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864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docx

产业经济学实训报告513

《产业经济学通论》课程实训报告

班级工程造价

(2)班

时间2010年11月1日

[案例分析题目]:

中国产业组织分析——建筑业

[实训目的]:

(1) 提研究能力和经济学素养。

使我们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同时了解产业经济学学术前沿问题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创新能力和学术思维习惯。

通过课堂案例分析、课内专题讨论,充分发挥我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加强辨析产业经济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升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调研、专业实习、课程论文等实践环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加强我们对建筑业中的相关流程的掌握,并提高我们的心得体会能力,能灵活运用中国建筑投资风险体会,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将来投资风险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实训内容]:

对中国产业组织建筑业的分析,进行一些市场调查,对数据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小组成员名单及构成(姓名与学号)、每人承担任务及完成情况]:

[实训过程]:

见附件

[实训小结]:

实训中我们小组相互分工合作,让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我首先是确定了我们实训的主题,就是关于建筑业的分析,然后又针对这个主题,学习书本的格式将其分成了五个部分,即:

产业(行业)历史及基本发展状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公共政策。

随即将这五个部分分配给我们五个人,当然在分工合作时我也综合了各方面因素,依据每人的性格特征和产业五部分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工。

在其完成之后,由我再进行最后的实训总结。

这次实训丰富了我们在建筑业方面的知识,使我们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实训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

我们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

通过这次实训,我有一个感悟就是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没有真本事是不行的。

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

建筑行业也是一个涉及人非常多的行业,你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交际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多西,去除自身的一些不好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的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更多的东西,实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实训评语]:

附件:

建筑业———BuildingTrade

产业历史发展状况

1、行业定义及其内涵

1-1、行业概述

建筑业是以建筑产品生产为对象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从事建筑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

广义的建筑业反映的是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其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生产和服务内容,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安装、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科研培训等活动。

狭义的建筑业是指国家标准的产业分类中的建筑业。

1-2、行业地位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进行生产的手段,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

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把建筑业与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并列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

1-3、行业特点

由于建筑产品具有与工农业产品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决定了建筑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使建筑生产、分配、交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1、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

2、企业以乙方身份承揽业务,采取“定向施工、以销定产”生产方式

3、资金占用量大,生产周期长

4、多样性和个别性经营相结合

5、生产经营遵循轻量化和弹性化原则

6、生产和协作关系复杂

7、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

1-4、行业艺术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而营造的,是人类为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而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只具有实用的目的。

随着物质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才越具有审美的性质,直至发展成为以作为权势象征为主要目的的宫殿建筑,以供观赏为主要的目的园林建筑。

在各门艺术中,建筑是最早的艺术之一。

恩格斯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的萌芽”了。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2、行业历史及其发展

2-1、行业形成发展

建筑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之一,从封建社会开始,建筑业形成行业雏型,以后逐渐发展为一个行业。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

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要求大量兴建房屋,促使原来分散的手工艺人为包工头所雇用而产生了专业的建筑承包商。

在股份公司产生和信用制度发展后,又出现了为市场建筑整排房屋或建筑整个市区的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

在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及其经济势力的侵入,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商经营的营造公司,带来了资本主义建筑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些与外商接触较早的包工头逐步变成建筑业的厂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建筑业也渐渐兴盛起来,并有能力承包高层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

但总的说来,中国建筑业还很薄弱,1934年是抗日战争前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最高的一年,据估算,其净产值在国民收入中也仅占1.4%。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更使建筑业日趋凋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满足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需要,逐步组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施工单位。

1956年5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和《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后,建筑设计和施工在技术上得到发展,组织上得到加强,建立了各类专业设计与施工机构,工厂化和机械化施工也取得了进展。

到1985年,全国共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勘察设计机构3000多个,勘察设计人员达30多万人;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平均每个职工技术装备达2494元,平均每个工人的动力装备为6.2千瓦。

繁重的体力劳动大都已为机械所代替,大中城市的大型建筑工程,也已采用工业化的施工方法。

2-2、行业发展概况

与一般的制造产业不同,建筑业有自己的特殊性。

建筑业的生产过程与多个行业发生着广泛的社会关联,宏观上,建筑业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微观上,它又与业主、建筑业企业以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是建设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虽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是我国建筑市场的开放度并不高,因而,作为公共工程的建筑业市场就成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觊觎已久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入GPA开放公共工程建筑市场,不仅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影响到建筑行业发展政策和市场运行规则。

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

1978年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1、建筑业的范围、行业领域

在我国,建筑业的业务范围包括从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到维修的全部过程。

建筑业分布在几乎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业批发和零售业、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等。

2、我国建筑工程服务的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1.25万亿元,而2005年已跃升至3.46万亿元。

2006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856.5亿元,占当年GDP的5.66%。

2005年,建筑业产值为3.46万亿元,其中:

建筑工程产值为29464.38亿元,占85%;安装工程产值为3835.66亿元,占11%;其他产值1252.05亿元,占4%。

在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中,房屋工程建筑完成产值20540.35亿元,占当年建筑业总产值的59.45%。

二、投资主体(业主)分类及工程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建筑业年报》的划分方法,我国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

2005年,我国各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为8171.38万亿元。

其中,个人资本占多数,为3030.9085亿元,占37%;法人资本占31%,为2508.65亿元;国家资本占22%,为1815.22亿元;集体资本9%,为734.31亿元;港澳台资本占1%,为42.42亿元;外商资本仅为39.88亿元。

三、我国规模以上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十五”期间,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是到2005年,建筑产业集中度已达13%,同时,中建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产业内的企业联合、整合,而不是来自市场竞争发展起来的一般企业,因此,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中国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已与发达国家美国或日本接近。

中国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只是数量上接近,而在质量或内涵上仍差距较大。

从上述不同所有制企业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数据可以看出,以股份制企业为主的其他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持续高攀,国有企业的份额略有增加,而外商和港台澳建筑企业在我国内地市场所占的份额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过去5年的变化不大。

2005年,包含港澳台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有的国内建筑市场份额只有1%。

2-3、行业改革发展

历经30年改革发展,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显现。

总结建筑业改革开放成就是为了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发挥支柱产业作用。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建筑业的改革开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解放思想,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1年)

建筑业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体制转变

放权让利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建筑企业开始走向以搞活经济为目标的思想解放和改革探索之路,由此开始了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国家从政策层面对企业调整,颁布《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下放建筑企业自主权。

利改税阶段。

十二届三中全会还首次提出实现政企分开的要求,从而把国企改革导入“利改税”阶段。

1980年政府调整了企业利润留成方法。

企业经营收益实行以税收形式部分上缴国库。

另外,国家对企业的支持与投资也开始采用“拨改贷”新方式,确立企业的独立利益,推动企业逐步建立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

这些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经营承包阶段。

198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在全国范围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7年建筑业推广“鲁布革”管理经验,以“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为标志,建立企业内部模拟市场,推行“项目法施工”原理,项目管理水平普遍提高。

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建筑市场价格体制改革采取了局部推进和渐进的方式,避免了价格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出台允许价格浮动和禁止封锁建筑市场等政策。

但是,也造成了价格的“双轨制”,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改革总体上没有突破商品经济,建筑业产品价格体系在“双轨制”中徘徊。

建筑业市场化改革创新阶段(1992-2000年)

突破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筑企业改革进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199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从福利分房变为货币化分配,标志着全面推进建筑业的特殊产品——住房产品的市场化改革。

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相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两个根本转变的意义在于前者坚定了建筑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后者促进建筑业对产业发展新模式的探索。

十五大进一步明确: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998年国务院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行业计划系统管理职能减弱,使建筑企业自主性增强。

《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合同法》相继实施。

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加快,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

建筑业从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竞争环境公平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改革。

标志这建筑业的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在建筑业已初步建立。

融入国际市场,推进机制创新(2001-2008年)

完善建筑业市场经济体系,走科学发展之路。

2001年中国加入WTO,推进了建筑业对外开放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同时,也给行业管理和企业带来挑战。

国际大承包商陆续登陆中国,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十六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

2003年初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管资产与管人事相结合。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宽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打破了行业垄断壁垒,鼓励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进入新世纪,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不断攀升,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36.4%上升到2003年的42.7%,经济过热特征明显。

到2007年底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

随着建筑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建筑企业工程款拖欠日益严重,“拖欠”总量达3600亿元。

国家开始实施三年“清欠”工作,原建设部会同16个部委先后召开多次联席会议解决“清欠”问题,2006年初见成效。

2005年建设部开始探索修订《建筑法》。

2005年我国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两大理念指导下,以防范房地产业和金融风险为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以政府改革为中心,建筑业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2008年国务院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建设部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职能进行了重大调整。

从改革初期颁布《建筑业发展纲要》,到1999年原建设部提出改革资质管理,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改革传统的项目组织方式,规范市场交易,促进协会发展等“十项”改革思路。

到2005年原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体制,优化产业结构,适应WTO参与国际竞争,加快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创新监管机制,维护良好市场环境等“八项”新的改革措施。

行业管理职能不断转变,从宏观层面不断引导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建筑业管理职能基本实现了“四个”转变。

从产业干预向创造市场环境转变,从全面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宏观指导企业转变,从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增长转变。

行业改革发展成就与问题。

拉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

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占国民经济总量7%,居产业第四位。

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60%以上,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18.6亿平方米。

2007年我国累计完成对外工程合同额2064亿美元,有49家企业进入了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行列。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我国水库目前共有85412座,比1990年增加了2025座。

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89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358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数世界第一。

铁路运营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

建成上海磁悬浮、京津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青藏铁路。

我国桥梁最大跨度已达1490米,已建梁桥、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度均居世界同级桥梁之首,我国已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北京奥运会“鸟巢”工程等显示了建筑业的科技水平。

面对建筑业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是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收益差距较大,尤其是房地产业一度过热,存在高利或暴利,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施工行业几年来一直处于微利状态,产业竞争力差,属于第二产业的末尾水平。

一大批施工企业正在实施战略转型,施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为继。

二是从规模上看我国是第三大建筑市场,属于建筑大国,但还不是建筑强国。

建筑业占GDP7%,而日本、韩国、新加坡都在7.4%以上。

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的总量占有率不到6%。

三是建筑市场不公平竞争行为依然存在,业主与承包商的不平等地位问题突出,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隐患。

四是行业管理对市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方式有待改进。

五是建筑业国有企业仍然处于垄断地位,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筑业的完善和发展。

3、关联产业及供求分析

3-1、关联产业

众所周知,建筑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

它与国民经济系统中众多的部门相关联,而众多的其他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产业的相关性和相似性。

其中,房地产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房地产业是指;是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的集多种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

主要包括;土地开发、房屋的建设、维修、管理,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划拨、转让、房屋所有权的买卖、租赁、房地产的抵押贷款,以及由此形成的房地产市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上将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行业称为房地产业。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合称。

房产是指建筑在土地上的各种房屋,包括住宅、仓库、厂房、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办公医疗和体育用房等;地产则包括土地和地下各种基础设施,例如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排污等地下管线以及地面道路等。

由于房地产业中的房产建设是由建筑业来完成的,所以,显而易见,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是相互邻近的行业。

也正因为如此,有许多房地产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就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同样,有许多建筑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就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

它们原本就是相辅相存的。

3-2、供求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建筑业作为房地产业的相邻行业也同样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从国民经济的一个一般行业,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这30年中,建筑业的改革一直是引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在逐步迈上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过程中,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种种尝试和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活力。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任务主要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

近十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是通过建筑行业实现的,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

然而我国建筑业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突出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建筑业企业的健康发展。

 建筑市场供求失衡。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普遍供大于求的现状,造成了买方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形成了所谓“买方市场”。

大量的“卖方”为了承接业务,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其中有许多“卖方”通过提高自身产品质量、降低自身产品成本,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得到了业务。

但也有许多“卖方”不从提高自身竞争力着手,而在“买方”的主要负责人身上下功夫,恶化了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信用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建筑队异军突起,致使全国建筑业施工队伍迅速扩大,队伍出现严重膨胀,直接导致了建筑领域的不良竞争。

这种不良竞争的后果,一是施工单位不得不就范于建设单位的种种不合理条件,如“垫资”施工和签订“阴阳合同”。

二是施工单位疏忽于对建设单位的信用考察,给一些没有资金的房地产开发商投机取巧的机会。

这些开发商先是利用银行贷款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再利用施工单位的“垫资”款和预收的商品房订金进行基础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可一旦这些资金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工程竣工推迟以及不能按时回收投资资金等一系列后果,以致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之风盛行。

市场结构

一、产品差异化

⒈定义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产品差异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要素,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取决于它们使自己的产品差异化的成功程度。

除了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以外,通常产品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产品差异化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⒉本质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的概念比较大,但本质含义是相对于同质化或者成本优势而言的一种竞争手段或者产品定位。

成本优势是指提供具有基本相同的使用价值的产品,通过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更低的办法取得竞争优势,就好比同样的一个充电器,A与B两个不同企业成本分别是8元、7元,相同销售价格下B的获利更好,而相同获利下B的竞争力更明显。

具体有几种不同表现:

产品价格定位差异化,技术差异化,功能差异化,文化差异化。

⒊形成原因

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产品差异包括消费者对类似产品的不同态度。

因而,产品差异的原因就包括了引起购买者决定购买某种产品而非另一种产品的各种原因。

具体地,产品差异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

①质量或设计方面的原因;

②信息闭塞或不完整的原因,即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不了解引起的差异;

③由销售者推销行为,特别是广告、促销和服务引起的牌号、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差异;

④同类企业地理位置的差异。

⒋表现

⑴产品价格定位差异化。

通俗讲是高中低档定位不同,例如打火机,一次性打火机和ZIPPO就档次不同,消费群体因此而不同。

⑵技术差异化。

比如尚朋堂电磁炉坚持双圈加热路线,达到提升加热均匀程度,其他品牌都是单圈加热的。

⑶功能差异化。

是指不改变基本使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延伸或附加功能的不同提高竞争力的办法。

⒌实现策略

企业可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产品差异化:

(1)R&D策略。

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同类企业的产品并建立竞争优势,就要大力开展研究和

开发工作,努力使产品在质量、式样、造型等方面发生改变,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顾客需要。

(2)地理策略。

企业产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地的选择均以地理便利为基础,由此带来位置和运输上的好处。

这种地理差异对于企业节省成本、广揽顾客有着重要作用。

(3)促销策略。

产品差异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对购实次数不多的商品,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其性能、质量和款式,所以,企业应通过广告、销售宣传、包装吸引力以及公关活动给消费者留下偏好和主观形象。

(4)服务策略。

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中,服务已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