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本质是什么.docx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的本质是什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聂北茵
江泽民同志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指出,“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
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有一位读者给我打电话,他说,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那创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你们能不能请学者专家谈谈有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话题。
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金吾伦:
我认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
创新的反面是“守旧”。
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
设想,我们的祖先没有任何创新,那么,人类至今岂不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
董光壁:
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因而单纯的模仿不是创新,流行的“追星”和“仿秀”意识都是背离创新精神的,令人生厌的重复会造成原创力的逐渐降低。
从时代转变的角度看问题,创新的本质在于继往开来,既要批判地对待旧的又要批判地评价新的,把过去和未来一起熔铸在现在里面。
张丰乾:
我想,创新的本质,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范畴来说就是:
“生”。
《周易·系辞下》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类是靠自己的创新能力自立于天地之间,最有意义的人生莫过于不断创新的人生。
所谓“生”,乃是说“世界”并非本来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而月异。
所谓“创新”,更具体地说,就是“无中生有”——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
“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被流行的观点所湮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
创新的能力从何而来
记者:
有一种说法,创新离不开知识,但知识可以从课堂上、书本里学到;而创新能力从书本里是学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能力是教不出来的。
那么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
张丰乾:
我始终认为,创新的能力有一部分是“天上掉下来的”,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生来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必须承认。
金吾伦:
我以为,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不是人生来就有的。
所以,应该从孩童时代起就培养创新能力。
张丰乾:
就整体而言,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大多数人毕竟不是天才,我们仍然要强调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重要性,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创新只能是工匠式的创新,不可能找到科学意义上的空白点,当然更谈不上占领制高点。
所以说,“教”的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的能力,换言之,“学”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能力。
另外,竞争可以激发出创新能力,美国政府和地方法院之所以坚持分割微软,就是认定它的垄断妨碍了自由竞争和技术创新。
董光壁:
我倒是觉得,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
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人的价值或人的尊严之基础是人所独有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观察、推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我们的全部知识也都来源于这种潜能。
这种潜能一旦释放出来,人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选择的自由,并开辟改善自己命运的可能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潜能,唤醒青年对人类生活可能前景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其他一切价值都导源于对人自身价值的尊重,因而人的自由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先决条件。
我们应该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861—1947)所指出的那样,“将人性的自由同知识的条理结合起来”,对外界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情勤于思索,以不断产生全新的思想。
金吾伦:
我们知道创新和守旧的不同点,就在于守旧是执着于过去的,创新则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又是十分不确定的。
所以创新需要有洞察力,有把握未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远远超越单纯具备的科学知识,那是一种审时度势、不怕风险、忍受失败、坚韧不拔的能力。
我想强调的是,创新能力不单纯表现为个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确立,还需要社会的大力培育和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创新不仅仅是“点子”
记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人“点子”很多,灵机一动,灵光闪现,这是不是就是创新能力呢?
董光壁:
科学发展到今天,要获得一点点成绩已经是相当困难的,靠什么“灵机一动”是难以奏效的。
创新需要一种冒险精神,一切伟大文明都是民族活力推动的想象力的冒险所成就的,也惟有喜欢冒险的人才能理解过去的伟大之处。
只有超越过去的、为冒险的活力所鼓舞的民族,才能维系其原创力,而丧失冒险精神的民族则必将导致其文明的衰败。
张丰乾:
“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确可以引发创新能力,但“点子”太多的人,容易夸夸其谈,过分计较得失,不肯下苦功夫。
要让一个新的成果“出生”、“生根”、“生长”,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看淡名利,“犯呆犯傻”,以至于“为伊消得人憔悴”。
真正的创新过程所经历的痛苦、所付出的努力丝毫不亚于“十月怀胎”,甚至是“数十年磨一剑”的艰辛。
我们要鼓励创新,但必须反对沽名钓誉式的“新点子”,防止“放卫星”式的标新立异,更要揭露打着“新科学”的旗号而欺世盗名的“伪科学”。
金吾伦:
毫无疑问,点子很重要。
没有新点子,创新就没有起点。
但我认为,创新不能归结为“灵机一动”。
创新的关键是要把“新点子”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实践。
所以,创新除了个人的努力外,更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良好的组织。
创新不易但并不神秘
记者:
人类文明的进程至今已经有了六千多年的历史,人类的创新经历了怎样的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人人都可以创新吗?
还是只有天才、大师、科学家才能创新?
张丰乾:
人类的创新经历,的确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关键在于人创造了文化,建立了教育体制。
《大学》记载: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极为重视创新。
《周易·系辞上》又说:
“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对不断创新的能力推崇备至。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创新的能力空前提高,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历史的不平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各民族创新能力的不平衡所造成的。
金吾伦:
的确,任何人都可以创新。
当然知识越丰富的人,他的创新的机会就越多。
记者:
但为什么有些人学历并不高,也能创新?
金吾伦:
这是由于知识有编码知识(指能够表达、可传递的知识)和意会知识(不可言传的个人经验型的知识)之分。
研究表明,意会知识一旦被开发和利用,其意义不亚于可编码知识。
在创新过程中,善于运用意会知识并使之转化为编码知识的人,就有实现创新的可能。
日本学者野中育次郎在《创造知识的公司》一书中曾列举了大量这方面的案例,很有意思。
张丰乾:
我以为,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即使是鸡毛蒜皮式的创新也会带来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但是创新的范围和程度不可能一样,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可能一样。
我们现有的“天才”、“科学家”、“大师”还是不够“大”,因为他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大,有一些人满足于介绍和吸收别人的东西,另有一些人的创新能力被埋没了,至少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当然,“大师”是通过不断的“创新”“闯”出来的,并不是写在脸上、挂在嘴上或靠什么人加封的。
现在到处呼唤“新世纪的大师”,但要切忌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创新能力哪儿去了
记者:
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有的人的确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往往是昙花一现,只短短的几年里,他的创新能力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如何保护、发挥人的创新能力呢?
张丰乾:
保护、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不能就创新论创新。
就个人而言,要有良好的心态。
近两年来,为数不少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揭露出大量抄袭别人的作品、克隆自己的成果,甚至有个别裹足不前“吃老本”的高级知识分子。
就政府有关部门而言,要切实转变职能,由“管制者”变为服务者。
要创造宽松、舒畅的环境,尽量避免非学术的因素,如所谓的人际关系,干扰甚至左右创新活动。
海内外中华儿女不乏重量级的创新人才,如何在体制和大环境上使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文化力,乃至于综合国力,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创新不仅是个人的能力
记者:
我注意到,各位刚才都强调了一点:
创新不仅是指个人的能力,而且需要全社会的、系统的、整体的支持。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西北考察时特别强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他特别提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
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他还指出,“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吾伦:
当今世界,一切社会的发展,一切经济价值、经济增长和战略实力,实际上都来源于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能力,但又离不开每个人能力的发掘来谈。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我们需要把创新制度化,使创新成为每个人的“骚动激情和内在动力”。
记者:
正像一些学者指出的:
我们党把创新既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高哲学理念和共同文化意识,又作为一项直接的和现实的“工程”来加以规划实施,并贯穿在全党全民的全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活动中,这意味着对于人类创造本性的深度发掘和自觉运用。
知识经济与知识创新
记者: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你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吗?
能不能说,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
金吾伦:
是的。
正如你所说的,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和核心。
在工业经济时代也强调创新,简单地讲,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员工的创造性固定在企业内部,研究机构只是企业的附属,成果也不以交易方式在市场中出现。
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要创造新市场。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是眼光向外的,参与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知识是市场活动的主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家企业不创新就会倒闭,一个国家缺乏创新能力就会落后,就会在全球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董光壁:
我觉得,知识创新对我们中国的特殊意义更在于,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短缺,以致迄今已有的全部科学技术知识,都不足以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当今发达国家的程度,中国的未来寄希望于科学技术创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科学技术体系。
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人类提供了开启现代社会之门的三大发明——罗盘、火药和印刷术,而在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史上却鲜有中国人的名字。
我们的工程师和教授很少有领导世界新潮流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中国人对于世界科学的贡献率按国际论文的数量计不过百分之一强,而按被引用率计则只有万分之一,而且我们的投入产出比也低得大约为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
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又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能够安于对世界科学技术进步近乎没有贡献这种耻辱的现状吗?
张丰乾:
21世纪的知识创新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恐怕要远远超出知识经济的范围。
克隆技术、转基因工程、生物芯片,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不仅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会改变“人”本身。
这种改变将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
知识创新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其特殊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跨越式”的知识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就是我们的文化曾有被置之死地的厄运,“而后生”的责任对我们来说是义不容辞的。
作为后人,不仅要维护能乘凉的传统,更要有栽树的紧迫感。
当今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需要“生”出“长”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来,一个“日新”而“月异”的民族才有无穷的生机。
金吾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董光壁: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张丰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生
创新与创新思维。
什么叫创新呢?
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企业家、政府官员,我们大学教授,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念念有词地创新,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
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
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
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一个产品创新,就是生产一种新的产品,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工艺创新,要开辟市场,市场开辟,市场开拓创新。
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要素创新。
第五,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他提出了五个方面。
美国另外还有个管理大师,学经济学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这个人叫德鲁克。
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
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我们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也要创新。
那么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
我们有的东西之所以叫它创新,就是因为它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质量,改善了我们生活质量,有的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有的是因为它巩固了我们的竞争地位,有的是对我们经济,对社会、对技术产生了根本影响。
所以我们叫它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包装旧的东西叫创新。
我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叫创新,我总量不变改变结构叫创新,结构不变改变总量叫创新。
那么我下面讲一个案例,有那么一个公司,它通过很多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就发现这四个车间呢,劳动生产率采取很多方法,提高提高提高。
提高到一个临界点,再一提高非常难。
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的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就分析这四个车间的员工的构成。
就发现第一个车间都是男孩,好,就加了几个女孩进去,效率提高。
我们经常有人说的叫男女搭配,工作不累。
第二个车间都是一些青年人,加了几个中老年进去,老成持重。
加进去效率提高。
第三个车间都是中老年人,加了几个年轻人进去,有新鲜活力,效率提高。
那么第四个车间呢?
老的少的,有男的女的,都有,怎么提高效率?
他们分析就发现,这个车间都是本地人,都是本地人,加几个外地人进去,都拼命地干,效率提高。
还是这么多人,就把结构变换一下,这就叫创新呢,这就是创新。
所以同学们,创新到处有,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那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创新思维,刚才我们讲了什么叫创新。
我们知道了创新思维,什么叫做思维呢?
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创新思维它有很多特点。
比如它有理性的、非理性的。
有相同的、相异的。
我们认为创新思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相异性、差异性,非常突出。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他有不同思维的。
我们举一个案例,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
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气得不得了,就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
我们重庆话叫做打光脚板,赤着脚没有穿鞋的。
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推销鞋怎么行,这个岛屿上是没有穿鞋的习惯的。
马上发电报回去,打手机回去,鞋不要运来了,这个岛上没有销路的,每个人都不穿鞋的,这是第一个推销员。
第二个推销员来了,高兴得几乎昏过去了,不得了,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不得了。
那要销出多少双鞋出去,马上打电报,空运鞋来,赶快空运鞋。
同样一个问题,你看,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那么我们刚才讲了,思维它有相异性的特点,还有很多特点,我们不去过多地谈它。
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思维有很多很多种形式,创新思维是其中一个。
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
我把创新思维的概念,比较长一点。
我把它奉献给各位朋友、各位同学。
我们说的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不要受什么约束,要全新的。
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这样的解答,这样的方法寻找出来,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叫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都有创造性思维,你们都有创新思维。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
比如小孩、小学生问老师,老师,天上有一个太阳,会不会有两个太阳?
老师说,瞎说。
“国无二君,天无二日”,怎么会两个太阳。
完了,小孩的创新思维就被泯灭了,天上可能就有两个太阳,五个太阳。
宇宙无限,银河系太阳系可能有很多,这个创新性思维就被埋没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平常人他是传统性的思维,常规性的思维占主导,所以它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
第三,为什么要有创新性思维,为什么要创新思维。
我们江总书记对创新,对创新思维对创造力,他有很多重要的讲话。
比如,江主席江总书记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总书记还讲了,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2001年江总书记又多次提出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有一段讲话。
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那创新的重要性,我具体说。
第一,前提。
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创新。
什么前提?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
践,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思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举个简单的案例,大家看过美国的大片《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一个致命的思维错误。
它错误错在哪儿呢,它认为船造得越大就越不会沉,越不会翻船,是船都有可能沉。
当然我这里要补充一下,有两种情况下一般船它不会沉。
一种情况这个船造得挺大,大得跟那个水塘一样大,它就不会沉了,是吧,不会翻船了。
第二,这个船呢。
有一次国际上有一个海战,甲方打乙方,打这艘船,再怎么打,打无数个炮弹都有了,就是打不沉。
什么原因?
它搁浅了,它搁浅了不会沉吧。
一般讲是船都会沉的,所以《泰坦尼克号》它犯了个致命的缺点错误,认为船造得越大就不会沉。
在这个思维前提错误的情况下,所以必要的救生艇救生衣它没带够的。
你看翻船了,倾斜了,沉船了。
救生艇救生衣不够,望冰山的望远镜没带的,肉眼看到冰山了,方向转不过来。
因为它认为船不会沉,它这个思维前提,这是个前提。
所以我们说,创新思维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第二,它不光是个前提,是个法宝,是个什么法宝,是企业竞争的法宝。
是我们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竞争的法宝。
今天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靠什么竞争,靠特色、靠创新、靠点子、靠思路。
所以我们说,我们今天企业的竞争也好,我们很多竞争也好,创新思维它是个法宝。
第三,育人。
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非常有重要性。
我们现在由于旧的教育制度,包括曾老师讲课,创新性还是不够的,启发性还是不够。
我曾老师讲课的典型的方法是,第一章第一节,大一二三,小123。
(1)
(2)(3),ABCD。
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于是我们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最后掌握的是一本笔记。
创新思维不够的,我们非常缺乏的是创新性的创造力发挥的这样的人才。
所以给我们的中国教育,给我们重庆大学的教育,给我们哪怕是中小学的教育,哪怕是幼儿园的教育,哪怕是家庭的教育,哪怕是社区的教育,社会的教育,提出了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育人要在创新思维,创造力发挥方面下工夫。
创新的重要性。
第四,作用。
创新对我们每项工作都有作用,对我们每项工作都有作用,对我们的学习,创新有作用。
创新思维对我们教书,创新有重要作用。
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创新有重要作用。
那我这里讲一下两个大学生的故事,两个大学生毕业了,分配到一个公司去工作,两年过后,公司老总提拔了A大学生当副科长,B大学生心理不平衡了,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工作我们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A大学生,不提拔我啊。
找到老总,老总你今天给我说清楚,你交给我的任何工作,我都踏踏实实完成了,怎么提拔A不提拔我,我们一起来的,你给我说清楚,我心理不平衡。
老总非常有耐心,老总说小B。
那你,我要给你说清楚了。
但是你来了这么久,你帮我干一件事吧,下午四点半呢,你到街上隔壁的自由市场上去,你看有什么东西卖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
小B说那好,我去看一下。
小B去了,咚咚咚咚下楼,一会儿回来了,老总,市场上有个农民推了个手推车,在卖土豆马铃薯。
老总说好,老总说这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呢。
那老总我没问,我去问一下,噔噔噔噔下楼了,一会儿回来了,老总,一车土豆300多斤。
老总说它大概多少钱一斤呢,噢,这个问题我还没问,老总那我去问一下,噔噔噔下楼了,一会儿回来了。
老总,八毛钱一斤。
老总说,要是我全部300多斤都买了,他少不少啊。
噢,这个问题我要去问一下,老总你等一会儿,噔噔噔下楼了,一会儿回来了。
老总,六毛钱一斤他就卖。
300斤呢,他六毛钱一斤就卖的。
老总看他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热茶过去,坐下。
小B你坐下休息一下。
又把提了副科长的小A叫过来,小A你到隔壁市场上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
小A噔噔噔噔去了,一会儿回来了。
老总,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
老总说,大约有多少斤重啊。
老总,顺便问了一下,300斤多一点。
那老总说,多少钱一斤呢。
老总,我也顺便问了一下,八毛钱一斤。
老总说全部买了,他少不少,老总,我顺便问了一下,六毛钱一斤他就卖。
老总说叫他来,我们都买了,我已经叫到门口了,只等你一声令下就进来。
小B一看到这个全过程,不讲话了,老总我继续干,我会好好干的。
老总希望有踏踏实实干的人,包括大学的同学。
还希望有创新思维,自觉地理解老总的意图,创造性地地理解老总的意图,他很希望有这种人才呢。
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每取得的一步成就,你看都与创新思维的实践都有关系。
那接下来,第四,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
创新思维这么重要,它又是前提,又是法宝,又是重要作用。
它有这么多好的,那我们怎样具备创新思维呢?
我们的方法呢?
第一,我们要打破创新性思维的障碍。
我们要创新思维有障碍的,我认为主要有三大障碍。
第一,思维定势。
你的思维定在那儿了,你的思维进了牛角尖了,出不来了,那你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那一个人的思维为什么会定在那儿,动不得了。
为什么进了牛角尖,进了死胡同,就出不来了,这个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一个权威,一个是从众,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说了,我就定在那儿了。
还有什么从众,从众心理,就是个体他顺应了群体,盲目地有理无理地顺应了群体,顺应了先验,我过去是这样的,我现在的思维也定在那儿。
先验,还有情感。
这四大因素使我们的思维定在那儿了。
我举个案例,这里我举个案例,有一个中小学的老师,对中小学生出了一个考题。
同学们,现在我要提问题,问大家。
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这个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
抽样调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