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09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docx

涵洞专项施工方案设计

三里坪市政道路工程(二标段)C线工程标段

 

编制:

审核: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1.方案目的

明确涵洞施工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涵洞的施工。

2.工程概况

D1K484+920~D1K485+400段涵洞工程,共包涵框架涵4座。

分别为:

2.1D1K484+920框架涵:

涵为排洪兼人行而设,涵洞与线路垂直相交,尺寸为:

3.0×3.5m

2.2D1K485+070框架涵:

涵洞为立交兼排洪而设,涵洞与线路垂直相交,尺寸为:

5.0×5.3m

2.3D1K485+253框架涵:

涵洞为人行、排洪兼灌溉而设,涵洞与线路斜交,尺寸为:

3.0

2.4D1K485+400框架涵:

涵洞为立交兼排洪而设,涵洞与线路垂直相交,尺寸为:

4.0×5.3m

3.施工方案、施工工艺

3.1施工方案

涵洞基础基坑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清底和修整。

涵洞基底设计要求为:

D1K484+920和D1K485+070CFG加固,D1K485+253和D1K485+40为换填或夯实。

框架涵采用支架现浇的施工方案,分两次浇注,第一次浇注底板及下梗肋,第二次浇注边墙及顶板。

涵洞回填及涵侧填土采用小型夯实、辗压机械分层夯压。

3.2施工工艺

3.2.1基坑开挖

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配合人工整修。

挖基时,为了基础混凝土施工方便和满足排水要求,基坑尺寸比基础平面设计尺寸增宽0.5m。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若基坑渗水较大,要作临时排水沟和集水坑,配备抽水泵,及时排除基坑积水。

在基坑开挖中,严禁超挖。

当挖掘机挖到接近设计标高20-30cm时,若各项指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再人工开挖至设计标高,对基坑的平面位置、尺寸、地基承载力进行检测。

基坑检查合格后,才可按图纸要求进行基础混凝土施工。

基坑挖土采用自卸汽车运至设计指定的弃土场。

3.2.2C30混凝土垫层施工

基坑被检验认可后,精确测放出涵洞轴线及边线。

及时浇筑混凝土垫层,混凝土采用梁场搅拌站,罐车运输。

浇注前采用[20槽钢支立边模,圆木斜撑保证垫层的结构尺寸。

浇筑过程中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人工摸平。

混凝土垫层要求大致平顺。

3.2.3箱身钢筋混凝土施工

箱身混凝土施工分两次进行,首先完成箱身底板,然后再进行箱身边墙及顶板施工。

3.2.3.1箱身底板施工

底板施工前,对涵洞进行复测放样,确保涵洞轴线位置准确。

底板外模采用竹胶板,做成平缝。

模板安装完毕后,人工绑扎钢筋,预埋边墙钢筋。

钢筋采用预制厂集中加工,运至现场。

由于箱身较长,可进行分节绑扎,每延米涵身配置8排钢筋骨架,骨架间距为125mm,其排列顺序为:

①②①③①②①③。

钢筋绑扎时,应注意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若在涵身两侧不满足骨架的间距时,距离可做适当的调整。

钢筋模板绑扎安装完毕,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查,通过后方可进行下部混凝土施工。

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在底板钢筋网顶面搭设栈桥,防止直接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置错位,并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要求。

混凝土浇注时从入口向出口方向,一次浇筑成型。

混凝土捣固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器振捣密实,人工抹平。

涵洞墙身混凝土浇筑分节分段施工,在每一段混凝土浇筑完,达到终凝时间时,就要对其覆盖土工布进行浇水保湿养护。

养护用水按就近取材为原则。

可利用当地村民饮用水,也可利用就近符合规范要求的河水。

现场质检人员如对用于养护用水水质有异议时,要组织项目实验室对现场养护用水,进行实验检测。

3.2.3.2箱身边墙及顶板施工

(1)模板施工:

待底板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时,技术重新测放涵洞轴线。

人工绑扎边墙钢筋,清除施工缝位置混凝土浮碴,自检合格后报监理检查,合格后,再安装边墙与顶板模板,内模采用竹胶板,外模采用组合钢模板,顶板支撑采用钢管排架(80×100cm)用调节托盘控制箱身净空和顶板水平。

为避免漏浆,模板接缝处,用玻璃胶纸密贴或用胶条密封。

安装墙身模板时,用φ14mm拉杆连接,φ100mm圆木作模板内支撑,钢管排架横撑作模板外支撑。

模板安装稳固后,清除模板内杂物,密封模板缝隙。

检查模板平整度、各部尺寸、顶部高程,满足设计要求后,绑扎顶板钢筋。

检查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采用搅拌站集中供给,罐车运输。

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

重新检测拌合物和易性和坍落度,合格后方可使用。

根据涵洞工程的具体情况,现场采用搭设溜槽的方法,或汽车泵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要按一定的厚度,水平分层浇筑,边墙要分层对称进行浇筑。

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以内,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

分层浇筑的混凝土,应用插入式电动振捣棒振捣。

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为5~10cm;与侧模保持50-100mm的距离。

分层浇筑时,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深度宜为50-100mm,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秒,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为止。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若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初凝时间或能重塑时间。

若时间过长,要预留施工缝。

施工缝的平面应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施工缝处应埋入适量的接茬钢筋或型钢,并使其体积露出前层混凝土外一半左右。

在施工缝处接续浇注新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前层混凝土的强度不得小于1.2MPa。

施工缝处的水泥砂浆薄膜、松动石子或松弱混凝土层应凿除,并应用水冲净、湿润,但不得存有积水。

新混凝土浇注前,宜在横向施工缝处先铺一层厚约15mm并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而水灰比略小的水泥砂浆,或铺一层厚约30cm的混凝土,其粗骨料宜比新浇注混凝土减少10%,然后再接续浇注新混凝土。

在浇筑过程中,设专人检查模板及支撑稳定性。

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每工作台班做二组试件,进行28天强度检验。

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人工抹面整平。

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强度达到2.5Mpa时拆模,并及时进行覆盖、洒水养生,养生期为7-14天。

(3)综合接地

按照设计要求,框架涵内埋设综合接地体,接地体采用涵身内的结构钢筋,钢筋直径不小于φ16mm,各接地点设接地端子,直接浇注在箱身混凝土内,表面与结构面齐平。

接地体有焊接接头时,应采用如下焊接要求:

双边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5mm;单边焊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焊缝厚度不小于4mm。

钢筋间十字交叉时采用φ16的“L”形钢筋进行焊接。

对于施工中外露的接地钢筋进行防腐处理,采用外涂沥青,外包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带的方式。

接地体完成后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欧,否则可另设附加接地极。

4)沉降缝施工

在设计沉浆缝位置,安装3cm厚聚苯乙烯硬质泡膜板,泡膜板中设置橡胶止水带,采用“U”型卡固定,使止水带置中。

沉降缝应上下垂直,垂直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2.4护墙施工

主体涵身施工完成,先施工入口护墙,再施工出口护墙。

人工配合机械开挖护墙基础。

护墙墙身进行模板支立,护墙内部模板竖直支立,外部成1:

0.35的坡度,保证帽石底部两模板净间距为40cm,混凝土灌注完后插适量钢筋,以备帽石灌注时用。

护墙基础与边墙混凝土施工同箱身混凝土施工方法。

3.2.5防水层

按照设计要求,涵洞顶面与两侧沉降缝位置铺设甲种防水层,两侧铺设丙种防水层。

甲种防水层施工前,表面应清理干净,然后铺设M10水泥砂浆找平层。

待基层砂浆表面干燥后,再施工甲种防水层。

铺设防水层应达到涂层厚薄一致,卷材牢固,搭接正确,不得有滑移、翘边、起泡、损伤等现象,坡度平顺、排水通畅。

沉降缝位置防水层设置甲种防水层,宽度0.5m。

顶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人工铺设一层C40细石聚丙烯纤维网混凝土保护层上铺设20cm。

3.2.6C40混凝土路面

主体工程施工完毕后,涵身底板顶面,先铺设一层42cm厚C15混凝土垫块,然后再浇筑一层8cm厚C40防磨混凝土,混凝土内加设一层φ10@10×10cm钢筋网,钢筋网采用同等级的混凝土垫块支垫,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出入口泄床顶面,先铺设一层10厘米厚碎石垫层,然后再铺设一层20~30cm厚C3O混凝土,混凝土内加设一层φ8@15×15cm钢筋网,钢筋网采用同等级的混凝土垫块支垫,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混凝土采用搅拌站供给,罐车运输,插入振动器振动密实。

3.2.7附属及基坑回填:

出入口铺砌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整。

先铺设10cm厚碎石垫层,然后采用35厘米厚C25混凝土,垂裙采用C25混凝土。

基坑回填,待箱身主体圬工完工后,涵洞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方可进行回填基坑。

回填采用过渡段要求进行回填。

4.工程安全保证措施

工程现场建立完善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并严格监督实施。

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教育,使参加施工的每一个人从思想上都对安全工作得以充分重视。

施工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全员安全教育制度,提高施工人员安全自保意识,切实做到管生产管安全,保障职工的安全和施工机械设备不受损坏,全面有效的实现安全生产。

做好现场管线调查,做好管线标识加强地下管线的保护,确保本段所有现况管线安全运行。

施工车辆出入的主要路口设置专职交通疏导员,标识明显,协助疏导交通。

项目部设置安全保卫小组,经常组织专人巡视施工现场。

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专职安全员对施工涵洞的不同的施工性质做专项安全技术交底。

对于违反安全生产要求的停止施工。

5.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

5.1文明施工

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基本准则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基本标准,加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5.1.1场容场貌

按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布置搭设临时设施,且符合标准。

工地按要求围栏。

高度不低于2米,不使用竹笆、彩布等。

围栏做到整齐划一、美观、稳固。

工地主要出入口悬挂施工牌,整洁美观。

土方或材料运输不抛、撒、滴、漏,车辆出入进行冲洗。

土方及材料堆放整齐,不占道,保证车辆、行人安全通行,道路通畅。

落实施工临时排水措施,不造成地面积水。

5.1.2持证上岗

所有施工及管理人员全部做到持证上岗,并建立工地人员名册,注明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持证类别、操作证号(含复印件)及进退场时间等。

建立特种工种持证上岗管理台帐,按期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培、复训工作,杜绝无证和持失效证件作业。

“规范管理,强基达标”,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两纪一化”(劳动纪律、作业纪律、标准化作业)教育和现场检查监控,督促作业人员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2环保措施

开工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增强水土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永久性用地范围内裸露地表用植被覆盖;工程完工后拆除一切临时用地范围内的临时设施,搞好占地复耕,绿化原有场地,恢复自然面貌。

开挖边坡及填方坡面严格按设计要求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少占耕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不随意砍伐树木,并在其周围植草或植树绿化,创建美好环境。

路基场地清理物,如表土、草皮、树木、树墩、树根、灌木和垃圾等运到指定地点废弃,不乱弃乱倒。

对有害物质(如染料、油料、废旧材料和垃圾等)经可行措施处理后运至当地环保部门所指定的地点进行掩埋,防止泄露、腐蚀造成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根据含油废水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隔油池、气浮设备和二级生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施工区域、砂石料场在施工期间和完工后,妥善处理,以减少对河溪流的侵蚀,防止沉碴进入河流或小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