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 位卑仍忧国
1.教材赏悟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
◆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
◆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
3.典例赏析
坚忍不拔之志
《晁错论》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
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4.时文赏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沙漠浩瀚,人烟罕至,小草深知自己力量微弱,但是它“知其不可而为之”,把根深深扎到地下,把绿色献给沙漠,创造出了一片又一片绿洲。
冬天萧瑟,万物凋零,腊梅深知寒冬不适宜万物生存,但它“知其不可而为之”,凌寒独自开,昭示了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悬崖峭壁,土壤贫乏,迎客松明知在此生长非常困难,但它“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岩石夹缝中生存,笑迎天下客,昭示了一种生命的蓬勃与无惧。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体现了一种义无反顾的殉道精神。
它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了生命的蓬勃与无惧。
拥有这种精神的人会勇敢面对困难,创造生命的华丽篇章。
熊熊烈火中凤凰得到重生,滚滚黄沙中骆驼感受生命,萧瑟寒冬腊梅独自开放,悬崖峭壁迎客松倔强生存。
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它们创造了奇迹是因为它们“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一生写过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虽然他并没有看到自己愿望的实现,但他义无反顾的精神仍激励着那些为目标奋斗的仁人志士,奋斗不息,抗争到底。
蝉在地下生活四年,伺暑至而出,然后爬上树,蜕壳沐清露,引吭唱高歌,虽仅有月余时光,但其追求光明之坚定,热爱生命之强烈,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它知道为了要实现自己的光明之梦可能要历经磨难,甚至要献出生命,但它义无反顾地努力追求,从而成就自己的理想之花。
即使生命变成一片荒漠,我们也会像骆驼一样默默前行;即使人生把我们变成一只河蚌,我们也会用毕生的精力、一生的心血把刺入体内的痛生化成一颗晶珠。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
1.识人物
楚狂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
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
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
大夫鞅见状,遂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除掉田恒。
齐简公四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
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
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
2.知背景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之间称雄争霸,互相攻伐。
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成了崇尚清静无为的“隐者”。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类人,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
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刺而不坠。
尽管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落后保守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激励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
3.积成语
(1)无人问津:
没有人询问渡口。
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
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2)深厉浅揭:
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
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一、字音辨识
①殆( ) ②桀溺( ) ③接舆( ) ④怃然( )
⑤耰而不辍( ) ⑥黍( ) ⑦击磬( )⑧荷( )
答案 ①dài ②nì ③yú ④wǔ ⑤yōuchuò ⑥shǔ⑦qìnɡ ⑧diào
二、通假字
①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植其杖而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使子路反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辟”通“避”,逃避 ②“芸”通“耘”,除草
③“而”通“尔”,你 ④“反”通“返”,返回
三、重要实词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
②趋而辟之( )
③使子路问津焉( )
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⑤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
⑥不仕无义( )
⑦果哉!
末之难矣( )
⑧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⑨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
答案 ①谏,动词,匡正,挽回;追,动词,及 ②动词,快步走 ③名词,渡口 ④动词,改变,改革 ⑤动词,扛,担 ⑥名词,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⑦末,副词,没有,不;难,动词,辩驳 ⑧动词,完了,结束 ⑨而,助词,语气词“吧”;殆,形容词,危险
四、文言虚词
1.与
①不得与之言( )
②是鲁孔丘与( )
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2.以
①而谁以易之( )
②子路行以告( )
③以杖荷( )
3.为
①子为谁( )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
4.之
①道之不行( )
②使子路反见之( )
③之三子告,不可( )
答案 1.①介词,同,跟 ②通“欤”,语气词尾,吗 ③跟……在一起 2.①介词,相当于“与” ②介词,把 ③介词,用 3.①动词,是 ②动词,做 4.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他 ③动词,到,往
五、古今异义
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岳父
②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今天的后一天
③道之不行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不可以
答案 ①对老人的尊称 ②第二天 ③行不通
六、词类活用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子路从而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耰而不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止子路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见其二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欲洁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杀鸡为黍而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②名词用作动词,下车 ③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④名词用作动词,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 ⑤使动用法,引申为留 ⑥使动用法,使……见 ⑦使动用法,使……干净 ⑧使动用法,使……吃
七、特殊句式
①子路行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晨门曰:
奚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莫己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省略句 ②省略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判断句⑤宾语前置句 ⑥宾语前置句
●语段赏析
语段一: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赏析 众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
楚狂对孔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不可谓不真切盛大。
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
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
语段二: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赏析 孔子和他们其实是一样的,都对这个社会不满意,都担忧这个国家,也都担忧这个时代,只不过孔子的做法不一样罢了;他们是逃避,他们可以丢下这个国家、时代不管不问,孔子不行,他要积极地寻求改变,他要承担起这个使命。
语段三: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赏析 隐居山林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