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125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总第二次)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80分钟考查范围:

古代史

一.选择题

1.《礼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尚书·周书·召诰》曰:

“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王权失去神权色彩

B.天命观被彻底否定

C.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D.敬德决定国家兴衰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等信息说明对上天尊重的时候也注重实际,一定程度体现变革中天命观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故选C项;信息体现出王权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说法错误。

2.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

这说明西周

A.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

B.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

C.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材料“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分封制早在周公执政之前就已实施,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提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

3.《左传·昭公七年》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国”与“家”相结合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D.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说明是等级制度问题,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A错误;B和C是宗法制的特点。

4.据史料记载,秦朝的官吏须经过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经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这表明秦朝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答案】C

【解析】

“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说明秦代的任命官员方式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不予承认,故C正确;材料中是任命官员,不是官僚体系的变动,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选官标准,故B错误;材料中只是考核后任命,不是任命后实施的考核,故D错误。

5.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儒、道、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然是正统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道、佛的终极目标各不一样,是不一致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并非融为一体,即三教并非合归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归儒,三教的终极目标也不一致等。

6.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

市斤/市亩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明清

全国粮食亩产

87.84

96.48

94.92

90.84

83.28

115.68

156.24

南方(稻区)

64.32

94.92

136.32

166.44

231.24

312.48

 

——资料余也非《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

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

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两汉时期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不断增加,从魏晋开始南方粮食亩产量逐渐超过全国亩产量,这说明魏晋时期开始了农业重心南移趋势,故B项正确;“南稻北粟”格局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由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农耕经济在不断发展,全国粮食亩产下降不代表农业的衰退,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业赋税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是弄清“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的数据”,从而得出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晋义熙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未几,裕(刘裕)师围城……超(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送建康市斩之。

《晋书·慕容超传》

“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

超逾城走,征虏贼曹乔胥获之……送超京师,斩于建康市。

《宋书·武帝本纪》

“丁亥,刘裕悉众攻城……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送超诣建康,斩之。

《资治通鉴·晋纪》

“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

超逾城走,追获之,斩于建康市。

《南史·宋本纪》

 

A.刘裕凭此战胜利收复广固

B.慕容超轻敌导致广固失守

C.刘裕与慕容超大战于建康

D.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追获之,斩于建康市。

”可知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故D项说法正确;其他选项并不能从材料中反映,排除。

8.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可知,雕版印刷在市场出现,“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术推动佛教发展,“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可知需求众多从而出现雕版印刷,三则材料都反映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仅有“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能够反映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其余两则材料没有体现该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社会需求推动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并没有强调印刷术的意义,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非印刷术的技术革新问题,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9.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朝代

西汉

两宋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6位

47位

182位

11位

4位

0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C.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至明朝前的主要朝代丞相的人数较多,体现出历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本质特点;明初到清朝丞相人数由有到无,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答案为C项。

元朝时期宰相权势一度膨胀,且明初以后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唐宋时期宰相增多使相权被分割、削弱,减轻了对皇权的威胁,排除B项;明代宰相人数减少是由于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加强,与行政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0.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

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主要介绍的是唐朝的坊市格局。

可以看出,唐朝的坊和市有明显的分区,布局清晰,体现出便于控制的理念,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宏大”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军事的内容。

11.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B.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世俗化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因此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世俗化改造,并未体现其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因此C选项错误;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因此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牒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

这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制度已遭破坏

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C.唐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唐玄宗重视三省的分权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体现了权力的转移,权力的转移说明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B项。

A项,政事堂的出现是唐代三省六部制发展演变的结果,排除;C项,政事堂共同议事,使皇权成为中央决策的一部分,受到相权的约束牵制,排除;D项,材料中不能反映三省的分权制衡,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3.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

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说明由于两宋实行宽松开放的政策,使众多商人步入社会上层,使社会政治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B正确;宋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宋代的社会阶层仍然是士农工商,主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根据“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可知商人流向上层的方式并不公平公正,排除D。

14.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

这说明宋代

A.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在采购物品时注重价格公道和公平交易,严禁政府在采购时勒索商人,反映了宋代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故D选项正确。

材料中政府在民间进行采购只能反映当时民间手工业有所发展,但并不能说明民间手工业已经成为主导,故A错误。

题中政府在采购上采取“书市买牌”制度,从而防止政府采购时对商人勒索,说明了宋代没有严格抑制工商业,但并不能说明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故B错误。

题中政府实行采购政策,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无法完全满足政府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故C选项错误。

15.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B.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的布局与以往不同,这反映了南宋在都城的布局上已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在北宋而非南宋,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的都城一直体现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北宋而非南宋,故C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

16.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

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反应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代话本具体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的说法明显夸大,B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D错误。

17.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

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粮食生产出现下降,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映,故B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后,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学生再结合宋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即可正确理解这反映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特点,农业生产专业化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8.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

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

清朝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A.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治

B.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制度由入关前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到多种体制并存,再逐步过渡到州县、行省体制,这样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了其大一统思想的特点,C项正确。

对东北管理制度的调整,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且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满汉民族关系并不融洽,A选项错误。

本题反映的是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制度的发展,不是地方对抗中央很难治理,D项错误。

19.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

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一规定客观上推动了

A.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的巩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对在官府做工的工匠给予工钱,这有利于提高工匠的购买力,刺激消费,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间手工业的信息;B选项错误,支付工匠工钱与小农经济的巩固无关;D选项错误,激发工匠的积极性是直接影响,不是客观效果。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乾隆《嘉定县志》载,“男耕得食,女织得衣,普天所同。

而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

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

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

”这表明,当地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D.男女分工集体协作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

植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

然后贸易钱米,以资食用”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1.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

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D.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可知,倭寇的主体是寻求海外贸易合法化的中国中小商人阶层,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严格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导致了倭寇之患的加剧,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间贸易损害了政府利益;B选项错误,虽然王直出身于徽商,但不能代表整个商帮群体的要求;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贸易失去了垄断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

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体现了李贽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答案】D

【解析】

“工商皆本”和“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代黄宗羲提出的思想,排除AB。

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与题意无关,排除C。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李贽对传统封建秩序的批判和对儒家正统思想权威的挑战,D正确。

23.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答案】D

【解析】

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说明士商价值取向趋同,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人政治地位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故BC项错误。

点睛:

对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

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

D.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A

【解析】

“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反映了要结合普通百姓做学问,体现主张促进了儒学

平民化,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社会等级秩序无关,排除D。

25.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

阁权进一步强化。

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

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排除B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丞相制度,C项错误;D项缺乏依据,排除。

26.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银币成为新的货币,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需要,故本题选择C项;A说法明显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要内涵;D不是材料反映的观点。

点睛:

材料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27.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知当时晚明时期社会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讲学会

无锡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匡社

衡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张溥、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潮,表格中“讲求实学”“匡时救世”正是这种思潮的体现,故D项正确。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不符合清代思想专制的史实,排除A项;“出现反传统舆论”表述错误,当时只是出现反传统的思想,但并没有形成舆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四民结构松动,排除C项;

28.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