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740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docx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

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测试题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通过炼丹和炼金,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合成和分离物质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

________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以及对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_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闻一闻气味(______________)。

将蜡烛切一小块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解,如果不溶解,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

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燃着时,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

火焰分为几层:

________,

哪层最明亮:

___________,哪层最暗:

________。

②取一根火柴梗,按如图方式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不同部位

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哪部分温度最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别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干燥烧杯和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干燥的烧杯___________,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_________________。

 

(3)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现象应该怎样进行观察?

(1)关注物质的__________,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

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发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对物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

【答案】1.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分析

2.

(1)红色固态圆柱形质地软轻微气味蜡烛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①三层外层(外焰)内层(焰心)②外层(外焰)温度最高,内层(焰心)温度最低③内壁出现水雾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有白烟产生蜡烛重新燃烧

3.

(1)性质

(2)变化(3)现象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

(1)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乳白色

状态:

固态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2)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1)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2)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

(3)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3)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

(1)将蜡烛熄灭观察

(1)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2)白烟燃烧

注意:

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的归纳性描述。

例如“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实验现象,描述成“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为结论。

小明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燃烧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点燃蜡烛,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中有。

(2)探究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

A.白烟可能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烟可能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验证】

①吹灭蜡烛,并立即用一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猜想(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②吹灭蜡烛,并用一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

③吹灭蜡烛,并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灯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为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猜想,因为。

【答案】

(1)水和二氧化碳

(2)①A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不是水蒸气

③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A.计算B.测量C.实验D.推理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D.大量灰烬

3.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地被烧黑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4.蜡烛燃烧的现象中,最能说明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

B.蜡烛燃烧时有液体(烛泪)流下来

C.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雾,迅速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越烧越短

5.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C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6.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7.过生日时,父母会为我们买来精美的蛋糕,插上漂亮的生日蜡烛。

点燃后,让我们吹灭。

我们学化学的第一个实验也是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

图示是实验中完成的几个步骤。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要先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

B.由①可以推断外焰温度最高

C.由②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由③不可证明蜡烛是固体燃烧

8.小钦在探究蜡烛燃烧时将T形管插入蜡烛火焰的中心部位,导出气体,如图所示。

(1)发现a端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b端能点燃,说明导出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

(2)a端玻璃管内壁还有水珠产生,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____________,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

(3)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分别罩在a、b两端,发现很快均变浑浊。

仅凭此现象,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b端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

②蜡烛燃烧一定产生了二氧化碳

③b端和蜡烛燃烧一定都产生了二氧化碳

④b端和蜡烛燃烧都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

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

(1)查阅资料:

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

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

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

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

小光由此得出结论:

白烟不是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_______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

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

(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小光同学的反思是:

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5)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7·苏州]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蜡烛燃烧

C.汽油挥发D.铜丝折弯

1.【答案】C

【解析】学习化学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结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质能否发生反应,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实验。

2.【答案】C

【解析】由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答案】B

【解析】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焰心、內焰、外焰三部分,由于外焰与空气接触的多,燃烧更充分,故火焰的温度也最高,焰心与空气很少接触,燃烧最不充分,故温度最低,所以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故选B。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A、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不符合题意;B、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符合题意;C、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属于解释原因,不符合题意;D、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属于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学科*网

6.【答案】B

【解析】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正确;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错误;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正确;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通过对蜡烛燃烧的实验来考查实验探究中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探究习惯。

7.【答案】C

【解析】实验要先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这是与平时点燃蜡烛的明显不同之处;由①可以判断外焰温度最高;由②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③不可证明蜡烛是固体燃烧。

故选C。

8.【答案】

(1)石蜡蒸气

(2)水碳

(3)②

【解析】石蜡融化、气化形成石蜡蒸气后再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火焰。

(1)有题意可知,该气体有成分遇冷凝结成固体且具有可燃性,该气体中一定含有石蜡蒸气。

(2)a端玻璃管内壁有水珠产生,即为生成物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说明产生了水;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为氧气不充足燃烧生成的炭黑,即为碳。

(3)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直接得出含有二氧化碳。

学科*网

9.【答案】

(2)①变浑浊②水蒸气③小明小亮和小光

(3)小明

(4)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燃烧时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导致石灰水变浑浊

(5)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

10.【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水,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C、汽油挥发是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D、铜丝折弯是铜丝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故选B。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有一种纳米材料添加剂,由铝粉、氧化铝粉末、铜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该添加剂的成分,化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该现象说明添加剂中一定含有_____。

(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溶液。

则生成蓝色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两种溶质是_____。

(3)取

(2)中的滤渣于试管中,_____,说明该添加剂中含有氧化铝粉末。

【答案】铝粉、铜粉 。

Cu+2AgNO3=Cu(NO3)2+2Ag 。

硝酸铜、硝酸铝 。

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溶解 ,

【解析】

【详解】

(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说明添加剂中含有铜,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添加剂中含有铝,因此添加剂中一定含有铝粉、铜粉;

(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蓝色溶液,说明铝完全反应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铜和银,则生成蓝色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两种溶质是硝酸银和铜反应生成的硝酸铜与铝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铝。

(3)取

(2)中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溶解,是因为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铝和水,说明该添加剂中含有氧化铝粉末。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实验室中现有一固体混合物A,其中可能含有Na2CO3、BaSO4、NaC1、CuO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

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设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判断

(1)产生的气体B的化学式是_____。

(2)写出步骤③中生成蓝色沉淀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3)在溶液C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酸根离子是_____。

(4)混合物A中,还不能确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写化学式),要进一步确定其是否存在,可用固体混合物A的样品进行再实验,请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

_____。

【答案】CO2CuCl2+2NaOH=Cu(OH)2↓+2NaClCl﹣NaCl取混合物A适量,溶于足量水中,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振荡观察;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有氯化钠,如果没有白色沉淀,则没有氯化钠

【解析】

【分析】

硫酸钡难溶于水,难溶于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铜沉淀。

所以固体混合物A中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气体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B是二氧化碳,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滤渣D中加入稀硝酸,没有明显现象,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硫酸钡,滤液C中加入氢氧化钠会生成蓝色沉淀,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氧化铜。

【详解】

(1)产生的气体B的化学式是:

CO2;

(2)步骤③中生成蓝色沉淀F的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CuCl2+2NaOH=Cu(OH)2↓+2NaCl;

(3)在溶液C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酸根离子是Cl﹣;

(4)混合物A中,还不能确定存在的物质是NaCl,要进一步确定其是否存在,可用固体混合物A的样品进行再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是:

取混合物A适量,溶于足量水中,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振荡观察;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有氯化钠,如果没有白色沉淀,则没有氯化钠。

【点睛】

推断题往往以框图的形式出现,箭头的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出该题的突破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

 

4.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六种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已知A、D、F均为单质,其中D、F为金属单质,D的合金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为氧化物,C是一种常见的酸,E(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溶液呈蓝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框图中的反应条件和某些生成物已略去)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D。

(2)上述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

(3)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4)请写出E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答案】

(1)CuOFe

(2)③(3)CuSO4+Fe=Cu+FeSO4(4)制农药

【解析】

【分析】

D的合金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则D为铁,E(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溶液呈蓝色,则E是CuSO4,Fe+CuSO4=FeSO4+Cu,F为金属单质,F是Cu。

B为氧化物,B是CuO,则C是H2SO4。

Fe+H2SO4=FeSO4+H2↑,故A是H2。

【详解】

(1)由分析知,B是CuO,D是Fe;

(2)①的反应是:

Fe+H2SO4=FeSO4+H2↑,属于置换反应。

②的反应是H2+CuO△Cu+H2O,属于置换反应。

③的反应是CuO+H2SO4=CuSO4+H2O,不属于置换反应,④的反应是Fe+CuSO4=FeSO4+Cu,属于置换反应,故选③;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4)CuSO4在农业上可制成农药波尔多液。

 

5.A、B、C、D、E、F、G七种物质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物质,各物质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反应的条件已省略):

已知:

B、C两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可分别发生①和②两个反应;A﹣G七种物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物质是盐,一种物质是单质;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G_____;

(2)请写出E+F→B+C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NH4HCO3H2CO3C6H12O6+6O2

6CO2+6H2O

【解析】

【分析】

A、B、C、D、E、F、G七种物质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物质,七种物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物质是盐,则该种物质一定为铵盐,假设为碳酸铵,碳酸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一定条件可生成葡萄糖;碳酸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葡萄糖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代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

【详解】

(1)所以A为碳酸氢铵,B为二氧化碳,C为水,D为氨气,G为碳酸;

(2)E+F→B+C的反应是葡萄糖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602

6CO2+6H2O。

 

6.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是能供给呼吸的气体单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所示.“﹣”表示相互间能反应,“→”表示能转化.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图乙表示的是A、C的相关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_____.

(2)C的用途之一为_____.

(3)①②③三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都可能为_____.

(4)A→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CaCO3冶炼金属化合反应CO2+Ca(OH)2===CaCO3↓+H2O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

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是能供给呼吸的气体单质,因此D是氧气,E是碳酸钙;故E化学式为:

CaCO3;

(2)C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以做燃料和还原剂;

(3)碳和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和氧气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它们都属于化合反应;

(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7.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氧化铜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_”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问能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为红色固体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2)C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

(3)如果过程②所加的试剂为稀硫酸,反应过程的现象是_____.

(4)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_____.

【答案】H2做导线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2CuO

2Cu+CO2↑置换反应

【解析】

【详解】

(1)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氢气的化学式是H2,故答案为:

H2;

(2)红色固体单质为铜,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来做导线,故答案为:

做导线;

(3)反应②为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现象是:

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故答案为:

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氧化铜要转化为铜,一般要使用还原剂碳或氢气,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

C+2CuO

2Cu+CO2↑;置换反应。

【点睛】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要熟记一些物质的性质,并能根据性质判断属于哪种物质.如根据密度最小判断是氢气,根据红色金属单质判断是铜。

 

8.在一次化学课堂活动中,老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游戏,要求五位同学分别佩戴下列铭牌:

铝、氧气、二氧化碳、硫酸铜、氢氧化钠,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位置(图中“一”表示相的两位置代表的“同学”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位置代表的“同学存在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