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896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docx

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新人教

2011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

(1)

( 专题内容:

中央集权制度和科举制 )

一、中央集权制度

(一)、基本线索:

形成(春秋战国〉→ 确立(秦朝)→ 巩固(两汉)→ 完善(隋唐)→ 加强(宋元)→ 强化〈明清)

(二)、发展过程:

1、政治上:

⑴.战国:

封建社会的形成:

商鞅变法(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就是通过类似变法完成的)内容之一: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

⑵.秦朝: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⑶.西汉:

汉武帝的大一统:

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朝:

推行行省制度: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⑸.明朝:

加强君主专制: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③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④执行削藩政策。

⑹.清朝:

君主集权的强化: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思想文化上:

⑴.战国: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⑵.秦朝:

秦始皇焚书坑儒:

压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⑶.西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科举制度:

(一).发展过程

1.诞生:

隋朝

①.隋文帝一一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

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第一名称为状元;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3.僵化:

明朝——八股取士

⑴.目的:

加强思想专制

⑵.内容:

①.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②.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③.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⑶.危害: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5.废除:

清朝

1905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的建议,废除科举制

(二).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人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土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三、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

1、第一次分离和回归:

1624年,荷兰殖民者人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2、第二次分离与回归: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

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第三次分离: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自此,台湾再次陷人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2010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

(2)

战争

名称

时间

发起国

结果

影响

中国人民

抗争

鸦片

战争

1840-1842

英国

 

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建、宁波、上海五处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关天培在虎门英雄牺牲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国、法国

 

清朝战败,同英法俄美签订《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打死华尔

2、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

甲午

战争

1894-1895

日本

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合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牺牲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八国

 

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2.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⑧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民居住。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奋勇抗击八国联军

抗日

战争

1931-1945

日本

 

中国战胜

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张学良杨虎成屐西安事变;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一、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史实

时期

阶段

原因

表现

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七上P111)

江南地区开发阶段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主要原因)

3.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

开始南移阶段

南宋

(七下P56-59)

南移完成阶段

同上

1.引进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粮仓,棉花、茶叶种植推广

2.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织业兴起,江南成为制瓷来中心。

哥窑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3.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

设市舶司。

四川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2010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3)

( 专题内容:

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

1、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二: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地点、主力:

前期(北京 学生)  后期(上海 工人)

3、性质: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影响: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009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4)

( 专题内容: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

1、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一大

1921

上海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选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红军、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大

1945

延安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等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八上P81)

八大

1956

北京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任务是: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等。

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八下P27)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八下P38-39)

十二大

1982

北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下P48)

十三大

1987

北京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八下P48)

十四大

1992

北京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八下P49)

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下P50)

二、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

1、中国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

[启示:

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

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不同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不同

建立资本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

相同点

1.革命性质相同:

都属于民主主义革命

2.革命任务相同:

都是反帝反封建

2009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5)

( 专题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科技革命 )

一、主要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独立战争一览表

3、法国大革命一览表

4、美国南北战争

5、辛亥革命

二、主要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3、中国戊戌变法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后)的重要文献

名称

国家

时间

制定机构

主要内容

意义

权利法案

英国

1689

英国议会

通过法律形式对国王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独立宣言

美国

1776

大陆会议

宣传一切人生而平等,同时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独立

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1787年宪法

美国

1787

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使美国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人权宣言

法国

1789

制宪会议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法典

法国

1804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美国

1862

林肯政府

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广大黑人踊跃报名参军,战争形势逐渐有利于北方。

2009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6)

( 专题内容:

中外史上的著名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 )

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七上P38)

⑴、时间:

公元前356年    ⑵、主持人:

商鞅

⑶、变法主要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

⑷、变法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115)

⑴、时间:

5世纪末 ⑵、改革主持人:

孝文帝

⑶、改革内容: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⑷、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⑸、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3、戊戌变法

4、土地改革

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伯利克里改革:

(九上P14)

⑴、时间: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⑵、改革者:

伯利克里(民主之父)

⑶、措施:

①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重大问题。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⑷、作用:

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⑸、性质:

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日本的大化改新:

(九上P24)

⑴、背景: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⑵、时间、主持人: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

⑶、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杜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⑸、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3、西欧的查里•马特改革(九上P28)

⑴、时间:

8世纪。

 ⑵、改革者:

宫相查理•马特。

⑶、内容:

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⑷、作用:

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⑸、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日本的明治维新:

5、俄国1861年改革:

6、苏俄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主持人:

1921年列宁

(2)、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苏联斯大林模式:

(九下P9)

⑴、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⑵、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作用。

但这一摸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晶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⑶、特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使社会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8、美国罗斯福新政:

(九下P22)

⑴、背景: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⑵、时间、主持人:

1933年罗斯福

⑷、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以消除经济危机。

⑸、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⑹、中心措施:

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⑺、作用:

新政取得了明显成效: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

新政不可能从根本土消除经济危机。

⑻、启示:

对我围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硼,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须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⑼、性质: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三、思想解放潮流

名称

兴起时间

兴起国

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

性质

作用

文艺复兴

14世纪

意大利

人文主义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九上P58)

启蒙运动

18世纪

法国

反对封建专制强调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和法制

伏尔泰等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九上P138)

马克思主义

19世纪中

德国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思想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九上P107)

2009届初三中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7)

( 专题内容:

世界格局的变化 )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2-1939)

1.形成:

①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各国签署《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

1939年二战爆发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

1.形成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5月,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建立。

④1955年5月,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

三、当前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

1.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局面。

2.一超多强

①一超--美国

②多强--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四、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多极化

2010年初四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复习(8)

( 专题内容:

二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1918年

1939——1945年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过程

开始标志: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主要战役(转折):

凡尔登战役。

结束标志: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开始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2、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德国进攻苏联

3、: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达到最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

4、(东欧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作战双方:

苏联、德国

5、(西欧战场)诺曼底登陆标着: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6、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

7、(亚洲战场)日本投降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德、意、奥匈帝国)与协约国集团(英法俄)

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性质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是人类历史上的是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世界大战还给我们的启示

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国际间的争端应用和平方式解决,避免使用武力

②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应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团结就是力量。

③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