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321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docx

强夯的作业指导书

目录

1.适用范围-1-

2.编制依据-1-

3.施工准备-1-

3.1技术准备-1-

3.2物资设备准备-2-

3.3劳动力准备-2-

4.施工方法-2-

4.1主要技术标准-2-

4.2施工工艺流程-4-

4.3.基面处理-5-

4.4.强夯施工-5-

4.5.施工注意事项-6-

5.质量控制及检验-7-

5.1.基本要求-7-

5.2.外观鉴定-7-

5.3.检查项目-7-

5.4.质量记录-8-

6.施工质量保证措施-8-

6.1.质量目标-8-

6.2.工程质量创优计划-8-

6.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责任制-10-

6.4.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质量管理职责-10-

6.5.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12-

6.6.质量保证措施-12-

7.雨季施工-12-

8.安全保证措施-13-

9.文明施工组织措施-14-

10.环保措施-15-

11.现场施工管理-15-

11.1.现场技术管理-15-

11.2.施工调度-16-

1.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西宁南绕城公路工程第十合同段(起止里程为K43+600~K48+000)内所有强夯施工。

本工程路基填土高度大于4m的II、III级自重湿陷性黄土路段和所有V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下路堤1.5m范围以下每填筑4m强夯补强一次。

若距离村庄较近,无法实施强夯时可采用灰土挤密桩、预浸水法等措施进行处理。

2.编制依据

⑴《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⑵《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⑶《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⑷《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197-2006);

⑸《公路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⑹《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⑺《公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F80/1-2004;

⑻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017—96);

⑼特殊路基处理设计图纸;

⑽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

⑾其他有关的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规程和规定,公司现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组织全体技术人员学习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要求。

⑵对设计图纸进行审阅、研究和核对,根据本工程的技术特点和设计要求,收集并整理好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程、技术资料、标准图纸及工具书等。

根据施工项目现场实际特点,对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及技术交底工作,以避免施工的盲目性。

⑶拟定施工技术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①绘制施工平面图,其中应标明强夯点位和编号、施工顺序、机械运行路线等;

②制订强夯机械和质量检查机具,编制施工作业和劳动组织规划;

③制订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施工和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施工前作好场地的清表、整平工作,清理地上和地下障碍物。

进行测量放线和强夯点定位。

④进行土方、试夯效果试验,确定有关施工参数,并以试夯进行测试承载力,对含水率较大的应特别注意。

3.2物资设备准备

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

拟投入4台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型号为QUY40)进行施工。

⑴夯锤:

采用圆柱形夯锤,夯锤直径2.5米、高0.85米、底面积4.91平方米,锤重17.5T。

⑵起重机具:

起重机采用40T履带式起重机,桅杆长15米,可起重40T,提升高度11.2米。

起重机与夯锤之间采用自动脱钩装置连接。

3.3劳动力准备

主要作业人员:

指挥员1名/套设备,作业人员3名/套设备,安全员1名/套设备,测量员2名/套设备。

共计28人。

4.施工方法

4.1主要技术标准

强夯法的主要设计参数包括:

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夯击次数、夯击遍、间隔时间、夯点布置和处理范围:

⑴有效加固深度H

强夯加固深度计算采用Menard经验公式:

H=α

式中:

H-加固土层厚度,m;

w-夯锤重,KN;

h-落距,m;

α-经验系数,其值在0.4~1.0之间,与土质条件、地下水位、夯击能大小、夯锤底面积等因素有关,设计值为0.45。

⑵夯击能量及击数

夯击能量是决定加固深度的参数。

单点夯击能=锤重×落距,最佳夯击能是单点夯击能的总和。

夯点采用矩形布置,夯击间距为4m;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夯击点之间,施工时刻根据试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满足: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2)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应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强夯设计采用工程比拟法,路基底部采用强夯法施工时主、副夯以2000KN.m的单点夯击能强夯4遍,最后一遍采用1000KN.m的低能量满夯一遍。

下路堤1.5m以下部分每填筑4m强夯补强施工时强夯4遍,夯击能为1500KN.m,最后再以1000KN.m低能量满夯一遍。

强夯处理范围为路堤两侧排水外边缘之间,无排水沟时为路基坡脚外2m。

强夯夯点布置见下图4-1、4-2。

图4-1强夯主、副夯夯点布置图

图4-2全副满夯搭接示意图

⑶试夯

在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试夯,试夯的目的是对原设计参数进行检验和修正及指导大面积施工,试夯的测试内容包括:

夯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瑞雷波测试。

试夯过程中进行夯沉量、孔隙水压力及地下水位观测。

夯后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试验及瑞雷波测试。

⑷强夯检测内容及标准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标贯值达到由试夯确定的夯实标贯值。

对于有桥涵、挡墙等构筑物的路段,还应检测地基承载力,以能达到设计要求。

⑸强夯施工条件:

与建筑物应保持在200m以上,强夯的安全距离与夯击能、房屋结构等因素有关,夯击能大,房子结构差的取大值,反正取小值,需现场通过夯击试验确定。

在路基坡脚5m外设临时防震沟,施工完毕后回填。

防震沟沟底宽1m,深度2m,沟壁采用1:

0.5的坡率,以减小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4.2施工工艺流程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3:

图4-3强夯施工工艺框图

4.3.基面处理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清表,经自检、监理工程师抽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强夯试验段施工。

4.4.强夯施工

⑴强夯施工机械计划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型号为QUY40)一台进行施工。

主夯采用锤重17.5t,落距11.2m,夯击能量为2000kN.m,夯锤底面积4.91m2;副夯采用锤重17.5t,落距11.2m,夯击能量为2000kN.m;满夯采用锤重17.5t,落距5.7m,夯击能量为1000kN.m。

夯锤底面积4.91m2,锤的底面宜对称设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250~300mm。

现场夯锤重量不符时,需按实际锤重和底面积计算落距,确保达到设计夯击能量。

⑵恢复路基中线并用灰线洒出强夯范围,然后标出夯点的准确位置,并测量地面高程,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两侧边坡坡脚外2m范围内,夯点布设为正方形布置,间距为4m。

⑶在处理大致平整的地表处,按土质分段取样作标准重型击实、土的液塑限、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试验。

⑷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⑸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定点位置的高程,如锤顶倾斜,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⑹重复步骤⑸,按设计规定的夯实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夯实。

单点夯击次数一般按最后两击沉降量差不大于50mm控制,击数一般为5~15击之间(图纸参考量8击)。

⑺重复⑷~⑹完成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⑻主夯完成后,静置72h以上,用推土机将夯坑整平,测量夯后的地面高程。

⑼重新放线定位,按主夯的施工步骤⑷-⑺进行第二遍(副夯)的夯击施工,副夯能量为2000kN.m。

⑽副夯完成后,静置72h以上,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进行最后一遍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满夯能量为1000kN.m,夯后测量场地标高。

⑾强夯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①开夯前检查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②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③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⑿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有专人查看现场,监理派人旁站,设专人做好记录。

在纵向每打完10m左右,旁站监理应用水准仪检查一次锤击深度,检查结果与现场记录对比,看是否相符,并根据每次的锤击变化,了解填土高度及地基强度,认真做好强夯记录。

4.5.施工注意事项

⑴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造物和各种地下管线(尤其是通讯电缆)的位置及标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损坏。

⑵应密切注意夯击中的异常变化,在构造物顶面强夯作业时,应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危及构造物安全时要立即停打,通知监理、总承包项目部、设计人员研究处理。

⑶强夯过程中,当发生严重弹簧现象时立即停止施工,并报监理工程师。

5.质量控制及检验

5.1.基本要求

强夯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将始终在现场指挥,监理旁站指导。

强夯完成后由项目质检机构人员及监理工程师按规定频率进行各项检测,并认真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及相关图表(包括填写合同号、里程桩号、夯击能量、夯点设置、夯击数和夯击遍数、夯陷深度、密实度、承载比等记录)报监理工程师,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按要求进行整平,监理工程师对标高、平整度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路基填筑施工。

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和漏夯应及时纠正。

5.2.外观鉴定

强夯后的表面应达到密实平坦,局部过大沉降应有专门记录。

收锤标准:

⑴坑周不出现明显的隆起。

如果坑周出现明显隆起,标志着坑周土体已经破坏,如第一击时就已明显隆起,则要降低夯击能。

⑵不能有过大的侧向位移。

如果有过大的侧向位移,则表明土体已经破坏。

⑶后一击夯沉量应小于前一击的夯沉量。

如果是后一击夯沉量大于前一击的夯沉量,说明土体侧向位移较大,表明土体结构破坏。

⑷夯坑深度不能太大。

5.3.检查项目

⑴强夯前在原地表处理到大致平整后处,按土质分段取样做标准重型击实、土的液塑限、颗粒分析、天然含水量试验及标高测量。

⑵强夯完后,除进行瑞雷波法、灌砂法、野外CBR检测外,还应用平地机将路基整平,横纵坡与夯前相同,振动压路机碾压至设计压实度(90%),测量路基的总沉降量。

⑶检查强夯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及时补夯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⑷强夯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验,一般取1~4周。

⑸质量检验的方法,应采用现场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

质量检验的频率,应根据地基处理的面积确定,其检验点数量不应小于3处/1000m2,检验深度不小于设计处理的深度。

强夯主要检验项目见下表5-1所示。

强夯主要检验项目表

表5-1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压实度(%)

≥90%(检测深度50cm以内)

按JTGF80/1-2004附录B检查密度法:

每200m每压实层4处,填土高度大于4m的段落自下而上每压实层测6处,且至少有1处在边坡线上

2

宽度(mm)

不小于设计值

米尺:

每200m测4处

3

夯陷深度(cm)

符合设计要求

水准仪:

每20m断面实测强夯前后高程

5.4.质量记录

⑴土样湿陷性检测记录。

⑵土样分析记录。

⑶路基边坡及横坡检测记录、分层压实记录。

⑷路基压实及质量评定表。

6.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6.1.质量目标

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建一流工程,本合同段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以上,确保优良工程,实现将本工程合同段建成“规划设计优秀、工程质量优秀、营运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性高”的精品工程。

6.2.工程质量创优计划

⑴根据工程质量目标及技术要求,确定单项工程的质量创优目标,并且明确单项工程的创优负责人。

⑵根据工程质量目标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工程质量创优计划。

⑶质量管理体系

图6-1质量管理体系

6.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责任制

⑴以工区主任、技术负责人为首的质量保障体系。

⑵设置专职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度;由项目内部监理工程师专门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监督质量制度的实施,贯彻工序自检抽检程序,项目质检部、内部监理对总工程师负责。

6.4.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质量管理职责

⑴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①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小组,总工程师和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见图6-2),负责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图6-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②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

项目经理(冯涛)

副组长:

项目总工程师(李映来)副经理(杨宗斌、聂磊) 李兴国(总质检师) 

成员:

王岩周建龙 肖怀峡 吴峰涛 张继红 雷双菊秦子婷 孔令越

③明确专职质检人员,项目经理部设安质环保部,配主任1人,设专职质检人员8人;施工队设专职质检员5人;班组分设兼职质检人员各1人,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受控有效。

⑵质量管理职责:

①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彻执行国家工程质量法规、政策和上级部门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和要求;研究制定项目部质量管理制度,探索提高工程质量的新方法;根据工程任务,研究配备工程质量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召开工程质量分析会议,掌握质量动态,及时纠正存在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开展质量知识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质量意识。

②项目经理:

单位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开展质量体系活动,确立项目质量目标,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

③总工程师:

对工程项目质量、施工技术等负全面技术责任,指导技术人员开展有效的技术管理工作,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的组织编写及批准实施。

解决工程质量技术难题,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与项目经理共同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

④安质环保部:

行使质量监察职能,负责产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确保产品在生产、安装及交付各个环节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标识。

负责检验和试验不合格品的控制、质量记录的控制工作,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编制竣工资料等。

⑤中心试验室、测量室:

负责工程项目检验和试验工作,按检验评定标准对施工过程实施监督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负责工程项目测量工作,按测量有关标准对施工过程实施监督并对测量结果负责。

⑥工程技术部:

负责对工程项目制定施工计划,并实施管理。

负责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控制,制定施工技术管理方法。

负责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参加技术交底,验工计价,组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努力开发科技新成果。

⑦物资设备部:

负责物资、设备的采购和管理工作,负责产品的标识和追溯性,负责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工作。

⑧计划合同部:

负责组织合同评审、验工计价工作,编制统计报表。

⑨财务部:

负责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工作。

⑩综合办公室:

负责制定工程项目的各种管理职责,负责文件和资料的控制工作,负责组织培训工作。

6.5.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及时填写工序自检单、与经理部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将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到经理部。

6.6.质量保证措施

⑴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由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内部监理工程师主抓质量,各工区由主管技术人员负责抓质量,组成从上到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经常性的组织进行质量教育,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制定有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查的办法和质量否决权办法。

⑵实行质量岗位责任制:

形成自上至下的管理体系,实行全员质量岗位责任制,工程质量的好坏分别与各人的工资奖金挂钩,发生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根据三不放过的原则(不查清楚原因不放过,不处理好不放过,不受到教育不放过)进行处理,并进行奖罚。

⑶准备齐全图纸、合同文件、各种有关的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工艺方法等技术性文件,组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工人进行学习、培训,达到熟练掌握运用,各自尽快投入适应本工程的施工生产,确保工程质量。

⑷各工区设立工地流动试验站,调配有经验、熟练的试验工程师上岗工作,经理部派驻有经验的试验人员监督,严格遵照操作试验规范对工地现场检验、达到质量把关。

⑸做好恢复定线和测量放样工作;配备适量的先进的测量仪器,线路的平面位置和空间位置符合图纸和规范标准。

⑹加大投入,不但内在质量要保证,而且要特别重视外型美观。

⑺与甲方监理搞好配合协作:

凡是交监理工程师检查的项目,首先作好自检、自查、记好原始记录,再交监理工程师检查。

7.雨季施工

详细了解当地的气象状况,施工前积极与当地气象部门联系,建立服务关系,施工时随时掌握天气情况,做好排水工作。

充分利用当地的排水系统,确保临时设施场地不积水,避免积水浸泡,软化地基。

强夯严禁在雨天施工。

具体措施如下:

⑴在雨季到来之前,做好施工现场及各种临时设施的防洪排水工作,进场的物资及怕水的材料用蓬布盖好。

严格遵照施工规范的雨季要求进行各部位、各环节的作业,确保质量。

⑵雨季要坚持“雨中、雨后”两检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⑶施工队有计划的维护、保养机械设备车辆,使设备车辆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随时准备抗洪抢险工作。

⑷雨季时内部各单位间及外部联络工具要保持畅通,同时配置必要的抢险物资和人员,做好事故预案工作。

8.安全保证措施

⑴工地安全员、机械操作员应持证上岗。

⑵施工期间必须执行工程机械的基本安全规程;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建、建设部、各地区等有关安全施工的规定和对文明施工现场的要求。

⑶操作人员应熟悉机械设备性能和工艺要求,严格遵守各专用设备使用规定和操作规程。

并应经常对机械进行保养,雨季前各种机械停置在安全地带,不应停置在路基上或挖方地段。

⑷现场的材料保管应采取防雨、防潮、防火等措施。

⑸按照责任制要求,施工前逐级进行安全施工交底。

施工时安全员随时检查安全情况。

⑹重、强夯施工时,为防止飞石伤人,现场工作人员应戴安全帽,另外在夯击时所有人员应退到安全线以外,安全线以内严禁站人;夜间施工,施工现场应设置足够的照明设备;整个作业应有人指挥。

⑺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分经理部和各队、班组分级负责,以加强施工作业现场控制,采取专人定期检查、班组自查、职工互查相结合,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工地活动,确保本工程施工安全。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保证体系”,见图8-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图8-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9.文明施工组织措施

⑴工程开工前详细调查该施工范围内有无地下埋设的通信光电缆等情况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⑵按照项目部文明工地建设有关要求,建立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⑶各项临时设施、驻地,必须按照经批准的平面图布置,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整齐有序,安全卫生,禁止擅自随意搭设。

⑷石灰、机具要分类堆放,放置整齐。

⑸注意做好施工场区、生活区的排水系统,经常清理,保持排水畅通。

⑹施工便道、场区道路要合理规划布置,定期专人整修,保持排水畅通。

⑺施工作业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做到有序展开,工完料尽,场地恢复平整。

⑻设置必须的长久性固定安全警示牌、宣传牌。

⑼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遵守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职工的管理教育,与当地政府携手共建文明工地。

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迅速报告甲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应工作。

10.环保措施

为了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因公路建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切实做好防治措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照建设部“建设【2002】99号《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条文〉(土建工程部分)的通知》精神执行”外,并实行以下具体施工措施:

⑴认真制定环保技术措施,并认真执行。

将环境工作执行情况做为分经理部的重要考核内容。

⑵施工中的弃喳、弃土应统筹规划考虑,并按地方环保部门的法律法规执行。

⑶施工中的建筑垃圾、机械油污、生活污水、垃圾等应事先合理规划排放处理地点,不得污染当地水源与环境。

⑷使用工程机械设备操作时,尽量减少噪音、废气等污染;建筑场地噪音符合《建筑施工场地地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规定。

⑸施工便道注意经常养护,防止雨水破坏道路。

⑹下班后各种施工机械车辆按指定的停车场地停放整齐。

⑺完工后,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⑻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以加强检查和监控,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污染,改善施工现场环境。

11.现场施工管理

现场施工管理包括现场技术管理、现场材料管理和现场机具管理。

现场管理的要求是:

实行“三高一低”和文明施工,即高质量、高速度、高工效、低成本和文明施工。

11.1.现场技术管理

⑴必须贯彻施工组织设计

①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并参照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领会其实质和做法。

②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交底工作,在开工前,要向班组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并组织认证学习,做出具体说明,提出具体要求,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工程的施工部署、施工方法、质量要求及安全生产要求。

③认真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指挥生产。

⑵熟悉图纸

通过会审图纸、设计交底,应将设计变更的内容及时修改在图纸上,对施工中的技术洽商,也应及时在图纸上说明。

⑶技术交底

本工作根据不同工序,由技术负责组织工程管理部、技术组全面的进行技术交底,交底的内容如下:

①图纸交底

②施工组织设计交底

③分项工程交底。

应由各队队长组织向班组长交底,必要时向全体班组人员交底,内容包括:

1)图纸要求。

2)强夯技术要求。

3)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事项,说明施工顺序、方法、工序搭接等。

4)提出质量、安全、节约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5)提出班组责任制的要求,班组工人要做到定员定岗、任务明确、相对稳定。

6)提出克服质量通病的要求和预防措施等。

④督促班组按规范及工艺标准施工

1)学习和掌握有关地基处理工程、钻孔施工、夯填工艺、灰土配合等分项工程的工艺标准。

2)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和督促班组人员要严格按规范的工艺标准进行施工。

⑤整理上报各种技术资料

1)重要分项工程或部位的技术交底。

2)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施工日志。

4)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和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11.2.施工调度

因工程要求工期短,质量高,且进驻工地的设备、人员多,给施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施工调度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以达到预期目的。

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筹,制定正确的施工调度策略。

⑵着力于调整外部和内部施工环境,审时度势,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关键,以提高效率,保证施工进度。

⑶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⑷建立和督促实施各项管理制度,主要有:

各种岗位奖惩、责任制度,临时用工制度,工序验交制度。

安全生产制度等。

⑸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控制施工成本。

⑹认真建立和执行从开工到验收一整套工作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