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622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docx

正文《海国图志》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5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动态

近代初期,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侵略的加深,一批中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关注国家的命运,先后写出了22部有关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著作,目的是通过了解、学习近代西方社会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富强起来,《海国图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与此同时,在朝鲜、日本,由于西方势力的侵入,一些具有开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十分关注中国的现实和命运,关注中国的文化思潮,希望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看到自己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近代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复杂,历史学家们更多的注意近代东亚三国中、朝、日之间的外交关系和政治斗争,而对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因此,随着中、韩、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加强对近代中朝日文化交流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前,国内研究魏源著作与近代初期思想的论著较多,其中以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的《魏源与近代改革开放》一书,汇集了多篇国内专家学者有关魏源及《海国图志》一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他还有,朱竹云的《魏源“师夷”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吴雁南的《魏源的改革观和心力决定论》,王自敏的《魏源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思想》,其中论述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对魏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论文,有沈传经《左宗棠是林、魏的后继者》、林平汉的《从“师夷之长技”到“持西用中”严复学西方思想的发展》,秦瑞基、朱信方的《从维新派的文化思想看鸦片战后中国文化结构的畸变》等等,这方面的著述相对较多。

这一部分偏重于对《海国图志》以及魏源思想的研究,对《海国图志》某一部分观点进行阐述,对于该论文的前两章观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关于《海国图志》在朝鲜、日本的传播及其对两国近代初期开化思想的影响,这方面的著述涉及到日本的部分较多,而涉及到朝鲜的部分相对较少。

有关日本方面的论著有,王晓秋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鲇泽信太郎(日)的《锁国时代日本人的海外知识》,武安隆的《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干涉文化史说》等等。

有关朝鲜部分陈尚胜的《中韩交流三千年》、朴文一、金龟春的《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李元淳(韩)的《朝鲜西学史研究》等等,以上的论著在部分章节中对《海国图志》在朝、日两国的传播进行阐释,但针对《海国图志》一书传播的脉络及其对东亚三国近代思潮的影响缺乏系统的论述。

1.2研究意义和方法

论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人们往往注目于西学的东渐,即西方文化如何传入和对中、朝、日近代化的影响。

本文拟从近代初期中国著作的东渐,即鸦片战后以《海国图志》为代表的介绍世界史地的著作东传到朝鲜、日本及其产生的影响,来阐释这部的传播,对朝日近代思想的启蒙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日本竟然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奇特现象。

《海国图志》所引发的不同凡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东亚三国统治阶层、思想界对待外来文化和近代化上的不同态度,同时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颇有启示。

本论题旨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十八世纪中期中朝日三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以及各国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所采取的政策,在尽可能广泛占有相关资料、分析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客观的、冷静地分析《海国图志》闻世的历史条件及其传播对近代东亚三国开化思想的影响,进行客观地阐释和评说。

本论题在借鉴前辈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使之在理论上具备了新的特点。

1、以近代初期介绍西方社会史地知识的代表性著作《海国图志》为突破点,阐释近代初期的汉籍在中、朝、日三国传播的不同境遇及其著作对各国开化思想形成的影响。

2、《海国图志》在近代初期充当了传播西方文化的媒介,通过介绍中、朝、日三国近代思想界对异质文化的态度,来论证一种对外来文化失去了吸收、接纳、融会功能的文化必将成为先进思想发展的绊脚石。

3、以史鉴今,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海国图志》一书在中朝日三国的不同境遇的历史原因,传播的差异,论证只有对外来文化实行“有容乃大”的政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效地抵制外来势力的入侵,在现今的国际政治、文化交流中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二章、“著书慷慨识忧时”

———魏源与《海国图志》

第一节、经世致用的爱国思想家魏源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

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

这首诗是爱国思想家魏源在鸦片战后,以激越澎湃的爱国热情写下的反映鸦片战争史事的七言律诗,即《史感前十章》与《史感》。

“史感”,顾名思义,是对鸦片战争史事感怀的意思,以《史感》命题,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两组诗颇以“诗史”自期。

魏源生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人,是十九世纪中叶著名的学者和先进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经学、子学、历史、地理各方面的著作颇多。

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当时的一些重要社会经济问题,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的解决方案。

魏源的一生仕途多舛很不得意,15岁中秀才,29岁中举,此后屡试不第。

究其原因,他看不起儒家的繁琐文风,思想上又与传统的文人官僚不同,所以中举后,考进士一直落榜,年逾“知天命”后,才中了三榜的第十九名进士。

一次,考官因嫌他的考卷字迹潦草,取消了他的殿试资格。

可见魏源的个性是他难以中举的主要原因。

道光初年,魏源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巡抚的幕僚,主持《皇朝经世文编》纂辑事宜。

魏源甄选了自清朝建立以来有关政治、社会和思想各方面问题的论文,即有所谓“经世致用”价值的文章,辑为《皇朝经世文编》,用贺长龄的名义发表。

因为搜集了很多的社会经济资料,而且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对海运、水利等方面的政策多有所建言,所以,编成之后影响极大,受到当时许多仁人志士的赞赏,当时关心国事的官员几乎人人都有这本书。

1826年(道光六年),魏源与龚自珍赴京会试,两人志趣相投,成为“挚友”。

他们开始感到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加深,对当时那种陈腐的文风不满,不想做儒家思想的书虫,着手于研究"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即"天地东西南北之学",积极寻求改革图强之路。

鸦片战争爆发,魏源主张坚决抗战,并应钦差大臣裕谦之邀,参加了裕谦的幕府,入浙江参赞军务。

战败后,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14卷。

魏源认为当时的情形是“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划”。

他的“讲划”的中心思想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并且,认为当时要做的事首先就是“洞悉夷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魏源在江苏京口会晤林则徐。

此时林则徐已被革去四品卿衔,被从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俩人对榻倾谈,都意识到中国社会对中国之外的“夷”,实在知之甚少,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条重要原因。

林则徐将他组织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嘱他编纂《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

魏源有诗文记述了此次会面,“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与君宵对塌,三度雨翻蘋”,“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抵御英国侵略的时候,也是主张首先必须“洞悉夷情”的,并收集了相当一部分有关西方的历史地理的材料。

魏源遵循友人林则徐嘱托,依据《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

《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其中著名的《筹海篇》就包括在这部著作里。

《海国图志》在当时是一部系统地讲解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

书中记叙英国的事情特别详细。

他对于英国所下的结论是:

“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

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得朘削其精华”。

他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张殖民地、剥削殖民地人民的事实,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在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魏源也和曾国藩一样在地方筹办团练,准备镇压。

后来被人诬陷延误情报传送,被免职。

第二年恢复职务后不久,他就以"世乱多故,无心仕宦"为由,辞职回乡,最后住在杭州的寺庙里研究佛教,不见任何客人,六十四岁时终死于此,葬于杭州。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魏源的思想十分丰富,在经学、哲学、史学、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其思想最主要的部分,同时也是给予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在“公羊说”变易观指导下形成的“经世致用”社会改革思想。

这种社会改革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鸦片战争前表现为传统范畴的“通经致用”,战后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既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就是体现这一思想的代表著作。

正是这种思想使他成为近代中国率先放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成为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驱,甚至于对东亚社会近代化的影响也不容小窥。

第二节、《海国图志》著书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社会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清王朝已经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吏治日益腐败,大小官员贪污成风。

军队武备松弛,无论当时的八旗兵,还是绿林兵,都以腐败不堪。

军官不理军务,克扣军饷,士兵不勤于操练,许多人竟吸食鸦片,或相聚赌博。

海防上,甚至出现水勇不习水性,武器生锈,炮台失修等现象,若遇检阅,水勇雇寻渔户冒名顶替,战船多半是薄板旧钉钉成的。

可见,这样的军队是难以保卫国家的安全的。

地方官巧取豪夺,无孔不入,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日下。

自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

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

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河南、直隶、山东等省,曾一度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门一带与清军激战。

嘉庆皇帝惊呼“汉、唐、宋、元、明以来未有之祸”。

在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加上政府财源枯竭,清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部分士大夫感到义理、考据之学远离实际,无济于世,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强调经世致用,解决现实问题,他们针对当时的“弊政”,提出了“更法”、“改图”、“变功令”的主张,希望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某些社会改革。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致力于兴利除弊,倡导社会变革,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外部条件来看,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无疑是魏源写作《海国图志》的重要外来因素,鸦片战败给魏源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即“愤”与“忧”,是促使他写成这一巨著的主要原因。

当英国侵略者已经侵入中国时,当时的统治阶级根本不了解“夷情”,对当时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若迷路之子,指东谓西”。

道光皇帝竟向臣下询问英国“地方周围几许?

所属国共有若干?

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

平素有无往来?

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有无贸易相通?

”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竟然昏庸到对“夷情”毫无所知。

魏源在强调发愤与忧患之际,特别提出了“愤悱”一词,构成了民族义愤的较高层次,把对于外来侵略的反应从感情层次提高到理性层次,接触到了近代化这一命题。

鸦片战争失败后,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他们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途径是一方面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了解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

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注意了解西方国家的先进人物之一,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在当时战争情况下,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海国图志》是魏源奠定其历史地位的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它以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和深邃的理性思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第三节、《海国图志》内容详介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魏源编撰这部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抵抗侵略,所以从全书的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他编撰的思路,“制夷”是目的,“悉夷”是前提,“师夷”是方法和途径。

但其“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命题的提出,却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建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体系,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清朝长期闭关锁国。

对西洋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等几乎“浑然不知”。

鸦片战争之前,魏源就曾激烈批评当时的腐儒:

“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番,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

则若有若无,……至声教不通之国,则道听臆谈,尤易凿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在《海国图志》序言中说的很明了: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惟有“师夷之长技”才可“制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也是他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乃至总结清政府鸦片战争中失败教训的精辟结论。

《海国图志》是在林则徐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而成,1842年9月初编为五十卷,后又补充到一百卷。

《海国图志》百卷本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筹海》两卷。

纵论御敌之策,魏源从议守、议战、议款三个方面,总结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二部分主要是图集,包括《海国沿革图》、《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地图及各国分地图,完全突破了“中国是天下的中心”的陈腐观念。

第三部分共66卷主要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等等。

分别叙述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其中尤为详细的是法、英、俄、美四国。

第四部分主要包括《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中西历法异同表》和《中西纪年通表》等三表。

第五部分为“国地总论”3卷,介绍全球地理,分别为《释五大洲》、《释昆仑》以及利马窦的《地图说》、艾儒略的《四海总说》和南怀仁的《坤舆图说》。

第六部分为“筹海总论”4卷,辑录各家关于沿海情形、筹海方法和论说。

第七部分为“夷情备采”3卷,包括鸦片战争的有关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翻译的《澳门月报》、《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资料。

第八部分为“西洋技艺”12卷,介绍西洋船、炮、枪、水雷等武器的制造原理和方法、西洋技艺、远镜做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等,并配以详图说明。

第九部分为《地球天文合论》,系统介绍了地球形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属于制夷、悉夷和师夷这三个议题,而悉夷和师夷的最终是为了制夷。

通观全书,著书的宗旨十分清晰,无论是介绍各国史地情况,还是介绍西方科学技艺,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抵抗西方侵略。

全书开首的《筹海篇》,是魏源精心策划提出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总纲领,后面的《筹海总论》四卷则收录了当时有关海防的各种建议和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所谓“师夷”是指向西方学习,在百卷本中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不仅仅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说的提出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过渡的首次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最早形态,揭示了崭新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文化观念,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名副其实的“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魏源通过整理资料,认识到西方非但并不野蛮,而且有更进一步的文明。

因此,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非常自觉地倡导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观念,大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明确界定“夷之长技”有三个方面: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还认为“凡有益于民用者”都应当学习引进,并提出了战败之后所应该采取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系统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实施方略:

第一,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魏源认识到要使中国像西方一样有“船坚炮利”,则需要发展自己民族的工业,“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

并延西洋橐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

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另外,“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

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选机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当时那些顽固不化、嚣然自大的上层官僚阶级竭力反对制造机器,诬蔑机器为“奇技淫巧”,为“形器之末”。

魏源反驳说:

“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

”,“引诱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

第二,发展海运。

魏源亲眼目睹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在海上霸道,认识到发展航海运输,无论对国家经济、军事和民生都有重大意义。

他曾经辅佐江苏巡抚陶澍,针对当时漕粮官运、运河堵塞,建议改官运漕粮由海商运输。

这件事在当时对突破海禁、破除官运漕粮垄断,发展海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发展商业。

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富强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国”,“自意大里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兢,于是佛郎机、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以至于“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睃削其精华。

”“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又先于食。

第四,介绍西方民主制度。

他介绍瑞士的情况说:

“至于朝纲,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民政“皆推择乡官理事,不力王侯”,并加案语称赞说:

“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

”介绍美国民主制度时,由衷的赞许:

“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

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

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个官会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他称赞美国的宪章“可垂奕世而无弊”。

认为英美的议会体制体现了“公”和“周”。

第五,建立、发展信息部门。

魏源认为夷敌之所以能把清王朝打败,除了军事实力的悬殊外,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夷敌“建英华书院,延华人为师,教汉文汉语,刊中国经、史、子、集,图经地志,更无语言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国情形虚实,而中国反无一人了彼情伪,无一事师彼长技”。

在《海国图志》里宣扬的一个主题就是一定要“悉夷情”、“译夷书”。

《海国图志》的七十五幅地图、世界五大洲(亚洲、小西洋利未亚洲、大西洋、欧罗巴洲、美洲)各国地志、表、国地总论和地球天文合论共五个部分,七十九卷,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编撰的。

他主张悉夷情,师夷技,以抵制其殖民扩张。

应当看到这不仅仅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应被看作为现代情报、外交综合一体之策略的雏形。

第六,重视教育,关注人才的培养。

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得以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

“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

详细地介绍了美、英、法、德、荷、西班牙诸国学校的数目,教师的待遇,教学的运行管理,教育内容,其中尤为详尽地介绍了日耳曼的教育类型。

魏源还比较了欧罗巴诸国教育目的和方法与清朝的不同,人家的“秀才”、“举人”并不是仅仅为了当官,为士、为工、为商、为医等等均需学习,才可各习其事。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信奉“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价值观,并以“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奉行重义轻利的工具理性价值观,视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魏源介绍的这些情况为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作出了贡献。

通过以上归纳介绍,可以看出魏源已经觉察到近代科技文化对西方国家强盛所起的作用,认识到西方文明之关键在于能够制造机器和培养能够制造和使用机器的人才,他还感觉到西方文化造就出一批敢于打破封闭,周游世界、广览地球的“智士”。

他们极意搜求新地垦殖经营,或者经商做生意,甚至用军舰强兵强迫别国开口岸通商。

他着重分析了当时称雄世界的英国,认为这个面积不大,也不富庶的弹丸小国之所以富强,原因有二。

一是商业发达;二是殖民扩张。

“英吉利夐然三岛,不过西海一卷石,揆其幅员,与闽广之台湾、琼州相若,即使尽力为沃土,而地力产能几何?

所以骤至富强,纵横于数万里外者,由于西得亚墨利加,东得印度诸部也。

亚墨利加土地,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闻,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遂益万里膏腴之土,骤至不资之富。

”魏源认为英人的极度贪婪必然驱使他们如此。

魏源也找过其他原因,如文化教育、刑法律政、政事制度、风俗教门、技艺工作、宗教等等,尽管作过一点思考,但并未加以深究。

即使经过鸦片战争的洗礼,魏源对西方的认识由知之甚少到逐步了解,但并不是非常透彻深刻的。

他从未出过国门,所沿用的都是二手材料,因而他的有些介绍仍充满离奇和荒诞。

第四节《海国图志》的地位和评价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以及对世界所作的全面的介绍,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

首先,魏源贯穿于《海国图志》全书中的强烈的经世意识是中国传统经世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著书的目的是为了抵抗侵略而作的,其经世意识强烈而明显。

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的思想起源很早,儒学本身就是一种体用合一的学说,强调修身养性,修身、齐家,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明后期,士大夫崇尚理学,高谈性理,所作的学问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毫无裨益。

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痛心明朝的灭亡,指斥当时盛行的空疏的理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经世思潮由是兴起。

但由于清初的文化专制主义的实行,文字狱迭起,一度勃兴的经世之学很快在政治高压下趋于沉寂。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国势日趋衰微,经世之学重新兴起,形成了一股经世思潮,战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传统范畴上的盐漕河兵等国计民生问题。

战后,为了抵抗侵略,拯救民族危亡,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对策。

这是经世致用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自此,“师夷长技”的思想随着历史步伐的前进而拓展不同的概念。

其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一种真正的爱国主义思想,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抵抗侵略的正确方向。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大炮和鸦片侵入中国,中国社会陷入严重的危机中,各阶层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家而殚精竭虑。

抵抗侵略,救国救民成为近代中国的主题,成为每一个思想家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首要问题。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就是这一时代主题的最好的回答,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反抗侵略的正确方向,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的起点。

在近代史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所面临的拥有强大物质文明的对手,几千年的历史提供不了现成的答案,传统上的岳飞式的“精忠报国”,“文死谏、武死战”,不能解决国家命运的改变。

因此,抵抗侵略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两大基本内容。

既然的对手超过自己,就应该向其学习。

师夷长技,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想办法弥补,改革图强,向西方学习才是抵抗侵略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当时举国皆谈“中外大防”、“华夷之辩”的时候,魏源以其对国家前途忧虑的,勇敢地提出了“师夷长技”的真知灼见,与那些虚妄自大而盲目排外的封建顽固派相比,不啻于天壤之别。

魏源当时对于反侵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和在科学技术上赶超西方具有强烈的信心,认为西方的工艺技术并不神秘,“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方各国视为平常”,他相信只要“集众长以成一长,则人争效力”,就能够“风气日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