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148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docx

谏太宗十思疏以和而修改版

第一篇:

谏太宗十思疏:

“以”和“而”

《谏太宗十思疏》中“以”、“而”的用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

却,表转折,下两句的“而”同。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而:

,表递进。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

连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而:

表转折。

这一段,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指出人君执掌国家重权,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以:

连词。

表目的,来。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以:

连词。

表目的,来。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以:

用,介词。

振之以威怒,以:

用,介词。

终苟免而不怀仁,而:

却,但是。

貌恭而不心服。

而:

却,但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这一段,通过对历代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原因的分析,说明要想保守天下,必须“竭诚以待下”而不可“纵情以傲物”的道理。

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论证,亦为下段“十思”张本。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以:

连词。

表目的,来。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以:

连词。

表目的,来。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而:

表并列。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三驱”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以:

把。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而:

表并列。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以:

连词,来。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以:

连词,来。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以:

连词,表示结果,以至于。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而:

连词,表示结果,以至于。

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而:

连词,表承接择善而从之,而:

连词,表承接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而:

连词,表转折。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这一段,明确提出人君必须做到“十思”,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

阐明了帝王在国事、生活、做人各个方面应该具有的态度,它既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具体化,也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全文的思路是:

当思—为什么思—思什么。

【问题讨论】:

1、戒奢以俭:

此处的“以”,有争论。

其一为教材注:

动词,用,行。

以俭,译为“实行节俭”。

其二:

介词,用。

介宾后置,译为“用节俭来防止奢华”。

其三:

连词,不译。

整句译为“禁止奢侈,(崇尚)节俭”。

2、垂拱而治:

此处的“而”,有争论。

其一:

连词,表转折。

译为“毫不费力却天下太平”。

其二:

“治”解为“治理”,“垂拱”修饰“治”,“而”,表示修饰关系。

第二篇: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一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浚.﹙﹚源塞.﹙﹚源求木之长.﹙﹚壅.﹙﹚蔽谬.﹙﹚赏黜.﹙﹚恶.﹙﹚载.﹙﹚舟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振之以威怒﹙﹚三解释加线词

谏太宗十思疏﹙﹚承天景命﹙﹚

克终者盖寡﹙﹚人君当神器之重()必浚其泉源()凡百元首()董之以严刑()三驱以为度()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代百司之职役哉()克终者盖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四、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

2、简能而任之古义:

今义:

3、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

今义:

4、傲骨则骨肉为行路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6、宏兹九德()

7、居安思危()

8、择善而从之()

9、简能而任之()

六、选择题

1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之长(cháng)者浚(jùn)其泉源B虑壅(yōng)蔽正身黜(chū)恶

今义:

C克终者盖(gaì)寡董(dǒng)之以严刑D垂拱(gōng)而治仁者播(bō)其惠2.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塞(se)源而欲流长也B载(zai)舟覆舟,所宜深慎...........C则正身以黜(chu)恶D虑壅(yong)蔽,.............3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加强自身修养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狩猎时网开一面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选拔有才能的人D则思三驱以为度:

认为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6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太宗的一封信。

B魏征是宋朝人,以直言敢谏著称

C《谏太宗十思疏》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的手法,文笔十分生动D怨不在大,可谓为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文中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基础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第三篇: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以”、“哉”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学习重难点】

一、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是古代哪位人物的言语?

而他的镜子又是谁?

(唐太宗、魏征)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讽谏帝王,更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

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在魏征死后还曾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二、作者介绍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他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多数被唐太宗所采纳,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

三、背景介绍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解析文题

谏——规劝、劝戒;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三、试读,正音,同时揣摩句内停顿。

①求木之长(chánɡ)者.②必浚(jùn)其泉源.③虑壅(yōnɡ)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④惧谗邪(xié),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⑤文武并用,垂拱(ɡǒnɡ)而治.

四、研习课文第一段

1、留出一定时间给同学自读课文,再请同学齐读。

2、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口头翻译,再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强调重要字词。

补充:

(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

追求,想要。

之:

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根本:

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流:

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其:

他们。

(5.思国之安者

安:

安定、安稳(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

却(7.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固:

稳固

(8.虽在下愚

虽:

虽然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

包含了什么观点?

(用文中句子回答)【明确】:

比喻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何在?

【明确】:

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

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4、此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五、研习课文第二段

1、解析课下重点字词及补充注释,给同学时间尝试翻译。

(1.凡百元首元首:

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繁:

多。

盖:

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取:

攻取。

守:

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盖:

因为。

以:

来。

(5.既得志既:

已经。

得志:

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以:

而,表并列。

物:

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

至亲之人。

行路:

名词,路人。

(8.虽董之以严刑虽:

即使。

之:

代人民。

以:

用。

(9.貌恭而不心服貌:

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

而:

然而。

2.齐读本段,请同学翻译,针对其不准确之处进行强调。

3.分析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即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

不是。

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对比论证——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论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总结:

这一段主要是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六、研习课文第三段

1、解析课下重点字词及补充注释,让同学尝试翻译。

(1.诚能见可欲诚:

(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思:

想到。

安:

使动用法。

(3.念高危高危:

(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惧:

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下:

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

以(之)为。

度:

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虚:

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谗:

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

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正:

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

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宏:

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简:

选拔。

能: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尽:

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效:

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

十思: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境界:

智者尽其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

核心:

正己安人。

角度:

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3、总结:

本节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七、总结全文

1、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特点,谈谈其表达效果【明确】: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特点:

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极富气势。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

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

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

②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方法: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就从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

第二段作者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

对“竭诚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

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这个“舟”,就有倾覆的危险。

3、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也可穿插在文章讲解过程中)【明确】:

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

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技术的巧妙之处吗?

【明确】: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

(1)居安思危:

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旬子·王制》)(3)垂拱而治:

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尚书·武成》)(4)择善而从(之):

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论语·述而》)(5)善始善终:

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献书报燕惠王》)

八、课堂小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名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征的劝谏,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如果大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读史使人明智”。

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九、课后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的活用,如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活用等

2、整理实词“安”、“固”、“信”、“求”“治”及虚词“矣”、“哉”在文中的用法。

3、针对文中某一哲理性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

4、完成学案相关练习。

十、板书设计

第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2、解题。

3、朗读全文,重点学习课文第一小节并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黑板上书一个“谏”字)上课之前,我先考考同学们,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是什么意思的?

(劝止,谏正,文中是挽救改正的意思。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教师总结

谏:

劝说(君主、尊长、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板书:

谏①挽救、改正②劝说(君主、尊长、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其中谏是言字旁,其本意就是②,①只是引申义,只有劝说成功,才能够改正、挽救错误。

说起这个“谏”,话就可多了,俗话说忠言逆耳,更何况是向主宰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君主进谏呢?

这可是批“龙鳞”,逆“圣听”的冒险的事。

自古以来,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

好像许多君王没有齐威王的气度说一声:

“善”,而是龙颜大怒,如比干向商王进谏被挖心,屈原向楚王进谏被放逐,远的不说,但说《师说》的作者韩愈,赤胆忠肠向唐宪宗谏迎佛骨,结果被贬到千里之外的蛮夷之地——潮州。

作为谏臣,邹忌是比较聪明的一个,以讽喻的方法委婉的进谏齐威王,让“千古臣谄君蔽之事皆由闺房小语”道出,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

唐代也有一位谏臣,他并不想邹忌一样委婉的甚至拐弯抹角的向君主提意见,而是直言不讳的说皇帝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如果他碰到一般般的君主,估计有九个脑袋都不够砍了,但是他碰到却是唐太宗李世民。

于是魏徵的进谏多被太宗咬牙切齿的接受了。

据说,魏徵进谏言词非常激烈,几次让太宗下不了台,太宗曾多次发誓要杀死魏徵,但是在魏徵死后,太宗却悲痛不已,在魏徵的碑上刻上了这样一段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可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史书上就以“诤臣”称魏徵。

在魏徵写给唐太宗的若干奏折中,犹以这篇《谏太宗十思疏》最为出名。

唐太宗将这篇文章放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不断勉力自己。

二、解题:

1、板书:

谏太宗十思书

师:

我的课题有没有写错?

——(很好,现在你们就是在劝谏,劝老师改正错误,好,现在我改正过来,挽救过来。

)“书”应为“疏”:

疏是一种文体,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分类陈述自己队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可以叫做“奏章”

2、背景:

“文章合为世而作”,魏徵是在何种情况下上疏唐太宗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正音释义。

1)教师泛读,学生正音。

1——故意将文中的“人”读成“民”

师:

我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现在请你们“谏”。

学生指正。

师:

理由,要让我心悦诚服。

提示:

唐太宗李世民,皇帝的名字中有一个“民”字,所以魏徵在写奏折是要把这个字规避掉,用一个意思差不多的字代替,这个叫做——“避讳”。

所以,文中只有出现“民”的地方都要改成“人”,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在初中时学的《捕蛇者说》中就碰到过,是不是?

2)集体朗读:

——第一小节请

1、2两组的同学齐读,

3、4两组仔细听,看看他们有没有念错的地方?

——第二小节请

3、4两组的同学齐读,

1、2两组仔细听,看看他们有没有念错的地方?

师评价:

组读得更好一点,字正腔圆,语速适中,铿锵有力。

——现在我们一起齐读第三小节。

2、赏析课文第一小节

1)本文一共三小节,哪一小节提出了“十思”?

——第三小节

魏徵主要谏的就是这十思。

但是不管是直谏还是委婉的进谏,都要让君王心悦诚服,那么魏徵在提出十思前,用什么理由来说服唐太宗十思呢?

2)分析课文第一小节①学生齐读第一小节②教师讲解文意:

注意以下字词——古今异义:

根本

——词类活用:

固、远、重、大、安、危、长——一词多义:

臣闻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独)人君当神器之重(的)——重要实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