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837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学年高一联考语文试题

豫北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联考

语文

2017.1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

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

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

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

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

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

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

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

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

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

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

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

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

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

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

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诗。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

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

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

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

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选自《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有刪节)

1.下列关于戴望舒及其诗歌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望舒具有突艳而不可抗拒的诱惑性,有人称他为诗坛的“尤物”,这一称号其实是对他的褒扬。

B.戴望舒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这是他对自己“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的主张的实践。

C.从诗歌风格上看,戴望舒的诗是象征主义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是感伤,但没有神秘与晦涩。

D.戴望舒在他的诗中,用姑娘的形象来寄寓他的理想,以孤独的游子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穆旦与戴望舒两人的诗区别明显,前者重知性,后者重感情。

戴望舒的不少诗集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

B.20世纪20年代到达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注重“知性”。

戴望舒的诗与之完全不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

C.戴望舒的诗常常表现游子追求理想而命中注定是劳而无功,这与他在现实中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追求却无法实现有关。

D.《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依然冷漠和高傲,仍然妩媚动人的艺术形象。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望舒的诗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又具有象征主义的意象,更具有古典主义的内容。

从总体诗风看,他的诗还是象征主义的。

B.戴望舒的诗没有感情的矫饰与虚伪,没有感情的泛滥,在杜衡看来,戴望舒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C.戴望舒的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在这一点上与魏尔伦接近。

D.戴望舒的诗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不具斗争性,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诗中有的形象仍表现出人的尊严与顽强的生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影子父亲

一心

近些年,受多种疾病的折磨,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脾气也越来越大。

父亲处处让她,有时被激怒了,也跟她争吵几句。

可吵归吵,母亲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他怕母亲摔倒。

“你妈看上去很好强,其实脆弱得很,她离不开我。

”父亲曾一脸自豪地跟我说。

他以为自己很强大,此生给母亲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帝国大厦,没有什么能够攻克它。

可这场重病,却让他的大厦轰然倒塌。

住院没几天,母亲的病情逐渐加重,不能动,不能说,不能吃。

下危重通知书的那天,我们刚好都不在,是父亲签的字。

他仿佛一下子老了,挺拔的军人身姿佝偻下来,一紧张就掏出速效救心丸服用。

只要我们被医生叫出去,一回来,他的目光就警惕地在我们的脸上扫来扫去,察觉有什么异样,无论谁劝,他都不肯回家休息,只能睡在医院的一张窄椅上,也睡不踏实,一听到母亲咳嗽他就爬起来。

我们兄妹几人轮流值夜,逼着他休息,可发现他睡着时常常做噩梦,蜷着身子,一头汗,手攥得紧紧的,掰都掰不开。

他的神经绷得太紧了,怎么行?

我们决定请一个护工,晚上照顾母亲。

可父亲不同意,一向温和的他血红着眼,向我们吼道:

“你妈不会说话了,要翻身、咳痰,护工晚上睡着了,才不会管呢!

不行!

我也急了,提高嗓门说:

“这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日子长着呢!

你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不注意休息,你如果累垮了,我们照顾谁?

在我们的坚持下,父亲做了让步,晚上回到弟弟家睡觉,但白天执意要去医院,我们也只好随他了。

因为放心不下母亲,他总是想办法拖延时间,很晚离开医院,晚上又常常失眠,睡不了几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又总是赶第一辆公交车到医院。

在医院,他一刻也不肯休息,给母亲按摩,独自跟她说话,用针管一点点给她喂流食,推着轮椅在走廊里转来转去……

过度的劳累,让父亲差点倒下。

一天半夜,父亲房间灯亮了。

弟弟也醒了,起来一看,他捂着胸口,面色苍白,才知道他胸闷心慌。

弟弟吓坏了,知道父亲心脏不太好,况且两年前放过支架,赶紧送他到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确定是太紧张、太劳累造成的胃病。

父亲如释重负,去医院的路上步履如飞。

母亲正忧心忡忡地等着他,一听说没大事儿,用唯一能动的右手一遍遍摩挲着父亲的脸,激动得泪流不止。

父亲也有种失而复得的驚喜,一手紧紧抓住母亲的左手,一手为她擦拭泪水。

我们也潮湿了眼,走出病房,让他们享受这份不幸中的幸福。

傍晚我“押解”父亲走出医院,一再叮嘱他要保重身体。

他满口答应道:

“你放心吧,我以前想得很明白,不怕死,可现在怕了,我死了你妈怎么办?

为了她,我也要好好活下去!

从康复医院回来,母亲睡眠不好,我们建议轮流陪护,可父亲一定要睡在母亲身边,他说:

“你妈想说什么我都懂,在康复医院的时候,晚上受了很多委屈,以后我绝不离开她。

可他照顾母亲,晚上常常睡不好,几天后便憔悴不堪了。

我们硬逼着他睡到二楼,半夜两点左右,我听到卧室外有脚步声,走出房间,看到父亲正蹑手蹑脚地准备下楼。

被逮了个正着,他忙不迭地向我解释道:

“楼上太冷啦,楼下暖和,再说你妈需要我。

看着他慌张地下楼,步履蹒跚。

我的眼泪不可遏制地流了下来,父亲这一年老了许多,他一生辗转,从四川到东北,到青藏高原,再到江南,几十年的跋涉,他已经像一辆疲惫的老马车,却依旧载着爱和责任徐徐前行。

他不再看看了几十年的《新闻联播》,不再练练了几十年的气功,不再读读了几十年的《易经》。

他只关注母亲,关注她每一个眼神和手势的内容——“你妈今天心情不错,吃饭有进步……”“你妈这阵儿好像瘦了……”“你妈今天在写字板上写着不想活了,说是拖累我们了,唉……”“你妈……”

母亲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她的喜怒哀乐就是他的喜怒哀乐。

父亲全然没有了自我,他活成了母亲的影子。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人生是苍凉的,赤身而来,赤身而去。

可我的老父亲却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在你孤独的生命航程里,有这样一个摆渡者,始终撑着一船风雨一船爱,陪伴你渡过岁月的河流。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妈看上去很好强,其实脆弱得很,她离不开我”是母亲因疾病折磨身体越来越差,对父亲强烈依赖的真实写照。

B.母亲病重住院后,父亲出观了一种异常反应:

无论谁劝,他都不肯回家休息。

可见父亲固执、任性的一面。

C.“傍晚我‘押解’父亲走出医院”,“押解”一词写出了“我”为人子女的孝心却得不到父亲理解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D.“他已经像一辆疲惫的老马车,却依旧载着爱和责任徐徐前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父亲的伟大形象。

5.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令人动容。

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5分)

6.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国学家冯其庸先生

孟宪实

2017年1月22日,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总结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治学广博应该是个共识。

如此广博的治学,在冯先生同辈或者前辈中,并不鲜见,只是越到后来,越能感到这种广博性。

冯先生何以治学广博?

追问此题,不能不从冯先生的教育经历中去寻求答案。

冯先生的早年教育,断断续续,充满痛苦与挣扎,家庭贫苦,但因为母亲的坚持,冯先生最终没有辍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冯先生再去学校,学校已经不在了。

冯先生辍学了。

辍学的冯先生开始下地劳动,业余时间找书读,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西廂记》,再到《唐诗三百首》和《古诗源》。

也开始糢仿写诗、写字、画画。

后来又读《论语》《孟子》《聊斋志异》等。

15岁那年,二哥帮他从苏州购买了几种书。

“当时,我如一夜暴富,天天夜以继日地沉浸在这些书里。

”冯先生如是说。

1989年,17岁的冯先生终于有机会读中学。

1943年,他考入无锡工业专科学校。

这期间,冯先生的国学超越启蒙,常有词作和散文发表。

冯先生的国学启蒙,主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冯先生的父亲是识文断字的,并且是书画爱好者;表弟薛玉麟也是冯先生的书友。

他的邻居邓桐芳,是冯先生的小学同学,两人的共同的爱好就是读书。

早年的老师,更是冯先生重要的国学资源。

冯先生几乎记得他所有的国文老师。

丁约斋老师教导他怎样写文章,在无錫工业专科学校时,他偏科语文和图画,顾钦伯老师就教他阅读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和《华阳散稿》等。

中国近代学人,多有兼跨中西之学的特点。

早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青年时期远赴重洋,最终成为中西兼通的学者;但冯先生的学术道路却呈现出单纯的国学风貌。

1945年的下半年,冯先生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读书。

但美专两个月后搬到苏州去了,他没有钱,再次失学。

1946年初,冯先生入学无锡国专,他迎来了更专业更系统的国学教育。

无锡国专的训练,不仅称得上是学术性的,而且是中国一流的。

无锡国专,从筹办一直坚持到1949年,在西风劲吹的民国时期,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几乎称得上是一枝独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