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9850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docx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0104038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

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分析—从资源要素角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700007)王晓坤张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进行分析,明确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是造成二者消费水平差距的根本原因,指出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人多地少这一基本的资源矛盾。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经济模型,力图从原理上证明:

在现有的经济条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消除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消费水平收入水平GDP资源配置

1引言

1.1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及影响

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增大。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78年的267元,猛增至1999年的4832元,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差距水平实际增长了2.55倍[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农村消费市场低迷,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GDP计算的支出法角度来看,GDP的增长取决于三个方面: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于带动总需求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因而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个部分,而居民消费是主要部分。

如果能够增加农民消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巨大差距,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以1999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每年为675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每年为1918元,二者之间差距为4832元[1]。

按此数据测算,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每增加1元,将引起8亿多元的有效需求;如果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赶上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全部消除,将引起近4万亿元的有效需求,拉动GDP增长约50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是现阶段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

1.2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原因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是由其可支配收入决定的[2]。

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是导致二者消费水平差距的最主要原因。

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从1978年的209.8元猛增至1999年的3643.7元[1],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比发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差距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经过对这两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相关系数为0.998767,证明二者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导致二者消费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讨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必须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里面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社会、经济的因素,但我国农业生产人多地少这一基本矛盾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11月,祖国大陆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3]。

目前我国农村尚有l.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若无重大举措,到20XX年,将由现在的1.5亿增加到2.5亿。

相对于国土面积来说,我国耕地资源的比重很低,截止到1996年10月31日,我国有耕地19.51亿亩[1]。

这样计算,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只有2.42亩。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美国的11.2%,与同样属于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也仅相当于印度的42.2%[4]。

显而易见,在如此之少的耕地面积上,即使农业生产率再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农民人均耕地稀少,成为农民收入提高的资源“瓶颈”。

1.3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途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必须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二者收入差距入手。

围绕农民增收问题,政府部门和理论界提出了种种措施,比如农产品增产和提价、国家补贴、劳务输出和发展乡镇企业等等。

但这些措施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转向小康以及农业发展主要受市场需求约束的新形势,必然要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农民增收只是现象,问题的实质在于通过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增加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下,可以从资源的合理配置入手,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水平差距问题。

2基本模型的构造为了对问题做出清晰简洁的描述,我们把国民经济的运行抽象为两个企业的相互作用过程。

企业1代表城镇居民群体,生产工业品;企业2代表农村居民群体,生产农产品。

两个企业通过互相交换满足各自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需求。

在不失一般性,而且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做出以下基本假设[5]:

第一,两个企业构成一个经济活动的封闭系统,所有产品的生产及交换均在系统内进行,与外部没有交易联系。

第二,假定两个企业没有产品剩余,生产出的产品除自己消费外,全部用来交换。

第三,不考虑资本品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投资的影响。

第四,两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变。

第五,个人的收入全部转化为消费,即边际储蓄倾向为零。

第六,两个企业的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相同。

2.1资源流动前的平衡状态设企业1的劳动力数量为,人均收入水平为,因此企业1的整体收入水平可以用×表示,该数据也代表了企业1工业品的总体生产能力。

由于假定个人的收入要全部转化为消费,企业1中每人的消费水平也为。

假设企业1中每个劳动力自己消费的工业品价值为,那么每人农产品的消费水平就是-,企业1总体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为(-)×。

这部分农产品需求需要企业1用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同企业2进行交换来满足,因此企业1需要交换出(-)×价值的工业品。

设企业2的劳动力数量为,人均收入水平为,因此企业2的整体收入水平可以用×表示,该数据也代表了企业2农产品的总体生产能力。

由于假定个人的收入要全部转化为消费,企业2中每人的消费水平也为。

假设企业2中每个劳动力自己消费的农产品价值为,那么每人工业品的消费水平就是-,企业2总体的工业品的消费需求为(-)×。

这部分工业品需求需要企业2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同企业1进行交换来满足,因此企业2需要交换出(-)×价值的农产品。

为了与实际情况相对应,我们假设>,<。

也就是说企业1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但劳动力少;企业2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但劳动力多。

在两个企业的产品没有剩余的情况下,其各自生产出的产品除了自己消费外,应全部用来交换。

因此,企业1交换出工业品的价值应该与企业2交换出农产品的价值相等。

也就是说存在下面的等式:

(-)×=(-)×通过交换,两个企业的消费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此时,整个经济的总体需求为(×+×)。

该平衡状态可用下图表示:

自身消费:

C1×N

1

农产品:

(I2-C2)×N

2

企业

1企业2I1×N

1I2×N

2工业品:

(I1-C1)×N

1

自身消费:

C2×N2图1资源流动前的平衡状态

2.2资源流动后的平衡状态尽管在资源流动之前,两个企业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但由于企业2的人均消费水平较低,整个经济的总体需求水平也较低,因此这种平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

以下分析力图证明,在两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资源的流动,就可以消除两个企业劳动力的消费差距,从而达到一种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带动经济的增长。

显然,为了使企业2的人均消费水平达到企业1的人均消费水平,企业2必须转出一部分劳动力。

根据前面的计算,企业2的总收入水平×只能保证(×/)的劳动力达到企业1的人均收入水平。

因此,企业2需要转出的劳动力数量为(-×/),即×(1-/)。

由于我们假定两个企业的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相同,企业2剩余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提高后,增加的收入要全部用来消费工业品。

也就是说,企业2剩余劳动力的工业品消费水平要达到,这样,企业2新增的工业品需求为:

×(×/)-(-)×=

×(×/)-(-)×=

×(×/+-)

(1)

在两个企业的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相同的假设下,必然存在下面的等式:

-=

或=-

(2)

其中-为企业1的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为企业2的人均农产品消费水平。

(2)式代入

(1)式,企业2新增的工业品需求变为:

××(1-/)

(3)

同时,由于企业2剩余劳动力的农产品消费水平不变,在企业2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企业2必然存在剩余农产品,这部分剩余农产品价值为:

×-(-)×-×(×/)

=

××(1-/)

(4)

(3)式和(4)式相等,说明企业2可以用自己的剩余农产品去交换等值的工业品,来满足自己新增的工业品需求。

在企业1生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这部分新增工业品需求只能通过企业2转出的劳动力生产工业品来满足。

企业1可以向这部分转出劳动力提供机器、设备等资源,使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在不考虑资本品的假设下,企业1输出的资源对这部分转出人口的收入没有影响。

我们把这部分转出人口组成的企业称为企业3。

为了使企业3的人均消费水平同时达到,企业3的人均工业品消费水平要达到,人均农产品的消费水平要达到-。

因此,企业3需要生产××(1-/)的工业品自己消费,同时要生产(-)××(1-/)的工业品换取等值的农产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由于=

-,企业3的这部分农产品需求正好和企业2剩余的农产品价值相等。

这样,企业3和企业2通过交换,也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加上企业1与企业2的供需平衡,整个经济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此时,企业1与企业2的总体需求水平与资源流动前一致,企业3的总体需求水平为××(1-/)。

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企业3的总体需求是新增的需求。

因此说,这种平衡状态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平衡,必将拉动经济的增长。

该平衡状态可用下图表示:

自身消费:

C1×N

1自身消费:

C2×N

2农产品:

(I2-C2)×N

2

企业

1企业2I1×N

1I2×N2工业品:

(I1-C1)×N

1

工业品:

N2×C2×(1-I2/I1)

=

农产品:

N2×C2×(1-I2/I1)

企业3机器设备I1×N2×(1-I2/I1)

劳动力

自身消费:

C1×N2×(1-I2/I1)

图2资源流动后的平衡状态3实例说明以上分析从原理上证明:

在现有的经济条下,不需要额外的投入,仅仅通过资源的合理流动,就可以消除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从而带动国民经济迅速的增长。

下面以1998年的数据说明这一原理。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定这些数据满足前面的几项基本假设。

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3.7942亿人,农业人口为8.6868亿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为3263元[6]。

以这些数据为依据计算,农村居民的总收入为18781(8.6868×2162)亿元,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

假定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土地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18781亿元的总收入只能保证3.4619(18781/5425)亿的农村居民达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整个农村要转移出5.2249(8.6868-3.4619)亿的人口到城镇。

由于农业人口转出,剩余农业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其人均收入达到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是5425元。

在边际储蓄倾向为零的情况下,这部分新增的收入全部要转化为消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就要净增

11296(3263×3.4619)亿元的消费需求。

同时,为了使这部分转出的农业人口能够同时也达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必须通过输出机器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工厂,通过生产更多的商品来满足社会新增的消费需求。

假设转出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达到了5425元,在边际储蓄倾向为零的情况下,新增收入全部转化为消费需求,这样又新增17049(3263×5.2249)亿元的消费需求。

全社会合计共新增28345(11296+17049)亿元的消费需求。

如果全部的新增需求由这部分转出人口通过生产商品来满足,他们的收入水平为5425(28345/5.2249)元,正好与假设相符。

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而且引起全社会净增28345亿元的消费需求,将极大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4结论与拓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造成二者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农民收入水平过低。

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因素十分复杂,但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矛盾。

因此,从资源要素入手,对农业生产资源合理配置,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文从原理上证明:

在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主要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的合理配置。

事实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经济发展有以下影响:

首先,整个经济的总体需求水平大量增加,从而拉动GDP快速增长;其次,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上升;第三,从长远来看,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将会提高,这对经济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为了说明原理的需要,本文在模型的构造上,设定了几个基本假设。

实际上,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逐步放松某些假设,做进一步的分析。

比如,考虑两个企业产品有剩余的条下,通过资源配置达到平衡的条。

或者考虑资本品的作用,投资要转化为一部分人的收入,理想状态下不仅可消除收入水平差距,甚至整体的收入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都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中国统计信息网(.stats.gov),

20014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信息网(.stats.gov),

19975张宁.企业社会化协作与小农生产方式转换的临界分析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70007项目,

2000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Analternativeofeconomicmodeltothefluxbasedonthe

2-typesofhumanresource—FromtheperspectiveofresourceelementWangXiaokunZhangNing(Schoolof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AbstractThearticlediscoversaprincipletodealwithdevelopmentofthefluxbasedonthe

2-typesofhumanresource.One

typeworksinthemanufactureandtheotherworksinthefarm.At

first,thefluxisinanequilibriumstate,whichhasloweconomiclevel.But

throughrationalresourceallocation,thefluxreachesahigh-levelequilibrium.Especially,

thearticleappliesthisprinciple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ic.The

articlefocusesonhowthedevelopmentoffluxeffectsontheeconomicdevelopment.KeywordsConsumptionlevelInelevelGDPResourcealloc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