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031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三宋明理学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

专题一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

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

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

①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

①主张:

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强调要巩固中央集权,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②影响:

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五子

(1)周敦颐和邵雍:

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张载:

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②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3)“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他们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2.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主要思想

(1)理气关系:

①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②万物之理终归为“太极”。

(2)修养论:

①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认为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干政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2.主要贡献: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3.地位及影响

(1)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地位: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

(1)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核心命题:

“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穷理方法:

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以“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2)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理论:

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②结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③特点:

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即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转变为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

[概念阐释]

1.理学

理学是理学家在继承传统儒家精神的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后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

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朱熹集孔子之后历代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

朱子理学受到朝廷的推崇,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

2.“三纲五常”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3.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易错提醒]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1)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2.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3.陆王心学提出“心即理也”,强调“发明本心”“致良知”,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标志着重建儒家理论信仰的任务已经完成。

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朱熹说: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文公集》

(1)朱熹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他怎样发展了传统儒学?

[教你读史]

材料用“岂不是”的反问形式是强调了伦理纲常就是“天理”。

[提示]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更加重视伦理道德,将之上升为哲学高度。

[材料二]明代东林书院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上述材料体现了理学的哪些影响?

[教你读史]

注意材料出处:

明代东林书院楹联,从下联体会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提示]引导人关注社会发展,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材料三]“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3)据材料三,理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你读史]

关键是正确理解“以理杀人”的“理”指什么?

是怎样来“杀人”的?

从中归纳认识理学的影响。

[提示]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2.影响

(1)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

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

(1)“二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你读史]

注意“天理”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思想实质,进而概括“二程”的观点。

[提示]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2)与材料一相比,陆九渊的主张有何不同?

[教你读史]

注意材料出处,并由此理解陆九渊“宇宙”与“吾心”之间的关系。

[提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材料三]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3)材料三表明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在哪一方面产生矛盾,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教你读史]

明确对比朱熹与二陆的不同;“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体现了各自的主张。

[提示]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一、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遭削弱的原因

1.佛教盛行:

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民要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

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

1.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2.“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守仁

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

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致良知:

去掉私欲,恢复良知。

知行合一: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题组一程朱理学

1.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B.佛教盛行

C.道教有了新发展

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

选BA、C两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体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B.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C.提出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理”

解析:

选B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3.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

解析:

选B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A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项。

题组二陆王心学

5.与朱熹理学同时,还存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学派。

以下主张属于陆九渊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解析:

选D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言论,均排除,因此选D项。

6.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陆九渊

解析:

选D材料反映了心学的观点,即内心反省即可明理,不需外在手段来明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陆九渊的思想,因此选D项。

7.“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

A.北宋B.南宋

C.明代D.清代

解析:

选C由材料“知行合一”可以判断出,这位思想家为王守仁,明朝人,故C项符合题意。

8.理学家王守仁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此判断,王守仁()

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

解析:

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认为“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即不需要进行穷理格物,A项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

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

解析:

选B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明显可以看出韩愈是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答案选B项。

2.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解析:

选D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可以看出理学家对君子气节的追求。

3.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解析:

选CA项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B项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项正确,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D项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

4.南宋朱熹与明代王守仁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解析:

选D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须摒弃欲望才能够实现对天理的感悟,所以答案选D项。

5.据说,昼夜苦思的王守仁,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守仁“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解析:

选B“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

6.贵阳市委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办事”的贵阳精神。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源自于()

A.程颐理学B.程颢理学

C.朱熹理学D.王守仁心学

解析:

选D“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7.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

“尔无天理!

”乙骂甲:

“尔欺心!

”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

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

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

王守仁解释说:

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

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提倡“知行合一”D.赞成天人感应

解析:

选A从材料“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反映了宋明理学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理论的大众化,故选A项。

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解析:

选A“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社会上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远超过以前,材料中所述认为是程朱理学的功劳,这说明程朱理学在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这与儒家的价值信仰是一致的,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

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

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而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漫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次文化融合的分别在什么时期?

各产生什么结果?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新特点,并分析理学“重义轻利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4分)

解析:

(1)问,紧扣材料中“秦皇汉武统一中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末年佛教传入”这几个关键时期指出中国古代两次文化融合及结果。

(2)问,根据材料二,抓住“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指出理学的新特点及理学“重义轻利观”的影响。

第(3)问,根据材料三“理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反映了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是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理学家创新吸收佛道思想,从而复兴儒学。

答案:

(1)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

结果:

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2)新特点:

儒学、佛教、道教三位一体,把天理和人欲绝对割裂对立,提倡重义轻利。

影响:

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重义容易使知识分子惟封建统治者是从,不利于反封建的斗争;轻利约束了人的正常情感需求,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