同的人格。

3、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从三个基本维度上描述人格

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艾森克人格问卷

4、人格五因素模型——上世纪80年代,由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

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