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9990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docx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

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介入

一、早期康复治疗的作用

⑴促进肿胀消退:

损伤后由于组织出血、体液渗出,加以疼痛反射造成的肌肉痉挛,肌肉的唧筒作用丧失,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局部肿胀。

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基础上,早期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

⑵减轻肌肉萎缩:

骨折后肢体长时间制动,必然引起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肌力下降。

肌肉收缩训练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肉营养,促进肌肉的生理功能,预防废用性肌萎缩。

⑶防止关节挛缩:

康复治疗能促进血肿及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关节内外组织的粘连。

适当的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滑液分泌,从而防止废用性关节挛缩。

⑷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生血管的成长,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保持骨折端的良好接触,产生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

二、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

1伤肢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方向、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运动训练,必要时可给予辅助。

上肢应特别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掌指关节屈曲和拇指外展的训练;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训练,防止跟腱挛缩。

2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有节奏、缓慢的肌肉等长训练,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可使两骨折端保持良好的接触,有利于骨折愈合。

3对累及关节面的骨折,为减轻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在伤后2辽周,尽可能每天短时间取下外固定,对受损关节进行不负重的主动活动训练,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对有坚固内固定的术后患者,可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应用CPM装置,进行一定范围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

4指导卧床病人做肢体活动,以维持健侧肢体和躯干的正常活动。

鼓励病人早期离床活动,以改善全身状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应用物理治疗,可以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减少瘢痕粘连、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

光疗法;直流电钙、磷离子导入法;超短波疗法;低频率磁场疗法;超声波疗法等。

三、常见骨折的术后康复

1.锁骨骨折

伤后1〜3周,肩部固定,主要进行肘、腕、手的屈伸及前臂的内外旋功能练习,可逐渐进行抗阻训练,如果未行内固定术,可用电疗法治疗。

伤后3日内,局部用冷疗,4日以后可用:

(1)超短波治疗:

双极对置,无热或微热,10〜15分钟,每日1次,10日一个疗程;

(2)超声波治疗,局部接触移动法,每次15分钟〜2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一个疗程;如果有金属固定物(钢针、钢板),应慎用电疗法治疗。

(3)红外线光治疗:

垂直照射患部,以有舒适温热感为准,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6周,可进行肩部的全方位主动功能练习,配合一些器械进行训练,逐渐增加抗阻力训练。

8周以后,增加训练的强度,应用关节松动术,改善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关节囊的紧张度,恢复其柔韧性、伸张度、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

注意在治疗前,用蜡盘制作出的蜡片,做肩关节的局部热敷治疗,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紧张性,增加关节松动术的效果。

2.肱骨外髒颈骨折

固定后2-3天开始手腕部功能活动,一周左右开始做肘屈伸、前臂内外旋主动训练。

外展型骨折应限制肩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应限制肩内收活动。

4-6周后,开始做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逐渐增加肩带肌的负荷,并注意加强斜方肌、背阔肌和胸大肌等肌肉的力量。

3.肱骨干骨折

伤后3周以内,肩关节不会发生较严重的活动障碍,肌肉萎缩不明显,肌力可达4级,肩部固定4〜6周,肩关节可发生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肌肉萎缩明显,常累及肘关节活动受限。

骨折经钢板或髓内针等内固定手术后,1周内主要是休息、制动,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指练习;腕关节的背伸、屈曲练习;上臂前臂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局部可做红外线或紫外线光疗,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起到消炎、消肿、促进切口愈合的作用。

2〜3周,站立位,主动耸肩练习10〜20次,肩关节放松自然下垂,10次为1组,持续30秒;做胸大肌、背阔肌群收缩练习;三角肌保护性的无阻力收缩练习,持续时间及次数由治疗师自行掌握,以无疼痛为限。

肩部的摆动次数练习,10次1组,做2〜3组为宜;增加前臂的内外旋度练习,10次1组,做2〜3组;肘关节可做屈伸功能练习,主动收缩为主,不增加阻力,以患者感觉疲劳为限。

4〜6周,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增加肩、肘、腕的抗阻力练习,加强前臂的内外旋功能训练。

6〜8周,患侧上肢自然,以肩关节为轴心,做主动全旋练习,借助肋木,滑轮、墙拉力器,橡皮带等器械进行功能练习。

如果出现肩肘关节的功能障碍,则采用关节松动术进行康复治疗,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由于肱骨有内固定物,可采用蜡疗:

1.盘蜡法,置于肩、肘、腕及局部,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5天一疗程;2.光疗:

红外线、紫外光线局部照射。

慎用电疗等物理治疗手段,在肩、腕关节或经手法复位的,可用干扰电治疗或超声波、超短波治疗等方法促进骨愈合功能恢复。

未经手术内固定,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的肱骨干骨折相对来讲,制动的时间要长一些,其稳定性也不能等同内固定,2周后可做手、腕的伸屈主动练习,配合作业治疗,增强手肌的灵活性。

4〜6周以后,做三角肌、背阔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无阻力自主活动练习,手、腕可做抗阻力练习;8〜12周,进行全方位的上肢肌力功能训练,由于制动时间长,往往易发生肩、肘关节功能障碍,虽经康复治疗,肩、肘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时间也相对要长。

合并有挠神经损伤,应该加强伸指、伸腕肌的功能训练,辅助腕、手功能位支具佩戴,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或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低频脉冲电流)。

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神经损伤的病人禁忌浸蜡治疗,防止烫伤。

4.肱骨課上骨折

骨折经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后1周,要注意肘关节的固定(外固定要确实,但一定要注意局部和前臂的皮肤肿胀情况,手指的颜色及感觉)和制动。

可以做手指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背伸练习。

伸直型可加强肱二头肌,屈曲型做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旋前园肌、旋后肌的等长练习依据情况而定。

局部可行蜡疗盘蜡法,紫外线光治疗,未做内固定可做超短波治疗,以促进消炎,切口愈合,消除水肿的作用。

2〜4周

(1)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功能练习,以主动为主,辅以部分抗阻训练。

(2)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3)手、腕的伸、展、抗阻练习和旋前圆肌、旋后肌的抗阻练习。

(4)辅以物理及光治疗和作业治疗。

4〜8周手术内固定及小儿骨折可去除外固定,除继续上述功能训练外,主要进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训练,促进肘关节的功能恢复。

8〜12周可行患肢的全方位功能训练,辅助吊轮、墙拉力器、肋木,肩腕关节训练器、橡皮带等器械进行练习。

伸直型侧重恢复屈曲功能,屈曲型着重恢复伸直肘关节功能,物理治疗同时进行。

伤后未经功能康复的病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肩、肘、腕关节的功能障碍,特别注意来诊前是否因肘关节伸屈功能障碍,而采取过“粗暴”的伸、屈肘关节练习。

5.前臂双骨折

手法复位或手术内固定术后1周内,以制动为主,特别手法复位的要经常检查,外固定情况防止松动,导致畸形愈合。

手、腕可行主动屈、伸活动,不要做旋转练习,局部光治疗或超短波治疗(无金属固定物),注意手指的血循环及感觉变化,防止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

2〜3周肩关节伸屈、外展、内收功能练习,肘关节及腕手关节主动功能练习,(手法复位的功能练习可适当延后进行)前臂的旋内、旋外练习,要轻柔进行。

4〜6周增加肩关节和腕、手关节的抗阻力训练,自主的前臂内外旋功能练习,内固定手术的可去外固定物,通过器械进行训练,行作业治疗,增加H常生活能力训练。

7〜9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肩、肘、腕、手关节的功能练习,着重训练前臂的内外旋功能训练,可借助器械和抗阻力训练,增加作业治疗,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肩、肘、腕、手功能障碍的可做具体关节松动术治疗和作业治疗,辅助物理因子治疗。

6.橈骨下端骨折

1周内(手法复位或术后)局部制动,辅助光、电治疗(无金属固定物),肩、肘关节主动功能练习。

2〜4周增加肩肘关节抗阻力训练,手指伸、屈功能练习,局部物理因子治疗。

4〜6周去除外固定,增加肩、肘关节抗阻力练习,开始做腕关节的屈伸功能练习,局部蜡疗、光、电治疗和作业治疗。

6~8周除上述治疗外,增加前臂旋转功能练习,并逐渐增加抗阻力训练。

有严重腕关节功能障碍的需行关节松动术治疗。

7.股骨颈骨折

(1)若是牵引病人

1利用床上吊环,屈曲健膝关节,用健足蹬床,保持患肢在牵引下抬高臀部运动。

②利用床上吊环抬高上身及扩胸运动。

(2)内固定术后患肢穿丁字型矫形鞋,以防止患肢旋转。

①长型沙袋固定于患侧下肢两侧。

②可用外展夹板或者枕头放在两腿之间。

③如果伤口周围水肿严重可行骯周冷敷。

(3)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肺部深呼吸和咳嗽练习

①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②足趾伸、屈及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

③健侧下肢和双上肢各关节的主动活动及抗阻运动。

(4)术后第2天,重复第1天内容。

鼓励患者患肢足、踝、膝关节主动运动。

①可用CPM做髅、膝关节的被动功能锻炼。

②进行抬高臀部运动、扩胸运动。

③开始定时给患者行按摩。

(5)术后第3〜5天:

继续第2天动作。

①仰卧位主动屈、伸髏膝。

②0。

〜30°膝关节等张伸直练习③忌屈靓>90“。

④继续桥式运动。

⑤悬吊骯外展位骯内收肌及外展肌的等长收缩。

⑥坐位水平移动:

向患侧移动时先患肢外展,再手及健足支撑移动臀部向患侧。

(6)术后第6~7天

①外展训练,由被动-助力-完全主动。

②屈髅、屈膝训练,注意身体直立,屈骯〈90°,不可内旋。

③髏后伸训练,注意身体直立,不可内旋,末端保持10s。

(7)术后第2周:

助行器步行训练:

鼓励患者使用助行器,不负重行走,宜采用渐进式,早期不易久站,下肢使用弹力绷带包扎。

①内固定患者若扶双拐,则采用四点步训练,可足尖点地步行。

2情况良好者可单拐三点步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③使用穿袜器及拾物器的训练,给予家庭环境改造的建议。

(8)2周后改为主动活动为主,活动范围逐渐增大,术后4周时接近正常活动范围

①床上坐起②继续增加靓与膝的主动屈伸运动③继续肌力及步行练习④ADL训练⑤辅助具使用

(9)术后1个月

①1月后继续训练觥外展。

②做到三不:

不充分负重、不盘腿、不内收腿。

③待X线摄片显示骨折己愈合,无股骨头坏死,方可弃杖行走。

④3个月〜半年后视骨折愈合情况,从双杖而后用单杖作部分负重的步行训练,至大部分负重行走。

⑤靓内收内旋和外展外旋。

⑥4周后开始练习屈骯,进行骯关节周围肌力锻炼、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步态训练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⑦第6周进行渐进抗阻运动,做双小腿下垂坐姿练习。

(10)3个月后逐渐负重

①内固定术后3月逐渐增加下肢内收、外展的主动运动。

②股四头肌抗阻力练习。

③恢复膝关节伸屈活动的练习。

④增加下蹲站起训练,马步练习。

⑤本体感觉和功率自行车的训练。

8.股骨干骨折

1.外伤炎症期康复治疗(外伤后3周之内)

运动疗法:

在麻醉清醒后立即指导患者开始进行。

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

離骨的被动活动。

向心性手法按摩。

术后次日开始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主要是股四头肌。

膝关节活动度的练习:

主动伸屈膝练习术后1〜2天CPM训练。

健肢、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活动。

2.骨痂形成期康复治疗(一般骨折的骨痂形成期约在伤后3〜10周)

运动疗法:

恢复ROM训练;增加患肢肌力的训练;训练站立和肢体负重为主:

患肢从负重1/4开始,逐渐过渡到1/2负重、3/4负重、全负重。

3.骨痂成熟期康复治疗

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活动度,肌肉收缩力量,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作能力。

运动疗法:

重点是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肌力训练;患侧膝关节木体感觉的训练;以主动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和抗阻运动

①主动运动:

患侧的髏、膝、踝关节进行各方向的主动活动。

量牵伸挛缩、粘连的组织。

骯关节的外展内收。

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

开始进行下蹲练习。

2关节牵引:

牵引重量以引起患者可耐受的酸痛感觉,又不产生肌肉痉挛为宜;热疗后进行或牵引同时给予热疗效果更好。

3恢复肌力训练:

当肌力为1级时(MMT),可采用水疗、按摩、低频脉冲电刺激、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

在做被动运动时进行传递冲动的训练。

当肌力为2〜3级时,以主动运动为主,辅以助力运动、摆动运动、水中运动等。

当肌力达4级时,应进行抗阻运动。

物理因子疗法:

①局部紫外线照射:

促进钙质沉着与镇痛②蜡疗、红外线、短波、湿热敷等疗法: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③直流电碘离子导入、超声波、音频电流、湿热疗法等:

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④如合并周围神经损伤时,可应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中频电疗等疗法。

作业疗法:

①斜板站立练习②跨越障碍物练习③上下斜坡④上下楼梯

9.離骨骨折

骨宾骨骨折的发生率约为1.05%,中壮年多见,占58.7%,50岁以上占35.5%。

训练方法:

(1)抬高患肢:

开始48h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肢体置于垫枕上,抬高患肢20〜30°o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第一天开始,要注意检查股四头肌内侧头是否收缩有力。

(3)踝泵运动(4)膝活动练习:

术后第2d于床上行膝部的活动。

主动辅助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动练习。

(5)離骨活动。

(6)术后第2天,开始CPM机持续被动运动。

(7)直腿抬高训练。

(8)站立行走与下蹲:

逐步进行患肢不负重、部分负重及充分负重的站立、下蹲及步行练习。

(9)配合按摩、推氧辅以向心性按摩。

(10)上下楼梯训练:

告诉患者上下楼梯的锻炼方法。

(11)冰敷治疗:

治疗结束后冰敷约5〜lOmin必要时应用止痛剂及脱水药物。

(12)理疗:

配合红外线、微波、超短波治疗,共治疗2周。

(13)其他:

功率自行车训练、木体感觉训练、慢跑等训练。

10.胫腓骨骨折

胫骨中下1/3骨折,由于血液供应不充足,很容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小腿严重挤压伤,会引起小腿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腓骨上端骨折可能伤及腓总神经。

对稳定性骨折,在复位、固定术后,抬高患肢,2天开始足趾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

1周后做踝关节屈伸活动,2周后开始屈膝、屈瓠活动。

6-8周后开始扶拐不负重行走。

10-12周后可部分负重行走,逐步恢复正常行走。

对不稳定性骨折,应用持续牵引和外固定的患者,在术后3-5天开始。

去除牵引后,逐步练习不负重行走、部分负重行走至正常行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