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132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docx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业达标训练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业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答案 C

2.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

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

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答案 D

解析 黄淮海平原旱灾和洪涝灾害严重。

3.下列省区中,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是(  )

A.四川、云南B.云南、西藏

C.河南、四川D.云南、广西

答案 A

解析 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充沛,山高谷深,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我国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区。

4.沿江灾害带与山前灾害带相同的灾害种类有(  )

A.风暴潮B.滑坡、泥石流

C.干旱D.暴雨

答案 B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灾害特征的是(  )

A.灾种特点——种类多、频率高

B.分布特点——分布范围广

C.地域差异特点——地域差异大

D.灾种特点——现代火山活动频繁,地震频发

6.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A.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界处

B.经济快速发展,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C.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区之一

D.灾害防御能力有限,灾害监测系统不健全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我国现代火山活动并不强烈。

近代除新疆、台湾境内发生过火山活动外,其他地区的火山以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为主。

第6题,自然灾害的发生首先要有自然异变,我国地处世界两条灾害带的交界处,所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B、C、D三项是灾情加重的原因。

7.下列地区及其易发或多发自然灾害组合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

B.洪涝多发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C.旱灾多发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地区

D.地震多发区——华北、西北、西南、华中

答案 B

8.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冬季风强弱和进退的时间早晚不同

C.南北温差大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时间早晚不同

答案 D

解析 我国水旱灾害多发与夏季风的关系非常密切。

9.我国的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和西南

B.西北和华北

C.西南和西北

D.东南沿海

答案 A

解析 我国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两大林区。

10.有关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少于中部地区

B.西部地区灾害损失大于东部地区

C.东部地区灾害强度小于中部地区

D.东部地区灾害频率高于中部地区

答案 D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

11.海水入侵和风暴潮主要分布在哪一自然灾害带(  )

A.沿海灾害带

B.沿江灾害带

C.山前灾害带

D.三大自然灾害带

答案 A

12.沿海灾害带和沿江灾害带共有的自然灾害是(  )

A.风暴潮

B.暴雨、干旱

C.滑坡、泥石流

D.海水入侵和洪涝

答案 B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①风暴潮,②泥石流,③地震,④滑坡,⑤暴雨,⑥水土流失,⑦洪涝,⑧虫灾,⑨冰雹,⑩低温冷害。

据此回答13~15题。

13.上述灾害中,山前灾害带多发的自然灾害有(  )

A.②④⑨⑩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⑨

D.②④⑥⑨

14.上述灾害中,沿江灾害带多发的自然灾害有(  )

A.②③⑤⑩

B.②③④⑤

C.②⑤⑥⑧

D.②④⑤⑥

15.上述灾害中,沿海灾害带多发的自然灾害有(  )

A.③⑤⑦⑧

B.①③⑤⑦

C.①③④⑤

D.②⑤⑦⑨

答案 2.C 3.D 4.B

解析 第2题,山前地区由于地质、地形等因素,是一个灾害多发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及冰雹等灾害。

第3题,沿江河的上游地区地表崎岖,多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中、下游地区多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

第4题,沿海灾害带主要有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灾害。

二、非选择题

16.读下面两幅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答案 

(1)旱涝 联系性

(2)地震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发;国土面积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界处,地震多发;海岸线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解析 第

(1)题,Ⅰ地区为华北地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春旱夏涝灾害多发。

Ⅳ地区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且链发性强。

(2)题,地震具有突发性、强度大的特点,且多发生在夜间,所以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

第(3)题,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这与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第(4)题,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不同地区人类的活动不同。

山区——乱采滥伐;平原地区——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等。

17.读“安徽、江苏两省某种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表(1991年)”,完成下列问题。

项目

统计数据

农作物受灾面积(万hm2)

966.67

成灾面积(万hm2)

666.67

绝收面积(万hm2)

186.67

倒塌房屋(万间)

349

死亡人数(人)

1163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484

(1)表中反映的自然灾害种类是________,两省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省成灾面积较大的原因有哪些?

(3)由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洪涝 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

(2)安徽、江苏播种面积较大,人口众多,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较差。

(3)受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解析 由表可知,灾种为洪涝,两省位于东部季风区且人口稠密,所以灾害多发且成灾严重。

18.2016年冬至2017年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山东、河南等省发生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灾。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地区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材料二 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答案 

(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干旱形成的季节为春季。

原因:

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造成蒸发量大,且农作物需水量大,易形成春旱。

B地干旱形成的季节为夏季(7、8月份)。

原因:

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易形成伏旱。

解析 第

(1)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东南多西北少;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题,思路分析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