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基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9245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0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农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农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农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农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基教案.docx

《农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基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基教案.docx

农基教案

农基教案

 

班级:

综六班

 

教师:

刘飞

 

2002年上学期

第1-2课时土壤养分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

1、土壤养分的概念、有效性及存在形态,

2、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转化方式与过程

3、土壤养分的转化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4、土壤养分的调节方法

教学重点:

氮、磷、钾的存在形态;有机物、氮、磷、钾的转化途径;土壤养分的调节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归纳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土壤养分

是指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能被植物直接或者转化后吸收。

土壤养分可大致分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包括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硼(B)、钼(Mo)、锌(Zn)、锰(Mn)、铜(Cu)和氯(Cl)等13种元素。

在自然土壤中,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

在耕作土壤中,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

1、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土壤养分的形态分为下列两类:

(1)速效态养分

水溶态养分:

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代换态养分:

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2)迟效态养分

矿物态养分:

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有机态养分:

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一般来说,速效养分仅占很少部分,不足全量的1%,应该注意的是速效养分和迟效养分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土壤养分经过土壤内部的复杂转化,或受植物的吸收利用,淋失,气态化损失,侵蚀流失,和人为活动等的影响,慢慢消耗,因此需要不断补充。

土壤养分含量因土而异,变化极大,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类型、有机质含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中国耕作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为:

氮0.03~0.35%;磷(P2O5)0.04~0.25%;钾(K2O)0.1~3%;其他养分的含量通常分别在百万分之几或十万分之几左右。

土壤养分的总贮量中,有很小一部分能为当季作物根系迅速吸收同化的养分称速效性养分;其余绝大部分必须经过生物的或化学的转化作用方能为植物所吸收的养分称迟效性养分。

一般而言,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约占土壤养分总贮量的百分之几至千分之几或更少。

故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经常出现因某些有效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缺素症的现象。

据统计,中国耕地几乎普遍缺乏有效氮素,近2/3的耕地缺乏有效磷素,有1/3的耕地缺乏有效钾,必须借助肥料以弥补其不足。

2、土壤养分的存在形态

(1)土壤氮素的形态和含量

A、有机态

是土壤氮素的主要形态,约占土壤全氮量的95%以上;

按溶解度和水解的难易程度有可以分为三种:

(a)水溶性有机态N:

〈5%,易水解称为速效N;

(b)水解性有机N:

50-70%,可以被酸、碱、酶水解成为可溶性或无机态N。

(c)非水解性有机N:

〉30%,不溶于水,也不能被酸、碱、酶水解。

B、无机态

一般只占土壤全N的1-2%,最多不超过5-8%。

主要是NH4+,NO3-,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全N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显著的相关性,全N一般占有机质含量的5%左右。

除少数土壤外,我国大部分土壤全N含量大都在0.2%以下。

(2)土壤磷素形态与含量

A、有机磷:

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变异很大,从<10%到80%。

有机磷主要包括核酸类、植素类、和磷脂类。

有机磷经过水解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B、无机磷:

可以分为三类:

---磷酸钙(镁)化合物

---磷酸铁(铝)化合物

---闭蓄态磷

a、磷酸钙(镁)化合物(Ca-P)

主要存在于石灰性、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这些化合物是(依溶解度大小):

氟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

磷酸八钙

磷酸三钙

磷酸二钙:

弱酸溶性,可利用

磷酸一钙:

水溶性,可利用

b、磷酸铁、铝化合物(Fe-P,Al-P)

存在于酸性和强酸性的土壤中,磷酸铁多于磷酸铝,存在于酸性和强酸性的土壤中,磷酸铁多于磷酸铝。

c、闭蓄态磷(O-P)

被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称为闭蓄态磷。

在氧化铁胶膜未去除之前,磷酸盐难以被利用;

在淹水还原的条件下,氧化铁胶膜因还原而溶解,其中的磷有效性提高。

闭蓄态磷在红壤中居多,有的可占无机磷的90%以上。

南方水稻土中的闭蓄态磷约占无机磷的40-70%。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一般在0.02-0.11%(P)之间。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从南到北逐渐增高,砖红壤的全磷量小于0.004%。

全磷含量与磷的有效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全磷含量高,不等于有效磷含量也高。

(3)、土壤K素形态和含量

土壤K的含量比N,P高。

我国多数土壤全K含量变化在15-20g/kg。

最低的为广西的砖红壤,仅3.6g/kg,最高的为吉林的风沙土,达26.1g/kg。

形态

可以分为三种形态:

a、矿物态K:

指存在于矿物晶格中的K,约占全K的90%以上。

只有在矿物被风化后才有效,属于无效态K。

b、缓效态K:

指被固定在粘粒矿物晶层中的K和存在于部分黑云母中的K。

它们一般不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但通过适当的耕作,可以使之释放出来。

c、速效K:

包括水溶性和交换性K,仅占全K的1-2%。

2土壤养分的转化

(1)、土壤氮素的转化

三种主要转化过程:

--有机N的矿化作用;

--脱N作用;

--氮素的固定作用。

土壤有机N的矿化作用包括氨基化、氨化和硝化等三个步骤。

以蛋白质为例:

(1)氨基化作用:

蛋白质水解成为肽,最后变为氨基酸的过程。

(2)氨化作用:

氨基酸进一步分解成为NH3的过程。

(3)硝化作用:

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为硝酸的过程。

土壤的脱N作用

指土壤氮素从土壤中损失的过程,包括反硝化作用、硝酸盐的淋失、氨的挥发等过程。

反硝化作用指土壤中的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后还原成为氧化二氮等气体逸失的过程

2HNO32HNO2N2O

N22NO

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应设法加以控制。

影响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土壤条件有:

(1)氧的供应:

通气性越差,反硝化作用越强烈。

(2)土壤反应:

强烈影响反硝化作用的速率,最佳:

7.5-8

(3)温度:

最适30-35°C

(4)有机质:

含量高,反硝化作用强。

硝酸盐淋失NO3-易溶于水,又难以被土壤胶体吸附,所以容易随渗漏水淋失

这是土壤氮素引起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途径。

氨的挥发土壤中的NH3,NH4+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作用形成的NH3的挥发;

挥发性铵肥(氨水、碳酸氢铵等)自身分解产生NH3挥发;

质地粘重、腐植质含量高、含水量高、石灰和碱性物质含量少的土壤,氨的挥发少。

氮素的固定作用

通过矿物的、生物的或化学的作用将土壤氮素固定为暂时不能被植物利用的状态的过程,称为氮素的固定过程。

包括微生物对氮素的同化作用、2:

1型矿物对NH4+的晶格固定作用、以及土壤某些有机质与亚硝酸反应而产生的化学固定作用。

这种作用是暂时的,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重新释放。

影响土壤有效N的因素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质地

温度

湿度

酸度

施肥

有机质含量与全氮量有机N是土壤全N的主要来源,有效N随土壤全N和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质地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有机质的分解较慢,所产生的有效N也较少。

砂质土壤有机含量较低,但有机质的分解较快,所产生的有效N较多。

温度有机质矿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冬季土温低,有机质矿化率较低,土壤有效N较少。

春季和初夏,矿化率迅速上升,土壤有效N显著升高。

湿度湿度太高,有机质嫌气分解;在通气良好而适度适当的情况下,有机质矿化作用较强,产生的有效N较多。

湿度太高会引起反硝化作用,导致N的损失。

酸度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有机N的矿化最强。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能明显增加有机N的矿化。

施肥施用化肥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有机N的释放,还能提高土壤N的利用率。

施用新鲜有机肥料,会促进难分解有机N的矿化。

(2)、土壤的固磷作用及其机制

目前我国一般作物对化学磷肥的利用率不到30%,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土壤对磷具有强大的固磷能力。

将土壤可溶性或速效磷转变成为不溶或缓效态磷的过程,称为磷的固定作用。

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主要有四种:

化学沉淀机制、表面反应机制、闭蓄机制、生物固定机制。

化学沉淀机制:

游离磷酸根与Fe2+、Al3+、Ca2+等离子及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形成磷酸铁、铝、钙等沉淀的过程。

如:

Fe3++H2PO4-+2H2O=2H++Fe(OH)2H2PO4

表面反应机制:

在酸性条件下,H2PO4-与土壤固相表面的OH发生配位体交换反应而被吸附。

但与这种方式而被吸附的磷酸根在碱性条件下仍然是有效的。

闭蓄机制:

指土壤磷酸盐被不溶性的铁(铝)质或钙质胶膜包被而失去有效性的过程。

胶膜的溶解度低于磷酸盐。

生物固定机制:

指土壤中的有效磷被微生物吸收利用,暂时失去有效性的过程。

当有机质分解后,磷又可以重新释放出来。

影响磷素有效性的因素

固磷强度低,有效性高。

主要影响因素:

pH值、有机质、Eh值、土壤温度、土壤矿质胶体性质。

pH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磷都遭受强烈的固定。

pH6-7之间,土壤磷有效性最高。

有机质分解产物可以络合铁、铝等金属,使被固定的P溶解出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磷有效性也高

土壤Eh

淹水种稻,Eh降低,磷的有效性高;但淹水对磷酸钙的溶解度的影响不明显。

土壤温度

温度升高,有机P分解加快,有效P升高

土壤矿质胶体的性质

无定形氧化物>结晶氧化物>1:

1型粘土矿物>2:

1型粘土矿物

(3)、土壤K的固定

-从速效K变成缓效K或无效K的过程,成为K的固定。

--粘土矿物晶格的固定是最主要的固定方式,晶格固定降低了K的有效性。

K的固定主要发生在2:

1型粘土矿物中

不同的2:

1型矿物对K的固定能力的大小顺序如下:

蛭石>伊利石>蒙脱石

速效K丰富的土壤,频繁的干湿交替会促进K的固定;而在速效K很缺乏、固定态K又较多的条件下,频繁的干湿交替则可能促进K的释放。

影响土壤有效K的因素

a、全K量:

全K量与有效K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在其他性质相似的情况下,全K量高的土壤,有效K也较高。

b、母质:

母质是土壤有效K的重要来源。

母质含云母、长石多的,供K能力较强。

风化度高的土壤,K的淋失严重,故K的有效性较低。

c、质地:

砂粒供K能力微弱,粉砂粒供K能力较强,粘粒的含K量和供K潜力都较强。

因此,质地粘重的土壤的供K能力较强。

砂土容易出现缺K现象。

d、土壤吸收性和pH:

吸附量高的土壤可以保存较多的K,因此供K能力较强。

酸性土壤有效K含量比中性和碱性土壤低。

e、干湿交替:

过分干燥影响K离子向植物根部移动,植物容易缺K。

干燥往往使部分土壤K被固定。

水份过多也导致土壤的缺K,其主要原因是水溶性K的淋失。

3、土壤养分状况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除碳氢氧外,其余各种营养元素都是通过土壤来提供的。

因此,土壤养分状况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影响极大,当各种养分丰富时,作物生长良好,产量高,;若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时,就好使作物产生缺素症而限制生长。

4、土壤养分的调节

(1)合理施肥,保证养分供应

(2)改善土壤水、气、热条件,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3)调节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性,促进热养分的释放

(4)合理轮作,培肥地力

二、小结

三、作业

1、土壤氮素的存在形态有哪些?

 

2、土壤氮素如何转化?

 

第3-4课时复习题讲解

植保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

1、组成病毒粒子衣壳的化学物质是()

A、糖类B、蛋白质C、核酸D、脂肪

2、属于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为()

A、荚膜B、细胞壁C、细胞膜D、核质体

3、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A、微生物病毒B、昆虫病毒C、植物病毒D、动物病毒

4、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

A、细菌B、酵母菌C、霉菌D、病毒

5、下列孢子中属于霉菌无性孢子的是()

A、子囊孢子B、孢囊孢子C、卵孢子D、接合孢子

6、霉菌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

A、中性B、中性偏碱性C、中性偏酸性D、酸性

7、植物根系对根际微生物最大的影响是通过()

A植物遮荫  B根系分泌各种有机物  

C根系富集水分 D根系伸长过程中造成土壤通气

8、不同微生物在生长过程对pH的要求不同,放线菌对pH值的要求是()

A.偏碱性     B.中性    C.偏酸性    D.酸碱都可

9、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是()

A.立克次氏体   B.支原体   C.衣原体    D.螺旋体

10、一个细菌每10分钟繁殖一代,经1小时将会有多少个细菌:

()

A 64     B 32     C 9     D 1

11、白僵菌为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是

A、细菌B、放线菌C、真菌D、病毒

12、酵母菌常用于酿酒工业中,其主要产物为

A、乳酸B、乙醇C、丁酸D、乙酸

13、能产生大型肉质实体的真菌又称为()

A蕈菌B霉菌C根霉D链球菌

14、微生物中的三致不包括()

A致霉变B致突变C致畸变D致癌变

15、蘑菇的有性孢子是(     )

A外生的担孢子       B外生的分生孢子    

C内生的子囊孢子      D内生的接合孢子

16、小地老虎幼虫的口器属于()

A.咀嚼式B.锉吸式C.嚼吸式

17、双翅目蝇类成虫的口器属于

A.刺吸式B.锉吸式C.舐吸式

18、从第一次蜕皮到第二次蜕皮之间的虫龄应该是()

A.第一龄幼虫B.第二龄幼虫C.第三龄幼虫

19、蚜虫在同一季节里所出现的无翅蚜和有翅蚜两种形态的个体属于()

A.雌雄二型B.多型现象C.第一性征

20、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头式一般属于()

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

21、咀嚼式口器昆虫的头式一般属于()

A.下口式B.前口式C.后口式

22、膜翅目蜜蜂的口器属于()

A.咀嚼式B.嚼吸式C.刺吸式

23、同翅目蝉的口器属于()

A.刺吸式B.锉吸式C.咀嚼式

24、直翅目蝗虫的口器属于()

A.嚼吸式B.咀嚼式C.刺吸式

25、鳞翅目成虫的口器属于()

A.咀嚼式B.刺吸式C.虹吸式

26、缨翅目蓟马的口器属于()

A.刺吸式B.锉吸式C.嚼吸式

27、蝗虫的后足属于()

A.跳跃式B.步行式C.开掘式

28、蝼蛄的前足属于()

A.开掘足B.跳跃足C.捕捉足

29、螳螂的前足是属于()

A.步行足B.捕捉足C.开掘足

30、下列哪类昆虫的口器属于锉吸式口器

A.蝇类B.虻类C.蓟马

31.蝗虫的前翅属于()

A.鞘翅B.膜翅C.覆翅

32.蝽象的前翅属于()

A.鞘翅B.半鞘翅C.鳞翅

33.双翅目的后翅属于()

A.膜翅B.鳞翅C.平衡棒

34.鳞翅目蛾蝶类的前后翅属于()

A.膜翅B.脉翅C.鳞翅

35.缨翅目蓟马的翅属于()

A.覆翅B.膜翅C.缨翅

36、双翅目蚊类属于()口器类型

A.刮吸式B.舐吸式C.刺吸式

37、双翅目蝇类幼虫的口器属于下列()类型

A.锉吸式B.刺吸式C.刮吸式

38、棉铃虫的蛹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最早出现的成虫应属于()

A.第一代成虫B.越冬代成虫C.第二代成虫

39、直翅目昆虫的变态属于()

A.完全变态B.渐变态C.半变态

40半翅目昆虫的变态属于()

A.完全变态B.渐变态C.半变态

41、蚜虫属于同翅目的()

A.叶蝉科B.粉虱科C.蚜科

42、下列哪个目的昆虫全部为植食性()

A.鞘翅目B.半翅目C.同翅目

43、草蛉属于()

A.植食性B.捕食性C.寄生性

44、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属于()

A.无足型B.多足型C.寡足型

45、同翅目昆虫的变态大多数属于()

A.渐变态B.完全变态C.半变态

46、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属于()

A.多足型B.寡足型C.无足型

47、地老虎属于鳞翅目的()

A、夜蛾科B、螟蛾科C、灯蛾科

48、蛴螬属于鞘翅目下列哪科幼虫()

A.金龟科B.皮蠹科C.瓢甲科

49、虎甲科步甲科多数属于()

A.捕食性B.寄生性C.植食性

50、赤眼蜂科昆虫全部寄生于()

A.卵B.幼虫C.蛹

51、半翅目昆虫属于

A.全变态B.渐变态C.过渐变态

52、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当不良环境解除时,就可恢复生育的停育现象叫()

A滞育B休眠C越冬D越夏

53、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没有经历以下哪个虫态()

A.卵B.蛹C.幼虫D.成虫

54、不同昆虫其繁殖方式不同,具有多胚生殖能力的昆虫是

A.蝗虫B.蚜虫C.蜜蜂D.内寄生蜂

43、草蛉属于()

A.植食性B.捕食性C.寄生性

44、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属于()

A.无足型B.多足型C.寡足型

58、引起昆虫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

A.温度B.湿度C.光周期D.温度和湿度

59、蚜虫对下列色板反应敏感的是

A.黑板B.红板C.黄板D.紫板

60、新虫蜕皮四次后,其幼虫为

A.三龄B.四龄C.五龄D.六龄

61禾本科作物受害虫危害后,由于本身强大的分级能力,使产量减少很小,这种抗虫性是

A.可选择性B.抗生性C.耐害性D.避病

62、植物病毒的繁殖方式是

A.有性生殖B.无性生殖C.裂殖D.增殖

63、玉米螟的发生与玉米品种密切相关,抗虫玉米之所以抗虫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期短避病B.含有较高的硅质C.含有甲、乙、丙抗虫素D.喜高温

64、目前防治小麦锈病最好的药剂是

A.多菌灵B.百菌清C.甲基托布津D.粉锈宁

65、棉红蜘蛛发育适于低湿环境,适宜的相对湿度是

A.35%一55%B.20%一35%C.60%~85%D.55%一80%

66、水稻白叶枯病传播主要方式是

A.气流传播B.雨水传播C.昆虫传播D.人为传播

67、防治花生青枯病的一项根本措施是

A.种植抗病品种B.合理轮作C.农业防治D.化学防治

68、小麦最易感染赤霉病在齐穗后的

A.5天B.10天C.15天D.20天

69、骤然振落捕杀金龟子是利用昆虫的

A.趋性B.假死性C.群集性D.迁飞性

70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症状是

A.变色B.脓状物C.粉状物D.颗粒状物

71、50%久效磷乳油稀释1000倍后,其有效浓度为

A.5%B.0.5%C.0.05%D.0.005%

72、确切的说,子座是真菌的

A.营养体B.繁殖体C.菌丝体的变态D.都不是

73、棉蚜在我国(除华南地区外)大多越冬虫态是

A.卵B.若虫C.成虫D.受精卵

74、地老虎,一般防治重点在第

A.l代B.2代C.3代D.4代

75、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的适期是

A.发芽出苗期B.拔节期C.分蘖期D.扬花初期

76、蝇类的蛹属于

A.离蛹B.被蛹C.围蛹D.都不是

77、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A.主动传播B.被动传播C.气流传播D.雨水传播

78.三化螟的食性是

A.单食性B.寡食性C.多食性D.腐食性

80、子囊内产生子囊孢子,一般一个子囊内形成的子囊孢子为

A.4个B.6个C.8个D.10个

81、药剂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期是在玉米的

A.播种期B.三叶期C.心叶末期D.成熟期

82、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的适期是

A.种子处理B.拔节期C.分蘖初期D.扬花初期

8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应将其种群消灭。

B.一种农药的致死浓度数值越大,它的毒性越高。

C.诱杀粘虫时,糖醋液的配方比例为:

糖3份、醋4份,酒2份,水1份,另加少量杀虫剂。

D.花生青枯病是由细菌所引起的病害

棉花病虫害防治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请将正确答案选出)

1.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是

A.棉蚜B.棉铃虫C.棉红蜘蛛D.地老虎

2.棉铃虫在昆虫分类上属于

A.膜翅目B.鳞翅目C.鞘翅目D.双翅目

3.棉蚜在我国(除华南地区外)大多数越冬虫态是

A.卵B.受精卵C.幼虫D.老熟幼虫

4.防治棉花发棉蚜为害的较好措施是

A.化学防治B.植物检疫C.农业防治法D.物理防治法

5.棉花蕾铃期防治的主要害虫是

A.地老虎B.蝼蛄C.棉铃虫D.棉红蜘蛛

6.棉红蜘蛛发育适于低湿环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A.35%一55%B.20%一35%C.60%一85%D.55%一80%

7.地老虎的食性为

A.植食性B.杂食性C.多食性D.腐食性

8.地老虎幼虫为害春播作物的幼苗各地区危害均严重的是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D.第四代

9.对于高龄地老虎幼虫防治可采取的防治措施是

A.喷粉B.喷雾C.撒施毒饵D.物理防治

10.棉田打药应采取发现一株打一圈,发现一点打一片的办法防治的是

A.棉蚜B.地老虎C.棉红蜘蛛D.棉铃虫

11.棉花枯萎病苗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黄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外,症状还有

A.腐烂型B.慢性型C.青枯型D.白化型

12.棉花黄萎病发病高峰是

A.子叶期B.苗期C.现蕾期D.花铃期

13.剖茎检查黄萎病棉株,其木质部变为

A.淡褐色B.深褐色C.墨绿色D.青枯色

14.棉花枯、黄萎病初侵染来源多,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是

A.带菌种子B.病残体C.土壤D.昆虫

15.棉花枯、黄萎病菌在土壤中的侵染是通过

A.根系B.茎部C.病残体D.叶片

16.下列呈现“花西瓜皮状”或“掌状’;的棉花病害是

A.棉花黄萎病B.棉花枯萎病C.立枯病D.红腐病

17.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的重病田采取的措施是

A.选用抗病品种B.农业防治C.化学防治D.物理防治

18.北方棉区以立枯病和炭疽病为主,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

A.红腐病B.疫病C.黑斑病D.猝倒病

19.拔起棉花病苗,茎基部以下皮层遗留土中仅剩尖细木质部的病害是

A.立枯病B.炭疽病C.红腐病D.角斑病

20.下列棉花病害,属于土传类病害的是

A.立枯病B.炭疽病C.红腐病D.猝倒病

21.棉花苗期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条件B.播种质量C.菌源数量D.生育期

22.棉花苗期病害喷药适期是

A.齐苗前B.齐苗后C.子叶期D.现蕾期

23.引起棉花立枯病的病菌,无性繁殖时,产生

A.菌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