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0734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docx

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

2012年3-2-1专题0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师版)

【考点定位】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突出太平天运动这一农民革命战争最高峰的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局限。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着重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突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认识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掌握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解放战争等主要史实,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第二次巨变。

【三年高考】

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答案】:

B

2.(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

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清政府晚期革命力量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酝酿改革,企图实行“预备立宪”,欺骗国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故选C项。

3.(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项。

4.(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7)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溥仪

图5

【答案】:

C

【解析】:

图5中“民国四年”(1915年)仍然打着拥护皇帝“万岁”(君主专制)的辫子军旗号,这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自作孽不可活”的行为,即C项张勋;A项袁世凯是1916年自己称帝复辟;BD两项也不符合题目的限制条件。

5.(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

“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

A

7.(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B.陈玉成C.李秀成D.石达开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中,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和苏南,打击英法侵略者,即选C项。

8.(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

D

【解析】:

注意图片下方标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5年8月成立,源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图中还有“民众的力量”、“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等字样,正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选D。

袁世凯独裁卖国(1912—19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与存在(1931年—1945年,也有持续到1947年春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这一说法)、五四运动(1919),ABC三项的与1925年时间不符。

9.(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9)毛泽东说?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

”“前面这部分材料”不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五四运动

C.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D.北伐战争

【答案】:

D

【解析】:

重点关注四个选项的时间。

ABC三项都在1921年中共诞生之前;D项在1926年开始,不符合1921年之前的材料。

10.(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察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的战略意图,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选A项。

11.(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答案】:

B

【解析】: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工作重心”是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也即从“包围城市”转变到“夺取城市”、“管理城市和发展城市”。

A项要到1952年底;C项的“认识”未变(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配合);D项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开始的。

12.(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B.1925年

C.1926年D.1927年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左边“中华民国十四年”可知,这是公元1925年(1911+14=1925),即选B项。

13.(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

“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10分)

【答案】:

【解析】:

(2)结合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和1934年中国的政治形势,较易归纳这这两种主张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

14.(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38——

(1)、

(2)小题)(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8分)

【答案】:

【解析】:

(1)从材料一陈嘉庚和黄炎培的话语中归纳出“教育救国”的主张,联系半殖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指出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无法实现的原因)。

(2)依据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形势简述背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简述“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内涵。

二.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从反孔到尊孔,手段不同,目的一致(宣传农民起义、维护太平天国政权)。

应对“战局逆转”主要是重建领导核心、进行后期防御战,排除B;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本身就具有反封建性,传统士绅抵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西方势力对太平天国支持与否,关键要看太平天国能否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排除D。

2.(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

A

3.(2011年全国卷文综16)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答案】:

D

【解析】:

章太炎借用南宋末年的悲壮抗元故事,意在激发中国人民反帝的民族激情。

4.(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

“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证券的合法地位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5.(2011年广东省文综16)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

6.(2011年山东省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A项1917年以来已经有,不选;C项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就存在,不选;D项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未变,不选;仅剩B项,他能说明陈独秀从新文化运动到国民革命开始这段时间对帝国主义侵华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入,是民族主义高涨的反映。

7.(2011年重庆市文综19)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拟组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图4中的

图4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本题示意图的时间,可判断这是考查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部状况。

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湖北、河南、安徽交界,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D正确。

8.(2011年重庆市文综20)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

“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

应使全党和全国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这一时期的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A.游击战B.攻坚战C.阵地战D.运动战

【答案】:

D

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

A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留美和留日学生,都不是科举考试选拔的学生,排除A项;1906年才爆发同盟会领导下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排除C项;D项只是外因,排除D项;以发展变化眼光看,选B项。

11.(2011年北京卷文综39—

(2))

(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8分)

【答案】:

(2)贡献:

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里理论。

【解析】:

在抗日战争的时间范围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简要归纳中共的贡献。

 

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

1.(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5)1913年,某身着日是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于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

C

【解析】:

从题中老农对“革命党”和“中华民国”的无知与恐惧可以直接表明C项。

2.(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

C

【解析】:

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可暂时避免内战发生,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能是C项。

3.(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

D

【解析】:

1925年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运动是在中共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也使中共快速发展。

4.(2010安徽卷文综15)图3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

A

5.(2010年北京卷文综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

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

C

【解析】:

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6.(2010年山东卷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

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答案】:

A

【解析】:

只有A项适合图片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也“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评价。

7.(2010年浙江卷文综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答案】:

C

【解析】:

①项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②项是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的纲领;③项是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的号召;④项是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的体会。

8.(2010年重庆卷文综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

A

【解析】:

“八七会议”纠正的错误,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中共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项。

9.(2010年上海卷历史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

【答案】:

D

【解析】:

从题中“今年又杀宋教仁”,可见它是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10.(2010年上海卷历史26)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B.遵义会议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

【答案】:

A

【解析】:

识记课本中所述中共主要会议的相关主要内容。

11.(2010年江苏卷历史22)(9分)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一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2分)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3分)

【答案】: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影响的理解。

可以从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方面加以解答。

影响。

【两年模拟】

一.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

1.(安徽省马鞍山市2012届高三一次质检文综)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

“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

”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

【答案】:

B

【解析】:

从题中时间和文章内容判断,这是高度颂扬中华民国的成立。

2.(广东省汕头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质检文综)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他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B

【解析】:

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袁世凯上台顺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也有合法性,也即B项准确而全面。

3.(北京市东城区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统测历史)中共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作战方针,最后实现“战和并用,铸剑为犁”的战役是C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

C

【解析】:

符合本题的“先打两头、后取中间”方针和“战和并用”战役标准的是只有C项。

4.(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材料高度评价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作用。

5.(江西省临川十中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

”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答案】:

D

【解析】:

从大势所趋、民心向背看,国民党反动统治垮台是历史的必然。

6.(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摸底历史)在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中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士兵被打死了9名。

下面是档案中留下的部分个人资料:

中营守兵林喜成,年二十五岁,系鸟枪手,母陈氏,妻李氏,子注。

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系鸟枪手,妻孙氏。

左营战兵丘明禧,年三十九岁,系弓箭手,祖母林氏,母刘氏,妻陈氏。

右营战兵张世泽,年五十九岁,系鸟枪手,母于氏,妻黄氏,男光灿。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包括

①当时没有正常的退役制度②当时没有正常的征兵制度

③当时部队的战斗力低下④当时清军没有机动部队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